“银杏研究小分队”的微信群在成立后的几天里,并没有想象中的活跃。
苏念偶尔会发几条搞怪的表情包或者分享一些她看到的、与银杏相关的趣闻链接,陆时序的回复总是简洁而礼貌,叶知秋则大多时候保持沉默,只在必要时就资料查找的进度进行简短汇报。
这种隔着屏幕的交流,反而让叶知秋稍稍松了口气。
她需要时间来回味和适应与陆时序之间这种突如其来的、因一门课程而建立的联系。
那枚银杏叶书签被她小心地收藏在抽屉深处,仿佛暂时封印了某个秘密,也封印了开学典礼那天心跳失格的慌乱。
周五下午,是小组约定好第一次正式讨论的时间。地点定在校图书馆四楼的古籍阅览区外围的讨论桌。这里比开放区域更安静,氛围也更契合他们研究的主题。
叶知秋提前十分钟到达。午后的阳光透过巨大的落地窗,洒下满室澄澈的光辉,空气中漂浮着旧书页特有的、混合着墨香和时光味道的气息。
她选了一张靠窗的桌子坐下,从帆布包里拿出笔记本电脑、笔记本和几本已经借阅到的相关书籍,其中包括《中国植物志·银杏卷》、《历代咏银杏诗词选注》等。
她安静地坐着,目光掠过窗外。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到图书馆后院几株高大的古树,虽不是银杏,但那苍劲的枝干在秋日晴空下,也别有一番沉静风韵。她的心,在这种环境中渐渐平静下来。
脚步声自身后响起,不疾不徐,沉稳有力。
叶知秋回头,看到陆时序正走过来。他今天穿了一件浅灰色的薄毛衣,衬得他肤色愈发白皙,气质也更添了几分温和。他手里拿着一个平板电脑和一个看起来有些年头的皮质笔记本,臂弯里还搭着那件熟悉的外套。
“抱歉,我迟到了吗?”他走近,声音压得很低,怕打扰到周围的安静。
“没有,是我来早了。”叶知秋摇摇头,示意他坐下。
陆时序在她对面的位置坐下,将东西轻轻放在桌上。他的目光扫过叶知秋面前摊开的书籍,微微颔首:“你已经找到不少资料了。”
“只是初步搜集了一些。”叶知秋轻声回答,下意识地避开了他过于专注的目光,将视线落在自己的笔记本上。
两人之间短暂地沉默了一下。阳光透过窗户,在桌面上投下明亮的光斑,尘埃在光柱中悠然起舞。周围只有书页翻动的细微声响和远处偶尔传来的键盘敲击声,更衬得这一隅格外宁静。
这种宁静并不尴尬,反而有一种奇异的安定感。陆时序身上似乎天然带有一种与这图书馆、与这些古老书籍相契合的沉静气质,不像开学典礼那天那般带着强烈的情绪冲击,也不像植物文化学课上那种若有若无的探究,而是一种纯粹的、专注的、沉浸于学术氛围中的状态。这让叶知秋紧绷的神经不知不觉放松了些许。
“我们先梳理一下各自找到的资料和思路?”陆时序打开平板电脑,提议道,语气是纯粹的公事公办。
“好。”叶知秋点点头,打开了电脑上的文档。
讨论开始了。叶知秋主要负责古典文献部分,她将自己整理的从《本草纲目》到地方志中关于银杏(又称白果、公孙树)的记载,以及从魏晋南北朝到明清诗词中银杏意象的演变,条理清晰地进行阐述。
她说话的声音不大,但思路清晰,引经据典,显示出扎实的文献功底。
陆时序听得很认真,不时在自己的笔记本上记录着要点。当叶知秋提到某些诗句,如“鸭脚半熟色犹青”,“绛囊因入贡,银杏贵中州”时,他会偶尔插话,从建筑或园林美学的角度,探讨银杏在古代文人庭院和寺庙宫观中的种植布局及其营造的意境。
“银杏秋色金黄,与青砖黛瓦、朱红梁柱形成鲜明对比,又能营造出‘落叶满阶红不扫’的禅意,这或许也是它在寺庙中广受欢迎的原因之一。”陆时序分析道,他的手指在平板电脑上调出几张古建筑庭院中银杏树的照片作为佐证。
他的见解独到,让叶知秋颇受启发。她发现,陆时序的思维并不仅仅局限于建筑结构本身,而是延伸到了空间与时间、与自然、与人文情感的交互关系上。这种宏观的视角,是她专注于文本细节时所欠缺的。
轮到陆时序分享他的部分。他主要从两个方向切入:一是作为“活化石”的银杏,在地球亿万年的地质历史中的演变和其独特的科学价值,引申出其“永恒”与“坚韧”的文化象征;二是银杏在古典园林,特别是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中的运用,如何通过其树形、叶色、季相变化来体现造园者的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
他展示了一些他自己拍摄或绘制的建筑草图,分析银杏如何作为视觉焦点或背景衬托,参与到整个园林的空间叙事中。他的讲解逻辑严密,图文并茂,专业而不晦涩。
“我记得颐和园万寿山后山有一片古银杏林,秋日极为壮观。那种历经沧桑依然枝繁叶茂的姿态,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生命叙事,与皇家园林追求‘江山永固’的寓意暗合。”陆时序说着,调出一张秋日颐和园的照片,漫天金叶与巍峨建筑相映成辉,极具视觉冲击力。
叶知秋看着照片,不禁有些神往。她也注意到,陆时序在提到“历经沧桑”、“生命叙事”、“时间”这些字眼时,语气会不自觉地变得更加深沉,眼神中也掠过一丝难以捕捉的追索。
“而从更抽象的层面看,”陆时序继续道,目光投向窗外,似乎在与遥远的时空对话。
“银杏叶的扇形,叶脉的二分结构,常被引申为阴阳、生死、因果的调和与循环。这种几何形态上的和谐与象征意义,与东方哲学中的宇宙观息息相通。”
他的话,像一颗石子投入叶知秋的心湖。她想起了外婆偶尔会念叨的、关于银杏叶的古老说法,也想起了秦教授课堂上讲过的内容。
但由陆时序用这种理性又充满感知力的语言表达出来,别有一番触动。
“所以,”叶知秋忍不住接话,声音里带着一丝自己都没察觉到的兴奋,“我们的研究,或许可以不仅仅停留在文献罗列和象征意义解读上,可以尝试探讨银杏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是如何在不同时空背景下,与人的情感、哲学思考、乃至生活方式相互塑造的?它既是自然的造物,也是文化的载体。”
陆时序闻言,目光倏地转回叶知秋脸上,眼中闪过一丝明显的赞赏和惊讶。他似乎没料到这个看起来安静内向的学妹,能有这样清晰而富有深度的概括。
“完全正确。”他肯定地点点头,嘴角勾起一抹真切的、浅淡的笑意,“你这个思路很好,为我们后续的报告提供了一个很高的立论点。叶知秋同学,你的洞察力很敏锐。”
这是他第一次如此直接地称赞她。那笑容冲淡了他眉眼间的疏离感,显得格外真诚。叶知秋的心跳莫名快了几拍,脸颊微热,有些不好意思地低下头:“我只是顺着你的思路想的。”
“但总结得很好。”陆时序坚持道,看着她的眼神多了几分认真,“看来我们的合作会很愉快。”
接下来的讨论变得更加顺畅和深入。两人就报告的整体框架、章节划分、重点案例等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叶知秋发现,和陆时序一起工作是一件很舒服的事情。他思维缜密,善于倾听,也能迅速抓住重点并提出建设性意见。他那种对学术的严谨态度和对知识的尊重,让她不由自主地也变得更加专注和投入。
阳光缓缓西移,室内的光线变得更加柔和温暖。他们沉浸在对银杏世界的探索中,偶尔有分歧,也能通过理性的讨论达成共识。时间仿佛在笔尖和键盘的敲击声中悄然流逝。
期间,苏念发来一条微信,说临时被辅导员叫去有点事,要晚些才能过来,让他们先讨论着。叶知秋回复了“好的”,然后继续和陆时序的讨论。
不知过了多久,一阵轻微的咳嗽声打破了他们的专注。一位图书馆管理员老师站在旁边,善意地提醒道:“同学,古籍区这边快要闭馆整理了,如果还需要讨论,可以转移到一楼的开放讨论区。”
两人这才惊觉时间已晚。抬头看向窗外,夕阳已将天边染成了瑰丽的紫红色。
“这么快就这个时候了。”叶知秋有些惊讶,她完全没感觉到时间的流逝。
“嗯,讨论得很投入。”陆时序一边整理东西,一边说道,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愉悦。他看向叶知秋,“今天的效率很高,大致框架已经确定了。剩下的就是各自细化内容。”
“是的。”叶知秋也开始收拾自己的书本和电脑,“我觉得思路清晰了很多。”
他们一起走出古籍阅览区,搭乘电梯下楼。电梯里只有他们两人,安静的空间里,刚才讨论时那种融洽的气氛似乎还在延续,但又多了一丝微妙的暧昧。叶知秋能闻到陆时序身上那股干净的、混合着淡淡书卷气的气息。
走到图书馆门口,傍晚的凉风拂面而来。
“我送你回宿舍吧。”陆时序很自然地开口道,“顺路。”
文学院宿舍和建筑系宿舍确实在同一个方向。叶知秋本想拒绝,但看着他已经拿起了自己的东西,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到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轻轻点了点头:“谢谢。”
两人并肩走在被夕阳余晖笼罩的校园小径上,秋风拂过,路旁的树叶沙沙作响。经过一条林荫道时,恰好一阵风吹过,几片早黄的梧桐叶旋转着飘落下来。
陆时序很自然地伸出手,轻轻拂开了差点落在叶知秋头发上的一片叶子。
他的动作很轻,很快,带着绅士般的体贴,并没有真正触碰到她。但叶知秋还是感觉到一股微小的电流从头顶掠过,让她身体微微一僵。
“谢谢。”她低声道,声音细若蚊蚋。
“不客气。”陆时序的语气依旧平静,仿佛只是做了一件再寻常不过的小事。
沉默再次降临,但这次的沉默,却不像之前图书馆里那般纯粹宁静,而是掺杂了一些难以言喻的、青涩而朦胧的东西。他们都没有再谈论小组作业,只是安静地走着。
快到文学院宿舍楼时,叶知秋远远看到了苏念正站在楼下,和一个高大阳光的男生说着什么。那个男生穿着运动服,似乎是刚训练完,正是林暮。
苏念也看到了他们,兴奋地挥手:“知秋!陆时序!你们讨论完啦?”
叶知秋和陆时序走近。
“嗯,刚结束。”叶知秋答道。
林暮看到陆时序,笑着捶了一下他的肩膀:“时序,可以啊,讨论作业都讨论到送女生回宿舍了?”他的语气带着熟稔的调侃。
陆时序面不改色,淡淡回道:“顺路而已。你怎么在这儿?”
“我来找苏念学妹问点事情。”林暮大大咧咧地说,目光在叶知秋和陆时序之间转了转,露出一抹了然的笑意,又对叶知秋爽朗地笑道,“你就是叶知秋吧?常听苏念提起你,我是林暮,时序的发小。”
“你好,林暮学长。”叶知秋礼貌地打招呼,感觉脸颊有些发烫。林暮的调侃和打量,让她有些不自在。
“行了,别贫了。”陆时序打断林暮,对叶知秋和苏念说,“那今天就这样,后续我们在群里沟通。再见。”
“再见,学长。”叶知秋和苏念同时说道。
陆时序对林暮示意了一下,两人便一起朝着建筑系宿舍的方向走去。
看着他们离开的背影,苏念立刻挽住叶知秋的胳膊,眼睛亮晶晶的,压低声音兴奋地问:“快说说!怎么样怎么样?单独和陆大神讨论了这么久!有没有什么进展?”
叶知秋无奈地看了她一眼:“就是正常讨论作业啊,能有什么进展。”
“骗人!”苏念不信,“我看你们刚才一起走过来,气氛明明很好!陆大神还送你回来!而且你脸都红了!”
“那是夕阳照的。”叶知秋矢口否认,心里却因为苏念的话而泛起涟漪。今天的讨论,确实……很愉快。陆时序在工作状态下的专注、睿智和沉稳,让她刮目相看,也让她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安心。
那种因银杏而起的隐秘联系,似乎在这种融洽的合作中,变得更加具体,也更加令人心慌意乱。
回到宿舍,叶知秋打开电脑,看着今天讨论记录的文档,脑海里却不断回放着图书馆里阳光下的侧影、电梯里安静的气息、以及林荫道上他伸手拂开落叶的那一幕。
而另一边,陆时序回到自己的宿舍,打开那个陈旧的皮质笔记本。在记录今天讨论要点的那一页空白处,他无意识地用笔写下了一个词:
“沉静。”
就像今天下午图书馆里的时光,就像那个女孩低头记录时微垂的睫毛和专注的神情。
她的安静,不同于普通的羞涩或内向,更像是一种深植于内心的、与古老事物共鸣的沉静气质。这种气质,奇异地安抚了他内心深处某些躁动不安的部分。
他合上笔记本,走到窗边,望着夜幕初垂的校园。银杏研究……或许,他寻找的不仅仅是关于一种植物的文化意义,更是希望通过这片金色的叶子,读懂那个名叫叶知秋的女孩,以及她身上那种仿佛穿越了时空而来的、令他感到熟悉又安心的沉静。
图书馆的午后,像一帧被时光柔焦的照片,定格在了这个秋天的记忆里。
合作的桥梁已经架起,而某种悄然滋生的情愫,也如同秋日里缓慢酝酿的甜蜜果实,在沉静中等待着成熟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