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云起在原地,耳边萦绕着猴子的咳喘。
但是她想起了另一些东西。
因为这猴子好像死了不止一次。
就比如现在,她的脑海里还有第二次。
而这些也很快通过山母的意识呈现在元以昼和苏衡灵体面前。
因为,它估计是第三个心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空气开始波动、扭曲——一个身影逐渐凝聚成型。
双髻,红绫,风火轮。
是哪吒的模样。
可仔细看去,这形象又带着几分虚幻、诡异。
仿佛是从古老壁画走出的魂灵,没有真实的血肉之躯。
侽身边的威压是让人心惊的沉重。
它沉甸甸地压在每一寸空气里,连孙赶山周围燃烧殆尽的火光都为之摇曳不定。
这又让人恍惚起来——
这根本不像是戏台上的扮相,反而像是直接从神话中走出个这么个人儿。
难道,龙州神话都是真的?
“哪吒”居高临下地睥睨地上半死不活的猴子,手一扬,兵器铿然插入地面,侽嗤了一声。
“不堪一击,不如孙悟空。”
孙赶山匍匐在地,火焰将它的毛发燎得焦黑,胸口有个窟窿正汩汩地向外渗血。
每一下心跳都让伤口迸出新的血珠,而她没有发出一声哀鸣,她的眼睛依旧亮,像夜空中最固执的两颗星子,在黑暗中熠熠生辉。
暗红色的液体慢慢渗入身下的山土,将褐色的泥土染成深赭。
渗出的血液与山土接触后,凝结成暗红色的痂块。
这些血痂如有生命一般,一层层覆盖在伤口表面,粗糙沉重,像铁链和枷锁。
但是它们又的确有效地减缓了血液流失——这是孙赶山作为山灵的自愈方式。
但,也仅限于此,并不能真正挽回它消散的生命力。
“别、别看我。”
猴子的喉咙发出不成调的音节,它现在还没学会说话,音节破碎得像它身子底下那些硌人的碎石。
孙云起跪下来,手在发抖。
“我让你走,你为什么不走?”
猴子只是摇头,勉强扯开嘴角:“赶......山。”
这是她学会的第一个词。
风开始呼啸,山体震动,天上的阵法又开始凝蓄下一道力量。
苏子惠不会给她们叙旧留遗言的时间。
孙云起眼睛充血,刚要勉力站起,最后一战,却被猴子一根手指轻轻勾住。
“我......许......愿。”
猴子胸口亮起一圈印,上面的文字是《连山易》中的文字样式,她终于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学会了说话。
而现在那些文字在她们身边组成了一道微小、却勉强能够防御的墙体。
猴子微笑,像是看见自己的期许被满足。
她的声音忽然流畅了,像山泉破冰:
“我许......以我之死抵她之死,代价是:永世守山,不再贪玩出逃。”
......
三百年前,龙山。
那时的龙山,还没有如今这般荒凉。
山气氤氲,流泉叮咚。
光滑岩石上生着苔花,风一吹,便分散出无数细小的幽蓝光粉,在阳光下闪烁如星尘。
这是猴子最初的记忆——从石中蹦出,带着满身的泥。那些褐色的土泥,又在阳光下干涸成它的衣裳,空气里满是泥土的芬芳。
那一刻,风里传来一个温柔的声音,在笑,笑如轻轻哼着古老歌谣。
“你醒了,小家伙。”
猴子右看左看,看到一个女人。
女人衣裳朴素,背着锄头,额头上沁汗。
她正站在一块巨石前,石下是一条未形成的小路。
那条路蜿蜒向山脚,通向远处的村庄。
猴子以为刚才那声招呼是这个女人发出的,等了半晌,等到的却只是一只凭空掉落的甜野果,和晚霞满天。
那个女人没有说一句话,只是埋头苦挖。
终于,她背着满身晚霞离开了。
猴子瘪着嘴,它还没学会说话,在心里问:“到底是谁的声音?我听到了!你快出来!”
“我在看她挖山啊。”那个声音依旧温和地说,“嘘,要安静,不要暴躁。”
“她为什么要挖山?”
“她想让山那边的孩子能早点上学。”
“为什么要出去呢?山里不是很好吗?”
猴子生于斯长于斯,从这里的土石间蹦出来,不知道为何有人要离开生养自己的地方。
既然村落安置在山间林中,说明祖辈世代居住于此,为什么还要离开呢?
很多东西,一出生的时候就已经有了。
之后穷尽一生的追逐,都只不过是被蒙蔽了双眼,忘记了自己的初心。
那声音默然片刻,随即笑得更温柔了:“每个人都有要去的地方啊,她们都有自己的心愿。这么多年,我与时俱进地学了不少外界的东西,也看过无数的人。有人愿意留在山里,有人只想跨越它。你以后,也许也会想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猴子沉默一会,坚定地摇了摇头:“我不会的。我永远不离开山。”
“呵——”那声音笑了,“以后,谁说得准呢?来,我给你算一命吧。”
许多暖风涌来,土气蒸腾着,像手指在猴子的额头轻轻一点,泛起微光。
“你命中有劫,小猴子。”
猴子听不懂:“什么是劫?”
“就是缘分。”
声音里有千年的慈悲:“有一劫,是你忘了自己;有一劫,是你舍不得别人;还有一劫,是你还不懂得,什么是‘回家’。”
“我是这片山的一部分,你可以叫我山母,”她轻声道,“或者说,我是这片山的意识。几千还是几万年前?记不得了,这山诞生之时,灵气流转,我便生了意识。后来,我不愿因我存在而导致这片地方灵气枯竭,便任由自己散去。只剩一缕意念守在这里。”
“那我呢?”猴子歪头,“我又是什么?”
“你是灵气催生出来的——这地方的灵气又日渐充足了,真好啊。”她说,“你不是人,也不是兽,你是山的孩子。”
“既然你是我的孩子,我会答应你三次愿望——别人只有一次哦。”
猴子眼睛亮了:“三次?”
随即,它又疑惑了,心里想:“愿望是什么?愿望有什么用?”
“我能感受到世上的所有愿望,”山母的声音像风吹过古老岩缝,“它是这世上最轻又最重的东西。”
“是人们自己能长出的最轻盈的腿脚,把她们送到任何自己想去的地方;也是她们脚上拴着的铁链,摩擦凝结出最沉重的血痂。”
她的意识看着眼前这只眼睛亮晶晶的猴子,仿佛看到了千万年来无数生灵的影子。
“你看那天上的流星——多少人对着它许愿,愿望是每个灵魂都会有的、渴望的东西。”
“你看你脚下的溪流——它日夜不停地奔向大海,那是它的愿望。连它,都有小小的愿望。”
“很多人穷尽一生追逐一个愿望,就像追逐水中的月亮。明明是一碰就碎的东西,却甘愿为此蹚过生命里的无数河流,不顾远方,风雨兼程。”
风化作山母的指尖,轻轻抚摸猴子头顶,一缕灵气如萤火闪烁:
“愿望埋在你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猴子用爪子挠耳朵:“愿望……好像也没什么用。能吃吗?比你刚刚给我的野果甜吗?”
山母笑了:“小傻猴子,它可比最甜的野果更让人惦记,但也绝对比你尝过最苦的东西更让人心碎。”
“现在你蹦蹦跳跳,摘果子上树,觉得生活在山里是你全部的生活。”
“可总有一天,你会遇到一件让你宁愿用全部去交换的事——也许是为了救一片被火烧尽的树林,也许是为了找回一个再也不能陪伴你的伙伴。”
声音忽然变得悠远和感伤起来:“到那时你就会明白,愿望不是游戏……至于你的愿望,到底是什么,要你自己去探寻。”
猴子在山母温柔的风里,隐约感到一种沉甸甸的份量:“你为什么那么笃定呢?难道我的愿望是注定的吗?”
“在我看来,是这样的,”那声音疑惑道,“定数般的命运,像写好的剧本。”
猴子眨眼,它并不感觉有什么害怕和危险,此刻,它依然是个无忧无虑的山的孩子:“那我现在能许愿要一片永远结满刚刚那只果子的树林吗?”
风卷着几片树叶,忍俊不禁地摇头:“等你真正懂得为什么许愿时,愿望才会成为愿望。而现在……”
“去玩吧。”
趁你还能为一片果林而快乐。
风掠过山岗,吹动猴子金灿灿的毛发。
它欢快地窜上树梢,看着云卷云舒。
那段日子,是她最快乐的时光。
山母教她用花草织衣服、用泉水洗澡、用石头叠塔。
猴子在山腰的树荫下烤果子吃,总是被风挠痒痒,笑得乐不可支,笑得整座山都在晃动。
云在山巅旋转成环,它跑上去追,山母在风中温柔地唤:“别跑太远,这座山之外的云,不认得你。”
可是,风总是会带来别的声音。
那天,猴子听到了笑声。
清脆、年轻、带着人类的气味。
“侽 tā”
邓迎香(贵州罗甸县):凿山通路的女愚公?
?
贵州罗甸县沫阳镇麻怀村被大山环绕,孩子们每天需翻山越岭徒步4小时往返学校,上课时疲惫不堪。
1999年,因电网建设受阻,村民决定开凿隧道。邓迎香带领村民用铁锤、钢钎等工具,耗时多年凿通一条216米长的隧道。
隧道贯通后,孩子上学时间从4小时缩短至30分钟内,教育条件大幅改善。
邓迎香被媒体称为“女愚公”,其事迹引发全国关注。(?????实际上这世界上根本没有愚公……只有真正挖山的女人哈。)
她后续带领村民发展养殖、建篮球场,推动全村脱贫致富。
新闻片段:
邓迎香积极响应,和乡亲们一起开始了第一次凿洞。凿洞工程比想象中困难得多。在低矮狭窄的溶洞里,大家只能跪着、趴着,一锤一镐凿开岩石。凿一阵子,大家再紧挨着盘坐或跪坐,将凿下的岩石、泥块用手或用簸箕装着接力传递到洞外。
2001年正月二十九,村民们刨着抠着突然刨出一个洞口,“通了,通了!”村民们满眼含泪、奔走相告。“尽管隧洞阴暗狭窄,村民们也很满足了。”邓迎香说,水泥杆子顺利运了进来,大家出去也不用翻山了,走通这200多米长隧洞只需15分钟。
麻怀村的头等大事总算告一段落。2010年国庆,在浙江打工的女儿李琼回村办喜事,邓迎香忙里忙外,希望把李琼的婚礼操办得喜庆、热闹。
李琼出嫁要通过隧洞,当时正值雨季,隧洞里淌着齐膝深的水,穿着婚纱的李琼不得不和大家一样脱下皮鞋换上了塑料拖鞋,李琼挽着新郎在低矮的隧洞里踉跄前行,几次险些跌倒,洁白的婚纱上沾满了湿泥。
女儿婚礼的“狼狈相”触动了邓迎香的神经。送走女儿和女婿,她对丈夫李德龙说,一定要把隧洞再凿高、凿宽,“像隧道一样,能通汽车”。
第二次凿洞开始只有邓迎香一人行动。没有风枪、空压钻孔等凿洞设备,钢钎、锤子也能凿,磨穿了手套,磨破了皮肤,磨浸了血……原本并不赞同的李德龙被妻子感动,每天进洞帮忙,渐渐地越来越多村民也加入凿洞大军。邓迎香和李德龙各带一队,从隧洞两头开工,不分白天黑夜凿洞。2011年夏天,一条连接山外,宽度增至3.9至5米,高度增至3.5至5米,可以通行货车的穿山隧道终于竣工。
对于女愚公砍山凿洞,有网友表示:愚公的那种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精神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任何一个名人的成功都离不开这种精神,天下没有掉馅饼的事,也没有免费的午餐,我们只有先学会愚公的实干精神,才会更成功,因为巧干的基础是实干。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60章 我叫小娟(八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