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拖家带狗回现代 > 第11章 八卦

拖家带狗回现代 第11章 八卦

作者:悟饭君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01 20:19:06 来源:文学城

一船的老少有假装抽烟枪的,有靠着船篷眯着眼睛随水波微晃的,其实都竖着耳朵听她们闲聊。此时众人的视线都落在洛书河身上。

洛书河在外婆对面坐着,气定神闲,任人打量。

大家听后都摇头叹气,想不到这三个海外人模样如此出色,境遇如此凄惨。

赵婆婆听了女儿女婿外孙俱失踪不见,便已红了眼圈,她抬起袖子,擦擦含着的眼泪:“原来尊府遭此大难!婆婆且放宽心,我倒给你想了个法子,我们赵家庄往前,不到越平县城,有个三天镇,离镇五里路,有座齐整的观音庙,是观音菩萨的留云下院,香火极盛,那几千几万里的信男信女都来烧香哩。”

赵婆婆有心卖弄:“那人若是虔诚的,看菩萨就是睁着眼睛的笑面儿,那不虔诚的,看菩萨就是闭着眼睛的恶面儿。你们拜了菩萨,再去庙东边的许氏灵签掣根签儿,这签儿好不灵验哩!不管是寻物还是问人,纵有天大的疑心事儿,这签也说得准。”

有道是穷算命,富烧香。

苏宜先前听到菩萨笑面儿恶面儿一说,心想封建迷信笑死人,那衣服底下的肚皮笑得一颤一颤的,后来听到抽签算命,她现在穷得走投无路,顿时颇想迷信迷信,去烧个香,抽个签,问个未来,到底能不能回家。

她伏在外婆身上,轻扯她的衣服,小声说:“外婆,咱们有空去看看吧。”

外婆偏过头,同样低声安慰她:“肯定去,不过先得把小洛的胳膊和脚看好。”

赵婆婆见她们听取建议,高兴地又说:“便是不抽签,那庙也有好些景致,庙前那好大的两棵松,俱是秦时种下的,庙内还有晒经石,无字碑,有许多形容不出的好处,只怕婆婆和姐儿去了,还嫌庙不够大、不够逛哩。”

洛书河旁边坐个白胡子的老头,模样瘦削,虽然穿着粗布短卦,裤腿高高卷起,但坐姿板正,是个讲究人。

见赵婆婆和他们说上了话,他嗓子也痒,也想夸耀下这庙的好处。可是看外婆她们长得白白嫩嫩、漂漂亮亮,自己又有点不好意思。

最后他鼓起勇气,拘谨地插了一句话:“后日庙里办道场,庙前有集会,天下的货物都来,随你要绸缎衣服还是珍珠玛瑙的首饰,应有尽有。奶奶小姐们若去了,可以自己拣着相应的买。”

外婆便对他点头,客气地笑一笑,表示听到了。

她见赵婆婆嘴敞,聊了数句后,有意和她再套近乎,便拉着她孙子的手说:“这孩子长得真好,几岁了?”

赵婆婆便满脸堆笑,声振全船地说:“今年整五岁了。大郎是晓得我这孙儿的,不是我自夸,满庄上无人不知他的造化。”

“当初他爹娘成亲二年多,不曾生得一男半女。等到第三年上,媳妇的肚皮还是没有动静,我寻思这却使不得,莫要绝了祀,我须亲到观音大士跟前求一求。那年正赶上安宁王吃了败仗,一路杀人放火,那黑烟直连到天上去。我原想骑家中骡子去,走路稳当。又怕招来贼兵抢去,只好这般两只小脚辛辛苦苦走到三天镇,好容易爬到观音庙,跪在菩萨面前,替我儿子媳妇求个儿子。”

赵婆婆喘了口气又道:好不灵验么,归来不到一月,媳妇就喜食咸酸,时常呕吐,这便有了喜了。我孙儿出生那年,恰逢永嘉爷爷出兵,将安宁王一路赶回凤州。若不是有大江拦着,安宁王恐怕早被捉住。听听,这岂不是我孙儿的造化?。”

赵婆婆昂着头,后槽牙都写着得意。

这种社交场合外婆很会应付,她上赶着夸几句:“怪不得,原来是观音大士亲自送来的,看这眼睛多有神,耳朵又大,这一脸的福相,长大恐怕是要做状元哟。”

赵婆婆作为亲奶奶,对孙子自带滤镜,此时耳朵听着陌生人的奉承,内心更是快活。

她爱怜地摸着孙子的头,“状元不敢想哩。只盼他平安长大。若是安宁王不败,只怕我这孩儿生了也养不大哩。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你只说大郎丈母,生了八个只活了二个,便知世道艰难了。幸而永嘉爷爷有天上神仙护着,小小年纪便杀回京城,重新坐了皇帝,又赶跑安宁王,阿弥托佛,不然全家早晚也是刀下怨鬼哩。”

外婆顺口接道,“那是,要不怎么说那做皇帝的是真龙天子呢。反贼怎干得过真龙。”

洛书河不动声地打量着赵婆婆的的神情,脑中模仿她的语调变化,同时记下她讲的风土人情。

此时他装作不解,露出标致性的虎兔牙,腼腆地笑问赵婆婆:“婆婆,我们从海外初来乍到,很多事情不懂。请教下,安宁王是什么人?为什么要造反?”

赵婆婆被他的大白兔笑容闪了下眼睛,未及说话,全船人先一片哗然。

原来这些百姓自诩凤朝上邦,自视甚高,以为全天下都该知道他们的故事。

不想这几个老外孤陋寡闻至此。

一时满船人的八卦**都翻江倒海地涌上来,七嘴八舌,乱纷纷地向他们解释。

洛书河趁机见缝插针,凭借他极具欺骗性的大白兔笑容,低调又热情地和大家打成一片,最终搞清了这里的朝代。

原来此处也是中华文明,只是当初汉唐下来,五代十国那里拐了个弯,没了宋元,出现又消失了三个百年王朝,最后有了现在的凤朝。

凤朝的第三代皇帝,即先皇李景暄有二个儿子。长子李行简为太子,幼子李行易为昭王。

先皇三十五岁时,因病驾崩。年仅十六岁的李行简继位,年号永嘉。皇帝为尊,老百姓便称他为永嘉爷爷。

小皇帝登基一年,他的亲叔叔安宁王李景明认为“彼可取而代之”,反了。

不等小皇帝反应过来,皇叔从封地凤州杀出,越过南苍江,一路北上,长驱直入,将驻扎京郊的皇帝的大舅:左将军时天瑞杀死后,直奔凤朝首都大都城。

李行简的二舅,御史时天祥有二个儿子。长子时午年方15,比表哥皇帝略矮些,却长得亲兄弟一般,十分相似。

仓惶之下,二国舅带上长子真奔皇宫,换上皇帝龙袍,假充皇上,逃出皇宫。

小皇帝和昭王则在右将军温玉的保护下,换上平民衣服,神不知、鬼不觉地逃出大都,不知所踪。

那假皇帝时午不等逃出京城,便被皇叔抓住。

皇叔与皇帝一年只见二三而,以为时午是真皇帝,欣喜若狂,唯恐夜长梦多,匆忙宣布了小皇帝暴政、荒淫、草菅人命等一二三四五诸多罪行,便命人将假皇帝砍了。

皇叔又囚禁了太后与皇后,自觉政权已稳,便昭告天下,自立为帝。

怎耐他名不正,言不顺:即使小皇帝真没了,也该顺沿到小皇帝六岁的亲弟弟昭王,怎么也轮不到旁枝的皇叔。

多地高官将领发声,表示坚决集中在以少年天子为中心的朝廷周围,拥护少年天子的领导,拒绝承认皇叔的伪政权。

皇叔作为前任皇帝的亲儿子,颜面扫地,盛怒之下,宣布凡不支持他领导的,均为反贼,命令手下将领攻打。

那支持小皇帝的将领,乱纷纷地重修城池,摊派钱粮,向百姓征兵。一时间战火四起,农田荒芜,百姓逃难,天下大乱。

幸而一年后,小皇帝忽在南方某地出现,又有右铁将军温玉保护,号令天下,莫不相随。

景洪元年皇叔造反,如今天下已是景洪十六年,三十二岁的皇帝李行简虽然收复绝大部分国地,天下并未统一。

皇叔被迫退回南苍江后,退守大本营凤州。

凤州是数千年的鱼米之乡,钱粮极广,完全能养精蓄锐,再图反攻。只是天下都晓得,皇叔如今人老体衰,早失了反攻的锐气,他的八个儿子个个不是软弱便是无能,四十五个孙子也都只晓得吃喝玩乐。皇帝挥军南下,收回凤州指日可待。

说到儿孙,皇帝军打仗这么些年,只生了三个女儿,一直无子。民间传闻皇上有意将皇位传给昭王。昭王二十来岁,尚未立妃,素闻其寡言好德。不料今年春天,京城大都传出一个惊天八卦:昭王府上下三百人不分男女老幼,被皇帝全部砍了头。据说昭王染上分桃之好,皇帝怒不可遏,不好收拾弟弟,还不能收拾王府中的奴仆么?

大家谈得兴高采烈。只是皇家之事,不好乱说。有老成的人怕惹出祸端,话题再说回皇叔。骂皇叔是众之所向,百无禁忌。

皇叔的兵素来残暴,打下城池,他们头一天向老百姓要金,第二天要银,第三天第四天……实在搜刮不出的人家,便将全家整整齐齐地杀死,自然妇女不论老幼,逃不过被□□。

若过农庄,眼瞅着大好的麦穗足有半尺来长,沉甸甸地弯着腰,过两日即可收割,全家老少可以饱餐一顿,他们偏要放战马进去糟蹋,糟蹋不尽的,临走放把火,将几千上万石的麦子悉数烧成灰烬。

皇叔军队所过之处,富者十室九空,贫者卖儿卖女,百姓无不忍饥挨饿,甚至人类相食,人间地狱一般。

船上人说起当年的战火,个个咬牙切齿,恨不能生嚼皇叔。顺便抱怨当初皇帝舅舅时天瑞若有真本事,多少能牵制皇叔,让皇帝有时间调兵遣将,而不至于半夜被皇叔突袭打败,导致第二天皇叔军队直入大都,皇帝被迫狼狈出逃,最后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十数年。所以温玉将军后来将时家灭门,也算时家罪有应得,民心所向。

大家唾沫横飞,正说得高兴,李大郎在船头“咦”了一声,然后放下橹,“扑通”一声,跳进河里。

把大家吓得面面相觑,不知道他怎么回事。

赵老汉站在船头,也茫然一无所知。

他试着对水里喊:“大郎!李家大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