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天与玉【红楼+大唐】 > 第3章 正文·叁

天与玉【红楼+大唐】 第3章 正文·叁

作者:Fenghuuui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31 23:22:01 来源:文学城

长寿二年的春天来得迟,倒春寒裹着湿冷的风,钻进洛阳宫的每一道缝隙。

但是含元殿的早朝,气氛比天气更沉凝。

工部尚书出列,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颤抖:“陛下,山南东道八百里加急……桐柏山连日暴雨,山洪冲毁官道,漕运彻底断绝。押运新科进士试卷的船只……连同今岁江南半数春赋,尽数倾覆在浊浪里。”

死寂。

旋即,朝堂怦然炸开。

新科进士的试卷毁了,关乎朝廷取士的体统和数百举子的前程;江南春赋没了,关乎国库和北疆军饷。更有那潜藏的危机——漕运一断,南北隔阂,消息不通,若此时地方有变……

“陛下!”御史中丞崔湜快步出班,声音激越,“漕运总督刘晏玩忽职守,罪不容诛!请陛下即刻下旨,锁拿进京,明正典刑!”

“臣附议!”

“臣附议!”

请杀刘晏的声音一时甚嚣尘上。

刘晏是武则天一手提拔的干吏,掌漕运以来,革除积弊,效率大增,却也触动了不知多少人的利益。

御座之上,武则天面沉如水,指尖在龙椅扶手上轻轻敲击,目光扫过群情汹汹的百官,最后,落在那绯色官袍的身影上。

林黛玉站在父亲林如海身后稍远的位置,微垂着眼,似在沉思。

“林黛玉。”

清冷的女声穿透嘈杂,朝堂瞬间安静下来。所有目光再次聚焦。

这种时候,陛下竟又问她?

黛玉趋步上前:“臣在。”

“你怎么看?”

她没有直接回答,反而问道:“陛下,臣想先请问工部王尚书,山洪毁路,是在哪一段?官船倾覆,具体在何处江面?当时风向、水流如何?”

工部尚书一愣,忙翻看手中急报,支吾着报了几个地名和水情。

黛玉听罢,略一沉吟,抬头迎上女帝的目光:“陛下,桐柏山段官道倚山临河,地势险峻,去岁工部核查时,便已指出其根基不稳,需加固山体、另辟辅路。臣记得,当时漕司以‘库银不足’驳回。此其一。”

“其二,据王尚书所言,船只倾覆处在黑龙滩。此地水情复杂,暗礁丛生,向来是漕运险段。若按臣去岁所呈《漕运疏》中建议,在此处设置牵引索道、指引灯塔,即便遭遇山洪,船只或可借力避险,不至全军覆没。”

她声音不高,却条分缕析,将一场看似天灾的祸事,隐隐指向了“**”——是朝廷该做的预防未做,该拨的款项未拨。

崔湜脸色一变,厉声道:“林姑娘此言,是要为刘晏开脱吗?天降灾异,岂是人力可防?”

黛玉转眸看他,目光平静:“崔大人,黛玉并非开脱谁。只是觉得,问责之前,总需先厘清责任。刘晏总督漕运,失察之罪或有,但‘玩忽职守’、‘罪不容诛’八字,是否太过?若只因天降暴雨,便要斩杀一位能吏,将来谁还敢为陛下效力于这等险要之位?”

她顿了顿,语气转沉:“当务之急,并非杀人立威,而是如何尽快恢复漕运,安抚举子,筹措军饷。杀了刘晏,能让试卷重现,能让粮船浮起吗?”

崔湜被她问得噎住,面皮紫胀。

武则天静静听着,此刻方才开口:“依你之见,该当如何?”

“臣有三策。”黛玉显然已成竹在胸,“一,即刻启用前隋废弃的洛水—丹水—汉水旧道,虽迂远数百里,但可避开桐柏山险段,抢通南北联系。请陛下派干员,持节督运,征调沿途民夫、船只,限十日之内,打通此路。”

“二,试卷既失,请陛下特旨,今科进士重考。命题可侧重实务策论,考场就设在洛阳。如此,既可显陛下公允,安抚士子,亦可趁机选拔真正通晓时务之才。”

“三,军饷事关边关稳定,刻不容缓。请陛下准户部动用内帑应急,同时发盐引、开捐例,许商人运粮至边关换取盐引,以商道补官运之缺。”

三条策略,条条针对眼下最急迫的难题,兼顾了朝廷体面、士子人心与边关实务。

尤其是重考进士一策,看似让步,实则将选拔之权牢牢收归中央,更可借此观察哪些士子心怀怨望,哪些堪为大用。

女帝眼底掠过一丝极淡的激赏。

这丫头,不仅能看到问题根源,更能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甚至……已在暗中布局。

“准。”武则天没有丝毫犹豫,“即着林黛玉,暂领漕运协理之职,持朕手谕,督办洛水旧道开通事宜。新科重考之事,由礼部会同中书省速拟章程。边关军饷,按林黛玉所议,由户部即刻去办。”

“陛下!”崔湜惊骇失声,“林姑娘……她年纪尚小,又是女子,督办漕运此等大事,恐……恐难服众啊!”

武则天站起身,玄色袍袖拂过御案,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压:“她能想到你们想不到的办法,能拿出你们拿不出的章程。朕用她,不是因为她是谁,而是因为她能做什么。”

她目光扫过满朝文武:“谁若不服,自可去替朕十日内打通洛水旧道,或者,去边关给将士们变出粮饷来。”

满殿寂然,再无一人敢言。

退朝的钟声响起。

黛玉走在最后,能感受到无数道目光钉在背上,有惊疑,有嫉恨,有审视,也有少数几分不易察觉的钦佩。

宫门外,林如海赶上来,忧心忡忡:“玉儿,你……你何必揽下这烫手的山芋?那洛水旧道荒废多年,十日之期,谈何容易!若稍有差池……”

“父亲,”黛玉停下脚步,看着宫墙外灰蒙蒙的天空,“有些事,总得有人去做。陛下给了我机会,我便不能让她失望,也不能……让那些觉得女子只能困于内帷的人看扁了。”

她接过内侍递来的、代表临时职权的鱼符,握在掌心,冰凉坚硬。

“更何况,”她微微侧首,一向冷淡的精致容颜上,忽的露出一丝极淡的、近乎锐利的笑意,“这漕运背后,藏着的东西,女儿也想亲手把它揪出来。”

林如海看着女儿眼中那簇陌生的火焰,一时竟忘了言语。

……

洛水旧道,荒废逾甲子。

残堤断岸,芦荻丛生,淤泥几乎壅塞了河道,只在中央留下一线细流,浑黄无力。

黛玉立在岸边临时搭起的高台上,北风卷起她素色的斗篷,猎猎作响。

台下黑压压站着一片人——工部派来的属官,脸色木然;地方征调来的胥吏,眼神闪烁;还有更多是被强征来的民夫,衣衫褴褛,面黄肌瘦,麻木的脸上带着隐忍的愤懑。

“十日,清淤百里,疏通河道。”黛玉的声音被风送出去,清晰却单薄,“工期紧,辛苦诸位。”

底下死寂。

一个工部老主事忍不住出列,拱手道:“林……林协理,非是下官多言,这旧道淤塞太甚,莫说十日,便是三十日也……”

“十日。”黛玉打断他,目光扫过众人,“十日内,每日米粮加倍,完工之日,另赏钱帛。若逾期……”她顿了顿,声音冷了下去,“尔等皆与漕运总督同罪。”

这话如同冰水泼入油锅,底下顿时起了骚动。

民夫们骚动是因为那加倍的米粮和赏钱,胥吏和属官们则是因为那句“同罪”。

有人面露喜色,有人愤愤不平,更有人眼神阴鸷,不知在想什么。

黛玉不再多言,将早已画好的分段图、工器改良图分发下去。

她摒弃了单纯依靠人力挖掘的笨法子,而是设计了利用水位落差、杠杆牵引的多种清淤器械,又采纳了老河工的建议,在下游设闸,分段阻水,集中力量攻坚。

工地上很快忙碌起来。

黛玉并未留在高台,她每日沿着河岸巡视,哪怕素净的裙摆了沾满泥点。

她看得极细,哪里进度慢了,哪段器械不好用,甚至哪个民夫脸色不对,她都会停下询问。

起初,那些胥吏还试图蒙蔽,拿些虚报的进度搪塞,被她当场指出数据不吻合后,便再不敢怠慢。

第三日夜里,河上忽然起了风浪,几条泊在岸边运送工料的船只缆绳断裂,眼看就要撞上新筑的堤坝基座。

见到这一幕,民夫们惊慌四散,工吏们也乱了手脚。

而黛玉恰在附近,见状立刻命人点燃备用的火把,亲自指挥岸上的人抛出绳索,又调来准备次日使用的牵引滑车,硬是在船只撞上基座前一刻,将其牢牢固定住。

风雨中,她站在最泥泞的岸边,头发衣衫尽湿,但是声音稳如磐石、秋眸亮如星宿。

那一刻,许多原本心存轻视的工吏和民夫,看她的眼神变了。

第七日,清淤遇上了硬骨头——一段被山体滑坡巨石彻底封死的河道。

火药不敢轻用,怕震塌旁边脆弱的山体;但人力撬挖,进度缓慢。

“协理,绕道吧!不然绝对来不及了!”工部主事急得满头汗。

黛玉盯着那堆巨石,沉默片刻,忽然问随行的老河工:“老伯,您看这石头之间的缝隙,水流可能透过?”

老河工眯着眼看了半晌:“透是能透一点,但不成流啊。”

“若不止一点呢?”黛玉眼中亮起光,“我们不必全搬开,只需在巨石底部凿出几条导流渠,引水冲刷其下淤泥。上面水压增大,下面根基被掏空,巨石自身重量便能使其沉降、移位,甚至碎裂!”

这法子简直闻所未闻。

工部主事连连摇头:“异想天开!这要凿到何时?”

“试试便知。”黛玉不容置疑。

她亲自挑选了数十名善于水性的精壮民夫,轮班潜入冰冷的水下,依着她画的线开凿;又在上游临时筑起一道矮坝,蓄高水位。

第八日黄昏,当水位蓄到一定程度,掘开矮坝,洪水轰然冲下,顺着新凿的导流渠灌入巨石底部。

所有人都屏息看着。

起初,巨石纹丝不动。

就在有人快要放弃时,一阵低沉的、令人牙酸的摩擦声从水底传来,紧接着,最大的那块巨石猛地向下一沉,歪斜开来,露出了一个巨大的缺口!

浑浊的河水如同挣脱束缚的猛兽,咆哮着从缺口奔涌而出,瞬间将下游的淤塞物冲开大半!

岸上爆发出震天的欢呼。许多民夫扔下工具,跪在泥水里,朝着黛玉的方向叩拜。

第十日,黎明。

最后一处障碍被清除,洛水旧道,通了。

浑浊的河水带着磅礴的气势,奔流向南,虽然远不及主航道宽阔,但足以通行运送紧急物资的船只。

黛玉站在通水的那一刻,只觉得浑身力气都被抽空,几乎站立不住。

她脸色苍白,眼下有着浓重的青黑,但看着那滚滚流水,嘴角却缓缓勾起一丝极淡的笑意。

“协理,成功了!我们成功了!”工部主事激动得语无伦次,此刻再看黛玉,眼神里已全是敬畏。

黛玉轻轻“嗯”了一声,目光却越过欢腾的人群,落在远处几个悄然离去的身影上。

这几日,她可没闲着,借着督工之便,她不动声色地查探。

那些试图拖延工期的、暗中破坏器械的、克扣民夫口粮的……蛛丝马迹,她都已悄悄记下。

看来,这漕运背后的淤泥,比河底的,恐怕还要深些。

她拢了拢满是尘泥的斗篷,转身走向临时搭建的营帐。

阳光刺破云层,照在她单薄却挺直的背影上。

是时候回神都了。

说明:1.长寿:武则天正式称帝后的第三个年号,使用时间为公元692年到公元694年。

2.鱼符:是一枚分为左右两半的鱼形符契,通常由金属(如铜)制成。一半由朝廷保管,另一半由官员本人持有。当官员进宫朝见或外出执行公务时,需要核验鱼符,以证明身份的真实性。其作用类似于今天的“身份证”或“官印”。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3章 正文·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