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二年的春天来得迟,倒春寒裹着湿冷的风,钻进洛阳宫的每一道缝隙。
但是含元殿的早朝,气氛比天气更沉凝。
工部尚书出列,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颤抖:“陛下,山南东道八百里加急……桐柏山连日暴雨,山洪冲毁官道,漕运彻底断绝。押运新科进士试卷的船只……连同今岁江南半数春赋,尽数倾覆在浊浪里。”
死寂。
旋即,朝堂怦然炸开。
新科进士的试卷毁了,关乎朝廷取士的体统和数百举子的前程;江南春赋没了,关乎国库和北疆军饷。更有那潜藏的危机——漕运一断,南北隔阂,消息不通,若此时地方有变……
“陛下!”御史中丞崔湜快步出班,声音激越,“漕运总督刘晏玩忽职守,罪不容诛!请陛下即刻下旨,锁拿进京,明正典刑!”
“臣附议!”
“臣附议!”
请杀刘晏的声音一时甚嚣尘上。
刘晏是武则天一手提拔的干吏,掌漕运以来,革除积弊,效率大增,却也触动了不知多少人的利益。
御座之上,武则天面沉如水,指尖在龙椅扶手上轻轻敲击,目光扫过群情汹汹的百官,最后,落在那绯色官袍的身影上。
林黛玉站在父亲林如海身后稍远的位置,微垂着眼,似在沉思。
“林黛玉。”
清冷的女声穿透嘈杂,朝堂瞬间安静下来。所有目光再次聚焦。
这种时候,陛下竟又问她?
黛玉趋步上前:“臣在。”
“你怎么看?”
她没有直接回答,反而问道:“陛下,臣想先请问工部王尚书,山洪毁路,是在哪一段?官船倾覆,具体在何处江面?当时风向、水流如何?”
工部尚书一愣,忙翻看手中急报,支吾着报了几个地名和水情。
黛玉听罢,略一沉吟,抬头迎上女帝的目光:“陛下,桐柏山段官道倚山临河,地势险峻,去岁工部核查时,便已指出其根基不稳,需加固山体、另辟辅路。臣记得,当时漕司以‘库银不足’驳回。此其一。”
“其二,据王尚书所言,船只倾覆处在黑龙滩。此地水情复杂,暗礁丛生,向来是漕运险段。若按臣去岁所呈《漕运疏》中建议,在此处设置牵引索道、指引灯塔,即便遭遇山洪,船只或可借力避险,不至全军覆没。”
她声音不高,却条分缕析,将一场看似天灾的祸事,隐隐指向了“**”——是朝廷该做的预防未做,该拨的款项未拨。
崔湜脸色一变,厉声道:“林姑娘此言,是要为刘晏开脱吗?天降灾异,岂是人力可防?”
黛玉转眸看他,目光平静:“崔大人,黛玉并非开脱谁。只是觉得,问责之前,总需先厘清责任。刘晏总督漕运,失察之罪或有,但‘玩忽职守’、‘罪不容诛’八字,是否太过?若只因天降暴雨,便要斩杀一位能吏,将来谁还敢为陛下效力于这等险要之位?”
她顿了顿,语气转沉:“当务之急,并非杀人立威,而是如何尽快恢复漕运,安抚举子,筹措军饷。杀了刘晏,能让试卷重现,能让粮船浮起吗?”
崔湜被她问得噎住,面皮紫胀。
武则天静静听着,此刻方才开口:“依你之见,该当如何?”
“臣有三策。”黛玉显然已成竹在胸,“一,即刻启用前隋废弃的洛水—丹水—汉水旧道,虽迂远数百里,但可避开桐柏山险段,抢通南北联系。请陛下派干员,持节督运,征调沿途民夫、船只,限十日之内,打通此路。”
“二,试卷既失,请陛下特旨,今科进士重考。命题可侧重实务策论,考场就设在洛阳。如此,既可显陛下公允,安抚士子,亦可趁机选拔真正通晓时务之才。”
“三,军饷事关边关稳定,刻不容缓。请陛下准户部动用内帑应急,同时发盐引、开捐例,许商人运粮至边关换取盐引,以商道补官运之缺。”
三条策略,条条针对眼下最急迫的难题,兼顾了朝廷体面、士子人心与边关实务。
尤其是重考进士一策,看似让步,实则将选拔之权牢牢收归中央,更可借此观察哪些士子心怀怨望,哪些堪为大用。
女帝眼底掠过一丝极淡的激赏。
这丫头,不仅能看到问题根源,更能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甚至……已在暗中布局。
“准。”武则天没有丝毫犹豫,“即着林黛玉,暂领漕运协理之职,持朕手谕,督办洛水旧道开通事宜。新科重考之事,由礼部会同中书省速拟章程。边关军饷,按林黛玉所议,由户部即刻去办。”
“陛下!”崔湜惊骇失声,“林姑娘……她年纪尚小,又是女子,督办漕运此等大事,恐……恐难服众啊!”
武则天站起身,玄色袍袖拂过御案,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压:“她能想到你们想不到的办法,能拿出你们拿不出的章程。朕用她,不是因为她是谁,而是因为她能做什么。”
她目光扫过满朝文武:“谁若不服,自可去替朕十日内打通洛水旧道,或者,去边关给将士们变出粮饷来。”
满殿寂然,再无一人敢言。
退朝的钟声响起。
黛玉走在最后,能感受到无数道目光钉在背上,有惊疑,有嫉恨,有审视,也有少数几分不易察觉的钦佩。
宫门外,林如海赶上来,忧心忡忡:“玉儿,你……你何必揽下这烫手的山芋?那洛水旧道荒废多年,十日之期,谈何容易!若稍有差池……”
“父亲,”黛玉停下脚步,看着宫墙外灰蒙蒙的天空,“有些事,总得有人去做。陛下给了我机会,我便不能让她失望,也不能……让那些觉得女子只能困于内帷的人看扁了。”
她接过内侍递来的、代表临时职权的鱼符,握在掌心,冰凉坚硬。
“更何况,”她微微侧首,一向冷淡的精致容颜上,忽的露出一丝极淡的、近乎锐利的笑意,“这漕运背后,藏着的东西,女儿也想亲手把它揪出来。”
林如海看着女儿眼中那簇陌生的火焰,一时竟忘了言语。
……
洛水旧道,荒废逾甲子。
残堤断岸,芦荻丛生,淤泥几乎壅塞了河道,只在中央留下一线细流,浑黄无力。
黛玉立在岸边临时搭起的高台上,北风卷起她素色的斗篷,猎猎作响。
台下黑压压站着一片人——工部派来的属官,脸色木然;地方征调来的胥吏,眼神闪烁;还有更多是被强征来的民夫,衣衫褴褛,面黄肌瘦,麻木的脸上带着隐忍的愤懑。
“十日,清淤百里,疏通河道。”黛玉的声音被风送出去,清晰却单薄,“工期紧,辛苦诸位。”
底下死寂。
一个工部老主事忍不住出列,拱手道:“林……林协理,非是下官多言,这旧道淤塞太甚,莫说十日,便是三十日也……”
“十日。”黛玉打断他,目光扫过众人,“十日内,每日米粮加倍,完工之日,另赏钱帛。若逾期……”她顿了顿,声音冷了下去,“尔等皆与漕运总督同罪。”
这话如同冰水泼入油锅,底下顿时起了骚动。
民夫们骚动是因为那加倍的米粮和赏钱,胥吏和属官们则是因为那句“同罪”。
有人面露喜色,有人愤愤不平,更有人眼神阴鸷,不知在想什么。
黛玉不再多言,将早已画好的分段图、工器改良图分发下去。
她摒弃了单纯依靠人力挖掘的笨法子,而是设计了利用水位落差、杠杆牵引的多种清淤器械,又采纳了老河工的建议,在下游设闸,分段阻水,集中力量攻坚。
工地上很快忙碌起来。
黛玉并未留在高台,她每日沿着河岸巡视,哪怕素净的裙摆了沾满泥点。
她看得极细,哪里进度慢了,哪段器械不好用,甚至哪个民夫脸色不对,她都会停下询问。
起初,那些胥吏还试图蒙蔽,拿些虚报的进度搪塞,被她当场指出数据不吻合后,便再不敢怠慢。
第三日夜里,河上忽然起了风浪,几条泊在岸边运送工料的船只缆绳断裂,眼看就要撞上新筑的堤坝基座。
见到这一幕,民夫们惊慌四散,工吏们也乱了手脚。
而黛玉恰在附近,见状立刻命人点燃备用的火把,亲自指挥岸上的人抛出绳索,又调来准备次日使用的牵引滑车,硬是在船只撞上基座前一刻,将其牢牢固定住。
风雨中,她站在最泥泞的岸边,头发衣衫尽湿,但是声音稳如磐石、秋眸亮如星宿。
那一刻,许多原本心存轻视的工吏和民夫,看她的眼神变了。
第七日,清淤遇上了硬骨头——一段被山体滑坡巨石彻底封死的河道。
火药不敢轻用,怕震塌旁边脆弱的山体;但人力撬挖,进度缓慢。
“协理,绕道吧!不然绝对来不及了!”工部主事急得满头汗。
黛玉盯着那堆巨石,沉默片刻,忽然问随行的老河工:“老伯,您看这石头之间的缝隙,水流可能透过?”
老河工眯着眼看了半晌:“透是能透一点,但不成流啊。”
“若不止一点呢?”黛玉眼中亮起光,“我们不必全搬开,只需在巨石底部凿出几条导流渠,引水冲刷其下淤泥。上面水压增大,下面根基被掏空,巨石自身重量便能使其沉降、移位,甚至碎裂!”
这法子简直闻所未闻。
工部主事连连摇头:“异想天开!这要凿到何时?”
“试试便知。”黛玉不容置疑。
她亲自挑选了数十名善于水性的精壮民夫,轮班潜入冰冷的水下,依着她画的线开凿;又在上游临时筑起一道矮坝,蓄高水位。
第八日黄昏,当水位蓄到一定程度,掘开矮坝,洪水轰然冲下,顺着新凿的导流渠灌入巨石底部。
所有人都屏息看着。
起初,巨石纹丝不动。
就在有人快要放弃时,一阵低沉的、令人牙酸的摩擦声从水底传来,紧接着,最大的那块巨石猛地向下一沉,歪斜开来,露出了一个巨大的缺口!
浑浊的河水如同挣脱束缚的猛兽,咆哮着从缺口奔涌而出,瞬间将下游的淤塞物冲开大半!
岸上爆发出震天的欢呼。许多民夫扔下工具,跪在泥水里,朝着黛玉的方向叩拜。
第十日,黎明。
最后一处障碍被清除,洛水旧道,通了。
浑浊的河水带着磅礴的气势,奔流向南,虽然远不及主航道宽阔,但足以通行运送紧急物资的船只。
黛玉站在通水的那一刻,只觉得浑身力气都被抽空,几乎站立不住。
她脸色苍白,眼下有着浓重的青黑,但看着那滚滚流水,嘴角却缓缓勾起一丝极淡的笑意。
“协理,成功了!我们成功了!”工部主事激动得语无伦次,此刻再看黛玉,眼神里已全是敬畏。
黛玉轻轻“嗯”了一声,目光却越过欢腾的人群,落在远处几个悄然离去的身影上。
这几日,她可没闲着,借着督工之便,她不动声色地查探。
那些试图拖延工期的、暗中破坏器械的、克扣民夫口粮的……蛛丝马迹,她都已悄悄记下。
看来,这漕运背后的淤泥,比河底的,恐怕还要深些。
她拢了拢满是尘泥的斗篷,转身走向临时搭建的营帐。
阳光刺破云层,照在她单薄却挺直的背影上。
是时候回神都了。
说明:1.长寿:武则天正式称帝后的第三个年号,使用时间为公元692年到公元694年。
2.鱼符:是一枚分为左右两半的鱼形符契,通常由金属(如铜)制成。一半由朝廷保管,另一半由官员本人持有。当官员进宫朝见或外出执行公务时,需要核验鱼符,以证明身份的真实性。其作用类似于今天的“身份证”或“官印”。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3章 正文·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