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天与玉【红楼+大唐】 > 第2章 正文·贰

天与玉【红楼+大唐】 第2章 正文·贰

作者:Fenghuuui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31 23:22:01 来源:文学城

秋深,黄河水色如泥汤,滚滚东去。

车驾行至白马津,武则天并未惊动地方官,只带了黛玉并十余护卫,登上河堤。

堤坝新筑不久,用的是黛玉治水策中“分区束水”的法子,夯土坚实,两岸新植的柳树已生了根,翠绿的枝条在河风中迤逦摇曳。

“陛下请看,”黛玉指着对岸一处略显低洼的河滩,“去岁汛期,水漫至此,淹了三村。今岁堤成,滩地露出,若引水渠灌溉,皆是良田。”

女帝极目远眺,微微颔首。

正待说话,忽见下游远处尘头起处,几骑快马奔来,蹄声急促,打破了河岸的宁静。

护卫立刻警觉,手按刀柄,将女帝与黛玉护在中间。

来的是几个当地府兵,押着一个衣衫褴褛、满面血污的汉子。那汉子被推搡着跪在堤下,为首的小校滚鞍下马,疾步上前禀报:“陛下!抓获一名妖言惑众的逆犯!此人自称‘弥勒降世’,在陈留一带聚众数千,煽动流民,攻打县衙!”

武则天脸色沉静,只问:“所为何事?”

小校迟疑一瞬:“说是……说是朝廷修这堤坝,占了他们祖坟,断了风水,又强征了青壮,致使田地荒芜,活不下去了,要……要清君侧。”

“清君侧?”女帝轻哼一声,目光扫过那汉子。

那人虽狼狈,一双眼睛却赤红,死死瞪着堤上这群衣着光鲜的贵人,尤其是看到被簇拥在中央的女帝时,那目光更是淬了毒一般。

黛玉站在女帝侧后方,心口莫名一紧。

她看见那汉子枯槁的手指深深抠进泥土,看见他脖颈上暴起的青筋,更看见押解他的府兵脸上,除了戒备,竟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惶然。

这惶然,与她记忆中,荣国府抄检大观园时,那些婆子丫鬟脸上的神情,何其相似,又何其可悲。

女帝并未立即处置那汉子,只命人带下看管。

她转身,沿着河堤缓步前行,黛玉默默跟随。

风更大了些,卷起黄土,扑在脸上,带着河水特有的腥气。

“林黛玉,”女帝忽然开口,声音不高,被风送过来,“你看见了吗?朕修堤治水,为的是保他们身家性命,免其沦为鱼鳖。到头来,他们却恨朕入骨。”

黛玉沉默片刻,目光落在浑浊却滚滚向前的河面上:“陛下,他们恨的,或许不是堤坝。”

“哦?”

“堤坝是死的,人是活的。臣猜想,修这堤坝时,必有胥吏借此摊派勒索,强占民田为取土之所,或征发夫役,克扣粮饷,致使百姓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她声音清晰,字句却如针,“百姓眼中,只见眼前之苦,难解陛下百年之利。而那‘弥勒’,给的虽是一场空梦,却是他们眼前唯一能抓住的稻草。”

武则天停下脚步,回头看她。河风猎猎,吹动女帝玄色的披风,也吹动黛玉素白的衣裙。

“你倒是敢说。”女帝眸色深沉,“依你之见,该如何?”

黛玉垂眸:“臣不敢妄言朝政。只是……读史时曾见,前朝炀帝开凿大运河,功在千秋,然役民过甚,终成祸端。可见这治水,治的不仅是江河,更是人心向背之水。技术手段,譬如药材,能治病,亦能伤人,全看如何施用,由何人施用。”

她顿了顿,抬眼望向广袤却略显荒芜的河滩地,那里本可如她所言,变成良田:“譬如这新露出的滩地,若朝廷能妥善安置流民,贷给种子耕牛,三年不征其税,使其安居乐业。则今日堤下阶下之囚,安知不是明日陛下最忠顺的子民?那‘弥勒’的妄语,又岂能蛊惑人心?”

女帝久久不语,只望着奔流不息的黄河水。

半晌,她才淡淡道:“你父亲前日递了密折,弹劾河北道巡察使贪墨修堤款项,草菅人命。折子里列举的罪证,条条清晰,不像他往日风格。”

黛玉心头微震,面上却不露声色:“父亲为官,向来谨慎。”

武则天嘴角勾起一丝难以察觉的弧度,不再追问。有些事,彼此心照不宣。

“回京。”女帝转身,走向车驾,“传旨,将那妖人押回神都,交由大理寺详审。另,着户部、工部,即刻拟定沿河新垦滩地安置流民章程,三日内呈报。”

“是。”

登车前,女帝最后看了一眼黄河,对身旁的黛玉道:“你这双眼睛,看到的东西,总比别人深些,也毒些。”

车驾启动,碾过黄土道路。黛玉坐在微微摇晃的车厢里,听着窗外单调的车轮声。她想起那个“弥勒”汉子赤红的眼睛,想起父亲那封必然经过她“点拨”的密折,更想起女帝那句“深些,也毒些”。

她轻轻摊开手掌,看着自己纤细却已不再柔弱无力的指节。

这双手,画过治水图,改良过连弩,设计过曲辕犁,如今,似乎又要沾上这浑浊世道里的纷争与人心了。

红楼残梦里,她只看见一个大家族的倾颓,便觉天地倾覆。

如今在这真正的天下兴亡、黎民疾苦面前,那点悲欢,倒显得轻了。

只是,这“毒”一般的清醒,究竟是好是坏?

她闭上眼,任由车厢颠簸,心中并无答案,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以后的事又有谁说得准呢?

……

回到神都,已是冬初。

第一场雪落下来,将洛阳宫阙染得素净。

黛玉才踏入府门,林如海便迎了出来,官袍未换,眉宇间凝着忧色。

他挥退下人,引女儿至书房,炭盆烧得正旺,却驱不散那股沉郁。

“玉儿,”林如海压低声,“你此番随驾巡河,是否……是否在陛下面前说了什么?”他顿了顿,声音更低,“今日朝会,陛下突然下令彻查去岁修堤款项,河北道巡察使赵恒当即被夺职下狱。虽说为父确实递过折子,但是这……这雷霆手段,未免……”

黛玉解下沾雪的斗篷,在炭盆边暖手,神色平静:“父亲是觉得,陛下此举过激,恐引朝野震动?”

林如海叹了口气,在女儿对面坐下:“赵恒其人,并非孤臣,背后牵连甚广。陛下近年来……手段愈发酷烈,为父是担心,树敌太多,非社稷之福。”他看向黛玉,目光复杂,“你如今常伴御前,一言一行,皆在风口浪尖,为父实在……”

“父亲,”黛玉打断他,声音清冷,“您可知那赵恒贪墨的款项,足以在黄河边再筑半道堤坝?您可知因他克扣工料,今夏白马津那段新堤险些溃决,下游数万百姓险些葬身鱼腹?”她抬起眼,眸中映着炭火,亮得惊人,“陛下若不彻查,不严办,如何震慑后来者?难道要等堤毁人亡,再去抚恤追悔么?”

林如海被女儿问得一怔,竟有些语塞。

他印象中的女儿,聪慧是聪慧,却总带着几分不食人间烟火的清高,何时竟对这等实务、这般民生疾苦,有了如此切肤的认知?

“话虽如此……”林如海捻着胡须,眉头未展,“只怕朝中那些清流,又要借此非议陛下,甚至……牵涉到你。”

“清流?”黛玉唇角掠过一丝极淡的讥诮,“若他们真以‘清流’自居,为何不早弹劾赵恒?为何要等陛下亲自察觉,雷霆出手?是他们不知,还是不敢,抑或是……不屑于理会那些堤下蝼蚁的性命?”

她站起身,走到窗边,看着窗外簌簌落雪:“父亲,女儿在黄河边,亲眼见过那些被贪官污吏逼得走投无路,只能信那‘弥勒’妄语的流民。他们所求,不过一口饭吃,一处安身。若朝廷不能给他们,自有人给他们虚妄的指望。这人心一旦失了,再高的堤坝,也拦不住。”

林如海看着女儿挺直却单薄的背影,忽然觉得,女儿离他熟悉的那个闺阁才女,已经很远了。

她站在那里的姿态,谈论这些事情的语气,竟隐隐有了几分……他只在那些真正掌权者身上才见过的决断。

“罢了,罢了。”林如海长叹一声,“为父老了,有些事,你看得比为父明白。只是玉儿,切记,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黛玉回过身,脸上没什么表情:“女儿明白。所以,风来时,要么折断,要么……长得更坚韧些。”

……

几日后,宫中设宴,并非大朝宴,只是小范围的赐宴,在暖阁里。

除了几位宰相、近臣,竟也召了黛玉。

阁内暖香融融,酒过三巡,气氛本该松快些,却因女帝在场,总带着几分拘谨。

话题不知怎的,转到了近日大理寺审理的几桩“妖书”案上。

所谓妖书,不过是些私下流传、非议朝政、甚至隐含对女主临朝不满的诗文。

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臣,趁着酒意,起身拱手:“陛下,老臣斗胆进言。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些许狂生妄语,若兴大狱,恐伤陛下仁德之名,寒了士林之心啊。”

席间顿时一静。所有人都悄悄觑着女帝的脸色。

武则天端坐上位,手中把玩着一只玉杯,面上看不出喜怒,只淡淡道:“依卿之见,该如何?”

那老臣见女帝未立刻发作,胆子更壮了些:“老臣以为,不如广开言路,效法太宗皇帝,设登闻鼓、铜匦,许天下人直言极谏。其言可用,用之;不可用,置之。如此,则诽谤自消,陛下亦可收天下之心。”

这话听着冠冕堂皇,底下却藏着机锋。登闻鼓、铜匦若真设起来,首先涌进来的,恐怕不是治国良策,而是对女主当政的汹汹物议。

几位大臣纷纷附和,言称老成谋国。

女帝目光扫过席间,最后落在末座的黛玉身上。她今日穿着浅碧色宫装,安静地坐在那里,像一株空谷幽兰,出色的容颜更是令人不敢打量,这像是在亵渎那圣洁的面容。

“林黛玉,”女帝忽然点名,“你怎么看?”

这下子,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过来了。

那提议的老臣更是微微蹙眉,显然不满女帝竟询问一个黄毛丫头。

黛玉放下银箸,起身敛衽一礼,声音平和:“回陛下,臣以为,这位老大人所言,乃是治世良方。”

那老臣面色稍霁。

却听黛玉继续道:“只是,良方也需对症。譬如一人内里虚火旺盛,外感风寒,若此时贸用大补之药,恐非但不能祛病,反会引邪入里,加重病情。”

她抬起眼,目光清凌凌地扫过众人:“如今朝局,外有突厥、吐蕃虎视,内有新政推行未久,各方利益纠缠。此时若大开言路,固然能显陛下胸襟,但难免被有心人利用,混淆视听,煽动民心,干扰国策。届时,非但不能收天下之心,恐先乱天下之势。”

她微微一顿,看向那老臣,语气依旧恭敬,言辞却锐利:“老大人忧心士林之心,自是公忠体国。但臣斗胆一问,大人可知那黄河边的流民,心中所思所想?可知边关将士,枕戈待旦时,最盼朝廷何种作为?士林之心固重,然天下之心,岂独系于士林?”

一席话,不疾不徐,却如冰锥坠地,掷地有声。

那老臣脸色涨红,指着黛玉:“你……你小小年纪,怎可妄议……”

“好了。”武则天淡淡开口,打断了可能的争执。

她看着黛玉,眼底深处闪过一丝极淡的欣赏,随即对众人道:“林姑娘年纪虽小,见识却不凡。治大国如烹小鲜,火候、佐料,缺一不可,更需审时度势。此事,容后再议。”

宴席继续,气氛却愈发微妙。

散席时,雪已停了,月光照在雪地上,清冷如霜。

黛玉走在出宫的路上,身后传来脚步声。

是那位提议的老臣,他赶上来,与黛玉并行一段。

“林姑娘,”他声音低沉,带着压抑的怒气,“老夫为官数十载,历经三朝,从未见过如你这般……伶牙俐齿、不尊长辈的女子。”

黛玉停下脚步,在雪光中转身,面对着他。

她的脸在月光下显得格外白皙、精致、清冷,眼神平静无波。

“老大人,”她微微颔首,“晚辈可不敢不尊长辈,只是更尊道理、更重事实罢了。若长辈之言于国于民有利,晚辈自当敬聆。若不然……”她顿了顿,声音轻却清晰,“恕晚辈不敢苟同。”

老臣气得胡子微颤,最终只重重哼了一声,拂袖而去。

黛玉独自站在雪地里,呵出的白气瞬间消散在寒夜中。

她知道,今日之后,她在朝中的名声,恐怕又要添上“跋扈”、“锐进”几笔了。

可她抬头,望着被雪洗净的夜空,那轮冷月,忽然想起大观园里那些争风吃醋、勾心斗角的琐碎。

与眼前这关乎国策、牵动天下的风波相比,那些,真的轻如尘埃了。

她拢了拢衣袖,继续向前走去。

雪地在脚下发出轻微的咯吱声,一步一个脚印,清晰而坚定。

正如她在路途上一样,道路不一定笔直,但是她一定会坚定地前往自己的目标。

说明:1.黛玉现在还会想起大观园里的事情,到后面就基本不会再想到了,也算是在慢慢成长吧。

2.武则天还没有完全信任黛玉,毕竟是帝王嘛。

3.天授:武则天正式称帝(66岁)后的第一个年号,使用时间为公元690年到公元692年。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章 正文·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