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授元年,春深。
洛阳宫含元殿,巨大的蟠龙柱撑起幽深殿宇,御座高悬,武则天着一袭深青织金襕袍,凤眸扫过丹陛下垂首的群臣。
今日朝会所议,仍是困扰朝廷多年的江南漕运与水患,工部几位老臣争得面红耳赤,所献之策却无非是加高堤坝、疏浚旧河道,听得这位刚刚正式称帝的女帝指尖在扶手上轻叩,眉宇间已凝了一层薄霜。
就在这略显沉闷的间隙,一个身影从朝班末尾站了出来。
青色宫装穿在她身上仍显宽大,衬得那人越发清瘦,行走间却如弱柳扶风,自带一段沉稳气度,清冷漂亮的面容虽还有些稚气未脱,却也可见以后的倾城。
她手中捧着一卷素帛,趋步上前,直至御阶之下,方垂首躬身。
“臣女林黛玉,有治水三策,愿献陛下。”
声音清越,虽带着几分少女的稚气,却字字清晰,回荡在寂静的大殿中。
刹那间,所有目光都汇聚过去。惊愕、怀疑、不屑,更多的是看好戏的嘲弄。谁不知这林黛玉乃是新晋秘书少监林如海的独女,正值髫年,自幼体弱多病,传闻中是个捧心落泪的主儿。今日本就是陛下看其着实聪慧,念着大概可以成为可用之才,这才开恩,可和其父一起来涨一些见识,现在竟敢在御前妄谈国策?不少官员已暗自摇头,只等她言语失当,便要群起攻之。
御座之上,武则天微微倾身,眼底掠过一丝极淡的兴味。她记得这个女孩,三年前似乎生过一场大病,醒来后便有些不同,也因其以智才出名,特地让她也跟着林如海来上朝。林如海是上朝探花,学问自是好的,只是这女儿……
“准。”女帝吐出一个字。
黛玉直起身,并不看四周神色各异的朝臣,只徐徐展开手中素帛。上面并非工部常见的繁复河工图,而是几幅简洁明了的示意图,辅以清秀却筋骨初显的小楷。
“陛下,江南之水患,根在于水系紊乱,泥沙淤积,而旧法只堵不疏,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臣之三策,一曰‘分区束水,以水攻沙’,于河道狭窄关键处筑减水坝、引河,汛期分泄洪水,平日束水冲刷下游河槽,使水深沙去,航运无阻。”
她指尖落在图上,细解坝体结构、引河走向,所述角度刁钻,计算数字精准,竟似亲身丈量过一般。
“二曰‘梯级水库,调蓄有度’。于上游丘陵地带,择合适山谷兴建水库,如阶梯罗列。丰水期蓄洪,枯水期放水济运,更可兼收灌溉之利。此处,此处,及此处,”她连点图上几处标记,“皆为绝佳坝址。”
“三曰‘固堤植柳,生态护岸’。摒弃单一夯土堤防,于堤岸广植耐水柳树、芦苇,根系固土,柔能克刚,可减风浪冲刷,且岁修成本大降。”
殿中鸦雀无声。
先前争辩的工部老臣瞠目结舌,有些概念他们闻所未闻,但细细思之,竟觉豁然开朗,直指要害。那分区束水、梯级调控的思路,完全超越了当下治水的格局。
武则天凝神听着,面上不动声色,唯有熟悉她的人,才能从她微微放松的背脊看出内心的波澜。
待黛玉言毕,她沉默片刻,目光转向队列中激动得面色微红的林如海。
“林卿,”女帝的声音听不出喜怒,“你这家门,怕是要出相才了。”
林如海慌忙出列,伏地谢恩,连声谦称、叩谢。
武则天不再多言,袖袍一挥:“即着工部、都水监,会同林黛玉,详议此三策,拟具章程奏报。”
旨意一下,满朝皆惊。
……
三年时光,如水而逝。
黛玉献策之事,起初并未被真正重视,反对与质疑之声不绝。
然而武则天力排众议,给予她参与筹划、监督部分工段的机会。
这三载,黛玉褪去了朝堂初现时的些许青涩,身形抽高,依旧清瘦,眉宇间却添了挥之不去的疲惫与风霜痕迹,如画的眉眼出落得越发招人。
她并非一直留在洛阳,江南水患最紧要的关头,她亲赴工地,素衣立于堤坝,以单薄、稚嫩的身躯面对汹涌洪水、质疑刁难、甚至暗中破坏,以超越年龄的坚韧与缜密,一一化解。
她改良了施工器具,简化了流程,更将一套前所未有的工程核算与管理之法带入其中,使得耗资巨大的治水工程,账目清晰,效率倍增。
当最后一道主体闸坝合龙,曾经肆虐的江河变得温顺,万顷良田得以保全,漕运畅通无阻的消息传回神都,所有曾经的嘲讽与轻视,尽数化为了难以置信的敬畏。
治水功成,赏赐丰厚,黛玉却并未停步。不久,边关传来捷报,大将军王孝杰率军大破突厥,其中一种可连续击发、射程与力道远超从前的神臂连弩立下奇功。兵部文书隐约提及,此弩改良之关键,源自秘书省少监林如海之女,于御前应答时偶然提及的“几句设想”。
无人知晓,那日黛玉在偏殿,仅凭几根竹筷、一段丝线,向女帝演示的杠杆与滑轮组复合机构,如何点燃了将作监工匠的灵感火花。
这一日,黛玉再次被召入宫中。并非庄严肃穆的含元殿,而是女帝日常处理政务的贞观殿侧室。
殿内熏香袅袅,少了朝堂的压迫,多了几分闲适。
武则天并未着正式朝服,只一身常服,坐于案后。她手中拿着一卷书册,封皮上是黛玉亲笔所题的《农桑辑要撮要》。
里面记录的,并非高深莫测的奇技淫巧,而是黛玉这几年来,结合自身“前世”记忆中那些模糊的、关于庄田管理、织造技艺的印象,以及此生翻阅无数农书、询问老农后,去芜存菁,整理出的选种、施肥、轮作、防虫乃至改良织机的方法,文字浅白,却句句实用、字字珠玑。
女帝翻动着书卷,目光最终落在垂手侍立的黛玉身上。三年历练,这少女气质愈发沉静,宛如一块经过细心雕琢的美玉,温润内敛,光华自蕴。
“林黛玉,”武则天放下书卷,声音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探究,“治水、连弩、农事……你这般能耐,心思之巧,见识之广,远超同侪,甚至朕之阁臣亦有所不及。朕,甚为好奇。”她微微前倾,凤眸深邃,似要看进黛玉灵魂深处,“你究竟,是从何处修得?”
殿内静了片刻,只闻更漏滴答。
黛玉抬眼,迎上女帝的目光,那双曾惯于含愁蕴泪的秋水明眸,此刻清澈见底,映着殿外透入的天光,竟无一丝杂质。
她形状优美的浅淡双唇微扬,勾勒出一抹极淡、却意味悠长的浅笑。
随即,她垂下眼帘,声音轻柔,却清晰地传入武则天耳中。
“陛下谬赞。黛玉所学,不过是些——”
她略顿了顿,仿佛在斟酌词句,又仿佛在回忆某种极其遥远而飘渺的过往。
“红楼残梦里,读尽的兴亡。”
殿内更漏声细。
武则天的手指在《农桑辑要撮要》的封面上轻轻叩击,那双洞察世事的凤眸微眯。
红楼残梦?读尽兴亡?
这答案太过飘渺,反倒勾起了她更深的好奇。
她忽然轻笑一声,将书卷往案上一搁:"既然读过兴亡,那便与朕说说,眼下这漕运新法施行半年,为何洛阳米价反倒涨了三成?"
这是个陷阱。
新漕运体系由黛玉参与设计,效率大增,本该平抑物价。女帝此问,看似追究责任,实则试探。
黛玉抬眼,不疾不徐:"陛下,米价之涨,不在漕运,在人心。"
"哦?"
"漕运畅通,江南米粮七日可达洛阳。正因太快,各地粮商闻风而动,囤积居奇,待价而沽。"她微微躬身,"臣建议,请陛下即刻下旨,命户部在洛阳东西两市设官粜米,定价比市价低两成。同时放出风声,说第二批十万石米粮已从扬州启程。"
武则天眸光一闪:"你这是要打草惊蛇。"
"是敲山震虎。"黛玉纠正,"粮商囤米,最怕朝廷源源不断。一旦相信官仓充足,他们为了止损,必会争先抛售。"
女帝沉吟片刻,忽然扬声道:"来人,传旨户部,就按林姑娘说的办。"
内侍领命而去。
武则天转着手上的玉扳指,忽然换了话题:"你父亲前日递了折子,说你想去将作监当个主簿?"
"是。"
"屈才了。"女帝直言,"以你之能,便是做个户部侍郎也当得。"
"陛下,"黛玉抬头,目光清亮,"将作监掌百工技巧,臣想去那里,是因为有样东西非做不可。"
她从袖中取出一卷图纸,在女帝面前徐徐展开。那上面画着奇特的机械,有曲辕,有犁铧,结构精巧。
"这是......犁?"
"曲辕犁。"黛玉指着图纸,"比现在的直辕犁省力一半,可调节深耕浅耕,妇人童子亦能操作。若推行天下,荒地开垦速度能快上三倍。"
武则天凝视图纸,久久不语。她想起早年随高宗巡幸民间时,见过农夫弓背拉犁的艰辛。若此物真如黛玉所说......
"你需要多久?"
"三个月。但臣需要将作监最好的工匠,还有......"她顿了顿,"请陛下准臣去一趟嵩阳书院。"
"为何?"
"书院里藏着前朝农书孤本,臣需要查阅几个数据。"
女帝准了。看着黛玉告退的背影,她忽然觉得,这少女像一把钥匙,正要打开一扇她从未见过的门。
……
嵩阳书院坐落在太室山下,古柏参天。黛玉在藏书阁一待就是十天。
这日黄昏,她正对着一本《齐民要术》残卷出神,忽听窗外传来争吵声。
"......分明是妖术!女子干政,阴阳颠倒,这才连年大旱!"
黛玉蹙眉,轻轻走到窗边。
只见院中几个书生打扮的年轻人围着一个老者,正在激烈争论。
那老者她认得,是书院的山长,以博学耿直著称。
"慎言!"山长呵斥,"天象无常,与女子何干?"
"怎么无关?"为首的书生激动道,"自从那位......临朝,黄河水患、边关战事,哪年消停过?如今倒好,连黄毛丫头都敢妄议朝政,听说还在研制什么妖犁——"
"你说的是曲辕犁么?"
清冷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众人回头,见黛玉站在石阶上,暮色为她素净的衣裙镀上一层金边。
那书生见她年纪小,打扮朴素,容貌又稚气昳丽,以为是书院学生,笑着掐着嗓子道:"正是!小妹妹也听说了?那等奇技淫巧,违背祖制——"
"祖制?"黛玉轻笑,"你可知现在的直辕犁,在秦汉时也是'奇技淫巧'?可知先朝推行的筒车,初时也被骂作'妖物'?"
书生语塞。
她缓步走下台阶,目光扫过众人:"你们在此空谈天道,可曾下过田地?可知一亩地要流多少汗才能长出粮食?曲辕犁若能省力增产,让百姓多吃一口饭,在你们眼中便是妖术?"
她的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还是说,你们怕的不是妖术,是女子也能做成你们做不成的事?"
院中一片死寂。山长抚须的手停在半空,若有所思地看着她。
那书生面红耳赤,强辩道:"牝鸡司晨,惟家之索!这是圣人之训!"
"圣人还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黛玉直视着他,"你们读圣贤书,却只记得贬损女子的话,难道是忘了为民请命的道理?"
她不再多言,转身离去。裙裾拂过石阶,发出细微的沙沙声。
身后,山长忽然朗声道:"小娘子留步!老夫有几个农学上的疑问,不知可否请教?"
……
三个月期限将至,曲辕犁的试制却卡在最后一个环节——犁铧的角度总是差那么一点,要么入土太深拉不动,要么太浅耕不好。
将作监的工匠们熬红了眼,连黛玉也连着几晚没合眼。
这夜,她又对着一堆图纸发呆,忽然听见窗外雨声渐沥。
雨打屋檐,声音熟悉得让人恍惚。
她想起很久以前,在荣国府的秋夜,也是这样的雨声,她窝在碧纱橱里读《山海经》,外祖母派人送来暖暖的燕窝......
那时她以为,眼泪是世上最苦的东西。
现在才知道,无能为力才是。
"姑娘,歇会儿吧。"新来的侍女轻声劝道。
这侍女是武则天特意赏的,身手不凡,明为伺候,暗为保护。
黛玉摇头,目光落在被雨水打湿的窗纸上。
水迹蜿蜒流下,形成自然的曲线。她忽然愣住了。
水……
她猛地起身,扑到桌前,抓起炭笔重新画图。
不是模仿前人的设计,而是顺着水流过犁面的自然曲线……
"我明白了!"她声音发颤,手下动作不停,"不是犁铧的角度问题,是犁面的弧度!要像水流一样自然引导泥土翻起!"
工匠们被连夜叫起。
当第一具按照新图纸打造的曲辕犁在黎明时分完成时,雨刚好停了。
试耕选在洛阳郊外的官田。
武则天亲自来了,站在田埂上,看着那头老黄牛拉着新犁轻松前行,泥浪整齐翻卷,深度恰到好处。
老农激动得跪在地上:"神器!这是神器啊陛下!比旧犁省力太多了!"
女帝弯腰抓起一把被新犁翻出的沃土,在指间捻了捻,忽然问:"林黛玉,你想要什么赏赐?"
黛玉站在田埂下,裙角沾了泥点。
她抬头,看见晨光刺破云层,照亮了远处洛阳城的轮廓。
"臣想去黄河边看看。"
这个要求出乎所有人意料。
"为何?"
"曲辕犁能耕田,但耕不了心。"她轻声道,"臣想看看,是什么样的土地和百姓,养出了这满朝的......聪明人。"
武则天笑了。这是黛玉第一次看见她真正开怀的笑容。
"准了。"女帝说,"不过不是现在。等秋收后,朕与你同去。"
回城的马车里,侍女小声问:"姑娘,您今天怎么敢那么跟陛下说话?"
黛玉望着窗外飞逝的田野,没有回答。
她只是忽然想起,以前有个叫紫鹃的丫头,也总这样担心她说话太直会吃亏。
那些曾经需要小心翼翼维护的自尊,如今都化作了挺直脊梁的勇气。
因为这一次,她脚下的路,是自己一步步走出来的。
说明:1.黛玉已经基本放下了过去的爱恨情仇,只想好好珍惜如今的生活。
2.髫年:指十岁大的女孩。
3.文章开头的“青色宫装”:黛玉此时非臣子,并没有着官袍的资格。
小F真的超级喜欢黛玉,不管如何,都想让她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样的女子要是出现在现实中,在我的身边,我一定是好好对待的,肯定是我的宝宝。哪像在《红楼梦》里那么惨!!!(dbq曹公,我没有说您写得不好的意思,好,太好了!谢谢您把黛玉带到了我们面前!respect)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章 正文·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