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
坦白情感后的日常生活并没有什么改变。
与其说时间太短、暂时看不出端倪,倒不如说两人的关系跃升本就不需要这份坦白?
我从未和人过分亲密的往来,现下既没有经验,也不打算学习他人,交由外人判断、定义。
——不过物理距离的拉近技巧还是需要学习的。
——为什么书里的男女主能这么自然且快速地感情升温,亲密无间……?
·
她突然放下了手中的小说,面露茫然。
艾尔海森早在喝咖啡的间隙便抬眼扫视过一回:包装封面色调鲜亮、对比清晰,标题字体花哨有余,险些让这位知论派学者分辨不出字形。
最近的出版书商倒是对稿件来者不拒。
不过她能在数百本正常书籍中挑选出这一本,显然忽略了简介或封面的重要性。
就艾尔海森的经验判断,这类书籍大多逻辑不通、情感优于常识、文本叙事能力弱,伏笔铺垫不足而转折过甚。经不起推敲琢磨,连基本的剧情线都不够完善。
劣势过多,而优势欠缺。
不过……就翻页的纸张厚度,故事应当没有进入正题,还在铺垫阶段。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茫然?
艾尔海森咽下咖啡,状似无意:
“怎么,这本书很有趣?值得你反复回味?”
她投来无语的目光,脸上的表情像极了嫌弃:
“艾尔海森,说反话前先看看我的态度。不然反差太大,我可是会笑出声的。”
可话说到一半,她反倒自己长叹一口气:“我就该多看几眼布局。那种放在最显眼书架上的推销品明显是商业化推广的产物。”
“这本……”艾尔海森看了一眼书脊上的标题,决定忽略、省去记忆的部分:“显然是自费出版的产物。”
“看样子,作者出力出资颇多。”
“书封上的推荐人是枫丹有名的评论家,名誉好坏掺半,习惯接受出版社或个人的邀请,为作品镀金。”
“自从阳月的系列丛书火热后,一些依赖突发奇想的灵感创作便层出不穷。”
“多是前期依靠噱头吸引读者,中期剧情疲软、跟不上节奏,后期草率收尾。”
“你是受不了噱头,还是受不了剧情线粗糙生硬?”
“嗯……”她的面色有些微妙,目光停留在艾尔海森面上,细致打量。
她很少会关注旁人的外貌,也很少费心记忆,所以停留在常人面部的时间往往低于手部或躯体动作。
这份异常细致的观察算是头一遭。
艾尔海森颇为坦然地与她对视,见窗外的日光落及桌面,映于她深棕、此刻却亮如琥珀的眼眸。
——他能窥见自己灰色的发丝于光中飘扬、与她眨动时的睫毛一起,位于同一图景。
——留于她的眼中。
艾尔海森听到自己平稳的呼吸声在耳畔短暂停滞,而后恢复自如。
他略一挑眉:“怎么了?”
“之前的那场游园会……”
“不算声势浩大,但因与各国会议日期接近,各国要员都派遣了相关人员,在须弥城一一露面……”
说话间,她微妙又复杂难辨的目光越发古怪。
·
艾尔海森很少读不懂她,但这次,他确实没有第一时间看清并理解她为何断断续续地提起之前的会议。
这和这本娱乐向的小说内容有什么关系?
互相结合线索后,艾尔海森推测是此前会议露面的人员与故事内容密切相关。
早已知晓枫丹人热衷娱乐,就连此前担当水神的芙宁娜都迎合这股风气,在审判庭中观看如戏剧般转折的问罪过程。
兴许是这次活动,常人看见了鲜少露面的、神秘的各国要员,便将其编排进故事内部,充作角色之一。
加上这类花哨的封面,广泛应用于宣扬爱情的暧昧色调……
这无疑是一本爱情小说。
敢将出版刊物置于最显眼的书架方位,那么取向必然贴合大众偏好而非小众。
言情叙事,浪漫叙事,受欢迎的不外乎上下阶级差距较大却阴差阳错相遇的情感小说。
尽管在会议中,没有人会在乎所谓外貌。
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身份还是实力,他们都符合上层阶级。
所以……
“这本书里出现了‘我’?”
艾尔海森大胆猜测,而从她闻声后一瞬间的表情波动看,他说对了。
“这有什么?不过是同名同职位的一个角色。就算外表一致,你在字里行间、还不能判断出角色的性格倾向?”
“我是我,他是他。”
“除非作者真的揣摩完全了我的想法,否则,不过是又一个伪人。”
“伪人……你是指,故事里角色动机浅薄、没有积累的对主角的爱?”很多一见倾心或暗生情愫的情节也是存在的。
“不,还不至于。”艾尔海森否认:“当然会有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否则读者无法代入故事,无法理解主角的行动模式。”
“但标签化叙事、套路刻板又生硬,转折毫无铺垫的故事太多,读者脱离故事载体后,并不能对角色本身产生清晰的印象。”
“没有自主意识,全凭作者操控。即,角色没有灵魂。”
“回忆故事概述时,读者对逻辑和感情线的粗浅印象最具说服力。”
“……回到这本小说上吧,你看到了什么?”
她沉默了片刻,眼神挣扎着,最后吐露:
“你和主角一吻定情,再见倾心……毫无保留地关照主角。”
“………………”
——可疑又窒息的沉默降临在这处空间。
·
日光依旧暖融,空气却好似不再流动。
在这份死寂的短暂数秒内,唯有两人的呼吸声和艾尔海森端起杯盏时带起的细响。
艾尔海森喝了一口咖啡,好奇提问:“这是谁?”
她捏着下巴,斗胆发言:“名为艾尔海森的书记官。”
“毫无保留地关照是指,无视规则与条律,大开方便之门,予取予求?”
“包括不按步调行动,总是在奇怪的时间点出现在主角身边。用奇怪的方式捆绑同行……”咦?
“嗯。看来‘艾尔海森’这个名字很适合书记官这一职位。我很期待遇见这样一位同僚。最好能替我执勤。”
——记得数据体出现时,艾尔海森也有类似的想法。
——实用主义者真是会落实实际,从现实出发。
“第一反应就是这个吗?”
“你不会又偷偷摸鱼了吧?”
基于工作时间重合,她倒是没有在智慧宫遇见过艾尔海森。
不然,她就能和交接文件的事务员好好聊上一回。
虽然大多是倾听他人的苦水。
“只要完成了工作,办公室内有没有人员在岗,很重要吗?”
饮尽杯中的咖啡,艾尔海森站起身收拾餐盘,他顺手将对面的空盘也一并端起:“走吧。今天是休息日。我们有充足的时间去挑选更合适的书籍。”
“逻辑正常是最低的要求。”艾尔海森补充说明。
——艾尔海森是不是在暗指我挑书眼光差劲,需要他来提高标准?
——…………好吧,我接受这个事实。
·
昨天难得做了赛诺传说任务二,因为知道有艾尔海森的剧情所以一直没开。但我为了找灵感去做了。
不知道是我心急还是剧情本身节奏有问题。
怎么前期格外舒缓,中期突然就加速了进度,后期又莫名的放缓了,给了好几次时间跳跃的间隔期?
虽然各位出场人物皆有高光,但一直是你方罢唱我登台的。
既不是一唱一和的默契,也不是各有关注落点与角度的分析,而是一个文案将想要提供的信息截断,分开塞给各个角色,交由他们诉说。
人物的说话风格相当一致,我需要回看剧情前缀,才能分出是谁在说话。
而为了赛索斯这个角色不被玩家厌恶,文案又各方面找补,让赛诺和居勒什分别理解缄默之殿的前后两位首领的想法,间接洗白。
以至于两个主角(赛诺和赛索斯)的高光与人物弧光并不明显。
我自认为不算平稳落地。
·
至于艾尔海森,他还是成为了文案习惯的提供官方信息的一个工具人,负责指明未知的信息。
这和上一次花神诞祭里小小出场,指明道具不是预言未来而是回溯过去一样。感觉不像是他会有的性格,他会采取的行动。
但若说是他本身会如何行动,我倒是觉得他很有可能参与救援。
并不是说查找资料不重要,但这件事明明可以分批次的交给可信任的人,用零散的看不出目的性的小任务来解决。
缄默之殿保存了众多典籍,他好奇想去跟上也很正常。
当然剧情里,不跟去也正常,毕竟他和赛诺的交情没有提纳里深……这个好像没办法掩盖逻辑硬伤,因为几人常常聚会,怎么看也比旅行者和赛诺的交情深。
还有一种方式能作为不去的借口,因为书记官和缄默之殿没有牵扯,不好去沙漠。
但如果没有后文的补充,我们也不知道提纳里能去啊?
·
这次旅行者真的是见证者了,基本没有他发话的余地,只在最后战斗时出手了一回,还是和蕈兽打斗。这让前期的铺垫,例如夸奖旅行者武力值强显得格外讽刺。
不过好的一点在于,艾尔海森和卡维气氛融洽了一些,没有总在吵闹了。
看剧情时间线在活动盛典与慧业之后。
但在回忆里出场的两人的互动,怎么说好呢……
与其说在商业性的习惯性的麦麸,不如说是……一个工具人在提供线索,另一个工具人及时的发现问题,并将这个疑点透露给剧情里的主角。
也就是赛诺和旅行者这边,让玩家真正参与其中。
·
艾尔海森和卡维在前一天的下午知晓了情报后,找了一天一夜才摸到化城郭,找到旅行者一行人?
认真的?卡维性格比较直接冲动就算了,艾尔海森也这么漫无目的的去找人?而不是经过推论,直接找到他们大致的所在方位?他的效率论和精力分配呢?为了表现紧张感也不是这么来的吧?
艾尔海森的配音也是和主线不同,语速加快了很多,让我险些怀疑自己对主线语音的记忆。他当时的讲话明明很有条理感,怎么这次像是急于下班一样?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66章 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