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她的字,我的戏 > 第6章 批注:无声的世界的对话

酒店的窗帘拉得很严实,将外面的天光与尘嚣隔绝,只留下床头一盏昏黄的阅读灯,在剧本纸页上投下一圈温暖的光晕。

我(苏晴)盘腿坐在床上,厚厚的剧本摊在膝头,已经翻过了大半。手指无意识地捻着页脚,留下细微的、几乎看不见的折痕。

看剧本的过程,像一场无声的跋涉。

有些地方,熟悉的字句被保留下来,像在陌生的领地里遇到了老朋友,带来片刻虚幻的安宁。但更多的地方,是被修改、调整、甚至重写的段落。我的文字被拆解,被重新组装,被赋予了我未曾预料过的节奏和意图。

这种感觉很奇异。像是看着自己的内脏被取出,放在手术台上,被陌生的手摆弄。有些改动是技术性的,为了拍摄的节奏和视觉呈现,我能理解,甚至觉得合理。但有些……触及到了角色的核心,让我感到一种被冒犯的、细微的刺痛。

特别是关于叶文婧。

剧本里有一场新增的戏,是叶文婧在实验失败后,独自一人在宿舍里,对着已故导师的照片默默垂泪。

我盯着那段描写,眉头紧紧皱起。

不对。

这不对。

叶文婧不会这样。她的悲伤不是这样外显的、柔弱的。她的痛苦是向内吞噬的,是沉默的、巨大的、足以扭曲时空的引力场。她可能会整夜坐在观测站里,盯着那些异常的数据流,眼睛干涩得发痛,却流不出一滴眼泪。她可能会反复计算,直到指尖被纸张划破,用物理的疼痛来转移内心的崩塌。她甚至可能会在无人的时候,发出一种压抑的、类似困兽般的低吼。

但唯独不会,对着照片垂泪。

那太……廉价了。太像某种刻板印象下的女性表达。

一种强烈的、想要纠正的冲动,在我心里翻涌。这冲动甚至暂时压过了那如影随形的自我怀疑和惰性。

我的目光落在床头柜的笔记本电脑上。屏幕还暗着,但我知道,里面有一封未读的邮件,来自周编辑。他请求我,以我的方式,给出一些指引。

我的方式……

除了这些该死的文字,我还有什么方式?

我深吸一口气,像是要潜入深水般,伸手拿过了电脑。开机,屏幕亮起,幽幽的光映在我脸上。

点开邮箱。周编辑那封长长的邮件跳了出来。我快速地扫过前面的客套话,直接看向他列出的那几个“困惑点”。

果然,其中一点就是关于“叶文婧在重大挫折下的情绪展现方式”,他提到了编剧团队希望增加一些“更易于观众共情”的细节。

指的就是那段哭戏吧。

我抿紧了嘴唇。

打开剧本的电子文档。找到那一场戏。

我的手指悬在键盘上方,微微颤抖。要说什么?怎么说?直接批判?他们会听吗?会不会觉得我难以相处,固执己见?

恐慌的苗头又开始滋生。

不。不能想这些。

我闭上眼睛,努力将自己完全代入叶文婧。在那个失败的夜晚,在那个只有冰冷仪器和数据流的观测站,她会怎么做?她会想什么?

再次睁开眼时,我的目光变得专注了一些。我忽略了那些可能会产生的、人际交往上的可怕后果,只聚焦于一个问题:如何让叶文婧更真实。

我开始在电子文档的空白处,使用批注功能。

我的动作很慢,措辞极其谨慎,删删改改。我没有直接说“这样写不对”,而是尝试着解释,叶文婧这个角色的情感模式是怎样的。

在那段哭戏的旁边,我写道:

【批注:叶文婧的防御机制是极度的理性与秩序。崩溃发生时,她首先会试图用更复杂的计算和逻辑去‘修复’认知裂痕,而非宣泄情绪。建议:是否可以展现她彻夜不眠地重复验算,甚至忽略了手部被纸张划伤的小细节?沉默和行为的偏执,可能比眼泪更有力量。】

写完这一段,我停顿了一下,感觉像是跑完了一段长跑,有些脱力。

但看着那行小小的、属于我的批注,心里却泛起一丝极其微弱的……满足感?或者说,是某种掌控感。在这个由我创造的世界里,我依然拥有定义它的一部分权力。

这感觉,像是一点微弱的养分。

我继续往下看。

遇到我觉得理解有偏差的地方,就留下批注,解释角色当时的心理动机。遇到我觉得台词不符合人物性格的,就提出修改建议,甚至附上一两句我认为更贴合的、我心目中叶文婧会说的话。

整个过程,我完全沉浸在《星墟》的世界里,沉浸在叶文婧的内心世界里。外界的现实,酒店的墙壁,窗外的车流,甚至我自身那恼人的痛苦,都暂时被屏蔽了。

这方寸之间的屏幕,成了我唯一的安全区,也是我唯一能发出的声音。

我不知道写了多少条批注。直到眼睛因为长时间注视屏幕而干涩发痛,直到胃部再次传来熟悉的绞痛,提醒我生理需求的存在。

我停了下来,保存了文档。

看着那布满我黄色批注的文档,心里五味杂陈。我做完了我能做的。把这些发回去,周编辑会怎么看?编剧团队会怎么看?

那个叫林夕的演员……如果她看到这些,会觉得我对她的表演有意见吗?

一丝不安掠过心头。

但做完这件事本身,消耗了我巨大的心力,也带来了一种奇异的平静。至少,我尝试了。我没有完全放弃我的“孩子”。

我将文档拖进回复邮件,在正文里,只打了三个字:

“请参考。”

然后,几乎是带着一种豁出去的冲动,点击了发送。

邮件发送成功的提示弹出。

我像被抽空了所有力气,猛地合上电脑,将它推到一边。身体向后倒在床上,拉过被子,将自己紧紧裹住。

疲惫感如同海啸般将我淹没。但这一次,在沉入睡眠之前,脑海里不再是一片漆黑绝望的荒原。

那些关于叶文婧的思考,那些落在文档上的批注,像一颗颗微弱但确实存在的星辰,在意识的夜空里,固执地闪烁着。

---

片场的夜晚总是灯火通明,将一方天地照得亮如白昼。

我(林夕)刚结束一场夜戏,是女主角和男主角在雨中浪漫相遇的戏码。人工雨瓢泼而下,浑身湿透,冷得牙齿都在打颤。小圆立刻用厚厚的毛毯裹住我,递上滚烫的姜茶。

“夕姐,快喝点暖暖。芳姐刚才又来电话了,催你确认《星墟》的合同,还有,剧组培训的时间表发过来了,下周就要进组开始科学理论和仪器的基础培训。”小圆语速飞快地汇报着。

我捧着温热的杯子,汲取着那点有限的暖意,点了点头。喉咙有些发紧,可能是刚才淋雨有点着凉,也可能是压力使然。

下周就要进新组了。时间紧迫得让人喘不过气。

回到休息室,换下湿衣服,用热毛巾擦着还在滴水的头发。手机屏幕亮着,显示有几封新邮件。我随手点开。

一封是芳姐转发过来的正式合同,附件庞大。一封是剧组发来的培训日程,排得密密麻麻。还有一封……来自周编辑。

邮件的标题是:“转发:《星墟》剧本(苏晴老师批注版)”。

我的心跳,莫名地漏跳了一拍。

苏晴的……批注?

几乎是迫不及待地,我点开了那个附件文档。加载完成的瞬间,我看到原本整洁的剧本页边,出现了许多条黄色的批注框。

她的批注。

我深吸一口气,像是要开启一个珍贵的宝藏,仔细地阅读起来。

起初,我只是快速地浏览,寻找与叶文婧相关的部分。但很快,我就被她的批注内容完全吸引住了。

她的用词很谨慎,甚至有些谦卑,总是用“建议”、“是否可以”、“或许能”这样的字眼。但她的观点,却异常清晰和坚定。

关于那场我也有所疑虑的哭戏,她的批注清晰地阐述了她反对的理由,并提出了更具象、更有力的替代方案。

【……沉默和行为的偏执,可能比眼泪更有力量。】

这句话,像一道闪电,瞬间劈开了我心中那层模糊的毛玻璃!

对啊!力量!叶文婧的力量不在于宣泄,而在于那种近乎自毁的、向内吞噬的坚持!那种沉默的偏执,才是她最动人的,也是最可怕的地方!

我激动得手指微微发颤,继续往下看。

在其他关于叶文婧的戏份里,她的批注同样一针见血。她解释某句台词下角色真实的潜台词,她分析某个行为背后更深层的心理动机,她甚至对某些场景的氛围和节奏提出了极其精准的感受。

这些批注,不像是指令,更像是一把把钥匙,精准地插入锁孔,为我打开了通往叶文婧内心世界的一扇扇门。

我看到了一个对角色理解深度远超任何人的创作者。她不是在保护自己的文字,她是在保护那个角色的灵魂,保护其真实性和一致性。

这种近乎偏执的守护,让我感到一种深深的震撼。

我完全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身处的嘈杂环境,一字一句地研读着她的每一条批注。不只是关于叶文婧的,还有其他角色,甚至是一些世界观设定的细节。她的见解独特而深刻,带着一种……属于创作者的、纯粹的敏锐和执着。

我能想象出,她是在怎样的状态下,写下这些批注的。一定是隔绝了外界所有的干扰,沉浸在那个属于她的星墟世界里。那个在电梯里脆弱苍白、仿佛一触即碎的女人,在文字的领域里,却展现出了如此强大而清晰的力量。

这种极致的反差,让我对她产生了更加强烈的好奇,以及一种难以言喻的……尊敬。

“夕姐?夕姐?”小圆的声音把我从沉浸中唤醒,“导演叫你了,下一场戏准备。”

我猛地回过神,发现已经过去了将近半小时。

“哦,好,马上来。”我应道,迅速将那份批注版剧本保存到手机云端,并标记为星标文件。

站起身,走向片场的路上,我的脚步似乎都轻快了一些。脑海里不再是之前那种无头苍蝇般的焦虑,而是有了清晰的方向。

我知道叶文婧的“核”在哪里了。

就在那些沉默的、偏执的、向内吞噬的细节里。就在那种理性框架与巨大情感冲击的激烈对撞中。

而指引我找到这个“核”的,是那个躲在文字背后,用批注与我进行了一场无声对话的女人。

苏晴。

我开始迫不及待地期待进入《星墟》剧组,期待将我从这些批注中汲取的养分,注入到我的表演里。

也许……也许在未来,还有机会,能和她有更多关于角色、关于故事的交流?

这个念头,带着一丝微小却真实的希望,在我心里悄悄生根发芽。

---

周编辑收到苏晴回复的邮件时,差点从椅子上跳起来。

当他打开那个布满黄色批注的文档,仔细阅读之后,更是激动得难以自持。

专业!太专业了!而且一针见血!

他立刻将文档转发给了李导、王制片和编剧团队,并在邮件里极力说明,这些批注对于把握角色精髓和故事内核有多么重要。

起初,编剧团队还有些不以为然,觉得原作者过于固执己见。但在仔细阅读了苏晴那些条理清晰、充满洞见的批注后,态度也纷纷发生了转变。

尤其是关于叶文婧那场哭戏的批注,连李导看了之后,都摸着下巴沉吟了许久,最后对编剧说:“她说的有道理。叶文婧的力量感,确实不能靠眼泪来体现。按她说的方向,再琢磨琢磨。”

一场可能发生的创作冲突,因为苏晴这些落在文字上的、无声的批注,竟然悄然化解了,甚至将创作引向了一个更深刻、更有力的方向。

王制片对此结果也表示满意。只要不影响项目进度,能拿出更好的成果,他乐见其成。他甚至私下对周编辑说:“老周,看来你这作者,还是得用对方法沟通。以后类似的问题,就照这个模式来。”

周编辑连连称是,心里的大石头总算落下了一半。

他立刻给苏晴回复了一封邮件,语气充满了感激和振奋,详细转达了导演和编剧团队对她批注的高度认可,并表示后续的修改会充分参考她的意见。

他小心翼翼地维护着这条刚刚建立起来的、脆弱的沟通桥梁。

他知道,对于苏晴而言,这可能是她目前唯一能接受的、与世界连接的方式。

而在城市的另一端,酒店的房间里,苏晴在沉睡中翻了个身,眉头依然微蹙,但嘴角似乎不再像以往那样紧绷。

她不知道自己的批注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也不知道那条无声的文字纽带,已经悄然连接了另一个渴望理解她造物的灵魂。

夜色深沉。

一份布满黄色批注的电子文档,像一艘微小却坚固的船,载着两个孤独世界的碎片,在数据的海洋里,完成了一次无声却意义重大的航行。

航行的终点,是彼此都未曾预料到的、一点点渗透进来的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