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她的字,我的戏 > 第5章 微光:在字里行间喘息

她的字,我的戏 第5章 微光:在字里行间喘息

作者:椰子味奶皮酥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21 12:02:59 来源:文学城

网吧的日光灯管发出持续的低频嗡鸣,像一群困在玻璃罩里的疲倦蜜蜂。空气里混杂着隔夜泡面汤的酸腐气、烟蒂燃尽的焦油味,还有某种潮湿抹布挥之不去的霉味。

我(苏晴)在这种熟悉又令人作呕的气味中醒来。

意识回笼的过程缓慢而粘滞,仿佛从一片浑浊的油污里艰难浮起。首先感知到的是脖颈和后背传来的尖锐酸痛——蜷缩在廉价的电脑椅上睡了不知多久,身体用剧烈的抗议宣告它的存在。然后是喉咙深处火烧火燎的干渴,以及胃部空荡荡的、泛着酸水的绞痛。

药效似乎过去了。或者说,那种强行将人按进麻木深渊的力量正在消退,留下的是更加清晰、也更加难熬的生理性不适,以及……紧随其后、从不迟到的心理海啸。

记忆的碎片猛地扎进脑海。

会议室里那些审视的目光。我自己可悲的失语。电梯里林夕平静的提问和我破碎的回答。仓惶逃离时周编辑焦灼的呼喊……

羞耻感像一张湿透的厚毛毯,裹住全身,沉重得让人无法呼吸。我把脸深深埋进膝盖,发出无声的嘶吼。为什么是我?为什么我要承受这种病?为什么连最基本地出现在人前都做不到?

黑暗的念头再次汇聚,叫嚣着要将我拖回那个安全的、自我毁灭的深渊。

就在此时,电脑屏幕因为长时间无操作,暗了下去。黑色的屏幕像一面模糊的镜子,映出我此刻的影子:一个蜷缩在肮脏角落、头发凌乱、脸色惨白、眼神空洞的幽灵。

我死死盯着那个影子。

这就是苏晴。这就是写出了《星墟》的苏晴。

一种尖锐的讽刺感刺破了绝望的泡沫。

屏幕上,之前打开的文档还停留在《星墟》的某一页。是叶文婧在观测站独自面对异常数据流的一段描写。

我的目光无意识地扫过那些我自己写下的文字:

“……逻辑的基石在此刻崩塌,像沙堡般被未知的浪潮吞噬。她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恐惧,并非源于死亡,而是源于认知的彻底湮灭。然而,在这极致的恐惧深处,竟奇异般地滋生出一丝……兴奋?仿佛一个终其一生追寻答案的囚徒,终于看到了牢笼墙壁上出现的第一道裂痕,哪怕那裂痕背后可能是万丈深渊……”

我的心跳,突兀地漏跳了一拍。

这段文字……好像……有点问题。

“认知的湮灭”和“极致的恐惧”之间的转折,是不是太生硬了?那种“兴奋感”的诞生,缺乏一个更细腻的、心理层面的过渡。叶文婧是个科学家,她的情绪变化应该更遵循其内在的逻辑,即使是在崩溃的边缘。

这个纯粹属于创作层面的、技术性的挑剔念头,像一颗极其微弱的小火星,啪地一声,在我一片漆黑的大脑里闪了一下。

很微弱,随时可能熄灭。

但却顽强地存在着。

我盯着那段文字,眉头不自觉地皱了起来。手指甚至无意识地动了一下,仿佛想要去触摸键盘,修改那个在我看来不够完美的句子。

然而,身体依然被沉重的惰性和自我厌弃捆绑着,动弹不得。

修改?有什么意义?这部作品已经不属于你了。它即将被一群人拆解、重塑,变成你完全陌生的样子。你在这里纠结一个句子的过渡,就像在泰坦尼克号沉没前擦拭甲板上的一个污点一样可笑。

火星摇曳着,几乎要被理性的绝望吹灭。

可是……那是叶文婧。是我在无数个黑夜中,一点点塑造出来的灵魂。即使最终电影会把她变成另一个模样,但在这个原始的文本里,在这个属于我的世界里,她应该尽可能完美。

这个念头,带着一种近乎偏执的倔强。

我深吸了一口气,那口气息里依然充满了网吧的污浊气味,但却莫名地给了我一点点力量。极其微小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力量。

我伸出手,颤抖的、冰凉的指尖,碰触到了键盘。

按下一个键。

屏幕亮起。光标在那段文字末尾闪烁。

我开始修改。动作很慢,像一个生锈的机器人。删除。敲入新的词语。再删除。再尝试。

整个过程并不顺畅,大脑像塞满了棉絮,思维断断续续。但奇妙的是,当我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如何让这句话更贴合叶文婧”这个具体而微的问题上时,那些盘旋在头顶的、关于自我否定的巨大轰鸣声,似乎……暂时减弱了那么一点点。

仿佛在暴风雨的中心,找到了一张薄薄的纸,躲在下面,获得了一瞬间的喘息。

我修改完了那一小段。效果未必有多好,但至少,我做了点什么。我没有完全被黑暗吞噬。

做完这一切,微小的力气似乎也用尽了。疲惫感再次排山倒海般袭来。

我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胃部的绞痛变得更加鲜明。

我需要离开这里。需要食物。需要水。需要……回到一个能称之为“窝”的地方。

开机。手机屏幕亮起,显示着数十个未接来电和短信,大部分来自周编辑。

我没有点开看。只是打开叫车软件,输入了酒店地址。

然后,我收拾好东西,拉高衣领,低着头,像做贼一样快速离开了网吧。外面的雨已经停了,空气湿冷清新,让我浑浊的肺部稍微舒服了一点。

回到酒店房间,我反锁上门,第一件事是冲进浴室,打开热水,用力搓洗着脸和手,试图洗掉网吧沾染上的所有气味。然后,我烧了热水,泡了一碗杯面,强迫自己一口一口地吃下去。

食物下肚,带来一点暖意和真实的支撑感。

我坐在窗边,看着楼下街道上川流不息的车灯,像一条无声流淌的光河。

手机又震动了一下。是周编辑的短信,语气已经从一开始的焦急变成了担忧甚至带着一丝恳求:“苏晴,回个信好吗?无论如何,让我知道你安全。项目的事情我们可以慢慢说,不急。”

我看着那条短信,很久。

然后,我抬起手指,敲了三个字,发送。

“我没事。”

没有多余的解释。但这三个字,对我而言,已经耗尽了巨大的勇气。

发送完毕,我像完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瘫倒在床上。

身体极度疲惫,但大脑却因为那短暂投入的修改和刚才的食物,有了一丝极其微弱的、不同于绝望的清醒。

我拿起床头那份《星墟》的剧本,厚厚的一沓。这是围读会前周编辑塞给我的,我一直没敢细看。

此刻,在一种复杂情绪的驱使下——或许有好奇,有不甘,有恐惧,也有那一丝微光带来的、想要再靠近一点点的冲动——我翻开了它。

---

“咔!很好!这条过了!休息二十分钟,准备下一场!”

导演的声音透过喇叭传来,片场紧绷的气氛瞬间松弛下来。

我(林夕)脸上那种属于傻白甜女配角的、夸张的崇拜笑容立刻收敛,恢复了平时的平静。对着刚才合作的男演员礼貌地点点头,我走向自己的休息椅。

小圆立刻把保温杯和外套递过来:“夕姐,喝点水。刚才芳姐来电话,说《星墟》的正式合同已经发到她邮箱了,条款基本没问题,等你晚上回去看。”

“嗯。”我接过水杯,喝了一口,温热的水滋润了干涩的喉咙。心里却并没有太多波澜。合同落地是意料之中,现在的重心已经完全转移到了如何啃下叶文婧这块硬骨头上。

我拿出手机,点开一个加密的音频文件,戴上耳机。里面是我根据昨晚对角色新的理解,重新录制的几段叶文婧的台词。

“能量守恒定律在那里失效了……”我的声音在耳机里响起,比围读会时更低沉,更内收,试图捕捉那种理性框架被冲击时,从内部产生的、细微的裂痕感。

听起来……好像比昨天好一点?但距离我理想中的那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还差得很远。

叶文婧的难,在于她几乎所有的戏都是内心戏。她面对的是宇宙级的奥秘和崩溃,但她的外在表现必须是极度克制的,甚至大部分时候是面无表情的。所有的风暴都要通过眼神、细微的肌肉控制、以及台词底下暗涌的潜流来传递。

这对演员的要求太高了。任何一个细节把握不准,就会要么面瘫,要么过火。

我烦躁地揉了揉眉心。感觉自己好像触摸到了一点门道,但又隔着一层看不穿的毛玻璃。

“林老师,”一个声音在旁边响起,是这部剧的编剧,一个挺热情的年轻女孩,“刚才那场戏,你那个眼神处理得真好,就是那种‘虽然我很花痴但我也有一点点自己小聪明’的感觉,特别到位!”

我抬起头,对她笑了笑:“谢谢王编,是您剧本写得好。”

心里却暗自叹了口气。看,这就是我现在的标签。连编剧夸我,都是夸我演“花痴”到位。

我必须尽快跳出这个圈子。

“王编,”我忽然心中一动,状似随意地问道,“您平时写这种比较复杂的角色,比如内心活动特别多,但外表又要很冷静的,有什么特别的技巧或者方法吗?我最近接了个新本子,有点挑战,想学习一下。”

编剧女孩眼睛一亮,显然很乐意分享:“哎呀,这种角色最难写了!我的经验是啊,一定要给她设计非常具体的‘内在动作线’和‘外在掩饰行为’。比如,她内心正在经历海啸,但外在可能只是在平静地整理实验数据,或者反复擦拭一个杯子。通过这种内外反差来体现张力……”

她滔滔不绝地讲着,我认真听着,偶尔点头。

这些技巧层面的东西,我当然懂。但我知道,最关键的那个“核”,那个能让一切技巧变得真实可信的“核”,不是靠方法能解决的。

它需要真正的……感同身受。

那个苍白脆弱的身影,又一次不受控制地浮现在脑海里。

“对了,林老师,”编剧女孩忽然压低声音,带着点八卦的语气,“听说你接了星熠那个大项目《星墟》?厉害啊!”

消息传得真快。我笑了笑,没否认也没确认:“还在接触阶段。”

“真好!那本书我可喜欢了!原作者苏晴,真是个天才!就是……”她顿了顿,声音更低了,“听说人挺怪的,不太好接触?上次围读会,好像闹得有点不愉快?”

我的心微微一紧。看来那天的事,到底还是在小范围内传开了。

“是吗?我不太清楚。”我含糊地应道,不想继续这个话题,“我觉得能写出那种故事的人,内心世界一定非常丰富敏感吧。”

“那倒也是。”编剧女孩点点头,“不过跟这种艺术家合作,你们演员可能也挺有压力的哈。”

压力?何止是压力。

我忽然想起一件事。那天围读会结束后,我因为要等车,在休息区多坐了一会儿,无意中听到制片人跟周编辑的几句对话。好像提到苏晴对剧本的某些初稿调整有不同意见,但沟通起来很困难。

当时我没在意,现在想来……

一个念头如同电光石火般闪过。

如果……如果能知道原作者本人对叶文婧最核心、最真实的看法,甚至是对剧本修改的意见,是不是就能找到那把打开角色的钥匙?

这个念头让我心跳微微加速。

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且不说苏晴那明显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状态,就算能接触,剧组方面也未必希望演员和原作者有过多的直接交流,以免干扰导演和编剧的创作。

我压下这个有些冒险的念头。还是先做好自己的功课吧。

休息时间结束,场务开始喊人。

我重新站起身,走向片场中央刺眼的灯光下。脸上再次挂起那种属于“甜妹”的、毫无心机的灿烂笑容。

但内心深处,关于叶文婧,关于苏晴,那个寻求“核”的渴望,已经像一颗种子,悄然埋下。

---

周编辑收到苏晴那简短的“我没事”三个字时,几乎要喜极而泣。

他立刻回复了一大段关心和安慰的话,并表示项目不着急,让她好好休息,有任何需要随时联系。这一次,他没有再提任何关于会议、关于沟通的事情。

放下手机,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人没事就好。

但轻松只持续了很短的时间。王制片那边的压力是实实在在的。项目不等人,剧本的修改和打磨必须尽快推进。而苏晴作为原作者,她的意见至关重要。

可是,怎么沟通?

上次围读会的经历还历历在目。强行让她参与会议,显然行不通。打电话?发邮件?以她目前的状态,很可能直接石沉大海。

周编辑苦恼地抓了抓头发。他像热锅上的蚂蚁,在办公室里转了几圈,目光最终落在了电脑上《星墟》的剧本文件上。

忽然,他灵机一动。

既然直接的语言沟通如此困难,那么……文字呢?

苏晴最擅长、最感到安全的,不就是文字吗?

他立刻打开邮箱,斟酌着措辞,给苏晴写了一封长长的邮件。邮件里,他绝口不提围读会的尴尬,只是以极其诚恳和尊重的态度,将目前编剧团队对剧本的一些调整思路(主要是结构和技术层面的微调),以及几个存在争议的、关于叶文婧角色刻画的关键点,详细地罗列了出来。

在邮件的最后,他这样写道:

“苏晴,以上是我们目前遇到的一些困惑。我们都知道,叶文婧的灵魂来自于你,没有人比你更懂她。如果你觉得方便,能否抽空看看这些点,以你的方式(比如在文档里直接批注,或者随便写点想法给我),给我们一些指引?不急,在你感觉舒服的时候进行就好。你的每一个字,对我们都无比珍贵。”

他反复检查了几遍,确认语气足够温和、尊重,没有任何压迫感,然后点击了发送。

做完这一切,他靠在椅背上,心里依然没底。

这像是一次小心翼翼的投石问路。他不知道那颗石头,会落入死寂的潭水,再无回响,还是会惊动那只极度敏感、容易受惊的鸟儿,让她再次飞走。

他只能等待。

而在酒店的房间里,苏晴正一页页地翻看着剧本。她看得很慢,眉头时而紧蹙,时而松开。

当她看到某些被修改的地方时,会下意识地摇头,嘴唇无声地翕动,仿佛在无声地抗议。而当看到某些保留了她原意的精彩段落时,眼中又会极快地闪过一丝微弱的光亮。

电脑屏幕上,新邮件的提示图标悄然亮起。

标题是:周编辑 - 关于《星墟》剧本的几点请教。

苏晴的目光扫过那个标题,手指在触摸板上停留了片刻。

然后,她移开了视线,继续低头看手中的剧本。

但这一次,她没有立刻关掉邮箱窗口。

窗外的夜色,愈发深沉了。城市的光芒星星点点,如同遥远星墟的倒影。

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两个深陷各自困境的灵魂,因为那些白纸黑字,似乎又产生了某种极其微弱的、不易察觉的联结。

那点微光,虽然摇曳不定,但尚未熄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