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她的字,我的戏 > 第7章 屏幕内外:喘息与试炼

她的字,我的戏 第7章 屏幕内外:喘息与试炼

作者:椰子味奶皮酥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21 12:02:59 来源:文学城

酒店的窗帘依旧紧闭,将世界隔绝在外,只留下书桌台灯一圈昏黄的光晕,像宇宙中唯一稳定的恒星。我(苏晴)坐在这圈光晕里,面前是打开的笔记本电脑,屏幕上是《星墟》剧本的修订版文档。

距离我发送那份布满批注的文档,已经过去了两天。

周编辑的回复邮件带着几乎要溢出屏幕的感激和兴奋,告诉我导演和编剧团队如何重视我的意见,那些关于叶文婧的修改建议如何被采纳,甚至称赞我“一针见血”、“直指核心”。

这些赞扬像隔着毛玻璃传来的模糊声音,无法真正抵达内心,反而带来一种不真实的飘忽感。他们真的觉得好吗?还是只是出于礼貌,或者是为了项目顺利推进的权宜之计?

我不确定。也无法深究。

但有一点是确定的:那条通过文字、通过批注建立起来的纤细通道,似乎被默许存在了。周编辑没有再提任何需要我亲自出席的会议,只是将新的修改稿发来,客气地请求我“把关”。

这让我获得了一种危险的、暂时的安宁。

危险在于,我知道这屏障不可能永远存在。项目在推进,总有我必须直面外界的那一刻。光是想象,就足以让我掌心冒汗。

而安宁在于,至少此刻,我可以躲在这屏幕之后,在我的文字疆域里,获得一点点喘息和……掌控感。

我点开新发来的剧本。果然,那场叶文婧对着照片垂泪的戏被删改了。取而代之的,是她彻夜坐在观测站,手指无意识地在数据板上反复划动,指甲边缘因为过度用力而泛白,甚至忽略了指腹被锋利板缘划出的一道细细血痕。周围是散落一地的演算纸,像一场无声雪崩后的废墟。

对。就是这样。

我心里那根紧绷的、关于角色被扭曲的弦,稍稍松弛了一些。

我开始阅读其他修改部分。大部分关于叶文婧的调整,都遵循了我批注里指出的方向,让她更内敛,更偏执,更符合我心目中那个被理性与执念共同驱动的灵魂。

这种被尊重的感觉……很陌生。像在冰封的河面下,感觉到一丝微弱的水流。

我继续留下新的批注,更细致地打磨一些细节。关于某句台词的语气,关于某个场景中叶文婧视线的落点,关于她手指无意识的小动作……

这个过程,依然消耗心神。每一次敲打键盘,都像是在与自己庞大的惰性和对外界的恐惧拔河。但完成之后,看着文档上新增的黄色标记,那一点点微不足道的“我做到了”的成就感,像一颗糖,短暂地中和了心底弥漫的苦涩。

直到周编辑的一封新邮件,像一块石头,投进了这潭勉强维持平静的死水。

邮件的内容是关于一场“线上剧本沟通会”。因为部分主创人员在外地,为了节省时间,决定通过视频会议的方式进行下一轮的剧本讨论。时间定在明天下午三点。

邮件里,周编辑小心翼翼地措辞:“……苏晴,你看这样可以吗?你就在酒店房间参加,不用露面,如果不想说话,只听也行,或者通过聊天框打字发表意见都可以。主要是李导和王制片想就几个大的结构调整,听听你的想法……”

视频会议。

即使不用露面,即使可以沉默,但光是想到要进入那个虚拟的“会议室”,听到那么多陌生的声音,可能还要被点名……恐慌就像冰冷的藤蔓,瞬间缠绕住我的心脏,开始收紧。

呼吸变得困难。

不。我不要。

我几乎是本能地想要回复拒绝。手指悬在键盘上,颤抖着。

可是……“大的结构调整”?听听“我的想法”?

如果我不去,他们会怎么决定?会不会又出现像之前那样,偏离角色内核的改动?叶文婧……她能经得起几次这样的折腾?

那个在观测站里,沉默地、固执地、用近乎自毁的方式追寻答案的女人,仿佛透过纸页,静静地看着我。

我创造了她。我有责任……保护她。

这个念头,带着一种沉重的分量,压住了想要逃离的冲动。

我盯着邮件末尾那个视频会议的链接,像盯着一个深渊。

去,还是不去?

这是一个试炼。比面对厚厚的剧本和冰冷的批注更可怕的试炼。

我猛地合上电脑,仿佛这样就能切断与那个可怕邀约的联系。我蜷缩到床上,用被子蒙住头,试图屏蔽一切。

黑暗中,只有自己粗重而紊乱的呼吸声。

胃部开始熟悉的抽搐。恶心感泛上喉咙。

我能做到吗?在那么多人的注视下(哪怕是虚拟的),保持冷静?不崩溃?不打碎周编辑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关于我“可以沟通”的脆弱幻想?

我不知道。

时间在恐惧的煎熬中缓慢流逝。

不知过了多久,我伸出颤抖的手,摸到床头柜上的药盒。没有喝水,干咽下今天份的药片。苦涩味在口腔里蔓延。

然后,我重新打开电脑。光标在回复邮件的输入框里闪烁。

我闭上眼,深吸一口气,仿佛用尽了全身的力气,敲下两个字:

“链接。”

发送。

做完这一切,我虚脱般地靠在椅背上,冷汗已经浸湿了后背。

明天下午三点。

那个时间点,像一个即将行刑的钟声,在我脑海里反复敲响。

---

《星墟》剧组的临时培训中心设在市郊一个由旧仓库改造的空间里,挑高惊人,墙壁被刷成冷灰色,摆放着一些基础的、用于模拟操作的仪器模型和绿幕。空气里弥漫着新油漆和电子设备混合的味道。

我(林夕)穿着简单的运动服,扎着利落的马尾,正和其他几位主要演员一起,听一位请来的天体物理学副教授讲解基础概念。

“……所以,你们要理解,叶文婧博士她所面对的‘星墟’,并非简单的天体残骸,它更像一个物理法则的‘伤口’,或者一个高维空间在低维的‘投影’……”教授试图用尽可能通俗的语言解释着。

我听得极其专注,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关键词和疑问。这些概念对我理解叶文婧的世界观至关重要。她所有的执念和行为,都建立在对这个“星墟”奥秘的痴迷之上。

旁边坐着男主角陈灏,他显得有些心不在焉,偶尔低头看看手机。对他而言,可能更关注的是动作戏和感情线,这些硬核的科学设定,理解个大概就好。

但我不能。叶文婧的一切都与此息息相关。

课间休息时,我拿出手机,再次翻出苏晴那份批注版的剧本,对照着刚才教授讲的内容,加深理解。

“哟,林老师,这么用功啊?”陈灏的声音在旁边响起,带着点戏谑。

我抬起头,对他笑了笑:“基础太差,得多补补课,不然理解不了叶博士的脑回路。”

陈灏不置可否地耸耸肩,目光扫过我的手机屏幕,看到了那些黄色的批注:“这什么?导演的新要求?”

“不是,是原作者苏老师之前的一些批注。”我如实相告。

“哦,那个怪……”他及时刹住了车,换了个词,“……那个作者啊。她事儿还挺多。”

我心里微微有些不舒服,但没表现出来,只是淡淡地说:“我觉得她的很多见解很精准,对理解角色帮助很大。”

陈灏挑了挑眉,没再说什么,转身去找他的助理了。

我看着他的背影,心里明白,在这个剧组里,并不是所有人都像我一样,珍视那些来自源头的见解。对很多人来说,这只是一份工作,一个项目。

这让我更加觉得,苏晴那些批注的珍贵。

下午是仪器操作模拟训练。我们需要学习一些基本的观测仪器操作姿势和术语,虽然真正拍摄时会有专业人士指导,但提前熟悉能让表演更逼真。

我练得很投入,反复纠正自己的手势和眼神,试图找到叶文婧那种既熟练又带着某种探究狂热的状态。

训练结束时,天色已近黄昏。我带着一身疲惫,却感觉内心充实。回到临时宿舍,我一边用筋膜枪放松着酸痛的肩膀,一边习惯性地点开手机。

剧组的工作群里,执行导演发了一条通知:

“各位老师,明天下午三点,关于剧本结构调整的线上沟通会,链接已发群邮件,请准时参加。主要创作人员都会在线。”

线上沟通会?原作者苏老师……会参加吗?

这个念头莫名地让我心跳快了一拍。

我会在视频里……看到她吗?

那个只在现实里见过一面,却在文字世界里如此清晰的女人。

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如此在意。也许是因为她的批注像灯塔一样指引过我,也许是因为电梯里那短暂一刻感受到的、令人心悸的脆弱与坚韧并存的特质。

我很好奇。在屏幕的那一头,她会是什么样子?会说话吗?还是依然沉默?

这是一种纯粹的职业好奇,我对自己说。毕竟,她是叶文婧的创造者。

但我无法忽略心底那一丝微小的、连自己都尚未完全明晰的期待。

我回复了“收到”,然后将会议链接妥善保存。

明天下午三点。

对我而言,这也像是一场小小的、关于如何与故事源头连接的试炼。

---

时间在苏晴那边,变成了粘稠而缓慢流淌的焦油。

第二天下午两点半,她就如同等待上刑的囚徒,僵直地坐在酒店书桌前。笔记本电脑打开着,视频会议的软件已经安装好,那个刺眼的链接就躺在邮箱里。

她的心跳快得像是要挣脱胸腔的束缚。手心湿冷,反复在裤子上擦拭。胃里像有无数只蝴蝶在疯狂扇动翅膀,带来一阵阵恶心和痉挛。

她提前吃了双倍的抗焦虑药物,但效果似乎微乎其微。

要不要打开摄像头?不。绝对不要。她无法承受任何形式的目光,即使是电子的。

要不要测试一下麦克风?不。她根本没打算说话。

她只想作为一个幽灵,一个ID,潜伏在会议室的角落,听完,然后离开。

两点五十分。她颤抖着手指,点开了那个链接。

软件启动,跳转到会议界面。她迅速关闭了摄像头和麦克风选项,只留下一个默认的灰色头像和“作者 - 苏晴”的ID,静静地出现在参会者列表的末尾。

她看到列表里已经有十几个人在线。导演李默,制片人王总,编剧团队,周编辑……还有陈灏,林夕……

当看到“演员 - 林夕”那个ID时,她的心脏又是一阵无序的狂跳。

她来了。

那个在现实里光芒四射,在电梯里给予她短暂喘息,又在批注世界里与她无声对话的女人。

苏晴把自己缩在椅子里,抱紧双臂,死死盯着屏幕,像一只受惊的动物警惕着外界的一切风吹草动。

三点整。会议开始。

王制片的声音率先响起,透过笔记本电脑不算出色的扬声器,带着一点电子噪音:“好,人都到齐了吧?那我们开始。今天主要讨论一下第三幕……”

苏晴紧张地听着。她强迫自己将注意力集中在讨论的内容上,忽略那因为多人同时在线而产生的、细微的电流杂音和呼吸声,忽略那个让她在意又不安的ID。

讨论进行得还算顺利。大部分时间都是李导、王制片和编剧在发言,偶尔陈灏会插几句关于他角色动机的疑问。

苏晴始终沉默着,像一块礁石。

直到讨论到叶文婧在故事中后期的一场关键戏——她为了验证一个关于“星墟”核心的疯狂假设,决定冒险启动一个未被授权的危险实验。

编剧阐述了他的修改思路,希望增加一些外部阻力,比如来自上级的压力或者同事的劝阻,来制造戏剧冲突。

李导沉吟着:“增加外部冲突是可以,但要注意分寸,不能削弱了叶文婧自身决策的主动性和她内心的那种……孤注一掷的决绝。”

就在这时,一直沉默的周编辑开口了,他语气谨慎:“关于这一点,苏晴老师之前在她的批注里提到过,叶文婧的驱动力主要来自于内部,是那种对真理近乎偏执的追寻,以及……某种潜藏的自毁倾向。外部阻力过多,可能会分散这种内在张力的聚焦。”

会议里安静了一瞬。

苏晴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周编辑提到了她的批注!

“嗯,苏老师的意见很重要。”王制片的声音响起,“苏老师?您在听吗?关于这一点,您有没有更具体的想法?我们想听听您的看法。”

突然被点名!

像一道闪电劈中头顶,苏晴的大脑瞬间一片空白。所有的血液仿佛都涌向了四肢,又瞬间抽空,留下冰冷的麻木。她张着嘴,却发不出任何声音,只有粗重的、压抑的喘息声通过可能未完全关闭的麦克风,极其轻微地泄露了出去。

她手忙脚乱地去确认麦克风状态,手指却不听使唤,碰倒了旁边的水杯。清水泼洒出来,浸湿了桌布和她的衣袖。

冰冷的触感让她一个激灵。

不。不能这样。

叶文婧……她的实验……她的决绝……

在极度的恐慌中,一种更强大的、关于守护角色完整性的本能,压倒了一切。

她颤抖着,用湿漉漉、冰冷的手指,在聊天框里,艰难地、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敲打。

她的ID后面,终于出现了一行文字,突兀地跳进了所有人的视线:

“作者 - 苏晴:她的冒险,源于内在的引力坍塌。外部阻力……是噪音。”

---

我(林夕)坐在宿舍的书桌前,戴着耳机,认真听着会议讨论。

当周编辑提到苏晴的批注,当王制片直接点名询问苏晴时,我能感觉到会议那头瞬间凝滞的尴尬,甚至仿佛能透过网络,感受到那种无声的、几乎要冲破屏幕的恐慌。

然后,我看到了聊天框里跳出的那行字。

“她的冒险,源于内在的引力坍塌。外部阻力……是噪音。”

“内在的引力坍塌”。

这个词组,像一颗子弹,精准地击中了我。

它如此形象,如此有力!完美地概括了叶文婧那一刻的状态!她不是因为外界的压力或鼓励,而是因为她内心构建的理性世界、她的信仰体系,正在向内崩塌,产生了一种无法抗拒的、毁灭性的引力,将她拖向那个危险的实验!

所有的表演技巧,所有的外部设计,在这一刻仿佛都有了归处。

我几乎要为她喝彩。

在所有人都期待她开口说话的时候,她选择了她最擅长、也最安全的方式——文字。并且,用如此精准的文字,捍卫了角色的灵魂。

我看着那个灰色的、沉默的“作者 - 苏晴”的ID,心里充满了难以言喻的震动和……钦佩。

李导的声音打破了短暂的沉默,他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赏:“‘内在的引力坍塌’……说得好!就是这个感觉!编剧,按这个方向再调整一下,外部阻力可以保留,但弱化,重点突出她内心的这种崩塌和重塑的过程。”

“明白,李导。”编剧立刻回应。

会议继续。

但我知道,有什么东西不一样了。

在屏幕的两端,我和她,因为这一行文字,完成了一次无声的、却无比深刻的交流。

我看到了在那脆弱躯壳之下,闪耀着的、不容置疑的才华和力量。

而苏晴,在发出那行字后,仿佛用尽了所有力气,虚脱地靠在椅背上,心脏依然狂跳,但一种奇异的、微弱的暖流,开始在她冰封的内心深处,悄然涌动。

她做到了。在试炼中,她守住了她的疆域。

虽然只是通过一行文字。

但这,或许是一个开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