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石头记--金陵梦起 > 第17章 第九十七回

石头记--金陵梦起 第17章 第九十七回

作者:会PCB的猫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05 02:50:27 来源:文学城

却说次日清晨,庵中风息水清。窗纸新补处尚存手温,灯芯细细,尚留一缕青烟,绕檐而上。紫鹃早起把昨夜所用的草绳收好,将铜壶煨在微火边,见二人尚在静室相对,便低声道:“粥再煨一回,待热了送来。”言罢自退,不以多言扰人清意。

宝玉与黛玉并坐榻端,面前一盆清水,澄澈可鉴。宝玉指水影,轻声道:“你看,此水不饰,不加香色,自清而静。昔日我以为繁华是真,衣冠体统是真,门第声名是真;今日一坐于此,才知田庐之中,一盏温灯、一碗薄粥,方是真。”

黛玉笑而不语,片刻乃道:“昔日我以为眼泪是真,冤愤是真,离合是真;而今细细思之,心安才是真。心安,则泪可收;心安,则冤自薄;心安,则离合不过一阵风。”

宝玉道:“我旧时看‘假作真时真亦假’,只觉世事无定;如今却思:若以浮饰为真,则真亦可假;若以合身合心为真,则假自不立。”

外头日色初明,檐滴断续,似数息一般。黛玉提起案上旧书,翻至陶公句,轻轻诵道:“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诵到“忘言”二字,便垂目不语,只以指尖在桌纹上轻轻一按,似要按住心里忽起忽落的波。

宝玉道:“不若将此‘真意’,移之日用,可乎?”黛玉颔首:“可。先自一事一物做起,勿多,勿急。”

紫鹃送粥至,见二人神色安稳,便将碗盏一一放妥,道:“火候正好,且慢慢用。”又将窗纸抹平一指宽处,退而存身门侧,不令脚步有声。

宝玉捧碗,笑道:“昔日我以为香鼎名瓷是真,如今一碗稀粥便够。”黛玉接道:“昔日我以为哭到极处是真,如今只要胸口这口气不乱,便够。”

两人对看少顷,俱觉胸中有物落地。宝玉忽道:“今朝不问他人如何,只问我二人如何。你看,何者为真?”

黛玉道:“真者,合其性;合其性者,不必多;不饰、不强、不争,便是真。譬如窗纸,补得合缝即好,不必雕花;譬如灯火,旺不过,微不过,便好。”

宝玉笑:“这便是‘能安’。”黛玉亦笑:“正是。”

须臾,火上铜壶轻鸣。紫鹃以巾裹壶柄,添半盏温水入盆,见水面光净如镜,映出三人影子,轻声道:“我去看门外,有一两片落叶堵住沟槽。”二人点头,紫鹃乃出。

室内愈静。宝玉抬眼望窗,道:“既谈真伪,可否各以一诗,写其所见所愿?我先拟一篇,你若不厌,再和一章。”

黛玉道:“好。诗非为妆点,且当为心志作证。”

于是宝玉起身,向窗外一揖,复坐案前,屏息片刻,吟七言律诗一章,用“真”韵:

宝玉《归隐诗》

微灯不语照天真,井水无香自可亲。

泥手扶田春到处,布衣坐榻月来频。

欲从繁华收妄念,且向菊松借比邻。

此意难言休著纸,窗前一笑是归人。

黛玉静静听罢,片刻微笑,道:“好在一‘不语’,好在一‘自可亲’。你先约其神,少着钗环,多着田气。”乃亦向窗外一揖,仍坐而吟和:

黛玉《归隐诗》

小窗初白见天真,淡墨疏灯不染尘。

旧帕轻留温一角,新汤徐入稳三分。

泪痕都与风吹尽,心语相从月作邻。

若问何方安一志,柴门未掩是归人。

宝玉听罢,心下微热,道:“你说‘泪痕都与风吹尽’,我最爱这一句。昔年我与泪为伴,今朝愿与安为邻。”

宝玉又道:“繁华如云影,乍看绚烂,既散则空;眼前这一室之安,虽不语,久坐自知。”

黛玉道:“旧泪如霜,夜寒时结;今心如春,日出则融。若以霜为真,便把一年都活在寒里;若以春为真,便处处开花。”

宝玉道:“真如井水,越静越清;假如彩绡,愈耀愈薄。昔读旧语‘假作真时真亦假’,只觉摇摆;今朝再读,知其所指——所依在心,所凭在用。”

黛玉微笑:“故当少惑于声色之表,多照见身心之内。外头不必太静,只要心里有一处静处,便能容千山万水。”

紫鹃以指背轻敲盏沿,使水波平息,低声道:“茶温正好。”二人各啜,皆觉胸次轻快。

黛玉道:“诗且止于此,勿多。言尽则溢。‘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言落,室内更静。灯影如豆,光色不炫不昏,映在水面,细碎而安。窗纸微鼓,风自缝里过,如人低语,又如心上轻拂。

宝玉以掌覆卷,良久乃道:“忘言非缄默,乃不以言役心。心若无役,处处皆可安。”言罢,指上微按书页,似按住旧日纷纭。

黛玉以钗尾轻拨灯草,去其焦黑,添一星清油。火色遂稳,既不跳,也不灭。黛玉道:“灯亦如心,去焦添清,便自不躁。”

宝玉笑曰:“不强、不饰、不争,三者相为表里。强则易折,饰则生虚,争则多妄。”

黛玉应曰:“口言之真,多随风散;手行之真,方可据实;脚履之真,至不欺人。”

宝玉道:“今朝所做,不外修窗、温粥、少言、稍坐,皆是合身合心之事。若日日如是,虽未归,已自归。”

紫鹃在门侧拂拭几案,见二人意定气平,只以目色相慰,不复插言。铜壶轻鸣,似和此意。

黛玉收卷,置于案隅;宝玉整衣,端坐不动。室中惟闻水滴,数声一止,又起复续,若度岁时。

二人遂默。静里只闻外头清清几滴水声,像在数今朝的念头已收几分。良久,宝玉道:“我有一言,请你听之。”

黛玉侧目,未答。宝玉取怀中素帕一角,上缝一小小松枝,线色淡青,针脚虽不甚工整,却见其诚。他轻放案上,道:“我心志今日已定。愿同你结一终身之约。待时机一至,不问车马华屋,不问冠带束带,只择一处可以容身容膝、近水近田之地,安你一席安我一席,奉一盏清茶,读一卷旧书,守一窗风月。”

黛玉见帕,指尖轻触,复收,微红其颊,道:“我不以多言许你,今但记你此意。人世多变,惟愿你我先守此心,不求急,不求广,不求众人称好。若问何时何地,不过‘心定’二字。”

宝玉郑重颔首。黛玉又道:“立约也须合其性。你我不喜繁礼,便以此帕为信。日后若有变,先问此帕与此心合否。”

宝玉道:“允。”

二人相视而笑,皆觉肩头轻了一分。紫鹃自外进来,手持门帘,道:“沟槽已清。方才远处似闻更漏声紧,想是夜里风大,今朝空气遂清。”见案上素帕,又见二人神情安稳,便不复多问,只把碗盏拾掇停当。

宝玉道:“今日既定此志,不再多言繁华与体统。且把这‘真意’移在手上。”遂同黛玉将案上物件一一整齐:书卷归书,灯炷剪平,窗纸再抹一遍,铜壶加水,坐具移半寸,以避对风。黛玉道:“先安此室,后安一日。”宝玉道:“先安一日,后安几年。”

于是宝玉解下一幅旧布,包拢散页,系以草绳,题记“静室所用”,置于橱上层。黛玉收针线囊,拣素线数绞,襟口处折整分寸,暗记“起处不可太紧,收处不可太松”。

又取破纸两幅,覆于窗缝,按掌而抹,令其服贴;再以指背轻敲四角,听其回声匀稳。紫鹃以湿帚横扫榻下尘末,逐一拂去席沿碎草。

宝玉道:“此皆小事,而安在于是。”

二人遂议将来居处:“近泉一眼,得汲;前有短篱,可蔬;后有老槐一株,得荫;屋三间,不求高广。”

黛玉言:“书不求多,择陶、孟、易数卷足矣;器不求新,合手便可;衣不求绣,蔽寒即可。”

宝玉言:“我愿学粗活:劈柴、汲水、淘米、扫地,不以为耻;你但教我,一日学一事,月余自可。”

黛玉笑:“针线我分三档:必做、可缓、可去。冬衣必做;花样可缓;多余可去。”

紫鹃在旁默默记心,复将素帕叠平,置于几上,俟作远约之信。

紫鹃笑道:“说得稳当。茶我便再温一回。”

少顷,三人各啜温茶。黛玉低声道:“昔日我言‘以泪为真’,今则言‘以安为真’。这‘真’,不是空字,须日日去用,日日去照。”宝玉答:“昔日我言‘繁华为真’,今则言‘田园为真’。这‘田园’,也不是远山深谷,先在此室此心。”

窗外霁色渐清,屋脊上积水滴成细线,沿瓦而下。宝玉道:“此水一线,不争不抢,顺其势而去,正合‘不强’二字。”黛玉道:“窗纸一合,不厚不薄,正合‘不饰’二字。”

二人因又坐定,如前共读旧书,不复多句解,只择要句,以与日用相对。读“审容膝之易安”,黛玉笑指榻前空处,道:“膝得安,心便不乱。”读“云无心以出岫”,宝玉抬目望窗外一抹薄云,道:“无心,非无意,乃不为物所役。”

至午,紫鹃以淡菜粥相奉,边摆饭盏边笑道:“我看‘归隐’二字,先从今日这一顿粥里做起。”宝玉亦笑:“正合我意。”

膳毕,三人各自稍歇。宝玉与黛玉移坐窗下。黛玉以帕按鬓,道:“世人多问‘真’在何处。或言金玉,或言名分,或言钟鸣鼎食;我今只答:‘真在可安。’可安即真,不安即假。”

宝玉道:“我亦答:‘真在可用。’可用者,日可用之;不可用者,徒为人累。若问金玉之盟,非不可以为记,然若与此心不合,不过一块石头;若问门第之论,非不可作约,然若与日用不合,不过一层纸。”

黛玉道:“是故定终身,不在华屋重器,只在心志相合。”

宝玉闻言,沉吟片刻,道:“我愿以此身,护你一室之安,以此日,陪你一日之长。”

黛玉侧目笑他:“你这话,却像旧戏本里的誓言了。”随即敛笑,道:“但愿日日如是。”

午后风转微暖。紫鹃收拾几上零落,忽见窗外有两片枯叶顺水而下,绕梁而去,便道:“水急则叶轻,水缓则叶住,人心也是一般。”宝玉与黛玉都点头。

日影西斜,庵外传来远村犬吠,风里混着几声极细的钟声。宝玉道:“若问‘忘言’,此刻便是。”黛玉道:“正是。”二人遂并坐无语,只听自家胸中呼吸如潮。

良久,宝玉取那素帕,再度按在案上,道:“此帕为信,可作‘近誓’。”黛玉道:“近誓固好,还须有‘远约’。远约不必繁,只记三句:一曰先安后行;二曰合身合心;三曰遇事先问‘合否’。”宝玉道:“谨记。”

宝玉又道:“先安后行者,非迟钝也,乃不为境所驱。先暖一盏水,再启一扇门;先静一息气,再举一步足。行虽缓,而不失其直。”

黛玉道:“合身合心者,非偏执也,乃不负己。衣以蔽寒,不以夸人;食以充饥,不以逞口;居以容膝,不以高广。身既合,心自合。”

宝玉道:“遇事先问‘合否’,非畏缩也,乃择可久。若其地不合,虽华亦不居;若其人不合,虽亲亦不留。择其所合,则可守,可安,可久。”

二人言至此处,皆各自点首。宝玉便将素帕置几正中,以为日后之记。窗外风过,纸上微鼓,灯火如常,光色不动。

紫鹃在旁微笑,道:“我且先在厨房试一试:火候稳了再行。”言毕,去而复回,把火候抑扬至平,暖壶置于远处,不使其躁。

紫鹃见二人商量停妥,轻声道:“今夜我换粗被在外间,你们且在静室安睡。窗纸我已经再贴一层,免得夜风穿。”

黄昏时分,庵外的云脚低低,天色沉稳,并无滂沱之状,惟有风穿树林,作细细长声。宝玉叠好帕子,放回怀中,心里自念:“繁华非真,体统非真,泪亦非真;可安乃真,可用乃真,可守乃真。”

黛玉看他神色既定,心里自也宽快一些,微笑道:“今日之语,皆不必记在纸上,只各自记在手上。”宝玉道:“是。”

灯火初上,紫鹃整灯炷,茶香微起。黛玉问:“可还记得旧日共读之句?”宝玉道:“‘归去来兮’,字字在心。”黛玉道:“我亦记得‘此中有真意’。”二人相视一笑。

是夜,风声渐紧,庵门外偶有枯枝扫地之声。紫鹃在外间轻轻铺好被褥,回身时似见远处有人影闪过,又似是风中树影,不甚真切,便不以为意,将门掩得仅留一线,免得风直吹。

更深,屋内更静。宝玉与黛玉并坐榻上,未即就眠。宝玉道:“我还有一句,或许近俗,却是真心:我愿你一生不再以泪为真,我亦不再以体统为真。若有一日真要归去,不为逃避,只为心安。”

黛玉道:“我亦有一句:愿你常常记得今日的水影灯痕,便不致心乱。”

二人遂各自敛念,心如定水。窗纸外,月色淡薄,仿佛有人以极细之笔在天上轻轻涂了一层白。

此际,门外忽有轻轻叩门之声,极轻极轻,如有人以指头在木上试探。紫鹃先听得,忙以眼色止二人起身,自去门侧问道:“是谁?”外头并无应声,惟有风过竹影,簌簌如答。紫鹃少待,又问一声,仍无所闻,便不再问,只将门闩又轻轻推稳一分,复回内间低低道:“是风。”

宝玉与黛玉相视,俱不言。宝玉道:“风自有来处,人自守其处。”黛玉道:“守住便是。”

夜更深,灯影更稳。紫鹃取小木匣一只,放在几上,低声道:“适才门缝里似有一纸投入,字迹看不清,且先封起,明日再看。”宝玉道:“且放,不忙。今夜只守‘忘言’。”黛玉点头。

到了这里,这一回的筋骨也就定了:二人以“真假”为问,以“心安”为答;以诗为证,以帕为信;立近誓,定远约。自此,宝黛之心更明。至于门外那一纸何来,其上何言,此处暂且不表。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