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微霜,园中一带回廊阴沉。旧时悬灯的钩仍在梁间,只余丝缕摇风;槛外残梅数枝,半折半存,香气不来,只余冷意。
井栏边青苔一圈圈泛起,似年岁层层累叠;阶下碎砖沾湿,昨夜的雨细细渗过,沿着沟缝汇成一线,悄无声息地远去。
内院门扉半阖,帘缦微垂。门内一室清寒,屏风后低低咳嗽,似断似续。
廊下一溜影壁,漆色早褪,指尖抚去还能见旧年贴剪的花样痕;角门旁风炉里只余冷灰,灰上有细小足印,似猫似雀,来去皆轻。案几上的香盂倾斜一丝,炷灰未消,淡气不升不灭,若有若无。
屏后旧扇斜倚,扇骨露白,纨面微裂,像一声叹息停在半空。墙上旧挂的绣轴下垂半寸,彩丝不鲜,仍依稀见“寿”字的大样,昔年团坐时每到此处,老祖宗总要笑指一笑,如今只剩影子。
窗纸上旧补痕处被晨霜一映,更觉斑驳。檐滴在阶前敲出一串冷声,滴到尽处,忽然无了。院中两丛海棠早失颜色,枝梢却还向天,像在等一场不来的春。
榻上老祖宗闭目而歇,气息轻微。鸳鸯俯身整被,指背轻抚,怕有一点褶皱压了她的胸口。她不敢哭出声,只把眼泪咽回去,衣襟上早有一条浅浅湿痕。
王夫人坐在几旁,不多言语,手中捻着一串旧念珠,珠子转到熟处,指尖更稳。她见鸳鸯忙,便缓缓道:“再铺一层薄被,夜里冷,且防风。”
李纨立在案边,薄册一卷,低声记着内库余物、堂中供器、帷帐盖被的名目,不是为了繁,乃是为了心定。她写一行停一停,侧耳听榻上呼吸,再写一行。
凤姐略倚柱,脸色比往日淡许多,眉峰却还利。她招人来,压低声分付:“前院门口轮值,须换得齐整;茶汤慢些,不可烫着;请医者一位守在偏房,夜里若有事,莫使人乱传。”
宝钗从外间进来,身上素淡。她不问纷杂,只道:“府中人心浮,宜以静领之。凡用度,该减则减,不必争强。老太太在堂一日,我们守一日,不可使她心下受扰。”
昔日元宵,灯树万枝,帘外鼓吹喧阗,老祖宗倚榻而笑,指儿女辈各献新词;重阳登高,桂香入袖,席上问旧事,问到高兴处,亲自拈盏劝一口菊花酒。今日帘影如旧,灯座如旧,惟人声不复如旧。
王夫人低垂着眼,默念一两句经语,念到艰处,只把念珠拨得慢了一分;凤姐看似镇定,心里却把院里院外的人手一一过点,谁稳,谁浮,谁要换,谁可用;李纨想起账上几笔周转,暗暗记下:“此减彼补,务令不乱”;宝钗把“缓”字印在心头,遇事但言“且”“先”“慢”,不许人一句“急”。
鸳鸯伏在榻边,听呼吸的起伏,听风从窗隙里进来又退下去。她记得老祖宗爱热闹,也爱清静:热闹时笑得开,清静处睡得沉。心里便道:“今夜且教她安安稳稳。”
屋里灯炷很短了,鸳鸯剪了一回,火星微爆,又安下来。她侧身凑近榻沿,轻声道:“老祖宗,药已暖好,等您睁眼,奴才再喂。”
老祖宗似有所感,微微睁开一点,目光淡淡,扫过几人,便又合了。
帘外风声更细。往年到此时,园中应有热闹:或灯市未散,或社戏未休。如今只剩后廊处一盏小灯,影子投在墙上,时大时小。
旧器在壁,一铜镜斑驳,映出灯火如豆;水盆边沿磕痕甚多,盆底一线清光,似旧时笑影游移。回廊尽头悬一串风铃,早锈,风过却仍轻轻相触,叮咛两声,便又寂然。
王夫人道:“今晨事,诸位各照分守,不必多言。”语虽平,气却直。众人皆应。
李纨翻过薄册一页,道:“内库尚余粗白布数匹,棺罩与幔帐若有需,可先记作预借。”她说“预借”二字的时候,自己心里也酸了一下,随即放下酸意,只收拾起平静。
凤姐看她一眼,淡淡笑道:“你且在内,我到外头再看一回,免得那些小厮偷懒。”
宝钗道:“我去看后院女眷,铺盖是否齐全。夜里天凉,怕着风。”
鸳鸯答:“有劳二位奶奶,奴才在这边守着。”
她守着,守着,觉得时辰缓慢如水滴。她把老祖宗的手握在掌中,那手已轻,皮薄如纸。
忽有脚步自远处缓来,未至堂前先停。一个婆子低低道:“太太,外头……似有话传来。”
王夫人抬眼:“先莫喧。何话?”
婆子道:“是……是城里传说,邸递未至,然有人言——”她止住,瞧了一圈,压得更低,“言贾赦、贾珍……似要流放;贾政……似有革职之事。”
屋中一时静得更厉害。灯影忽然缩了一缩。
王夫人脸色未动,只道:“话未官宣,不可乱说。且退。”
婆子应了一声退了。
凤姐侧头,道:“风声如此,总要有个法。”
李纨道:“法在心定。内外按例,只当未闻。人散则乱,且守。”
宝钗徐徐道:“老太太若闻此,更添伤神。今且屏诸杂语。”
鸳鸯听了这几句话,一颗心吊在半空。她不敢抬头,唯更紧握着那只手。
老祖宗又睁开些,眼中有光,却似从远处来。她似是听得一些声气,喉间微动。
王夫人俯身在旁,轻轻道:“老祖宗,您安心。”
老祖宗目光移到王夫人脸上,又移向凤姐、李纨、宝钗、鸳鸯,最后又回到帘影处。她像在找什么,又像在放什么。良久,她的唇边浮起一点极轻的笑。
她道:“清白……可守……莫与人争。”声音极小,像风里过的线。
王夫人俯身应:“记着了。”
老祖宗又道:“幼者各护……莫使他受委屈。家里……不必多言华饰,只求……一个‘稳’字。”
鸳鸯泪掉下来,又忍住,轻声答:“记着了。奴才都记在心里。”
凤姐道:“老太太宽心。里里外外,我都收拾着。”
老祖宗又看着她,目光里像有一星旧时的笑意,仍是淡淡的。
外头风忽大了些,帘子贴在门框上,又缓缓垂下。
屋里灯火跳了一跳,随即平了。鸳鸯忽觉那只手更轻,便忙俯身贴近:“老祖宗?”
老祖宗的目光在帘影上停了一停,似有未尽之意,终究缓缓阖上。
鸳鸯怔了半晌,方把帕角轻轻覆在老祖宗的眼上,指尖一路抚过眉梢、颊侧,低低道:“安安睡罢。”她把被角展平,把枕头轻轻抬高半寸,又放下。
王夫人移榻侧身,让过一线,命人取素帛来覆面,又令温一盏淡汤,置于几侧,不为喂,只为暖气不散。她道:“报与内外,勿高声。”
凤姐已叫人移帘,退坐远近,分明次第:“前堂守更两人,偏厦一人;更点到时,只换脚不换声。急事缓说,缓事莫说。”
李纨以叶签记下诸役,复又添上一句:“香灰常理,灯芯常剪。”自觉这两句虽细,却最关人心不乱。
宝钗把鸳鸯拉近些,替她把衣襟抚齐,低声道:“先稳住。”她自又环顾四下,把桌上散乱的茶盏略一排比,口中不言“整”,整意已在。
屋里再无声。所有人的呼吸都停了一瞬。灯影缩成一朵极小的花,静静地立着。
王夫人最先直了直身,低声道:“且收哭。守礼。”
她一句“守礼”,屋里方有了动作。李纨合上薄册,起身躬身;凤姐唤人进退,声音不高不低;宝钗把鸳鸯扶到一侧,递了帕子。
鸳鸯手指发抖,帕子也发抖。她咬住唇,才不至哭出声来。只是轻轻道:“老祖宗睡安稳了。”
屋外的风声慢慢退下去,像有人远远地合上了一扇门。
是夜,前后堂各设帘幔。王夫人不坐中,只让位于灵前,身子略侧,手上仍捻念珠。李纨记白事轻重,分出人手;凤姐把守夜之次第交代明白,谁到几更、谁换几更,点名不差。宝钗周旋内外,安抚寡弱,言语里总有一个“缓”字。
鸳鸯不离榻侧,灯下替老祖宗理鬓,抚褶,拭额,像从前每一晚一样,只是再无那一声唤与应。
到半夜,内院有小厮低声道:“外头风声紧,说官箴未靖,邸报或明日清早至。”
凤姐道:“知道了。莫要四散;守你手里的灯,守你脚下的门。”
有一个小厮挪步欲近灵前,被旁边一个更老成的拉住,低声喝住。凤姐侧目看了一眼,未发作,只将眼神一压。那小厮便退回本位,不敢动。
又有婆子私下议论几句“供果是否可减”,王夫人闻得,淡淡道:“以礼为定。可减的早减过了,不要在灵前起计算心。”婆子连连称“是”。
此时守灵者各就其位,廊下设几与更筹,对点更鼓,声声入耳,屋内却自成一处静境。偏厦有低诵佛号之声,不急不徐,似一线清泉,沿着石缝流去。
灵前帷帐垂下,素帛一重复一重。檀烟细细上升,至梁间散作无形。案上供器洗净拭明,灯台下影折作两半。李纨从侧门绕出,轻声吩咐:“凡来吊者,且以亲疏分次;帛钱、香花,各有其所,勿使混乱。”
王夫人只点一点头,复又垂目。她心里也有思量:往日礼多,今当礼简;简处不失其敬,敬处不可过繁。她只凭这念珠一颗一颗地数下去,数到乱处,便从头再数。
凤姐叫人把角门再加一重栓,说:“夜深,防闲要紧。”转身又看帐内灯,见油将尽,叫:“添了油,但勿溢。”她语气平平,并不显急。
宝钗见鸳鸯衣襟湿重,便取一件素袄替她披上,道:“夜深露重,毋令着凉。”鸳鸯应了一声,仍不离榻侧,只伸手去替老祖宗理被角,指尖轻得像风。
偏院里有一处旧屋,窗上糊纸剥落一角,露出木格,风过处,发出一点细碎的声响。昔年此屋堆的是节物与灯彩,如今只余几只空匣与折扇,扇面卷曲,画着的花鸟都淡了颜色。
此夜更深,烛泪垂成线,悬在灯盏边不落不坠。内院行走的脚步皆以掌心按鞋,生怕响一声。偏厦里有人低低念一句经,半晌方续下一句;念到心酸处,自停,自复,又续。守更人打起精神,掐着指头数更筹,误了一个字也不敢。
后夜的风转小,灯影也稳。帘子静垂,似把人世喧哗都隔在外头。
天将明未明,东廊处有人递进纸封,不见其人,只闻其声:“城中有信。”看守的接过来,按例呈上。王夫人道:“且搁,不忙。等天色定了再开。”
殿内的冷香愈淡,像要散尽。李纨立在一角,忽然记起往年团圆夜的灯山,记起孩童追逐笑声,那时也曾觉得热闹烦冗。谁知如今只愿那烦冗多留一刻也好。她不叹,只把手中薄册又翻回前页,察看是否有漏。
宝钗轻声与她道:“凡事总有头绪,今日且把人心安下。”李纨点头。
凤姐把守到五更,眼圈微红,却仍打起精神,交代:“天一亮,内外门都要有人;不许人乱进乱出。”
天色渐白,院中露气重了。井边的青苔更湿,阶下的水线更明。鸳鸯听得鸟在檐下叫,心里一酸,忽又平静:她知道,老祖宗不受风,不受冷,不受惊了。
及至日上窗纸,礼序诸事,皆按例行过,不多费笔。只是院中空处更大,回声更远。昔年童子唱曲之处,如今只余脚步声轻轻过。
此时府外亦多风声往来,谁也不敢多语。只在内守的人知道:从此以后,荣国府怕要一步步往冷处走了。
午后,王夫人唤各人近前,语极省:“各守本分,无忧无惧。诸幼要护。昔日繁华,皆成过眼;今只守清白。”众人一一领命。
有人轻声提及:“二位姑爷……可要知会?”王夫人摇头:“不急。此时不扰。有人传话,说那边未及回京,未能见最后一面,也罢,心若相通,便是相见。”她说“也罢”二字时,目光在灵前停了一息,旋即收回。
时至傍晚,灯影又长。屋里人声更低,连叹息也轻。凤姐按更点灯,李纨坐账前,宝钗与鸳鸯并肩立在帘侧。
到了此处,便只觉堂宇空阔,风自檐下吹,吹过旧匾,吹过旧画,吹过无人再抬头看的春秋。
悼贾母诗
堂冷香痕尽,灯残影未真。
风经帘下过,泪入袖中新。
盛事都成梦,家声但守仁。
夜气侵帘薄,霜华上砌匀。
檐铃犹自语,旧院更无人。
暮云沉院静,晚鼓隔门频。
昔盛空回首,今心但自珍。
回看庭树老,清白可传人。
诗后,众人皆不语。鸳鸯把帕角攥在手心,王夫人把念珠收了半串,又放开,像是要记住什么,又像是放下什么。
夜更深,街鼓遥遥,有人自角门低语:“官箴未靖,明日或有邸报至。”凤姐道:“各归其处。守灯,守门,守心。”
偏这时角落里有个小厮偷着伸手去摸供盘上的果子,指尖刚擦到,被旁一个婆子轻轻敲了一记,低喝:“灵前不得放肆!”那小厮脸红耳赤,连连退后。凤姐听了,并不大声,远远道:“记名。”那婆子应一声“是”。
风停了,帘不动,灯也不动。人却各自想着将来。有人想着如何守,有人想着如何散。堂宇仍是这堂宇,只是人去,楼也空了。
院外梨花未开,枝上却有旧年结的空梗,风一拂,轻轻相击;檐下蛛丝牵着一粒灰,转了两转,落在灯座上。
北屋柜门未合,自己微微回弹,发出一声极轻的“喀”,随后又静;廊下石几凉得像水,置着一只空瓶,瓶口向天,仿佛还记得曾插过芍药。
井里有人俯身试听,听到的只是自己的呼吸;台阶前积水映出一截帘影,随着风起伏,像一句说不完的话。
角门外的竹影斜斜,交在墙上成一个“叉”字;旧匾上的金粉剥落,露出木纹,像老人手背的筋。
内院往来的人声渐稀,偶然一两声咳,也即止;更筹在墙角,一寸一寸细移,像时间在石面上刻字。
鸳鸯从帘内探出身来,把供果又挪正了些,她不知为何,只觉这些小物也该安安放放,像安一个人的心。
王夫人站在帷帐外,不见悲形,惟眉间更静;她看了一眼香灰,灰痕平整,便不再看。
李纨把薄册按在掌下,轻轻抹平纸角,像抚一页从前的日子;她忽然想起孩童的笑,随即转开,仍是点检名目。
凤姐绕过两处廊角,去看锁是否扣好;她心里数着“先内后外”“先里后门”,不许自己有一处疏。
宝钗倚在柱侧,衣襟无褶;她想起方才安人的话,便又想:明日该有几样用度可裁,几样不可裁,胸中成一个简简的谱。
檐滴忽又落下几声,沿着瓦缝行成一线,至阶前断作几点。
外院远远传来街鼓,隔着门扇与帘幕,像在别一处人家的屋里,又像在自家心口。
小燕子曾在楣上衔泥,如今只绕了两圈便飞走了,空巢贴在角上。
照壁后有一丛枯竹,风过便互相摩挲,出细细的声响,似有人在暗处低语。
旧时戏台的木栏还在,栏上刻着的花纹已被手掌摸得发亮;台下积尘未扫,落下一枚纽扣,不知是谁的衣上掉的。
回廊里挂着几面旧镜,镜面灰暗,只照得见一点灯光,一点人影,便已到底。
厨下有一口铁锅,早冷;婆子揭起锅盖看一眼,又轻轻放下,生怕响。
井沿的苔上有两点小小的泥痕,是谁的足印,不可知;顺着石缝生的细草在夜里合拢了叶。
远处犬吠一声,又一声,隔得极远;听的人各自心里一跳,随即又平。
旧年挂的宫灯骨架还存,绸面不见;有人想拿去烧,王夫人摆手:“留着。”也不言为何。
堂中素帛被夜风轻轻一掀,又垂回原处,像一口气进出,已非人的气息。
到了这里,这一回的筋骨也就定了:老祖宗惊闻噩耗,终致病逝;府中人等各守其分,礼尽而哀;昔盛今衰,唯清白可守,唯稳字可依。至于外头风声,官箴若何,邸报将至,内外之心如何承受,且待下回再细说。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