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石头记--金陵梦起 > 第16章 第九十六回

石头记--金陵梦起 第16章 第九十六回

作者:会PCB的猫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05 02:50:27 来源:文学城

却说又至次年春时,山南微雨,田畴新青。道旁新泥未干,牛蹄踏过,留浅深不一的小窝,水光粼粼。雀鸣在檐,野花在沟,风里带一缕潮土气息。自抄家之后,宝玉漂转已久,是日沿乡路问访,按着人言“庵在溪北榆树里”的指引,缓缓而行。心中不敢多想,只将念头拴在脚下,一步一息,恐一放逸,心火又乱。

未几,天色阴合,一带云从山腰压下来。宝玉抬头,见远处有一寺门,墙色剥落,门额上旧字漫漶,惟见“清……庵”三字依稀。路口一株老榆,粗根出土,盘如龙爪,倒有些护庵之状。宝玉至门,心口突突,方欲问人,忽有细雨飘来,檐下几个蒲团,积旧的尘土被湿气一逼,散出陈气。门内静极,只闻风挟铃舌微微。

是时小殿偏院,瓦缝漏水处滴滴作响。殿内供案旁,铺一褪色蒲团,帘外苔痕上,雨丝细得如烟。宝玉脚稍一歇,忽见帘影微动,一人立窗下,衣色素淡,背影清瘦,肩头微颤。宝玉心中一震,先不敢唤,只觉胸口先前积着的一口郁气,忽地化作热雾,直冲眼眶。那人似觉有人,微侧回头,眉目虽消瘦,却如旧时雪光照人。宝玉唤一声:“黛玉——”便不能再言。

黛玉听得声音,身子一软,手扶窗格,回身时眼里已是一汪春水,唇动而无声。两人相向数步,俱不敢进,只是看。俄而黛玉轻轻道:“果然是你?”宝玉连连点头,方欲举步,却觉腿膝酸软,竟有些跪不住的样。黛玉忙伸手一扶,两人手掌相及,便如火烫。片刻之间,心里的苦、怨、怕、念,俱化作泪,落在彼此衣襟上,温温的,带着一点盐的味。

紫鹃闻声自里间出,见是宝玉,亦惊亦喜,忙上前递帕,轻声道:“且里边坐,雨大了,殿檐外风透人。”宝玉与黛玉扶着走到供案旁旧凳上坐。紫鹃忙张罗——一盏微温的姜汤,一条干净手巾,替二人按住窗纸,免得冷风扑面。殿里灯火不甚明亮,却有一种稳妥的黄。

宝玉定了定神,低声道:“我一路寻你,问人言说‘庵在榆树里’,便兜着这片林子打转,恐怕错过。方才远远见着门额,心就跳得不住。”黛玉道:“我本不敢盼,只想各自安分,若有缘分,终会再见。今日见你,只觉先前挂在心上的寒,忽然都退了。”

宝玉看她面容枯瘦却清明,心里一酸,笑道:“你更瘦了,却更安定了。”黛玉亦笑:“我以为你要笑我‘又病’。”两人相对,俱轻轻一笑。笑里有雨声,有旧尘,有新生。

少顷,紫鹃把滴雨处移了条破瓦片,回过身来道:“外头这偏殿破得紧,檐瓦不齐,故人都叫‘破庙’,其实是咱们清……庵的偏院。你们且在这边歇歇,等雨小了,移到静室坐。”宝玉与黛玉点头,彼此心里俱松了些。

宝玉道:“我近来多在村野走动,看人家过日子,才晓得先前我心里有多少弯弯绕绕。譬如称秤那一遭,老叟按住秤杆说‘直些’,我才知‘秤直,心也直’,多一分少一分,都是吃饭的人家;再譬如修圩那一夜,‘齐上’一声,众手如一,忙处不分你我;又譬如乡里嫁娶,器皿不过夜,人情不欠帐——这一桩桩,才是合心、合身、合味的‘真’。我先前喜欢体统、好看、排场,皆是‘假’。”

黛玉道:“我这边,先是多病多心,后渐知‘不与人争是非而心宽’。读了一些陶诗,明白‘苦到深时味始嘉’,不是叫人去受苦,乃是叫人不向苦上加苦;有人求我看病小儿,我只写‘起居饮食小箴’,叫他晨起温水,粥要稀,夜里抱稳孩子,以指数息;又有人拿账本来诉,我只划去虚处,叫她先稳一家气顺。心里稍安,病也就不那么唱戏了。”

宝玉又道:“我先前自谓聪明,口里好听,心里却如乱丝。不知冷与暖在身上,饱与饥在肚里,才是真。如今走过几镇几村,见人把秤杆一拨正,把账页一划去,把孩子一抱稳,便觉得天地都宽了一指。‘能安’二字,不在大话里,在手上与脚上。”说到此处,他把案上旧书轻轻抚了一抚,像要按住心里那口忽涨忽落的潮。

宝玉点头:“都是‘能安’二字。”黛玉看他道:“你真见得‘能安’,不再问‘体统’?”宝玉苦笑:“问了那么多年,问来问去,还是冷暖不合身。”二人相视,俱有一笑,笑得很静。

雨声稍歇,紫鹃道:“静室里暖些。”遂引二人入里。静室不大,一榻一几一橱,窗下摆着一盆清水,几上有一卷旧书,封皮已磨。紫鹃整好灯炷,自去煮粥。黛玉坐榻端,宝玉侧几而坐,手抚旧书,道:“这卷可是……”黛玉笑而不答,揭开书页,指中一句,轻轻读道:“‘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宝玉静听,胸中一热,道:“‘将芜’二字,我如今看得分明:田园无人耕,便荒;心田无人理,亦荒。归,归去,不是逃,是去理自家心田。”黛玉又指一处道:“‘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我先前常悔先前,又常怕将来,近来明白,已往既不可谏,只好把来者一点点接住,先把这口气理顺。”

宝玉接道:“‘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三径荒没要紧,松菊还在。只要把脚下路扫一扫,仍可往来。我先前要的是别人的路,现在只要自家的小径。”

黛玉复翻至他处,指道:“‘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云出无心,鸟倦则还,皆是顺其性。人之为人,若一味逐境,不问本心,便是逆性。”宝玉道:“我先前逐的是场面与体统,如今只问此念合否。”

宝玉又见一处,道:“‘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我想,风来便行,风止便歇,顺势而为,不与之争,不役于物,亦不被物使。”

黛玉点头:“读古人字句,若只说得好听,不知其用,便枉。我们今日读,读到‘如何用’三个字:用在一碗粥、一扇窗、一条旧被、一针一线。”

宝玉笑道:“还可用在‘少说一句、多做一事’上。”

黛玉微笑:“‘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窗边坐着,心里有个尺度:容得下一双膝,便安。不是叫人自闭,而是不要让贪心、虚荣占满屋子,连膝盖也无处。”

两人你一句我一句,不是考据句解,只是拿来与眼前日子相对。每读一两句,便停一停,看看窗外雨丝,听听屋檐滴水,仿佛那句古人话从前世渡到今日,落在案上,不高不低,正好。

紫鹃端粥至,见二人读得正起劲,便不打断,只把碗放在一旁,轻声道:“趁热。”宝玉捧起一碗,笑道:“‘田园将芜胡不归’,先归一碗热粥。”黛玉忍不住笑出声来,紫鹃也抿嘴。

宝玉道:“我想,‘归’有两层:一是身归去,一是心归去。身不归也可,心须先归。心归定了,将来身要归,便不艰难;心若不归,身归也是无用。”

黛玉道:“我也这样想。归不是‘远’,亦不必‘急’。先从一碗粥开始,从一扇窗,从一盆水,从一卷旧书。‘审容膝之易安’,膝得安,心也得安。”

二人默然良久,只闻灯芯轻爆一声,淡烟绕起。宝玉看着黛玉指背,见其微微发凉,便把碗再往她手边推一寸,道:“且再啜一口,暖些。”黛玉轻应,抬眼望窗外雨痕,道:“一碗粥,也可当山河。”宝玉道:“是,先安此一碗,后安一日。”

宝玉沉吟:“我与你先立一个小小之约:不再依赖贾府的门第体统,不再以虚名为乐,不再求快求大,只求能安,求合身、合心之事。你看如何?”

黛玉缓缓点头:“好。先安其心,再安其身。若有一日真要归去,也不是逃,而是成。”

宝玉复读:“‘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已往之失已然,来者可追;我与你今日相见,是最可追之事。”

黛玉道:“‘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荒也不可怕,存便可喜。只要存得一点真,荒不长久。”

二人相视而笑。宝玉忽道:“我想和你作四句,做个记。”黛玉笑:“你又要效古人作诗?”宝玉道:“不作长篇,只四句,念给你听,算是‘说给当下听’。”便低声吟道:

春雨初收灯影斜,

短檐小坐与君赊;

不须问我繁华事,

但把今朝一念家。

黛玉听罢,轻轻道:“好在短,不喧宾夺主;好在简,不胜雕饰。‘一念家’三字,于今最稳。”宝玉笑道:“我原怕‘以诗代叙’,只是与卿为记。”

紫鹃在旁道:“我只怕你们又多话,话多便乱。今儿可好,短短几句,正合我心。”三人相视而笑,室内更温。

俄而,紫鹃取过一件旧棉衫,道:“这两日又凉了,衣裳要添。我把旧棉衫翻里一改,袖子又接了一寸,你先穿着。屋里我也拾掇过,窗纸补了几处,夜里风不至于直吹。粥米已备足,药茶我照老方子配着。近来庵里人来人往也多,我同师姑说了,尽量不在外间长谈,免得人多嘴杂。”

宝玉连连称是,道:“多谢紫鹃。‘话要少,事要稳’,我记着。”黛玉看紫鹃一番安排,心里暖:“有你在,我便多半放心。”紫鹃道:“我所会者不过粗把式,只求实在。”

紫鹃复自橱中取一小账本,翻开示之,道:“米三斗、盐半斤、菜油一壶、枯柴两把、姜桂少许、草药三味、纸笔一包、缝线一团、灯草数束,都是这两月要用的。今春天雨多,晒衣要常备绳夹;旧布拆下的边子,我已洗净,留着做补丁。若再添人来求看病,我这里有几味常用的,能对症的便给,不能的,写个起居单子也好。”宝玉称善。黛玉点头道:“不为虚礼费钱,不为排场耗物,各处都稳一分,心里便宽一分。”

这时院外脚步声碎,门内一人探首,道是刘嫂与王家媳同来。二人衣襟犹湿,先向紫鹃一礼,忙不迭把一小包与一旧账页放在几上。刘嫂道:“前日替病儿煎姜汤,借了庵里一撮姜与半两草药;后日回礼,添了些礼银。王家说‘还有旧情’,叫我多添,我心里却犯难。”王家媳闻言,脸上一热,道:“我只怕账上不清,将来说我占了便宜。”

黛玉见二人语气各急,先请坐,递以温水,笑道:“先把气缓一缓。合身合心,都是从缓里来。”紫鹃将旧账页摊开,只见其上笔迹参差,礼物、药材、借还、私用、公用皆杂在一处。紫鹃道:“先分门。”遂以纸一分为四:其一曰‘用则记’,其二曰‘不用不计’,其三曰‘借与当归’,其四曰‘情分另记’。

刘嫂把先前所用一一说来:姜几片、葱白一寸、陈皮少许,另有热粥一盏。王家媳道:“礼银原是还人情,我怕少了失礼。”黛玉道:“礼固不可废,然礼重在人,不重在数。此处但问‘用’与‘不必用’。”

紫鹃执笔,将姜、葱、陈皮归于‘用则记’,粥归‘情分另记’,礼银则另注‘愿出’,并加一小脚注曰:“愿者,不强人;急者,先急。”又问:“草药半两,是谁所需?”刘嫂道:“孩儿夜惊,腹冷,我借来试用。”黛玉点头:“此亦‘用’,且当归还。”

王家媳见之,稍觉有底,低声道:“我只怕将来算我多拿。”紫鹃笑道:“账明则心明。多与少,都明白写着,便无彼此之嫌。”

黛玉道:“我再添一条:‘借’与‘赠’不可混。借者明期,赠者不计。今刘嫂是‘借’,当约一日归半两药值;礼银是‘赠’,可随力而为,不必强。”

说着,紫鹃即以细字写一小单:上书“清明小单”四字。其下分列:一曰姜葱陈皮若干,值钱若干,三日内归;二曰草药半两,过七日归;三曰礼银若干,愿出,不入账;四曰粥一盏,情分,不入账。末尾又写:“若至期不便,先言之,可缓。”

刘嫂读罢,连声道:“有据,有据。”王家媳面上红稍退,拱手道:“倒是我心粗了。”黛玉笑道:“人情贵在不添虚。虚处裁去,实处自稳。账上明白,心上便不乱。”

刘嫂又道:“近来雨多,柴湿难燃,孩子夜里冷得紧。”紫鹃道:“我这里旧棉布有两幅,裁作小肚兜,腹冷时可裹。又有干灯草少许,与你些,引火时便捷。”黛玉又叮咛:“夜里抱孩,要贴,莫任其外风入;粥要稀,莫贪杂味。”

二人连声应诺。临去时,王家媳把礼银退下一半,道:“既是不入账,情分在心,且留着救急。”黛玉笑而不拒,反将其中几文置于小单之侧,道:“此作‘周转’,若有旁人急用,暂支,月终再对。”王家媳与刘嫂相视而笑,各各心安。

宝玉在旁看着这一出,暗觉“裁虚即归”。他低声道:“原来‘清明’二字,不在词藻,在明细。”黛玉点头:“是。”

宝玉又道:“我还想同你们约一个小规矩:自今日起,不再为虚礼费钱,不再为体统添累,不再为无用之饰烦心。一口饭、一件衣、一张纸,皆有‘用’。若不是‘用’,便不取。”

黛玉道:“再加一条:人与人相与,先问‘合否’。若合身、合心、合味,便近;不合,便缓。求近不求多。”

宝玉笑道:“好。我与卿立此二三条,写在心里。”

窗外雨止,云脚渐收,榆叶滴水声亦疏。宝玉随黛玉出至廊下,望见院中有一方小井,井沿青石已被岁月磨得圆滑。黛玉道:“我每日晨起先汲半瓢,烧水一盏,洗面一盏,余者浇花,已是日子。”宝玉道:“此便是‘审容膝之易安’。”

二人坐廊沿,宝玉向黛玉述一路所见:秋日晒谷风声、夜补圩火把、简婚勤和、村学读验。黛玉则述庵中所行:安人心、简账本、劝起居、教女童一针一线。话虽不多,却句句落地。中间亦有沉默,沉默里不过是听风、看云、闻泥土。

院内榆叶上还挂着细珠,风一过便簌簌落在青石上,声若细琴。井绳挽过井栏,咯吱两下,又归于寂。远畴有农人试犁,土腥气与嫩草气混在一处,淡淡入鼻。几株荠菜挤在墙根,叶上留着昨夜的雨星。宝玉道:“我先前只在画上看春,今日是真在春里。”黛玉道:“人在里头,便知哪一处该放下。”

黛玉忽道:“你先前最怕人笑,今朝还怕么?”宝玉摇头:“我如今只怕自己不真。”黛玉点头:“我也是。”

宝玉提及贾府。黛玉道:“我们不再说贾府的是非。已往之不谏。若有一日与旧人再见,心里也是‘先问合否’。不合便不合,任他去。”宝玉点首:“正是。”

紫鹃端出一只小木盒,内有些粗针与线团。她递给黛玉,道:“我先前应承村里女童,隔日教她们缝一针。明日她们还要来,今日你若不累,择两样容易的教法,与她们说说。”黛玉道:“好。先从穿针开始,针眼小,要手稳,心更稳。手若不稳,心先稳;心若不稳,先数息。”宝玉在旁微笑:“都是‘先安后行’。”

是夜,二人未谈到深夜,紫鹃便催:“困了各自睡去。明日且从早饭做起。”宝玉在偏室歇下。窗外蛙声浅浅,榆叶轻轻。宝玉枕上无梦,心里像有人点了盏小灯,灯不甚亮,却极耐。

宝玉翻身坐起少顷,又复躺下,不再去想旧事,只听一滴一滴的水声在檐下走。心里像有一叶小舟,先是颠簸,后渐平,最后竟不知舟与水在何处了。忽忆白日所读,暗道:古人尽在日用间;我若守住这一念,便不必多求。又想:从今后,凡事先问可否合身,次问可否合心,再问可否合时;若三者皆合,便做,若一者不合,便缓。想着想着,竟安然睡去。

宝玉翻来覆去,心上仍记白日所读之句,因轻声道:“‘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若只记一句,明日便忘。我欲把‘追’字落在‘可做’上。”

黛玉在隔壁答道:“只做三件,贵在常常。”

宝玉问:“哪三件?”

黛玉道:“其一,书单;其二,什物单;其三,农事单。”

宝玉笑道:“且说书单。”

黛玉道:“书不可多,贵在可常读、常用。先定《陶集》一卷,择其句与日用相对;次取《孟子》数篇,问其‘不动心’与‘恻隐’;再取《易》之《系辞》略读,明‘变’之理。三者足矣。其余遇而读,不必强。”

宝玉道:“是‘省而要’。”

黛玉又道:“什物单四门:衣、食、火、纸。衣,宜暖不宜华;食,宜简不宜杂;火,宜稳不宜猛;纸,宜省不宜侈。每门各分三类:必需、可缓、可去。目下列单,逐一核之,月终再对,勿求一日尽。”

宝玉应道:“衣取旧棉可翻,食以粥与蔬为主,火多备干柴少添油,纸以可书可擦为度。‘可去’者,如多余饰带、花样碟盏,尽可不取。”

黛玉笑道:“你倒记得分明。”

宝玉道:“还欠‘农事单’。”

黛玉道:“此处须从乡里学:其一学秧,莫嫌泥泞;其二修圩,齐上则稳;其三借秤,不欺一分。学一事便安一事。若有暇,再学酿酱、腌菜,皆可度岁。”

宝玉点头:“‘学一事便安一事’,好句子。”

黛玉又道:“三单之外,更有一小法:凡欲置一物,先问‘合身否’、‘合心否’、‘合时否’。三者合,则置;一者不合,且缓。”

宝玉轻声应诺:“记在案上。”

两人隔墙低语,灯光从窗纸漏下,淡如水。屋外蛙声与檐滴相答。宝玉把这三单逐条在心里写过,忽又记起陶公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他微笑自语:“明日便从一碗粥、一盆水、一束干柴做起。”

越翌日清晨,庵里景物皆新。紫鹃先烧火,宝玉打水,黛玉拣米。三人分工,彼此不言其苦。吃粥时,宝玉忽道:“‘归去来兮’四字,我昨夜想了半晌,像四个钉子,把我的心钉在了桌面上,不许乱跳。等过几日,若天气开朗,咱们在庵后小丘上坐坐,远处有田畴,近处有风,正好再说。”黛玉笑:“到时别又作诗。”宝玉道:“不作,怕又喧宾。”

晨起之事,各有秩序:紫鹃先把灶灰拨匀,点一撮干灯草,再压两根细柴,火苗才稳;宝玉挑水不过满,免得溅泼,一趟一趟地挑回院心大缸边,听得井架吱呀作响;黛玉拣米极细,米中小石必以指尖弹出,且以清水淘之,至水色澄明乃止。煮粥时,紫鹃道:“火候要小,水滚后再加半碗清水,粥才开花。”三人相视点头,皆觉此即“就地可行”。

这时有乡妇抱儿轻扣门槛,衣襟未干,面色憔悴。紫鹃迎之入,见孩儿约莫两岁许,面白而唇淡,夜里惊哭,食又不进。黛玉先不问药,且问起居,问几时睡、几时醒、夜里抱持如何、晨起何饮。

乡妇道:“夜半多惊,眼睁如豆,气急;白日昏昏,食不过二三口,便恶心。夜间抱着,时或松手。”

黛玉道:“此乃寒多食杂、抱持不稳。先不言药。听我三条‘起居小箴’:其一,晨起温水半盏,少少入口;其二,粥须稀,少放姜汁,缓缓而食,勿杂他味;其三,抱法要稳,胸口紧贴,照着呼吸,一呼一吸,不使气乱。”

紫鹃遂以旧布卷成一小枕,示之置于孩儿臂弯与腹间,以定其势;又以细布裹腹,教其缠法,不可太紧,亦不可松脱。

黛玉复道:“日中勿久坐风口,夜里睡处,头稍高,足要暖。哭甚时,不与硬语,先以指按脐旁两侧,缓按十数下,听其气平。”

乡妇连声是。黛玉又开小方二味:以陈皮少许佐生姜微片,水煎如茶,极淡而温,分三次与,至夜止。并嘱:“三日复看,若气色稍转,再议。”

宝玉在旁看着,低声道:“‘先安后行’,原来连抱小儿亦同此理。”紫鹃笑道:“凡事皆然。”

乡妇拜谢再三,欲以钱相谢。黛玉止之:“此不入账。你但记‘抱稳、粥稀、少语’三字。”复以干灯草数束付之,道:“晨起引火,省得惊忙。”

午后,有村女来学针线。黛玉先示以线头如何搓平入针眼,然后教以最常做的缝口。她不说大理,却说“手里线要松紧有度,针脚不要赶,照着呼吸,一呼一针,一呼一针”。女童笑道:“这个我记得。”紫鹃在旁补充:“针脚若歪,先把凳子坐稳,不必先怪手。”宝玉看着,暗叹“此即归也”。

黛玉又教:“缝边取一分半为度,角处斜剪半分,回针缝遇转弯处先压后转,免得起皱;藏针法要顺纹理,线结只如米粒,不可成疙瘩;最后把线头倒退两针,藏入缝里。”女童试做数次,初不稳,后稍得法,面上便有光。紫鹃笑道:“这就像烧粥,要耐,一急便糊。”宝玉看在眼里,心里道:事理相通。

女童们见缝口略得法,眉眼间都亮了些,齐声请再教。黛玉摇首笑道:“今日只此一法,明日再添。做事须‘浅处先做’,不可贪多。”

紫鹃便从抽屉中取出旧线几绞,分与诸女童,道:“回去各自缝一块帕角,边取一分半,针脚匀稳,不求快。明日带来,我只看两处:一处看起头收尾,一处看转角。”

一女童怯怯问:“若母亲嫌慢?”紫鹃道:“只说是庵里教的法,慢一步便稳一步。针脚不稳,布再好也不起用。”众皆点头。

临别,黛玉又叮咛:“针线先稳手,再稳心;心若乱,先坐住,照呼吸,一呼一针。”众女童复笑应,携线而去。廊下小风起,衣角作轻响。

宝玉望着她们去影,低声道:“‘少说一句,多做一事’,原也可以教人。”紫鹃笑:“你若肯常记,庵里便少一半闲话。”宝玉亦笑。

日暮时分,宝玉同黛玉再坐窗下。宝玉道:“我忽觉得,‘归’不是一个地点,是一个动作,是日日时时的‘回心’。从外头收回到里头,从虚的收回到实的。”黛玉道:“说得是。若有一日真要远去,不因怕,不因逃,是因为‘可以了’。”

二人相顾良久。宝玉忽道:“我还想与你立一小愿:在有力量时,多做些简实之事;在无力量时,不勉强。兴到而为,兴尽而止,不给自己添烦。若有人问我,我便答:‘正在回心。’”黛玉点头:“我亦如是。”

二人遂约小程:明日整理静室与偏殿,后日回访病童与女童,再后日下山至村中借秤买米;若天晴,傍晚上后丘坐一坐。紫鹃道:“凡事留个余地,别一日做尽。”宝玉笑:“记得。”

至傍晚,云脚开处,西南一带微晴。紫鹃道:“后丘上风好,且去坐一坐。”三人遂绕庵后小径而上。坡草新润,脚下不滑;远处田畴如棋,近处井栏如环。有人牵牛缓行,犁锋一过,土纹如波。

宝玉倚松而坐,低声道:“‘将芜’之田,今日却见有人理。”黛玉笑:“先理一角,莫求一片。心田亦然。”

紫鹃从袖中取出早拟的“书、物、事”三小纸,递与二人。黛玉道:“此非束缚,是记性。”宝玉道:“月终对一对,只加不急;遇事先问‘合否’,不合不做。”

夕色微红,风自坡下来,拂衣而过,不急不缓。井沿滴水声在下,远村炊烟起处,鸡犬相闻。黛玉指暮色处曰:“色有浅深,事亦然。浅处先做,深处缓做。”宝玉笑而记之。

少顷天色将暗,紫鹃道:“时候了,且下去。”三人循径而返。廊下灯火初明,纸窗微黄,如有人静守。宝玉回顾后丘,心中一宽:‘归’,竟在这一坐一起之间。

至此,二人心里各有一根线,系在“一念能安”上。窗外风息,灯影不动。紫鹃轻推门缝,见二人坐得稳,便把门又合上些。她心里道:“这样便好。”

到了这里,这一回的筋骨也就定了:二人于破殿避雨而重逢,于静室共读而立志;以陶诗作镜,以日用作尺。归,不在远近,在合心;真,不在华辞,在能安。自此,喜剧线索开端,悲喜交织不绝。至末一段,黛玉以“短檐小坐与君赊”为笑,宝玉以“一念家”为记,二人并坐,心皆不动。

至此,且按下不表。欲知二人明日更进一步,论真假,定心志,且听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