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盛唐医缘:穿越女医的锦绣情路 > 第48章 苏景谈往事,讲述仁心堂历史

入选“惠民医馆”的庆功宴虽已散去,仁心堂的庭院里却依旧暖意融融。张婶收拾碗筷的声响渐歇,春桃抱着新缝制的布偶在廊下逗弄着邻居家的孩童,林薇则坐在石桌旁,指尖轻轻摩挲着“惠民医馆”牌匾的拓片。月光洒在拓片上,那四个金字显得愈发温润。

苏景提着一壶温热的桂花酒走过来,将两个粗瓷酒杯放在石桌上,倒满酒:“今天是好日子,陪我喝两杯?”他看着林薇眼中的感慨,笑着补充道,“正好趁这个时候,跟你说说仁心堂的旧事。”

林薇眼前一亮,连忙举杯:“多谢师父!我早就想听听仁心堂的历史了,它能坚持这么多年为百姓行医,一定有很多故事。”

桂花酒的香气在空气中弥漫,苏景浅酌一口,目光望向医馆正屋的方向,仿佛透过青砖黛瓦看到了过往岁月:“仁心堂是我祖父创立的,距今已有四十多年。那时长安城西还是一片荒僻之地,百姓看病需走十几里路去城里的医馆,不少人因耽误诊治而丧命。我祖父本是太医院的医官,看不惯官场的勾心斗角,也心疼百姓的疾苦,便主动请辞,带着家当来到这里,开设了这家仁心堂。”

祖父的医术源自家传,尤其擅长调理内科杂症。他开馆的第一天便立下规矩:对贫困百姓免收诊金,药材仅按成本价收取;遇急症病患,无论风雨,随叫随到。起初,医馆生意冷清,不少人对祖父的做法嗤之以鼻,认为他放着太医院的优渥待遇不享,偏来这穷乡僻壤“做慈善”。然而,祖父从不介怀,每日依旧早早开馆,耐心为每一位病患诊治。

林薇听得入神,忍不住问道:“那后来医馆是如何逐渐获得百姓认可的?”

“靠的是‘守’与‘诚’。”苏景放下酒杯,语气中满是对祖父的敬仰,“有一年冬天,城西突发风寒疫情,众多百姓病倒。城内其他医馆或抬高药价,或索性关门避疫。祖父却毅然拿出家中积蓄,采购大批药材,在医馆门口架起大锅,熬制预防风寒的汤药,免费分发给百姓。他本人则夜以继日地诊治病患,累到咳血也不肯停歇,最终自己也感染了风寒,险些不治。”

“百姓们铭记这份恩情,病愈后纷纷带着自家种植的粮食、织就的布匹来医馆致谢。自此,仁心堂的名声不胫而走,不仅城西的百姓前来就诊,连周边村落的民众也慕名而来。祖父常言,医者的声誉非靠吆喝而来,而是通过一次次为百姓解除病痛累积而成。”

春桃不知何时凑了过来,抱着布偶坐在一旁,好奇地问:“师父,那祖父后来把医术传给您的时候,有没有也立下什么规矩呀?”

苏景笑着点头,伸手温柔地摸了摸春桃的头:“当然有。祖父去世前,把我叫到床前,交给我一本医书和一枚青铜令牌。医书里不仅收录了家传的药方,还有他毕生的行医笔记;令牌上刻着‘仁心’二字,他说,这枚令牌是仁心堂的根基,只要令牌在,‘医者仁心’的规矩就不能丢。”

他起身走进内屋,很快捧出一个古朴的木盒,打开木盒,里面放着一本泛黄的医书和一枚巴掌大的青铜令牌。令牌上的“仁心”二字虽有些磨损,却依旧清晰可见,边缘还能看到细微的磕碰痕迹,显然是常年佩戴所致。

林薇接过医书,轻轻翻开,里面的字迹工整有力,每一页都密密麻麻地记录着药方、病例,还有一些心得体会,比如“治咳需辨寒热,不可一概而论”、“贫苦病患多气血不足,用药需温和,忌猛药”。字里行间,满是一位老医者对病患的深切关怀和对医术的严谨态度。

“这本医书我看了不下十遍,每次遇到疑难病症,翻开它总能找到启发。”苏景的声音中带着几分怀念,“我年轻时性子急,总想着用猛药快速见效,有一次差点给一位体虚的老人用错药。幸好祖父及时发现,他没有责骂我,只是拿着这本医书,让我读里面‘医者当存敬畏心’那一段,说药物能救人,也能害人,多一分谨慎,百姓就少一分风险。”

“后来祖父离世,我接手了仁心堂,也继承了那枚令牌。这些年,无论遭遇何种困境——药材匮乏、同行排挤、天灾**,我都未曾忘记祖父的教诲。即便在医馆最为艰难的时刻,连下锅的米都快耗尽,我也未曾提高一分诊金,更未售出一味假药。”

林薇轻轻抚摸着青铜令牌,心中涌起无限感慨。她回想起自己初穿越至盛唐时,误打误撞来到仁心堂,苏景非但没有因她的“怪异”而排斥,反而耐心地教导她辨识草药、学习医术;又忆起医馆陷入困境时,苏景始终坚守初心,毫不动摇。原来,这份坚守并非偶然,而是仁心堂代代相传的信念。

“师父,您辛苦了。”林薇轻声说道,“正是有了您这样的传承,仁心堂才能走到今天,才能被誉为‘惠民医馆’。”

苏景微笑着摇了摇头:“仅凭我一人之力远远不够,还需仰仗你们。春桃虽年纪尚轻,却细心好学,日后必成得力助手;你拥有现代医学知识,又心系百姓,能为仁心堂注入新的活力。如今仁心堂入选‘惠民医馆’,今后的责任更加重大,我希望我们能携手并肩,将祖父留下的这份事业发扬光大,让‘仁心’二字,在我们手中传承得更广更远。”

张婶也端着一盘刚烤好的栗子走过来,轻轻放在石桌上:“苏大夫说得对!我在仁心堂待了十几年,亲眼见证医馆一步步发展至今,心里真是比谁都高兴。以后不论是端茶倒水,还是熬药做饭,我都愿意跟随你们,咱们齐心协力,把医馆办得更加出色。”

春桃拿起一颗栗子,熟练地剥去壳后递给苏景:“师父,我以后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医术,绝不辜负您和祖父的期望!等我学有所成,就与林薇姐一同去义诊,教导百姓制作药膳,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仁心堂的仁心仁术!”

月光如水,洒在四人围坐的石桌旁。他们一边品尝着栗子,一边啜饮着桂花酒,聆听苏景继续讲述仁心堂的往昔——那有祖父为救治病患冒险进山采药的壮举,有苏景年轻时为说服药商低价供应药材而磨破嘴皮的坚持,还有医馆里发生的种种温情脉脉的故事。庭院中的梧桐树叶偶尔飘落几片,轻轻落在石桌上、酒杯旁,为这温馨的夜晚平添了几分诗情画意。

林薇凝视着眼前的三人,心中涌动着阵阵暖意。她回想起初来乍到时的迷茫与无措,忆起第一次辨识草药时的笨拙,以及第一次成功救治病患时的那份喜悦。从一个异世来客,到成为仁心堂不可或缺的一员,再到如今与大家并肩为医馆的未来奋斗,她早已将这里视为自己的家园,将苏景、春桃、张婶视作至亲。

“师父,” 林薇举起酒杯,目光坚定地望向苏景,“您放心,我会与大家齐心协力,坚守‘医者仁心’的初心,将仁心堂经营得更加出色。不仅要让它成为长安首屈一指的医馆,还要让‘仁心’的理念,遍及大唐的每一个角落。”

苏景欣慰地看着林薇,也举起酒杯:“好!师父相信你。来,咱们干杯,愿仁心堂蒸蒸日上,愿我们能够帮助更多百姓!”

四只酒杯轻轻相碰,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在月光下悠然回荡。桂花酒的醇香、栗子的甘甜,以及众人眼中的希望,交织成一幅温馨动人的画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