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盛唐医缘:穿越女医的锦绣情路 > 第47章 拒厚礼传美名,医馆迎来新机遇?

正月的长安,年味尚未完全消散,街头巷尾仍可见红灯笼的影踪。仁心堂的庭院内,春桃手持剪刀,小心翼翼地裁剪着那匹从孕妇家收来的云锦。阳光透过窗棂洒落在锦缎上,折射出柔和的光泽,引得路过的病患频频注目。

“林薇姐,你看这云锦的花色多美,做成棉袄肯定既暖和又漂亮!”春桃举起裁剪好的布料,兴奋地说道。

林薇正低头整理《孕期保健手册》的印刷版,闻言抬头一笑:“别急,等忙完这阵子,咱们就请裁缝来,给每个人都做一身新衣裳。对了,昨天送来的手册,你都分发给周边村落了吗?”

“早就发完啦!”春桃放下布料,在林薇身边坐下,“赵家村的李婶说,这手册太实用了,她儿媳妇正备孕,天天捧着看呢!还有城西的王大娘,特意来问能不能多要几本,说要给她远嫁的女儿寄过去。”

两人正交谈间,一位身着青色长衫的男子步入医馆。他手持折扇,气质儒雅,身后跟随两名仆从,显然是位文人墨客。男子径直走到苏景面前,拱手施礼道:“在下乃《长安晚报》采编柳明远,听闻仁心堂的林姑娘拒绝重金谢礼,坚守医者初心,特来采访,意在将此美事记录,以飨众人。”

苏景微微一愣,随即笑道:“柳先生过誉了,此乃分内之事,实不足挂齿。”

柳明远却坚持己见:“苏大夫此言差矣!如今长安城中,不少医馆为逐利而抬高诊金、售卖假药,百姓深受其苦。仁心堂既能妙手回春,又能坚守本心,拒绝重金,这正是百姓期盼的医者风范,理应广为人知,亦可为其他医馆树立楷模。”

此时,林薇闻声从里屋走出,对柳明远说道:“柳先生,我们行医救人,唯求无愧于心,非为名利。然而,若能借此报道,让更多人领悟‘医者仁心’之理,引导更多医馆真心服务百姓,我们亦愿配合采访。”

柳明远心中大喜,连忙取出纸笔,认真记录起来。他首先详细询问了孕妇安胎及生产的整个过程,随后重点探究了林薇为何拒绝金元宝与和田玉,却仅收下云锦和药材的缘由。当听到林薇所言“钱财乃身外之物,能让母婴平安,目睹百姓展露笑颜,才是我们最大的满足”时,柳明远不禁赞叹:“林姑娘真是医者仁心,令人敬佩!”

采访结束后,柳明远再三致谢,并承诺将尽快将报道见诸报端。春桃望着他的背影,兴奋地说道:“林薇姐,咱们仁心堂要上报啦!以后肯定会有更多人知晓咱们医馆,前来求医问诊!”

林薇微笑着摇了摇头:“无论是否有报道,咱们都应尽心尽力诊治每一位病患,绝不能因名声鹊起而有所懈怠。”

果不其然,三天后,《长安晚报》刊登了题为《仁心堂拒重金,医者风范传长安》的报道,详尽叙述了林薇为孕妇安胎、助其平安生产的善举,以及她拒绝贵重谢礼的事迹。文中还提及仁心堂推广口罩、制作《孕期保健手册》等公益活动,引发长安百姓争相传阅。

一时间,仁心堂的名声愈发显赫,不仅普通百姓纷至沓来,连一些文人雅士和退休官员也纷纷专程前来就诊或拜访。某日清晨,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踏入医馆,他身着素净长袍,手持拐杖,身后紧随一位小书童。老者走到苏景面前,拱手施礼道:“在下乃前国子监司业周慎行,久仰仁心堂盛名,今日特来拜访,并想请林姑娘为我调理身体。”

苏景连忙起身相迎:“周老先生客气了,快请入座。林薇,速来为周老先生诊脉。”

林薇仔细诊脉后,发现周慎行气血不足、睡眠欠佳,便道:“周老先生,您这是长期操劳、思虑过度所致的气血亏虚。我为您开具一副补气血的药方,再传授一个安神助眠的食疗方——以酸枣仁、百合、小米共熬粥,每晚服用一碗,坚持一段时间,睡眠和气血状况定会好转。”

周慎行接过药方,满意地点头称赞:“多谢林姑娘。我在家中亦研读过不少医书,却未曾料到食疗竟有如此奇效。听闻你编撰了《孕期保健手册》,不知能否赐我一本,以便带回府中供家中女眷参阅?”

林薇迅速取来一本手册,递给周慎行:“老先生过誉了,这本手册请您收好,若有不解之处,随时欢迎来医馆垂询。”

周慎行接过手册,仔细翻阅了几页,对苏景和林薇说道:“仁心堂不仅医术精湛,还心系百姓,实属难得。我在朝中尚有一些旧友,若你们医馆有所需,尽管开口,我定当竭力相助。”

苏景和林薇连忙道谢,心中满是感激。他们未曾料到,一次小小的善举,竟会带来如此多的认可与帮助。

几天后,周慎行再次来到医馆,这次他带来了一则喜讯——朝廷近期将在长安城内选拔“惠民医馆”,为入选的医馆提供药材补贴和政策支持,旨在鼓励更多医馆为百姓提供平价医疗服务。周慎行已将仁心堂的事迹推荐给了负责选拔的官员,希望他们能前来考察。

“选拔官员后天便会来医馆考察,主要评估医馆的诊疗水平、收费标准及服务百姓的情况。”周慎行叮嘱道,“你们务必好好准备,我相信仁心堂定能入选。”

苏景和林薇闻言大喜,立刻着手准备。春桃和张婶将医馆打扫得一尘不染,整理好病患的诊疗记录和收费明细;林薇则将推广口罩、制作手册、义诊等事迹整理成文字,配上图片,张贴在医馆墙上;苏景则准备了一些常用药材和药膳,以便展示医馆的诊疗特色。

考察当天,负责选拔的官员如期而至。领队的官员是太医院的院判李修远,他首先仔细查看了医馆的环境和诊疗记录,接着询问了收费标准及服务百姓的具体情况,随后还现场观摩了林薇为一位老人诊脉、开方的过程。

当目睹林薇详细为老人讲解药方用法和食疗方法,并免费赠送口罩时,李修远满意地点头称赞:“仁心堂果然名不虚传,既注重医术,又心系百姓,完全符合‘惠民医馆’的选拔标准。”

随后,他翻阅了墙上张贴的事迹介绍,尤其是看到林薇拒绝重金谢礼的报道时,更是赞叹不已:“如今能坚守医者初心,不为钱财所动的医馆,实在难能可贵。仁心堂若能入选,定能为其他医馆树立良好的榜样。”

考察结束后,李修远告知苏景和林薇,仁心堂入选“惠民医馆”的可能性极大,结果将在一周后正式公布。

接下来的几天,林薇与团队既充满期待又心怀忐忑,日复一日地等待消息。春桃更是每日守在医馆门口,翘首以盼,希望能早日目睹公告的发布。

一周后,《长安晚报》上赫然刊登了“惠民医馆”的入选名单,仁心堂名列其中!消息传来,医馆内顿时欢声雷动。春桃激动得跳了起来,而张婶则忙碌地准备茶水,热情招待前来道贺的病患和邻居。

“太好了!我们入选了!今后药材有了补贴,就能为百姓提供更加平价的医疗服务了!”林薇满怀激情地说道。

苏景也深有感触地说:“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成果,也是百姓对我们的认可。今后我们更要精心经营医馆,不辜负‘惠民医馆’的称号,不辜负百姓的期望。”

当天下午,李修远亲自莅临医馆,为仁心堂颁发了“惠民医馆”的牌匾和药材补贴。牌匾由红木精制而成,上面镌刻着“惠民医馆”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光彩夺目。李修远将牌匾递给苏景,语重心长地说:“苏大夫、林姑娘,希望你们能珍视这份荣誉,继续坚守医者初心,为百姓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让‘惠民’二字真正落到实处。”

苏景庄重地接过牌匾,坚定地说道:“李院判请放心,我们定不负朝廷和百姓的信任,会将仁心堂办得更加出色,让更多百姓受益。”

李修远离开后,苏景和林薇将牌匾高悬于医馆的正门之上,与先前的“仁心济世”牌匾并排而立。阳光洒落在两块牌匾上,显得格外庄严肃穆。

随着夜幕的降临,医馆逐渐恢复了宁静。林薇独自坐在庭院中,凝视着墙上的牌匾,内心涌动着无尽的感慨。从初至盛唐时的迷茫与无助,到如今仁心堂荣升为“惠民医馆”,她经历了无数风雨,也在这过程中不断成长。这一路的艰辛与收获,离不开苏景的悉心教导、春桃和张婶的默默陪伴,更离不开广大百姓的信赖与支持。

“林薇姐,你在想什么呢?”春桃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百合小米粥,轻步走来,递给林薇,“张婶说,今天是个特别的日子,特意熬了这粥,庆祝咱们入选‘惠民医馆’。”

林薇接过粥,轻啜一口,温热的粥液滑过喉咙,驱散了冬日的寒意。她望着春桃灿烂的笑容,再看看墙上那熠熠生辉的牌匾,心中充满了无限希望:“我在想,今后咱们仁心堂定能帮助更多百姓,让更多人感受到‘医者仁心’的温暖。春桃,咱们共同努力,将仁心堂经营得更加出色,好不好?”

春桃坚定地点头:“好!我一定会更加努力学习医术,协助你和师父分担更多责任,让仁心堂成为长安首屈一指的医馆!”

月亮缓缓升起,银辉洒落在仁心堂的庭院中,照亮了两块牌匾,也映照出林薇眼中的坚定信念。她深知,入选“惠民医馆”只是一个崭新的起点,前方的道路依然漫长。然而,只要坚守“医者仁心”的初心,与团队携手并进,仁心堂必将在守护百姓健康的征途上稳步前行,让“仁心”与“惠民”的理念遍及长安的每一个角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