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三生灯 > 第4章 药炉雪

三生灯 第4章 药炉雪

作者:慕春序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28 21:08:30 来源:文学城

每当夜深人静,江屿沉沉睡去,哨屋内只剩下炉火噼啪声和他平稳的呼吸声时,暮笙看着跳动的火苗,思绪便会不由自主地飘远。那些被她深埋心底的、关于“家”和“来处”的记忆,总会悄然浮现。“情”与“义”……她的指尖无意识地蜷缩,触碰到袖中冰凉的银针。此刻,这两个字重若千钧,不再是抽象的告诫,而是化作了眼前这张布满灼痕的脸,化作了耳后那道熟悉的旧疤,化作了三年前青州废墟中递来的半块硬饼和扑过来挡箭的温热脊背。她想起师父宴清辞临终前的眼神,那浑浊老眼里难以化开的忧虑,仿佛早已预见了今日的抉择。

她深吸一口气,空气中混杂的血腥、药味和霉味,此刻竟有了一种奇异的、令人清醒的力量。山间的风声仿佛渐渐远去,她的世界收缩到这方寸之地,只剩下一个必须坚守的承诺。

她没有再焦虑地翻阅药方,而是缓缓站起身,走到墙角那个半旧的药囊前,蹲下身,默默地、一件一件地整理着里面的药材。她的动作很慢,却异常稳定,带着一种认清宿命后的平静。就在她的指尖触碰到冰凉瓷瓶的瞬间,一段遥远而清晰的记忆,如同潮水般涌上心头,带着药圃的清香和父亲暮云青温和的声音……

在帝国版图的西南一隅,层峦叠嶂的群山如同凝固的碧浪,将尘世的喧嚣隔绝在外。群山环抱之中,藏着一个名为“暮家坳”的小小村落,炊烟袅袅,鸡犬相闻,时光在这里仿佛流淌得格外缓慢。这里并非暮笙家族的祖籍,却是她童年记忆里最深刻、最像“家”的地方。暮笙的家世,如同山间清晨弥漫的雾气,清寒中带着几分不食人间烟火的隐逸之气,也注定她此生与杏林结下不解之缘。

暮笙并非生于寻常的耕读之家或山野农户。她的父亲,暮云青,这个名字曾在大内太医院的档案卷宗中留下过清隽的一笔。他曾是太医院里最年轻的院判候补,医术精湛,尤擅针灸奇术与疑难杂症,一双回春妙手,本可在宫闱之中博得锦绣前程。然而,暮云青性情耿介,骨子里浸透着读书人的清高与医者的仁心,对太医院里盘根错节的人情往来、乃至后宫嫔妃间借医案互相倾轧的暗流深感厌倦与不齿。一次,因坚决不肯在一位得势宠妃的药方中动手脚,构陷另一位失势的贵人,他彻底开罪了权倾一时的外戚。面对威逼利诱,暮云青心灰意冷,不愿同流合污,亦深知此地不可久留,便毅然挂冠而去,带着结发妻子和年仅五岁、懵懂可爱的女儿暮笙,乘着一辆青布马车,悄然离开了繁华似锦却暗藏杀机的京城。

他们辗转千里,一路向南,最终在这远离权力中心、风景秀美却闭塞贫瘠的暮家坳停下了脚步。暮云青用仅剩的积蓄,买下了山脚下几间废弃的猎户木屋,稍加修葺,便成了安身立命之所。屋前,他亲手开辟出一片药圃,依着山势,引來清泉灌溉,种上常用的当归、黄芪、甘草、金银花……四季轮转,药香弥漫。他不再追求功名利禄,只愿悬壶济世,为周边山民诊治疾病,诊金随缘,有时是几枚铜钱,有时是一袋新米,甚至是一捆柴薪。生活虽清贫,粗茶淡饭,布衣荆钗,却难得一份安宁祥和。

暮笙的童年,便是在这药香萦绕的氛围中度过的。清晨,她在父亲捣药碾槽富有节奏的“咕噜”声中醒来;白日,她跟着父亲辨识草药,看父亲如何凝神静气地为村民切脉针灸;夜晚,母亲会在油灯下,一边缝补衣物,一边教她认字念诗,或是讲述那些流传于书香门第中的古老故事。母亲出身江南书香门第,虽家道中落,却依旧保持着那份刻在骨子里的温婉与娴静,她是暮笙童年最温暖的依靠,用温柔的言语和坚韧的品格,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女儿沉静而坚韧的心性。她常对暮笙说:“笙儿,你父亲弃了官场富贵,求的是心安。我们行医救人,不求闻达,但求无愧于心。”

然而,命运的狂风骤雨,从不会因世外桃源的宁静而止步。在暮笙十岁那年的一个盛夏,天色骤变,乌云如墨,倾盆暴雨连续下了三日三夜,最终引发了百年不遇的山洪。凶猛的泥石流如同咆哮的巨龙,从山顶奔腾而下,瞬间吞噬了山脚下的良田和部分村舍。危急关头,暮云青惦记着后山药圃里几株即将成熟、极为珍贵的救命药材,更担心附近几户依山而居的村民安危,不顾妻子泪眼婆娑的阻拦,披上蓑衣冲入了狂风暴雨之中。他成功帮助几户村民转移,又冒险抢出了部分药材,却在返回途中,为救一位被洪水围困的老人,被再次袭来的洪峰卷入了浑浊的激流。待村民们在下游寻到他时,这位仁心仁术的医者已重伤昏迷,弥留之际,只来得及紧紧攥住妻子冰凉的手,留下半句含糊的“……照顾好……笙儿……”,便溘然长逝。

家中的顶梁柱骤然崩塌,天空仿佛都塌了下来。暮笙的母亲本就体弱,多年来相夫教子,操持家务,全凭一股精神气支撑着。丈夫的猝然离世,如同抽走了她生命的全部支柱,巨大的悲痛击垮了她。她一病不起,原本只是心口郁结的旧疾急剧加重,日渐沉疴。年幼的暮笙强忍丧父之痛,翻出父亲留下的医书,依着记忆中的方子,颤颤巍巍地为母亲煎药、喂服。她多么希望自己也能像父亲一样,拥有起死回生的医术。然而,母亲的心疾已入膏肓,非寻常药石所能医治,那是一种源自灵魂深处的哀恸与绝望。一年后的一个秋雨绵绵的黄昏,母亲紧紧握着暮笙的手,眼角滑下最后一滴清泪,也随父亲而去了。

短短两年间,暮笙从父母双全、备受宠爱的娇女,变成了形单影只、无依无靠的孤儿。昔日充满欢声笑语的木屋,变得空寂而冰冷。屋前的药圃因无人精心照料,渐渐被杂草侵占,唯有几株生命力顽强的野菊在秋风中瑟瑟开放。父母留下的医书和手札,被她用油布仔细包裹,小心翼翼地藏在木箱最底层,那是她与过去温暖岁月唯一的连接,也是她全部的精神寄托。她靠着父亲生前留下的一点微薄积蓄,以及偶尔为村里人看看头疼脑热所得的几个铜板,艰难地维持着生计。山风凛冽,常常穿透破旧的窗纸,月光清冷地洒在空荡的床铺上,少女暮笙抱紧双膝,在无边的寂静中,学会了与孤独为伴。她变得愈发沉默寡言,唯有在夜深人静时,凑在昏黄的油灯下,一字一句地啃读父亲那些艰深的医书,指尖抚过父亲留下的针灸铜人上的穴位时,那双清澈的眸子里,才会闪烁出与年龄极不相符的、近乎执拗的专注光芒。她知道,这或许是唯一能让她靠近父母、理解他们世界的方式。

暮笙十三岁那年的一个梅雨时节,连日的阴雨让空气都湿漉漉的,青石板路上长满了滑腻的青苔。这天傍晚,雨势稍歇,一个身着洗得发白的灰色布袍、头戴宽大破旧斗笠的身影,踏着泥泞,叩响了暮笙家那扇吱呀作响的木门。

暮笙迟疑地打开门,门外站着一个身形瘦削、风尘仆仆的妇人。她取下斗笠,露出一张清癯的面容,肤色是常年奔波在外的黝黑,眼角已有了细密的皱纹,但一双眼睛却异常明亮锐利,仿佛能洞穿人心。她目光平静地扫过暮笙,声音有些沙哑,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沉稳:“小姑娘,我名宴清辞,云游四方,路过此地。听闻昔日太医院暮云青太医在此隐居,特来拜访。”

暮笙心中一惊,父亲的名讳已多年无人提及。她将妇人让进屋内,灶膛里微弱的火光照亮了家徒四壁的简陋。恰在此时,邻村一个汉子慌慌张张地跑来,说他家老父上山采药摔成重伤,气息奄奄,求暮笙去看看——村里人皆知暮笙跟着父亲学过些皮毛。暮笙正手足无措,她虽通药理,但对如此重伤实在力不从心。

宴清辞闻言,淡淡道:“带我前去一看。”

到了伤者家中,只见老人躺在榻上,面色金纸,胸骨塌陷,出气多进气少。暮笙急得眼圈发红,却不知从何下手。宴清辞却神色不变,上前探了探脉息,又查看了伤处。她解开随身携带的一个陈旧布包,里面是各式各样长短不一、寒光闪闪的金针。她出手如电,认穴精准,数根金针瞬间刺入老人周身大穴,动作快得只留下道道残影。接着,她又取出一个黑色小瓶,倒出些许刺鼻的药散,用酒化开,撬开老人的牙关灌了下去。不过一炷香的功夫,老人原本微弱的呼吸竟然变得粗重起来,惨白的脸上也恢复了一丝血色!

暮笙站在一旁,看得目瞪口呆,心中震撼无以复加。她自幼跟随父亲,也见过不少名医,却从未见过如此迅疾精准、又带着几分诡谲莫测的医术,仿佛从阎王爷手中硬生生抢人。

宴清辞在暮家这间破旧的木屋里暂且住了下来。她话不多,大部分时间只是静静地观察暮笙——观察她如何仔细地晾晒采集来的草药,如何为前来求诊的村民耐心号脉(尽管能治的不过是些风寒暑湿),观察她眼底那份对医术近乎痴迷的渴望,以及那远超同龄人的、在孤苦中磨砺出的坚韧。她翻看了暮云青留下的手札,偶尔会指出其中某处方剂的精妙或可改进之处,言语精辟,令暮笙茅塞顿开。

几日后的一个黄昏,宴清辞坐在院中那块磨得光滑的石凳上,看着正在小心翼翼分拣药材的暮笙,忽然开口,声音依旧平淡,却带着一种奇异的力量:“你父亲医术正统,根基扎实,走的是济世安民的仁医路子。这很好。但这世间,有些病,并非寻常药石可医;有些毒,阴损诡谲,远超医书所载;有些人,心肠之狠毒,比剧毒更甚。光有仁心仁术,未必能护得住你想护的人,也未必能在这浊世中保全自身。你……可愿随我学些不一样的本事?”

暮笙正在分拣药材的手猛地一顿,抬起头,怔怔地看着宴清辞。她隐约感觉到,眼前这位沉默寡言的妇人,绝非凡俗意义上的游医,她身上有种超然物外、却又对医道有着极致追求的气质,那是一种游离于正统之外的、危险而又充满诱惑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宴清辞的出现,像一道强烈而温暖的光,骤然照进了她孤寂清冷、仿佛看不到尽头的世界。几乎没有太多犹豫,暮笙放下手中的药材,走到宴清辞面前,恭恭敬敬地跪了下来,磕了三个头:“弟子暮笙,愿拜前辈为师!”

后来,在跟随师父游历的过程中,暮笙才断断续续地知晓,师父宴清辞,在江湖上有一个令人敬畏又讳莫如深的名号——“鬼医”。她医术通神,尤精毒理、疑难杂症与种种偏门疗法,行事全凭本心喜好,不拘泥于正邪礼法,救人或是见死不救,皆在一念之间。她与暮云青早年曾有一面之缘,对其医术与人品颇为欣赏,此次前来暮家坳,本是念旧寻访故人,却意外发现了暮笙这块未经雕琢的璞玉,动了爱才之念。

宴清辞带着暮笙离开了暮家坳,开始了四处漂泊、行医采药的生活。她教给暮笙的,远不止《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的奥义,更有如何辨识天下奇毒、炼制解毒丹散、运用金针度穴逆转气血,甚至是以毒攻毒、兵行险着的诡谲手段。她教导暮笙:“医者,活人之术,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它亦可为杀人之利刃。心术正则医术正,可活人无数;心若偏了,执念一生,再高明的医术,也不过是害人害己的凶器。” 她看似冷漠严苛,对暮笙的要求极高,有时为了让她深刻体会药性,甚至会让她亲身尝受轻微毒草带来的麻痒刺痛之苦,以此磨砺其意志和对药性极细微差别的敏感。

然而,在这严苛到近乎不近人情的训练之外,宴清辞也有其细腻的一面。漫长的旅途中,在荒野破庙歇脚时,她会就着一壶粗茶,给暮笙讲述江湖上的奇闻异事、各地的风土人情,以及她年轻时游历四方的见闻。她会默默记下暮笙多看了两眼的野果,下次路过时必定会多采摘一些;会在暮笙因梦见父母而于深夜偷偷哭泣时,无声地递上一块干净的帕子,虽依旧不言不语,但那沉默的陪伴本身,就是一种无言的安慰与支撑。对失去双亲、尝尽人间冷暖的暮笙而言,宴清辞是严师,更是在她人生最灰暗时刻,给予她第二次生命和崭新人生方向的、如师如母般的存在。

暮笙跟随师父的第三年,师徒二人游历至苦寒的北境。茫茫雪原,朔风如刀。在那里,她们听闻了关于一座神秘“药庐”的传说。药庐主人性格孤僻怪戾,亦正亦邪,盘踞北境多年,手下网罗了一批奇人异士,专研各种霸道丹药与毒物。宴清辞对此人颇有兴趣,便带着暮笙前去拜访。

不料,正值药庐主人尝试炼制一种极为凶险的丹药时遭反噬,身中奇毒,浑身经脉如焚,七窍流血,奄奄一息,他手下药师皆束手无策,眼看就要一命呜呼。宴清辞查看后,只淡淡说了一句:“能救,但需七日。”

接下来的七日七夜,宴清辞闭门不出,以独门金针封住药庐主人心脉,又用随身携带的珍稀药材,辅以极其复杂凶险的疗法,一点点将剧毒逼出。暮笙守在外面,只能闻到屋内时而传出刺鼻的腥臭,时而又是奇异的药香。七日后,宴清辞面色苍白、脚步虚浮地走出房门,而那位药庐主人,竟真的捡回了一条命。

药庐主人虽性情乖张,却并非忘恩负义之徒。他深知此次若无宴清辞,自己必死无疑。这份救命之恩,他铭记于心。他知宴清辞性情洒脱,不喜羁绊,便许下一个承诺:日后,若宴清辞或其传人遇有难以化解的危难,可持信物前来北境药庐,他必倾尽全力,相助一次。这份看似轻描淡写、却重如千钧的承诺,如同在风雪中埋下的一粒火种,在多年之后,成了暮笙为救江屿,唯一能叩开那扇紧闭木门、换取一线生机的筹码。

然而,岁月不饶人,加之宴清辞早年为了钻研医术毒理,曾亲身试药尝毒,身体底子早已受损。在一次救治一场席卷数州的特大瘟疫之后,她耗尽了心神,元气大伤,回天乏术,一病不起。临终前,她将暮笙叫到病榻前,浑浊的老眼里不再是往日的锐利与淡漠,而是充满了难以化开的忧虑与洞悉世事的清明。

“笙儿,”她气息微弱,每个字都说得十分艰难,“你天赋极高,心思剔透更胜常人,于医道一途,若得安稳,本可前途无量,甚至……超越为师……我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是望你悬壶济世,不负这身医术,但……但为师最放心不下的,便是你这孩子……”

她紧紧攥住暮笙的手,枯瘦的指节因用力而泛出青白色,仿佛要将最后的力量传递过去:“你……心肠太软,重情义……此为医者大善,是苍生之福……可于你自身,却是命中之劫,是淬毒的软肋啊……”

她剧烈地喘息着,目光似乎已穿透了生死,看到了渺茫的未来:“这世间,最难的,从不是医治身体的沉疴宿疾……而是人心之疾!权势倾轧,阴谋算计,贪婪妒恨……这些病,比世间最烈的毒药还要命千百倍!它们无药可解,只会将靠近的人拖入无底深渊……为师……只怕……终有一日,你会为情所困,被义所累,身不由己……踏入那万劫不复的政治漩涡……切记,切记为师的话……明哲保身,方得长久……远离……官家是非……”

话音渐低,最终归于沉寂。宴清辞握着暮笙的手,缓缓垂下,溘然长逝。暮笙再次失去了至亲之人,巨大的悲痛如同北境的寒冰,将她紧紧包裹。她将师父葬在了一处开满无名山花的向阳坡地上,那里可以望见远方的雪山和广袤的天地。她带着师父留下的药囊、银针,以及那句沉甸甸、如同诅咒又如同牵挂的临终告诫,重新踏上了独自一人的游医生涯。她谨记师父“不治官家”的提醒,更多地行走于乡野民间,用所学医术救治平民百姓,试图远离那些她无法理解的权力纷争。

暮笙的家世与师承,如同两条交织的丝线,共同编织了她生命的底色。父亲暮云青赋予了她仁厚的医者心肠与清高的品性;母亲给予了她温婉的底蕴与坚韧的内心;而师父宴清辞,则传授了她安身立命的超凡医术,以及一份对世事的清醒洞察和近乎本能的戒备。这一切,共同塑造了如今这个医术精湛、性情清冷、对权贵官家抱有本能疏离的暮笙。

然而,正如宴清辞所担忧的那样,血脉中传承的善良,与师门未能完全磨灭的“心软重情”,如同深埋于冻土之下的火种,看似寂静,却从未熄灭。当命运之轮再次无情转动,当那个耳后有疤、身陷绝境的男人带着浓重的血腥气与政治漩涡的引力场,猝不及防地闯入她精心构筑的平静世界时,这枚火种终将被点燃,熊熊燃烧,引领着她义无反顾地走向那条师父早已预见、布满荆棘、却也刻骨铭心的不归路。那条路上,有恩,有怨,有情,有义,更有无法逃避的国仇家恨,以及一场在绝望深渊中彼此救赎、却也共同沉沦的悲欢离合。

直到他的伤势和体力勉强恢复到能够经得起短途颠簸,而哨屋的补给也日渐匮乏,周围的氛围似乎也隐约变得不太平后,暮笙才最终下定决心,必须再次转移。她的目标,是更深、更隐蔽的群山之中——那处她师父在世时曾偶然提及的、早已废弃多年的北境药庐旧址。那里或许荒凉,但可能残留着一些罕见的药材,更重要的是,足够隐蔽,能为他们赢得宝贵的喘息之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