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塞上谁寄锦书来 > 第3章 归塞

塞上谁寄锦书来 第3章 归塞

作者:小鱼连山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28 15:30:53 来源:文学城

祝晓山回府时,天色还未大亮,她脚步放得很轻,悄声回了房。

过了一会才听见丫鬟们在院子里撒扫的簌簌声,待听见绣言推门进来,她适时从床上坐起。

绣言手里捧着叠衣物,轻声唤她,“夫人,今日小公子便要进府,您需得提早些梳妆,去老夫人院里候着才是。”

见祝晓山点点头,绣言上前为祝晓山换上一身碧绿燕纱对襟衫,领口绣着缠枝莲暗纹,腰间束一根雪白的织锦攒珠缎带,长颦点翠,瘦绿削红。

梳完妆,祝晓山先去了老夫人房中。

陈老夫人已经用过早饭,此时正靠在塌边,由嬷嬷伺候着净手,祝晓山默默接过丝帕,上前为她细细擦拭。

陈老夫人撩起眼皮瞥她一眼,不冷不热地“嗯”了一声:“倒还算知礼。”

虽有意提点几句,但祝晓山礼数周全,她一时挑不出错处,便沉声道,“今后烜儿那孩子过来,你须得谨记身份,好生教导着,以免让旁人看了笑话。”

祝晓山垂首应下:“是,儿媳省得,定会用心照料烜儿,不敢辜负母亲嘱托。”

一行人到了正厅,绍洲陈氏家主陈鸿永已等候多时,见了陈老夫人,忙起身行礼,语气热络,“二嫂身体近来可好?”

陈沈氏与他寒暄几句,目光落在一旁安静站着的陈烜身上,语气缓了些,抬手唤道,“这是烜儿吧,过来,到祖母跟前来。”

陈烜听得陈老夫人唤她,上前规规矩矩地屈膝行礼,声音清脆,“烜儿见过祖母,见过婶婶。”

陈烜年方九岁,是陈鸿永的庶出孙。陈砚去世后,江南陈氏嫡系后继无人,陈家老夫人便从旁支中挑出个聪慧的过继到名下,撑着后继有人的样子,不至于让旁人吃了绝户。

陈沈氏见他年岁虽小却礼数周全,又是聪慧可爱的模样,心下多了几分满意,面上却不显,淡淡道,“往后可不能再叫婶婶了——既已到了这儿来,便是陈府正儿八经的孩子,你该唤她一声母亲。”

陈烜听了这话,抿了抿唇,片刻后抬起头应下,脸上带着乖巧的笑,“祖母说的是,烜儿见过母亲。”

祝晓山浅笑应下,抬手虚扶了他一下:“烜儿快起来吧,地上凉。”

等一番场面话终了,祝晓山有些疲惫,但还要强撑着周全。待陈老夫人示意她带陈烜熟悉府邸,她才暗暗松了口气。

陈烜身量约莫到祝晓山胸口,却安静乖巧地任祝晓山牵着,亦步亦趋。

行至庭院,看见院中的桂花树,祝晓山想起清晨,赵雁生接过木樨花,将花枝插在衣襟;想起他微微上挑的眉眼和温和的笑。

她不由得有些失神。

快到陈烜院中时,祝晓山开口:“往后有哪些住的不习惯的地方,都可以与我说。”

陈烜漆黑的眸子看向她,轻声应答,“多谢母亲。”

祝晓山眨了眨眼睛,慢吞吞道:“你若不愿,私下时便无需唤我母亲。”

陈烜一愣,“孩儿不敢......”

祝晓山闻言没有说话,晃了晃与陈烜相牵的手,继续向前走去。

赵雁生抵达凤翔府时,已经是第二日徬晚,早已出了江南地界。

连续赶了近两天的路,赵雁生有些疲倦,寻了一僻静处,下来给马喂了些水,又放它去吃草。

赵雁生席地而坐,将手随意搭在屈起的膝上,揪了一根草茎衔在口中,他眯起眼睛看着远处连绵的群山,那山脚处尚且是一片青黛,越往上青色渐少,再往上,便被终年不化的积雪盖住。

——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接连赶路最是累人,赵雁生一直无暇顾及其他,此刻暂歇一会,他心口处竟围上些许躁意,但他自己也想不清楚这躁意的来处。

赵雁生将那支木樨花从衣襟中拿出,手指捏着花枝轻转,花便旋起来,像是枝头被风吹得打转的花盏。这几日一直被他放在怀中仔细护着,倒没怎么折损,只是花枝根部有些失了颜色,到底离了枝干,原本开的正旺的花也有些蜷缩。

他用手指轻轻点了点其中一朵花,笑道:“你倒娇气。”

随即解开包裹,翻出一本《六韬》,这书是父亲生前所留,他一直将它带在身上,从不离身。赵雁生将桂枝上完好的花尽数摘下,仔细地夹在书页中,做成“花笺”。

做好后,又盯着看了良久。

回过神,赵雁生觉得自己变得有些奇怪,明明只是去了一次江南,他的心却也变得如多雾的清陵城一般,总是蒙着雨,淅淅沥沥,像是能拧出水。

他觉得自己定是想军营和伙伴们了,顺势往后一倒,双手交叠枕在脑袋下,晃着二郎腿哼起歌来:“太一况,天马下,沾赤汗,沫流赭.....”

天地入夜,万象归寂。

赵雁生往西又赶了三四天路,过了岷州城——那是塞外和关西的分界,再往前走就到了陇右都护府地界

他能清晰感受到空气中风的变化,塞北的风像刀,恨不得在人身上剜下一块肉。

出城后,赵雁生夹紧马腹,速度快起来。将岷州城远远抛在后面,搁很远却还能听见城墙上方的旗帜猎猎作响。

千里之外,清陵城内。

祝晓山在院子里踩落叶,一脚一响,像牛吃草,咔嚓咔嚓。

听锦心说小公子从学堂回来,祝晓山拍了拍裙上的碎叶,往他院中走去。

院内只有一名小厮在扫着落叶,陈烜正在屋内温习功课,今日是陈烜第一天入学堂,祝晓山于情于理都应前来问问。

祝晓山进屋时,陈烜正坐在窗边的书桌前,面前摊着本《论语》,手里捏着支狼毫,却没动笔,只是盯着书页发呆。

见祝晓山来,他才回过神,忙起身行礼。祝晓山拍了拍他的肩膀,“今日去了学堂可还适应?”

陈烜点点头,带着稚气的笑:“我在学堂一切都好,多谢母亲挂怀。”

祝晓山笑了笑,不想打扰他温课,却无意中瞥见陈烜面前的宣纸上有一处水痕,晕染了字迹。

她眨眨眼,问:“你流口水了?”

陈烜不知她何来此问,有些迟疑,“母亲...为何这样问?”

祝晓山抬手指了指纸上水痕。

陈烜脸涨得通红,从凳子上蹦下来,又不愿承认自己哭了,嘴硬道:“孩儿不知。”

“哦,那就是你哭了。”

“我才没有!”陈烜一时气急,竟忘了用敬语。

祝晓山有些想笑,这孩子不过九岁,却总一副老气横秋的样子,也不知是跟谁学的,现在被祝晓山气到,才露出些这个年纪该有的孩童模样。

她找了个凳子自顾自坐下,眼里带着笑意,“那是为何哭,与我说说好不好。”

良久的沉默,久到祝晓山以为陈烜不会回答了。

也许是祝晓山温和的声音让他想起了母亲,陈烜有些绷不住情绪,带着哽咽的哭腔说道,“我...我想母亲了。”

祝晓山知道,此刻陈烜口中的母亲,是远在建州的生身母亲,而非她这个突然冒出来的名义上的母亲。

她走到陈烜身边,用指腹轻轻擦去陈烜脸上的泪痕,将他搂入怀中,“你第一次离家,想娘是应该的。这么些天都没看出你心里委屈,是我不好。”

祝晓山顿了顿,轻拍着他的背,又说,“你来这里也并非都是坏事,起码子凭母贵,在建州陈氏,无人敢苛待你母亲。”

陈烜闻到祝晓山身上好闻的皂荚香,心想撒谎,你分明第一天就看出我并非真心唤你母亲,却不得不承认自己因为她的安慰而真的没那么难过了。

祝晓山边轻声安慰着他,边像哄小孩似的拍着他的背。

陈烜想起儿时发热时,母亲也曾这样哄着他、盼着他早些好起来。他渐渐放松下来,小小的身子禁不住情绪的大起大落,此刻竟有些乏困,昏昏沉沉间竟睡了过去。

从清陵城离开的第八日,破晓时分。

赵雁生勒马立在坡上,他黑色劲装的领口敞开,露出里面的白色中衣,望着西宁州土黄色的城墙,被朝阳镀上层金光。

近乡的喜悦冲散了连日赶路的疲惫,赵雁生牵着马走进城门。

时辰尚早,早市才刚开张。小贩们正摆弄着摊位,羊肉汤的香气混着面香在巷弄间飘荡。

“雁生哥!你可算回来了!”

脆生生的叫喊传进赵雁生耳中,他回头看去,正见乐姝从铁匠铺的门槛后蹦出来,梳着两根麻花辫,蓝紫色短衫的袖口磨得发亮,怀里搂着几只小狗,晒得紫红的脸上挂着轻松的笑意。

“刚进的城,没回军营呢!”赵雁生放缓了脚步,“你们家来福下了崽啦?”

乐姝撇撇嘴,把小狗往赵雁生面前凑了凑,有些委屈:“是啊,你走了大半个月。小狗刚落地时才指头大点,闭着眼睛哼唧,可好玩了。”

赵雁生看着乐姝肉嘟嘟的小脸,心里软软的,忍不住捋了捋她的辫子,“回头哥去看,给你带羊肉包子。”

天色渐亮,街上逐渐热闹起来,卖豆腐的梆子声、邻里的招呼声此起彼伏。赵雁生自小生活在西宁州城中,父母和妹妹去世后,他不顾父母故友们的阻拦,执意参了军。而这些街坊情谊,都是父母生前为他攒下的。

赵雁生穿过热闹的长街,停在一家书画坊门前。

“忙着呢,俞伯。”赵雁生大步走进去,捞过一条木凳坐下,端起桌上的茶盏就喝。

“诶诶,那是我给自己倒的。”

俞更寅吹胡子瞪眼,眼看茶已经进了赵雁生的口,他也是无可奈何,“还知道上我这来,上月中秋你大娘炖的羊肉,怎么喊你都不来,要我说,你年岁也不小,合该为自己打算着......”

眼看俞更寅要一顿数落,赵雁生忙放下茶盏,拉回正题:“俞伯,我来是想为一位江南的..友人寄一幅画,我知俞伯您善画风物,特来求您的丹青。”

俞更寅闻言一哼,却不再数落他,“你倒是识货,说吧,画些什么。”

赵雁生忙说:“就画...咱们西宁城风物。”

俞更寅沉吟片刻,“这倒不难,你两日后来取便是。”说着,他突然往前探了探身,捋着胡子道 “你这小子,去一趟清陵城还结交上友人了,我看怕是个姑娘吧,你这老大不小了,再拖......”

“俞伯!我还有事,先走了!”

赵雁生没等他说完,撩开门帘就往外闪,留下俞更寅在屋里笑骂“臭小子跑什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