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塞上谁寄锦书来 > 第2章 告别

塞上谁寄锦书来 第2章 告别

作者:小鱼连山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28 15:30:53 来源:文学城

醒来已是哺时,赵雁生起身,略整了整衣冠。他今日未着甲胄,只一身玄青色棉布劲装,腰束革带,虽风尘仆仆,却更显得肩宽腿长,身形挺拔利落。

窗外大雨初霁,一片清明。

赵雁生下楼,在大厅角落坐下,握着粗糙的茶盏,望向门外湿漉漉的青石街。

忽听得一旁传来窸窣议论,虽有意压低声音,但奈何赵雁生耳力好,听得一清二楚。

“那陈家的新妇也真是命苦,成亲半月夫君便丢下她跑了。如今一朝守了活寡,陈家老夫人可不是个好相与的,往后日子难熬哟。”

另一人嗤笑接话:“那陈家老太过身可不是就这些日子的事了,等她一蹬腿,这新媳妇怕是得进贞堂——那地方,啧啧,活人进去,枯骨出来。”

又有一轻浮嗓音笑道:“可惜了祝晓山那腰身样貌,若她爹不图陈家银钱,让她当初跟了我,我疼她还来不及,哪舍得让她落到这番光景去?”

众人一阵哄笑,纷纷骂他“癞蛤蟆想尝天鹅肉”。

赵雁生指节微微收紧,被人声吵嚷得无心喝茶,顺势将茶盏往桌上一搁,起身朝外走去。路过刚刚桌人时,他步履如常,面上若无其事,脚尖却不着痕迹地一勾一绊。

“——咚!”

方才口无遮拦的男子连人带凳摔在地上,怒骂:“谁!谁绊我!”

自是无人应答,只见一道挺拔背影踏出门外,很快融于街道,消失不见。

雨后长街如水洗过,路旁水光氤氲,倒映着将歇的天光。

赵雁生步履沉稳,朝前走去,心中盘算着再备些干粮,明日也好早些启程。

买完东西出来,刚走几步,便看见一颗贴着墙根的木樨树,花开的很盛,一簇接一簇,紧锣密鼓地盛放。

赵雁生垂眸,想起清晨在陈府庭院中,那株笼罩在薄雾里,看不真切的木樨树。

再次看去,赵雁生几乎以为自己看错了,方才客栈中被谈论的祝晓山,正站在树下仰头望着桂树,雨后微风拂过,淡青色裙裾轻轻飘动,沾了些细碎水雾,仿佛一株雨后兰花。

赵雁生心跳得有些快,不敢上前,怕惊扰了她。

正巧祝晓山也转头看来,四目相对,她眼里闪过惊诧,随即垂下眼帘,屈膝福了一礼。

“夫人。”赵雁生抱拳回礼,声音干涩得连自己都觉得陌生。

两人的距离不算近,赵雁生犹豫着要不要走近些,又生怕显得唐突。正踌躇着,倒是祝晓山先开了口:“公子从塞北来?”声音轻轻的,碎玉投珠般叮叮当当,把赵雁生的心跳搅得更加纷杂。

“嗯。”他低低应了一声。

又是无言。

他深吸一口气,努力让声音听起来平稳些:“雁生还不知夫人名讳。”他觉得自己有些卑劣,明明方才在客栈已得知她的姓名,却偏想再次从她口中听到。

“我姓祝,名晓山,字宁兰”她轻声答。

赵雁生想了想,问道:“可是气壮山河的‘山’?”

祝晓山抬头看他一眼,眼尾带了点清浅笑意:“正是,‘晓’是拂晓的‘晓’。”寻常人极少会将这般刚劲的词与女子名讳联系起来,她心中不免好笑。

又听得赵雁生开口:“我名唤赵雁生”,他想了想,又补充道,“只有大名,没有小字。”

祝晓山捂着嘴,笑得眉眼弯弯。赵雁生有些局促地挠了挠头,真心实意道:“姑娘的名字很是独特,晓山晓山,晓天远山,是个好名字呢。”

明知赵雁生只是重复一遍自己的名字,祝晓山仍是心里一跳,“公子过誉了,俗名而已。”

赵雁生也笑,语气轻松了些,“我明日便要启程回西宁州,清陵城是个好地方,只是雨水太多,有些恼人。”

祝晓山怔愣片刻,迟疑道,“我幼时曾听闻塞外天地广阔,黄沙万里,与这烟雨江南定是极然不同。”

“你若想看,日后寻机会去看便是。”赵雁生话脱口而出,带着边塞特有的直率,“到了那儿,我…我可以为你引路。”

祝晓山垂眸,“也许没有机会了。”

赵雁生并非多事之人,此刻却不忍见她如此消沉,开解她道,“我们塞北有许多善画风物的画师,到时我寄一幅画于你,你便知道塞北是什么风光了。”

祝晓山抬头看他,见他色泽深浓的眸子里满是认真的神色,心里一跳,才发觉二人不知不觉间离得有些近,心下慌乱,并未立刻回应赵雁生的话,只是微微屈膝,低声道:“公子美意,我心领了。天色不早,公子早些回去休息吧。”

赵雁生才意识到这里并非风气开明的西宁州,在这礼教森严的清陵城,私相授受是绝不被允许的,心中蓦地一空,却只能拱手:“夫人请便。”

祝晓山再次敛衽一礼,转身走出几步,又忍不住回过身来,隔着那氤氲水汽瞧他,见他仍站在原地,祝晓山有些慌乱,匆匆转身离去。

赵雁生看着她沿着湿漉的青石板路渐渐走远,淡青色的身影最终消失在巷弄转角,久久未动。

祝晓山延道回府,走到自己的院中时,门口等候多时的丫鬟锦心跑上前,急道,“夫人去哪了,方才哪都寻不见您。”

祝晓山朝她笑笑,手指无意识缠绕腰间束着的月白丝绦,“见街上金粟开的漂亮,不禁驻足多看了一会儿。”

她不喜人多,房中只留了锦心与绣言两个丫鬟。这二人原是在老夫人跟前伺候的,自她过门后才拨到她房里。如今陈砚已逝,她在这府中的地位愈发微妙,下人们见风使舵,在份例用度上多有克扣。偏她性子温软,从不与人相争,丫鬟们难免暗生怨怼。“夫人倒是清闲自在,若寻不见您,奴婢们可少不得挨嬷嬷的责罚。”

祝晓山闻言只垂眸盯着手中的茶盏,并未出声。

这时,老夫人身边的周嬷嬷赶来,“少夫人安,老夫人有请。”

祝晓山心头微沉,抬手拂了拂衣袖,徐步跟上。

屋内药气氤氲。陈老夫人靠坐在榻上,见祝晓山端着药碗过来,神色冷淡。

“母亲身子可觉好些了?”

“我若不好,岂不是随了你们祝家的愿?”陈沈氏冷笑,“前儿个你爹娘又来了,回回都要支走一笔银钱。祝家真是好家教,嫁出去的女儿还要倒贴娘家。”

祝晓山眼睫微颤,正要开口,却听老夫人又道:"明日你三叔公家的幼子便要过继到府上来,往后你需得尽心陪侍,少动些不该动的心思。"

祝晓山抿了抿唇,“母亲教导的是,儿媳明白。”

回到偏院,廊下传来丫鬟毫不避讳的窃语。

但祝晓山脚步未停,走回房中。

今日的事着实让她有些猝不及防,她讨厌生活中出现预料之外的事。

祝晓山坐在椅子上,环绕住双膝,将下巴搁在膝盖处。

不知怎的,她想起七岁那年,爹娘带着她和弟弟去集市。

那是一副《云海明月图》,墨色的云海翻涌,一轮明月悬在天山巅,像浸了霜的玉。

摊主是个塞北来的老汉,说那是他家乡的模样,还说塞北的风里带着黄沙,雪落下来能埋了马蹄。

祝晓山听得入了迷,仿佛自己成了塞北草原上一缕自由的风。

直到爹娘的骂声将她叫醒。她走时回头反复张望那画。

如今十年过去,她依然得不到自由。

祝晓山闭着眼,想起午后赵雁生望向她时眼里的笑意,想起他笑着说愿为她寄一幅画。

也许,这个意外正是她等待的契机。

她深吸一口气,缓缓将脸埋入膝间。

翌日清晨,天色未亮。

祝晓山起得极早,她穿戴齐整,悄悄从侧门出府,她候在出城必经的一处亭子旁。

不多时,她听见马蹄声由远及近。她用力捏了捏袖口,向前迎去。

“宁兰姑娘?”赵雁生勒住缰绳,虽然疑惑,但他利索地翻身下马,今日他换了身藏蓝色骑装,腰间紧束一条银色革带,越发衬得肩宽腰窄。

他在祝晓山面前站定,耐心地等她开口。

“赵公子昨日说,要为我寄一幅画......这话可还作数?”祝晓山有些紧张,手指无意识绞着衣裙,似乎并未发觉赵雁生对她称呼的变化。

赵雁生瞧见她清瘦的面庞和泛着红肿的眼下微青,不再迟疑,颔首道:“当然。”

祝晓山看起来松了口气,从袖中取出一个修着兰花的荷包,露出些不好意思的笑,"这些银钱..是我..”

“不必。”赵雁生温和地打断祝晓山,目光掠过她纤细的手指,爽朗笑道:"若姑娘不嫌弃,便为我折支桂花吧。”

他望向道旁的桂树,夜间雾气大,露水落了满树,“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如今正值清秋,宁兰姑娘赠我一枝秋可好。”

祝晓山点点头,她走到树下,踮起脚认真瞧着桂枝,像是当真要为赵雁生折下一束开的最旺最美的花枝。

赵雁生默默看着,她今日穿着一袭淡青色罗裙,发间只别着一支素银簪子,浓黑的长发一半绾起,一半散着垂在肩头,随着她的动作轻轻晃动。

画阑桂子,留香小待,提携影底。

赵雁生伸手接过花枝,将它插在胸襟处,金黄的木樨花给一身藏色骑装的少年增添了几分意气,赵雁生笑得有些孩子气,伸手轻轻拍了拍胸口处的桂花,“多谢姑娘。”

晨风轻轻吹过,拂起祝晓山的裙边,裙裾在微风中轻晃,像一朵盛开的兰花。

赵雁生别过眼去,不敢再看。

天光渐明。

赵雁生牵着马倒行几步,反复斟酌着开了口,“姑娘保重..雁生告辞。”

她屈膝行礼,“公子珍重。”

祝晓山的素色银簪在晨光里晃了晃,赵雁生不再迟疑,利落上马,向城外奔去。

马蹄声渐远,祝晓山抬起头,方才脸上羞怯的笑意一扫而空,只余下些漠然的神色。

她缓步走到方才折下桂枝处,抬手抚了抚开得正盛的花,“西宁州么...真是远的很啊。”又忽的粲然一笑,本就清婉的眉眼在花下显得更为妍丽,“可千万别叫我失望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