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如果有宋三志[大宋少年志同人] > 第20章 西夏暗探初露端倪

驿馆里,七斋六子刚吃完早饭不久,就有一名衙差找上门来,

“韦爵爷钧安,”

他向韦原躬身行礼,

“小的已经去令尊在邕州的旧住址打听过了,现在那里住的是一对姓刘的老夫妻和他们的儿子,他们同意爵爷进去祭拜。不知爵爷打算何时过去?小的给您带路。”

韦原朝其余几人使了个眼色,对衙差说道:

“我去更衣,一会儿就走。”

四人一同回到房间,元仲辛轻手轻脚地把窗户推开一条缝隙,目光投向在街角兢兢业业盯着驿馆的人影,忍不住低声吐槽:

“那巫女的人还在盯着,还真够敬业的。王宽太惹眼了,还是我扮成家丁,跟衙内和薛映一起去吧。王宽正好陪着小景,要不然把小景一个人留在驿馆,大家也都不放心。”

门口盯梢的人看着衙差引着穿得像花蝴蝶一样的韦原出了门,身后还跟着一名佩刀侍卫以及两名头戴巾帻的家丁,家丁手中提着的沉甸甸的香烛纸马随着脚步轻轻摇晃。他瞥了一眼这支略显怪异的队伍,丝毫没有在意,只懒洋洋地打了个哈欠,继续窝在墙根儿下,百无聊赖地监视驿馆大门。

穿过三条街巷,衙差在城东一座极为普通的民宅前停住了脚步。那两扇木门上布满裂纹,上面贴的褪色门神像已经捐了边儿。韦原望着那斑驳的门板,脑海中回想起太尉府朱漆铜钉的巍峨府门,两相对比,喉头不免泛起酸涩。

然而,当韦原心绪翻涌之时,薛映和元仲辛却敏锐地察觉到,在不远处的街角处,似乎有一道视线正默默注视着他们的一举一动。

几人敲开了院门,发现整个房屋正如肖固之前描述的那般,虽然面积不大,但环境干净清幽。院内一侧辟了一片小菜地,另一侧种着一棵高大的枇杷树,枝叶繁茂地遮了半片天。墙边还长着一排芭蕉,密密匝匝的叶片随风摇晃,发出沙沙的轻响。

刘老汉见有贵客来访,忙不迭地招呼妻子端上瓜果,自己则蹒跚走上青石井台,想打些清凉的井水给韦原一行人解暑。辘轳绞链吱呀作响,他儿子见老父亲摇辘轳摇得吃力,快步上前抢过摇柄,三两下便将满桶井水提了上来。

韦原坐在正堂,将这一幕看在眼里,内心不禁伤感:不知自己父亲当年孤身一人,舟车劳顿来到岭南,是否也有病弱无力的时候?而自己却连在他身边帮上一把都做不到……如此想着,他眼眶一热,忍不住潸然落泪。

祭拜过韦太尉后,一行人从刘老汉家离开。之前在街角监视的人依旧在注视着他们,但却没有跟上来。薛映跟在韦原身后,脚步顿了顿。他微微侧头,心中有些疑惑。韦原倒是没有察觉出异样,继续跟衙差说话:

“我已经在鸿庆楼备下了席面,不知肖大人今日中午可得空?”

衙差搓着手赔笑:

“这事小人不知,还需回去问过大人才能知晓。”

韦原大方地掏出一锭银子,塞到衙差手中:

“有劳通传,我在鸿庆楼等着你家大人。”

那衙差掂了掂手中的银子,满脸堆笑地连连答应,脚步轻快地跑走了。

巫女看着跪在地上的手下,怒火直窜头顶,她猛地一拍桌子,震得桌上的笔墨纸砚“咣啷啷”的弹了弹:

“好好的三个大活人,怎么会说不见就不见了?!那群守夜的不是说看到山魈抓人了吗?明明都已经得手了,怎么会不见了呢?有带猎犬去搜过吗?”

跪在地上的手下身子抖得像筛糠,战战兢兢地回答:

“搜搜搜过了……可、可是追到邕州城外的小道上,气味就断了……”

巫女的拳头死死攥紧,指甲几乎要掐进掌心。她咬牙切齿地质问:

“你可知道,那山魈皮套上的绿琉璃值多少银子?!那套装扮要是被发现了,后果会有多严重?!如果为此计划失败,把你们一个个论斤卖了都赔不起!”

“小姐饶命!小姐饶命!”

手下连忙伏在地上,头磕得 “咚咚” 响。巫女盯着趴在地上瑟瑟发抖的手下,深吸了一口气压下怒火,继续问道:

“那个断臂书生和他的书童可有什么动静吗?”

手下连忙答道:

“张老三和李老四一直轮流盯着呢。只有那断臂书生出去过,买了捆荔枝就回驿馆了,倒是一直没见他那书童。”

巫女眯了眯眼睛,沉声吩咐道:

“继续盯着他们!虽然现在没发现什么异常,但最近突然冒出来的可疑人物只有他俩。我总觉着,最近出得这些问题和这两个人脱不了干系。无论是那个书生还是他的书童,他们只要有半点异动,立马向我汇报!要是再出岔子,小心家主要了你们的小命!”

手下顶着一头冷汗连连称是。巫女用指尖轻轻敲击着桌面,又问起韦原的情况:

“跟那个书生一道来的那个男爵,你们都打探清楚了?”

“回小姐,都打探清楚了。那个男爵姓韦,是开封四大纨绔之首,他爹是叛宋太尉韦卓然,曾被发配到邕州,据说后来直接叛去西夏,前不久还死在了西夏。当年他大义灭亲,揭发他爹叛宋有功,才得封爵位。这次他来岭南,就是祭拜他爹来的。”

巫女背着手,在屋里踱步思考,语气中带上几分玩味:

“哦?这可真有意思,先靠大义灭亲换了个爵位,被封爵后又来祭拜,这不是自相矛盾嘛?”

手下顺着她的话头推断:

“小姐,依小人看,这‘大义灭亲’说不定只是他自保的手段呢!那个韦爵爷原本就是一纨绔,只知道花天酒地,心里怎么会有什么家国大义呢……”

巫女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有些道理,所谓的大义灭亲是韦太尉察觉到暴露,故意让儿子揭发自己,以保他儿子的性命与前途也说不准。”

想到这里,巫女忍不住鄙夷地嗤笑一声:

“呵,结果这个姓韦的刚被封爵,就来祭拜他叛宋的老爹,这不是打皇帝的脸吗?简直是连他爹给他挣的前途都不想要了,真是个没长脑子的草包。”

手下小心翼翼地问道:

“小姐,那……咱们要不要盯着那个姓韦的?”

“你长的是猪脑子吗?竟然想在这样一个草包纨绔身上浪费人手?现在的当务之急,是找到失踪的‘山魈’和‘祭品’!”

巫女一想起此事就来气,怒气冲冲地教育自己的手下,

“姓韦的和那个书生怎么看都不像是能混在一起的人,应该真的只是顺路结伴。退一万步说,即使他真跟那个书生是一伙的,只要盯紧了那个书生,姓韦的迟早也会暴露。”

韦原、薛映和元仲辛先一步到了鸿庆楼的雅间。薛映刚关上房门,元仲辛就像没了骨头似的瘫在内室的软榻上,还不忘顺手从榻边的矮桌上摸了块桂花糕塞进嘴里。韦原则像个三岁孩子,跟元仲辛从同一个盘子里抢糕点,抢到手便塞给薛映好几块。

薛映无奈地拿着满手的桂花糕,刚把几块放回盘子里,就又被韦原硬塞了一块到嘴里。好不容易就着茶把桂花糕咽了,他开口提醒正在打闹两人:

“你们有没有注意到,太尉旧居附近有人在监视咱们?”

元仲辛嘴里塞着糕点点头,含糊不清地应道:

“我也注意到了,就在街角那处。”

韦原后知后觉地瞪大眼睛,一脸惊讶:

“啊?有人跟踪?我怎么不知道。”

薛映白了他一眼:

“不是跟踪。奇怪的正是这一点,那人只是在屋子附近观察,我们离开时却没有跟上来。你一点内力都没有,察觉不到有人监视很正常。”

元仲辛瘫在榻上,手指摩挲着脖子上的吊坠:

“只监视咱们在太尉旧居的动作,却不跟踪,说明这伙人只关心衙内是否去祭拜韦太尉,并不关心咱们其他的行动。”

韦原噌地一下站了起来:

“所以今天监视咱们的不是那巫女的人,而是夏人!”

“极有可能!”

元仲辛接着提醒道,

“衙内,我预感这几天就会有人来找你……”

话还没说完,敲门声便响了起来。他立刻从软榻上弹起,乖巧地垂头站在一边;韦原也赶紧理了理衣袍,在桌边端正地坐好。

薛映见大家都收拾妥当,才打开房门,门外站着的正是肖固和亓斌。韦原立即起身寒暄,肖固爽朗地笑着回礼:

“韦爵爷,之前听你说起,你在来邕州的路上曾和亓指挥使有过一面之缘,正巧他昨日公干回来,我便把他叫上一起来吃酒了,爵爷不会介意吧?”

“不介意!不介意!正好人多热闹!当初亓指挥使以武会友,还跟我这侍卫切磋了一番。”

亓斌上前,向韦原行礼问候,听到他提起薛映,衷心夸赞道:

“薛兄弟武艺高强,在我认识的人里,也只有阿顾能与薛兄弟相较一二。亓某佩服!”

韦原顺杆子往上爬,长臂一展把薛映拉到身边坐下:

“承蒙亓指挥使赞赏!来,小薛,你也坐下,陪我们一起喝两杯!小二,再添副碗筷!”

听到亓斌的称赞,薛映呆萌地问:

“亓指挥使说的‘阿固’,指的莫非是肖大人?想不到肖大人身为文官,竟有一身好武艺!”

“哎~我可不会武功。”

肖固连忙摆手,笑着解释道,

“亓斌说的阿顾,是环采阁的清倌,那位娘子可是位奇女子。别的清倌擅长的都是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偏偏阿顾娘子有一身好武艺。亓斌这个武痴,以前像块木头一样,对儿女情长的事半点不上心。可自打见了阿顾娘子,他便三魂丢了七魄,对人家百依百顺。要我说啊,这真是一物降一物!”

亓斌被肖固说得面红耳赤,但仍旧毫不吝啬地夸赞起心上人来:

“阿顾和那些风尘女子可不一样,她卖艺不卖身,小小年纪不仅武艺高强,还力大无穷。若不是为了还债,她何苦委身青楼?我总有一天会赎她出来。”

元仲辛、韦原和薛映三人听到亓斌说阿顾力大无穷,不由心中一跳,脑海中不约而同地浮现出一个熟悉的身影。

聊到几人初次相见的场景,亓斌问道:

“请问爵爷,那伙劫匪可有押去府衙审问?”

韦原装模作样地叹了口气:

“唉——,别提了!那伙贼人忒狡猾,半路上趁我们不注意,在队伍后面偷偷解了绳索溜走了……”

亓斌闻言,也只能无奈叹气,攥着酒杯发誓下次一定要将他们捉拿归案。提到李大壮他们,韦原忽然想起山魈的诅咒,于是便向肖固打听:

“肖大人可曾听说过山魈吃人的事?之前那伙贼人曾告诉我,他们都是被山魈诅咒、需要被献祭之人。”

肖固脸上笑意淡去:

“确有其事……其实一年多以前,就有衙差上报过山魈的传闻,可官府也毫无办法。被山魈盯上的人,一开始都会先得怪病,可是百姓们信巫不信医啊。陈知州也曾派衙差去查验山魈吃人之事,结果连派去的衙差都亲眼看到,夜间有个长毛独脚的怪物进入屋内吃人,回来后就被吓得大病一场。自那以后,百姓就更对此事深信不疑了,以至于畏惧巫医甚于官吏[1]。”

韦原听后只能默然,转移话题谈论起岭南的风土人情来。四人围坐在桌边推杯换盏,独留元仲辛站在一边,饿着肚子气得牙痒痒。

几人喝得尽兴,聊起在岭南的所见所闻。韦原无意中提起,他们受到溪峒族酋长的女儿邀请,明天要去横山寨做客。谁知肖固听到“横山寨”三个字后,面色微变,他放下酒杯,严肃地叮嘱韦原:

“爵爷若是要去横山寨,最好不要久留,尽早回来。”

韦原疑惑:

“为什么?难道横山寨也有什么志怪传说?”

“倒不是有志怪传说,而是最近交趾突然发兵进攻南天国。虽说现在南天国暂时占了上风,抵挡住了交趾的进攻,但难保交趾不会派出更多兵力。届时南天国被逼得往大宋方向撤退,战火就可能会波及横山寨。我是担心万一战争一起,刀枪无眼,恐会殃及无辜,伤了爵爷。”

韦原和薛映皆是一脸茫然:

“南天国?那是什么国家?为何我从未听说过?”

肖固解释道:

“南天国是广源州蛮人首领侬志高,于庆历七年建立的,他自称‘仁惠皇帝’,年号景瑞。”

韦原追问:

“可广源州不是隶属大宋吗?”

肖固叹了口气,缓缓讲道:

“爵爷有所不知,广源州虽然名义上作为邕管观察使下属的西羁縻州,实际上却服役于交趾。可是,交趾赋敛无厌,广源州百姓早就苦不堪言。侬志高的父亲为了脱离交趾的控制,在广源建立了‘长其国’。从而引来了交趾的征讨,交趾王杀害了侬志高的父亲和兄长,侬志高和他母亲阿侬则逃回了傥犹州,又建立了‘大历国’,可没撑多久,也被交趾所灭。所以,侬志高和交趾之间,可谓是血海深仇啊。”

韦原不解:

“如此说来,侬志高建立南天国,也是为了当地百姓。但怎么说广源州名义上都隶属大宋,官家就没考虑过招抚侬志高,使其归顺吗?”

“侬志高倒是数次写信给管家,请求归顺,后来他甚至数次袭扰邕州,想要逼官家招安。”

肖固语气中带着无奈,

“可爵爷你也知道,西夏与辽国在西北对我们虎视眈眈,朝廷不能冒着与交趾开战的风险接纳侬志高。一旦大宋与交趾开战,辽国和西夏必定会趁虚而入,攻打大宋,到时候大宋腹背受敌,后果不堪设想啊……所以官家只能数次拒绝他的归顺请求。”

韦原和薛映对视一眼,对着这个死局双双陷入沉默。肖固见他俩面带愁容,以为他们是怕战火蔓延到邕州,便出言安抚:

“爵爷和薛公子放心,钤辖司已经在罗徊峒新增了一寨,作为阻扼侬智高的屏障。而且亓斌前几天刚去刺探过侬志高的情况,现在战局对南天国有利,所以邕州城暂时是安全的。只是横山寨离广源州太近,爵爷如果要去横山寨,记得多加小心,早去早回。”

[1] “信巫不信医”之风是岭南医药传播的重大阻碍。当地“好巫尚鬼”之风盛行,凡“俚俗有病,必召巫觋而祭鬼神”,且以广南西路最为严重。部分百姓甚至唯巫医是从,巫医借机装神弄鬼,危害民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如琼州(今海南)百姓“以巫为医,以牛为药。间有饮药者,巫辄云神怒,病不可复治。亲戚皆却药禁医,不得入门,人牛皆死而后已”。对巫医,民众“奉之愈谨,信之益深,从其言甚于典章,畏其威重于官吏”。

涉及到一些历史背景介绍,希望大家不会觉得无聊,侬志高的历史原型应该很好猜。

很快就会有老熟人出现喽[坏笑]……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0章 西夏暗探初露端倪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