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权宦 > 第54章 夜叩帝门

权宦 第54章 夜叩帝门

作者:祁旧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02 22:56:09 来源:文学城

雪粒子终于歇了。

深夜的养心殿像被裹进了一层厚厚的棉絮里,静得只能听见烛火燃烧的“噼啪”声,偶尔有殿外巡逻侍卫的脚步声从远处传来,轻得像羽毛拂过水面,转瞬就被寂静吞没。殿内的暖炉烧得正旺,银霜炭的暖意顺着镂空的炉盖漫出来,裹着淡淡的松木香,却驱不散皇帝赵珩眉宇间的愁绪。

十二岁的少年皇帝正坐在铺着明黄色锦缎软垫的紫檀木案前,手里捏着一本卷了边的《论语》,目光却没落在书页上,而是直直地盯着案角那叠放得整整齐齐的奏折——最上面那本的封皮上,写着“翰林院编修沈清辞通敌一案”,墨迹是太后宫里太监专用的朱砂墨,红得刺眼。

赵珩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论语》的封皮,指尖触到磨损的边角,那是他登基前,太傅亲手教他读书时,被他反复摩挲留下的痕迹。太傅曾说,“《论语》里藏着治国的道理,更藏着辨人的准则”,可现在,他握着这本读了三年的书,却连“谁是忠臣,谁是奸臣”都分不清。

他还记得三个月前的殿试,沈清辞穿着一身天青色的贡士袍,站在丹陛之下,手里捧着写满策论的卷子,眼神亮得像初春的太阳。当他问“如何能让大靖百姓安居乐业”时,沈清辞没有说空话,而是从“减赋税、整吏治、固边防”三个方面,条理清晰地说出了具体的办法,最后还加了一句“臣愿为陛下尽忠,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那一刻,赵珩觉得,他找到了能帮他治理天下的人。

可现在,这个他亲点的状元郎,却被冠上了“通敌叛国”的罪名,关在东厂狱里,三日后就要被斩于市曹。

“陛下,夜深了,该歇息了。”守在殿外的太监李忠轻手轻脚地走进来,手里捧着一件绣着龙纹的夹袄,“太后娘娘吩咐了,让您别熬夜,仔细伤了身子。”

赵珩抬起头,看向李忠。李忠是他从小一起长大的太监,为人老实,可现在,他看着李忠那张带着关切的脸,却忍不住想问——你是不是也和太后一样,觉得沈清辞是通敌的奸臣?是不是也觉得,萧彻那个权倾朝野的太监,是在利用他?

可他终究没问出口。他是皇帝,却连问一句话的自由都没有。太后垂帘听政,国舅爷掌控兵权,朝堂上的大臣不是依附外戚,就是畏惧宦官,真正能听他说话的人,只有一个沈清辞,现在还被关在东厂狱里。

“朕不困。”赵珩把《论语》放在案上,站起身,走到窗边。窗户上糊着明黄色的窗纸,外面的月光透过窗纸照进来,在地上投下淡淡的光影。他抬手,轻轻推开一条窗缝——一股清冷的空气涌进来,带着雪后特有的干净气息,还有一丝若有若无的梅香。

他想起今早路过御花园时,看到萧彻从东厂的方向过来。萧彻穿着一身玄色的宦官袍,袍角上沾着未化的雪,眼底的红血丝浓得像化不开的墨。他身边的小太监说,萧彻为了救沈清辞,和太后在养心殿偏殿吵了一架,还被太后罚跪了半个时辰。

萧彻是大靖最有权势的太监,掌管司礼监和东厂,连国舅爷都要让他三分。这样的人,为什么要冒着得罪太后的风险,去救一个被冠上“通敌”罪名的状元郎?

赵珩皱着眉,心里满是疑惑。太后说,萧彻是想利用沈清辞打击外戚,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可他却想起,上个月边境战事吃紧,军饷被克扣,是萧彻悄悄从东厂的库银里调出了二十万两,送到了边境;还有江南盐运贪腐,是萧彻和沈清辞一起找出了证据,保住了几百万两的盐税,那些银子,最后都用来救济了江南的灾民。

这样的人,真的是太后说的“祸乱朝纲的奸宦”吗?

“陛下,”李忠的声音又响起来,带着一丝犹豫,“殿外……萧督主求见,说有要事禀报。”

赵珩的心猛地一跳。萧彻?他这个时候来见他,是为了沈清辞吗?

“太后娘娘知道吗?”他问,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

李忠低下头,小声道:“萧督主是从侧门进来的,没让太后宫里的人知道……他说,事情紧急,必须立刻见您。”

赵珩咬了咬下唇,心里快速地盘算着。太后不让他见萧彻,说萧彻“心思歹毒,会教坏陛下”,可如果不见萧彻,他就永远不知道沈清辞通敌一案的真相,就只能眼睁睁看着那个曾说要“致君尧舜上”的状元郎死在刑场上。

“让他进来。”赵珩深吸一口气,握紧了拳头,像是下定了某种决心。

李忠愣了一下,随即躬身应道:“是。”

没过多久,殿外就传来了脚步声。那脚步声很轻,却很稳,一步一步,像是踩在人心上。赵珩转过身,看向殿门的方向,只见萧彻穿着一身玄色的宦官袍,袍角上还沾着些夜露的湿气,显然是赶路过来的。他没有像往常一样穿着绣着云纹的锦袍,腰间也没有系玉带,只系了一条普通的黑色布带,看起来比平时少了几分威严,多了几分疲惫。

萧彻走进殿内,先是对着赵珩躬身行礼,动作标准而恭敬,可不等赵珩说“免礼”,他就“咚”的一声,直直地跪在了地上。

“臣萧彻,求陛下为沈清辞做主!”

赵珩吓了一跳,连忙走上前:“萧督主,你快起来!有话好好说,你怎么能跪着呢?”

他知道萧彻的身份——司礼监掌印太监,东厂提督,是大靖宦官里权力最大的人。别说跪他这个还没亲政的小皇帝,就算是先帝在世时,萧彻也只行躬身礼,从未跪过。

可萧彻却没起来,依旧跪在冰凉的青砖地上,后背挺得笔直,像是在承受某种巨大的压力。“陛下不答应臣的请求,臣就不起来。”他的声音很沉,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显然是熬了很久的夜,“臣今日来,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沈清辞的清白,是为了大靖的江山社稷!”

赵珩看着萧彻,心里的疑惑更重了。他蹲下身,和萧彻平视,轻声道:“萧督主,你先起来,把事情说清楚。沈清辞通敌一案,证据确凿,朕……朕也没办法。”

“证据确凿?”萧彻抬起头,眼底满是血丝,却亮得惊人,“陛下,那所谓的‘证据’,是国舅爷伪造的!是他为了灭口,故意陷害沈清辞!”

说着,他从怀里掏出一个叠得整整齐齐的锦缎包裹,小心翼翼地打开,里面是一叠泛黄的纸张和一块染血的布。他拿起最上面的一张纸,递给赵珩:“陛下,这是翰林院刘编修留下的证据。刘编修是沈清辞的同僚,上个月初三的晚上,他亲眼看到国舅爷的心腹偷偷进了翰林院的档案室,拿走了三本关于边境蛮族的史料,还在里面放了一封伪造的‘通敌信’。刘编修因为知道这件事,昨天早上被国舅爷的人杀了,这张纸是从他书房的砚台底下找到的,上面还有他的血迹。”

赵珩接过那张纸,指尖触到纸张上的褶皱和淡淡的血迹,心里猛地一紧。他仔细看了看上面的字迹,确实是刘编修的——刘编修曾为他整理过前朝的诗集,他认得这笔清秀的小楷。纸上的内容很简单,记录了国舅爷心腹进入档案室的时间、穿着的服饰,还有拿走的史料名称,最后还写了一句“国舅欲害沈编修,恐为萧凛案灭口”。

“萧凛案……”赵珩喃喃道。他听过这个案子,太后说,十年前的兵部尚书萧凛通敌叛国,被先帝下旨满门抄斩,是大靖的罪人。可刘编修为什么会把沈清辞的事和萧凛案联系起来?

萧彻像是看穿了他的疑惑,又拿起一张纸,递给赵珩:“陛下,这是臣这半年来,让东厂收集的国舅爷的罪证。您看这张,是国舅爷私藏兵器的清单,上面记录了他在边境的三处私宅里,藏了三千把长刀、五百副甲胄,还有十门红衣大炮——这些都是朝廷明令禁止私人拥有的兵器,他藏这么多兵器,是想干什么?”

赵珩接过清单,上面的字迹是东厂密探特有的暗号,旁边还有萧彻亲笔标注的翻译。清单上的数字触目惊心,三千把长刀,五百副甲胄,十门红衣大炮——足够装备一支精锐的军队了。

“还有这张,”萧彻又递过一张纸,“是国舅爷克扣军饷的账本碎片。去年冬天,边境大雪,士兵们连棉衣都没有,可国舅爷却把朝廷下拨的三百万两军饷,扣了两百万两,用来在江南买田置地。边境的李老将军多次上奏,请求朝廷拨款,都被国舅爷压了下来。陛下,您知道吗?上个月,蛮族入侵边境,有两百多个士兵因为没有棉衣,冻饿而死,还有一百多个士兵因为没有粮草,逃兵了——这些都是国舅爷造成的!”

赵珩的手开始发抖,手里的账本碎片差点掉在地上。他虽然年纪小,却也知道“军饷”对士兵的重要性。去年冬天,他曾问过太后,为什么边境的奏报里总说士兵们受苦,太后说“那是李老将军夸大其词,想骗朝廷的银子”,现在他才知道,根本不是李老将军夸大其词,而是国舅爷克扣了军饷!

“还有这个,”萧彻从锦缎包裹里拿出一块染血的布,布上绣着一个小小的“萧”字,“这是萧凛将军当年的贴身侍卫留下的。萧凛将军是开国功臣之后,当年曾率军大败蛮族,收复了三座城池,是大靖的功臣。可十年前,国舅爷因为萧凛将军发现他走私盐铁给蛮族,就诬陷萧凛将军通敌叛国,把萧家满门抄斩。萧凛将军的忠仆带着他的儿子逃了出来,现在,那个儿子就在陛下的身边。”

赵珩猛地抬头,看向萧彻:“你……你是说?”

萧彻没有直接回答,只是从怀里掏出一枚残玉,玉上刻着“萧氏忠魂”四个字,上面还有一道深深的裂痕。“这是萧家的传家宝,”他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臣就是萧凛的儿子,萧彻。当年萧家被满门抄斩,臣被忠仆所救,为了活下去,自阉入宫,隐姓埋名,就是为了有一天能为家族翻案,让国舅爷和太后付出代价!”

赵珩彻底愣住了。他怎么也没想到,那个权倾朝野的司礼监掌印太监,竟然是十年前被诬陷的忠臣之后!他看着萧彻手里的残玉,又看了看萧彻眼底的红血丝,心里突然明白了——萧彻为什么要救沈清辞,为什么要和国舅爷作对,为什么要收集国舅爷的罪证。

“沈清辞……沈清辞他知道这件事吗?”赵珩问,声音里带着一丝紧张。

萧彻点头:“他知道。他在整理前朝史料时,发现了萧凛案的疑点,还帮臣找了很多证据。国舅爷怕他查出真相,所以才伪造通敌信,想杀了他灭口。陛下,沈清辞是无辜的,他是个正直的人,是个能为陛下分忧的忠臣。如果您今天杀了他,不仅会寒了天下文人的心,还会让国舅爷的阴谋得逞,让大靖的江山落在奸臣手里!”

萧彻说完,重重地磕了一个头,额头碰到青砖地上,发出“咚”的一声闷响。“臣求陛下,暂缓处斩沈清辞,给臣三天时间。臣一定能找出国舅爷谋反的铁证,还沈清辞一个清白,还萧凛一个公道!臣以项上人头担保,若三天后找不到证据,臣愿意和沈清辞一起,死在刑场上!”

赵珩看着萧彻,心里五味杂陈。他想起沈清辞殿试时的眼神,想起萧彻为了救沈清辞和太后争吵,想起那些被国舅爷克扣军饷冻饿而死的士兵,想起萧凛案里被冤枉的萧家满门……他突然觉得,自己不能再像以前一样,什么都听太后的了。他是大靖的皇帝,是父皇的儿子,他要保护忠臣,要为百姓做主,要让那些奸臣付出代价。

“萧督主,你起来。”赵珩站起身,走到萧彻面前,伸出手,想把他扶起来,“朕答应你。”

萧彻愣了一下,抬起头,不敢相信地看着赵珩:“陛下……您?”

“朕答应你,暂缓处斩沈清辞,给你三天时间。”赵珩的声音虽然还有些稚嫩,却带着前所未有的坚定,“明日一早,朕就去见太后,说沈清辞通敌一案疑点重重,需要重新彻查。朕会让你继续收集国舅爷的罪证,朕相信你,也相信沈清辞是无辜的。”

萧彻的眼眶瞬间红了。他在宫里忍辱负重十年,见惯了尔虞我诈,尝遍了人情冷暖,从来没有人像赵珩这样,愿意相信他这个“宦官”,愿意给他一个为家族翻案的机会。他再次磕了一个头,声音哽咽:“臣谢陛下!陛下英明!臣定不辱使命,为大靖除奸,为百姓谋福!”

赵珩扶起萧彻,看着他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的身体,轻声道:“萧督主,朕知道,现在朝堂上的情况很复杂,太后和国舅爷势力很大。朕需要你的帮助,需要你帮朕稳住朝堂,帮朕找出奸臣,帮朕成为一个能保护百姓的好皇帝。”

萧彻看着赵珩的眼睛,那里面没有了平时的怯懦,取而代之的是坚定和信任。他郑重地躬身行礼:“臣定当竭尽全力,辅佐陛下!”

“好了,”赵珩笑了笑,走到案前,拿起那本《论语》,递给萧彻,“太傅说,《论语》里藏着治国的道理。朕希望,将来有一天,朕和你,还有沈清辞,能一起把这些道理,用到大靖的治理上,让百姓都能安居乐业。”

萧彻接过《论语》,指尖触到那卷了边的封皮,心里满是暖意。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本《论语》,更是皇帝对他的信任,对未来的期望。

“臣记住了。”他躬身应道。

“时候不早了,你快回去吧。”赵珩走到窗边,推开窗户,外面的天已经快亮了,东方泛起一抹淡淡的鱼肚白,照亮了远处的宫殿屋顶,“路上小心,别被太后宫里的人发现了。”

萧彻点点头,又躬身行了一礼,转身朝着殿门的方向走去。脚步声在寂静的殿内回响,却不再像来时那样沉重,而是带着一丝轻快和坚定。

走到殿门口时,他停下脚步,回头看了一眼赵珩。少年皇帝正站在窗边,手里握着那本《论语》,眼神望着东方的鱼肚白,亮得像星星。萧彻知道,从今天起,这个少年皇帝,就要开始成长了;而他的复仇之路,也不再是他一个人在走,他有了盟友,有了希望。

萧彻深吸一口气,转身走出了养心殿。殿外的空气清冷,却带着雪后特有的清新,远处的梅香更浓了,飘在空气中,甜得让人心里发暖。他抬头看向东方,那抹鱼肚白越来越亮,很快就要日出了。

他知道,接下来的三天,会是他和国舅爷最凶险的博弈。国舅爷不会善罢甘休,一定会想尽办法阻止他,甚至会对他和沈清辞动手。但他不怕。

因为他心里有了牵挂,有了要守护的人,有了要实现的期望。他要救沈清辞,要为家族翻案,要辅佐皇帝成为一个好皇帝,要让大靖的百姓,都能过上安稳的日子。

萧彻握紧了手里的《论语》,转身朝着东厂狱的方向走去。脚步坚定,眼神明亮,像是在朝着日出的方向,走向属于他和沈清辞的希望。

他要尽快告诉沈清辞这个好消息,要和他一起,制定接下来的计划。他们要找国舅爷私藏兵器的地方,要找他和蛮族勾结的盟约,要在三天内,找出能定国舅爷罪的铁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