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权宦 > 第50章 静尘碎玉

权宦 第50章 静尘碎玉

作者:祁旧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02 22:56:09 来源:文学城

雪落无声,却把静尘轩的瓦檐盖得严严实实。

这处坐落在东厂深处的院落,是萧彻在这深宫之中唯一的安身之地,却也像一座精致的囚笼。院内只种了一株老梅,此刻枝头缀满了雪,连最艳的那几朵红梅,都被压得低垂着头。正屋的灯烛亮了一夜,烛火跳动着,把萧彻的影子拉得很长,投在满是墨痕的宣纸上,像一道化不开的浓墨。

萧彻坐在案前,指尖捏着那枚“萧氏忠魂”的残玉。玉是羊脂白的,质地温润,可十年的岁月磨不去玉上的裂痕——那是当年家族被抄斩时,他从父亲书房的废墟里扒出来的,玉身被烧得焦黑,边缘缺了一大块,只剩下“萧氏忠”三个字还清晰,“魂”字的最后一笔断在裂痕里,像一声没说完的叹息。

他的指腹反复摩挲着那道裂痕,力道不自觉地加重,玉的凉意透过指尖渗进骨血里,可掌心却滚烫得吓人,仿佛要把这枚冰凉的残玉,硬生生焐化在掌心里。

这枚玉,是他十年里唯一的念想。

十年前那个雪夜,他还是萧家长子,穿着锦缎长袍,在父亲的书房里读《孙子兵法》。父亲萧凛刚从兵部回来,身上还带着边关的寒气,却笑着揉了揉他的头,说“彻儿,等开春了,爹带你去边关看看,让你知道咱们大靖的将士,是怎样守着这万里河山的”。可没等开春,一道“通敌叛国”的圣旨就破了所有的安稳——锦衣卫的刀劈碎了府门,火把烧红了半边天,他躲在忠仆的怀里,透过门缝看到父亲被铁链锁着,脊背却依旧挺直,嘴里喊着“臣冤枉”,声音却被火海的噼啪声吞没。

那一夜,萧家上下一百七十三口人,除了他,无一生还。

忠仆带着他逃到城郊的破庙里,追兵的马蹄声在身后紧追不舍。他看着忠仆为了护他,被砍断了胳膊,鲜血染红了雪地,最后用尽最后一丝力气把他推进地窖,嘶哑着说“小公子,活下去,一定要为萧家报仇”。

后来,他隐姓埋名,在破庙里躲了三个月,瘦得只剩一把骨头。再后来,他听说宫里招太监,便咬着牙,亲手断了自己的将来——他要入宫,要靠近权力的中心,要找出当年诬陷父亲的人,要让那些人血债血偿。

这十年来,他踩着无数人的尸骨往上爬。从最低等的洒扫太监,到御马监的随堂太监,再到司礼监秉笔太监,最后坐上掌印太监的位置,手握批红权,掌管东厂——每一步都走得惊心动魄,每一步都沾着血。他学会了用最平静的语气说最狠的话,学会了用最温和的神态藏最利的刀,学会了把所有的情绪都压在心底,只留下“萧彻”这个冰冷的名字,和“权宦”这个令人闻风丧胆的身份。

这枚残玉,就是他支撑下去的唯一支柱。他把它藏在贴身的锦袋里,夜里睡不着时,就拿出来摩挲,仿佛能从这冰凉的玉上,感受到父亲的温度,感受到萧家一百七十三口人的期盼。

可现在,案上那封东厂密报,却像一把钝刀,一下下割着他的心脏,比当年得知家族满门抄斩时,还要痛。

密报是用东厂专用的暗纹纸写的,字迹潦草,却字字如针:“沈清辞通敌,太后懿旨,三日后斩于市曹,着东厂监斩。”

萧彻的目光落在“沈清辞”三个字上,指尖猛地收紧,残玉的棱角硌得掌心生疼,他却浑然不觉。

沈清辞。

那个刚入仕的新科状元,穿着青布长衫,站在翰林院的廊下,手里握着本《史记》,阳光落在他的发梢,像镀了一层金。他第一次见他时,他正和翰林院的同僚争论“宦官干政”的话题,声音不大,却字字铿锵,说“宦官本是皇室家奴,若掌了权,便如豺狼添翼,迟早会祸乱朝纲”。

那时萧彻就站在不远处的木香架后,听着他的话,心里没有怒,只有一丝玩味——又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清流文人,以为凭着几句圣贤书,就能评点朝堂。他原本想,这样的人,要么被这深宫磨平棱角,要么就成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正好可以借他的“正直”,敲打一下那些依附外戚的文官。

可后来,盐运案爆发,国舅爷伪造东厂印章,把贪腐的罪名嫁祸给他。沈清辞被皇帝派来配合东厂查案,他本以为沈清辞会因为“宦官干政”的偏见,对他处处提防,甚至暗中使绊子。可没想到,沈清辞只看证据,不管身份——他从堆积如山的账本里,找出了“双重记录”的破绽,指出盐运总督上报的“盐引数量”和实际“漕运船只数量”对不上;他还跟着东厂的人去江南,不惧危险,找到了账本房先生,逼出了国舅爷指示伪造证据的真相。

查案的那些日子,他们常常在静尘轩熬夜。沈清辞会带着他恩师送的好茶,泡上两杯,一杯自己喝,一杯推给萧彻;会在看密报时,顺手把那些晦涩的暗语,用通俗的文字标注出来,方便萧彻阅读;甚至会在萧彻因为回忆起家族旧事而沉默时,不说安慰的话,只是默默递上一块温热的桂花糕——他记得萧彻说过,江南的桂花糕,和他小时候家里的味道很像。

萧彻一直以为,自己早已心如磐石,不会被任何人、任何事打动。可沈清辞就像一束光,带着江南的温润和文人的正直,猝不及防地照进了他这十年的黑暗里。他一开始想利用这束光,可后来才发现,自己早已被这束光吸引,甚至开始害怕这束光熄灭。

“督主。”

门口传来张千户的声音,带着明显的颤抖,打断了萧彻的思绪。

萧彻缓缓抬起头,把残玉小心翼翼地放进贴身的锦袋里,拉好衣襟,遮住那处凸起。他的动作很慢,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仿佛刚才那个沉浸在回忆里、眼底有脆弱的人,只是烛火映出的幻影。

“进来。”他的声音很平静,听不出任何情绪,就像平日里处理东厂公务时一样。

张千户推门进来,身上还带着外面的寒气和雪粒子。他手里捧着一块染血的腰牌,腰牌是象牙做的,上面刻着“翰林院典籍”四个字,只是此刻,那精致的象牙上,沾满了暗红的血,连字迹都被糊住了大半。

张千户走到案前,深深躬身,声音发颤:“督主,咱们派去查那封‘通敌信’来源的人,被国舅爷的人截杀了……只留下这个。”他把腰牌递过去,手心里全是冷汗,连指尖都在发抖。

萧彻没有接腰牌。他的目光落在那块染血的腰牌上,眼底的寒意一点点凝聚,像寒冬里的冰湖,连烛火的光都照不进去。

翰林院典籍——这个职位,他记得。就是今早举报沈清辞通敌的那个同僚,叫王典籍。那人平日里总爱跟在沈清辞身后,一口一个“沈兄”叫得热络,没想到,竟是国舅爷安插在翰林院的棋子。

国舅爷这是想斩草除根。不仅要杀沈清辞,还要毁掉所有能证明沈清辞清白的线索。

“盐运案的证据,整理得怎么样了?”萧彻突然开口,语气依旧平静,平静得不像在说一件关乎他十年复仇计划成败的事。

张千户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萧彻问的是盐运案——那是萧彻筹谋了半年的计划。从去年冬天开始,萧彻就派东厂的人暗中调查江南盐运,收集国舅爷贪腐的证据。光是那些账本,就查了三个多月,好不容易才找出国舅爷“贪污盐税三百万两”“私贩盐铁牟取暴利”的铁证,甚至还牵扯出他“克扣边境军饷”的事。按照萧彻原本的计划,是要在月底的朝会上,把这些证据呈给皇帝,先削弱国舅爷在江南的盐运势力,再一步步收集他谋反的证据,最后在皇帝生日宴上,一举将外戚集团连根拔起,顺便为萧凛翻案。

这是萧彻十年里,离复仇最近的一次。

张千户定了定神,连忙回道:“回督主,已经整理好了。盐税的账本、漕运的记录、还有盐运总督的供词,都已经封存妥当,只要您一声令下,随时可以呈给陛下……这些证据,足够扳倒国舅爷在江南的盐运势力,甚至能让他交出京营的兵权。”

他的声音越来越低,最后几个字几乎细不可闻。他知道,沈清辞出了事,萧彻的计划,恐怕要变了。

果然,萧彻缓缓开口,语气没有任何波澜,却像一块石头,砸在张千户的心上:“把盐运案的证据压下去,暂时不要动。”

“督主!”张千户猛地抬起头,眼里满是震惊和不解,“那可是您筹谋了半年的计划!就为了沈大人……”

“为了他,值得。”萧彻打断他,语气坚定,没有丝毫犹豫。他的指尖又不自觉地摸向贴身的锦袋,那里藏着“萧氏忠魂”的残玉,也藏着他此刻最真实的心意——十年复仇,是为了家族;可现在,他不能让沈清辞为了他的复仇计划,丢了性命。

国舅爷要的是沈清辞的命。如果他现在用盐运案的证据逼国舅爷,以国舅爷的狠辣,只会更快对沈清辞动手——说不定今晚就会派人去东厂狱,用一杯毒酒,或者一把匕首,让沈清辞永远闭嘴。

他不能冒这个险。

萧彻站起身,玄色的宦官袍角扫过案上的纸笔,宣纸被带起,又轻轻落下,上面的墨痕晕开一小片,像一滴没忍住的泪。“国舅爷要的是沈清辞的命,我若用盐运案逼他,他只会狗急跳墙。”他走到窗边,看着外面漫天的飞雪,雪粒子打在窗纸上,发出“沙沙”的声响,“现在,我要的是时间——你立刻带一队心腹,去边境找李老将军。”

“李老将军?”张千户愣住了。他当然知道李老将军是谁——那是当年萧凛麾下最得力的副将,姓李明岳,骁勇善战,对萧凛忠心耿耿。十年前萧凛被诬陷通敌,李老将军曾多次上书为萧凛辩解,结果被国舅爷记恨,借着“边境需要良将”的由头,把他贬到了最苦寒的北境,一待就是十年,音讯全无。

可从京城到北境,就算快马加鞭,日夜不停,最快也要五天。而沈清辞,只有三天时间。

“督主,时间来不及啊!”张千户急了,声音都拔高了几分,“李老将军远在北境,就算我们现在出发,等赶到那里,拿到证词,再赶回京城,沈大人……沈大人恐怕已经……”

他不敢说下去,可话里的意思,再明显不过。

“来不及也要去!”萧彻猛地转过身,眼底的平静终于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疯狂的坚定。他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却又充满了狠劲,“你告诉李老将军,就说萧凛的儿子,求他救一个人——若他不救,我萧彻就是拼了这条命,也要掀了这大靖的天!”

这句话,像一道惊雷,炸在张千户的耳边。他跟着萧彻这么多年,从未见过萧彻如此失态——他家督主,从来都是把自己裹在坚硬的壳里,从不肯为任何人低头,更不会说出“求”字。可现在,为了沈清辞,萧彻不仅要放下身段去求一个十年未见的旧部,甚至不惜说出“掀了大靖的天”这种大逆不道的话。

张千户看着萧彻眼底的红血丝,看着他因为情绪激动而微微泛红的眼眶,心里一阵发酸。他知道,萧彻这是真的动了心,动了那个他自己都没察觉到的、想要守护一个人的心思。

“是,属下遵命!”张千户深深躬身,这一次,声音里没有了之前的犹豫,只剩下坚定的忠诚。

他转身就要走,却被萧彻叫住。

“等等。”萧彻从怀里掏出一块令牌,递了过去。令牌是玄铁做的,上面刻着“东厂提督”四个大字,边缘还镶嵌着一圈银丝,在烛火下泛着冷光——这是东厂最高权力的象征,持有这枚令牌,就等于持有了萧彻的权力,沿途所有驿站、关卡,都必须无条件配合。

“拿着这个。”萧彻的声音又恢复了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命令,“沿途所有驿站、关卡,都要给我开绿灯。若有人阻拦,不管他是谁的人,格杀勿论。”

张千户接过令牌,玄铁的冰凉透过指尖传来,却让他心里一阵滚烫。他握紧令牌,再次躬身:“属下定不辱使命!”

说完,他转身快步走出屋门,脚步声很快就消失在雪夜里。

静尘轩又恢复了寂静,只剩下烛火跳动的“噼啪”声,和窗外雪落的“沙沙”声。

萧彻走到案前,拿起刚才张千户递过来的那块染血的腰牌。象牙的温润早已被血的冰冷取代,他的指尖拂过上面“翰林院典籍”四个字,眼底的寒意越来越浓。

国舅爷,太后……你们欠我的,欠萧家的,我会一点一点,全部讨回来。

他把腰牌扔在案上,转身走到书架前。书架上摆满了书,从《史记》到《资治通鉴》,从《孙子兵法》到《武经总要》,每一本书都被翻得卷了边,书脊上还留着淡淡的墨痕——那是他这些年,在深夜里,一边查案,一边学习的痕迹。

他伸出手,抽出最上层的一本《孙子兵法》。这本书,是父亲当年送给他的生日礼物,封面早已泛黄,扉页上还有父亲的亲笔题字:“彻儿,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他摩挲着扉页上的字迹,眼眶突然有些发热。父亲当年教他用兵,教他忠诚,教他要守护大靖的河山,可最后,却落得个“通敌叛国”的罪名,满门抄斩。

他想起十年前那个雪夜,父亲被锦衣卫带走时,回头看他的眼神——那里面没有恐惧,只有不甘和期盼。父亲是想让他活下去,可父亲没说,要让他怎么活。

这些年,他一直以为,活下去的意义,就是复仇。可直到遇到沈清辞,他才明白,原来活下去,还可以有别的意义——可以有一个人,让他愿意放下仇恨,愿意放慢脚步,愿意在黑暗里,守护一束光。

萧彻抬手,摸了摸左臂的伤疤。那道伤疤很长,从肩膀一直延伸到肘部,是当年逃亡时,被国舅爷的人砍的。那时他躲在破庙里,伤口流了很多血,他以为自己要死了,可一想到父亲的眼神,想到萧家的血海深仇,他就咬着牙活了下来。

那时他以为,这世上只有仇恨能支撑他活下去。可现在,他才知道,原来有一个人值得他去护,值得他去等,是比仇恨更温暖的支撑。

他走到窗边,推开窗户。寒风夹杂着雪粒子,一下子灌了进来,吹得烛火剧烈地跳动了几下,差点熄灭。他却浑然不觉,只是望着窗外漫天的飞雪,望着远处东厂狱的方向——那里,关押着他想守护的人。

他想起第一次见沈清辞时的场景。那时阳光正好,沈清辞站在翰林院的廊下,手里握着本《史记》,眉头微蹙,正在和同僚争论“宦官干政”的话题。他说“宦官干政,乃国之祸根”,语气坚定,眼神清亮,像一束光,照亮了他这十年的黑暗。

他原本只想利用这束光,照亮他复仇的路。可现在,他却怕这束光被风吹灭,怕自己又要回到那个只有仇恨的黑暗里。

“沈清辞。”萧彻对着窗外的飞雪,轻声说,声音很轻,却带着无比的坚定,“你一定要等我。”

等我救你出来,等我们一起找出父亲案的真相,等我们一起把国舅爷和太后拉下马,等我们一起去江南,看漫山遍野的桂花,尝最香甜的桂花糕。

雪还在下,却好像比刚才小了些。烛火重新稳定下来,在萧彻的脸上投下温暖的光。他站在窗前,身影挺拔,像一株在寒风中坚守的梅,守着他的执念,也守着他的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