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囚禾 > 第25章 农书

囚禾 第25章 农书

作者:灰色浮光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17 03:18:14 来源:文学城

识字课像一缕悄然渗入石缝的溪水,在姜禾灰暗的囚徒生活里,凿出了一道意外的缝隙。每到暮色四合,他踏着渐沉的夕阳走向议事堂偏厅时,脚步总会比白日从垦地返回时,多几分难以言说的复杂——有对未知知识的渴盼,有对与杨焱独处的局促,更有对这份“特殊待遇”的警惕。

偏厅里的油灯总是提前点好,昏黄的光团裹着松烟墨特有的清苦气息,将空气烘得比外面暖几分。杨焱从不迟到,大多时候他会先坐在木桌后,指尖摩挲着泛黄的竹简,目光沉得像浸了墨的水。他换下了白日里那身沾着泥土与戾气的劲装,穿一身半旧的深灰常服,袖口挽至小臂,露出线条紧实的手腕——那里还留着流寇袭寨时留下的浅疤,在灯光下泛着淡淡的粉色,成了这沉稳画面里唯一的“活气”。

他教字从不说废话。教“禾”,便从节气讲到播种;教“水”,便延伸到沟渠开挖与保墒之法;连看似简单的“土”字,他都能捻起桌角一点细土,说清沙质土与黏质土的改良差异。姜禾起初只是被动接受,握着毛笔的手总因紧张而发僵,墨汁在糙纸上晕出一团团黑渍。可杨焱从不说“错”,只在他写偏笔画时,伸出手覆上来——掌心的厚茧蹭过他的手背,带着习武之人特有的温热与稳定,一点点将歪扭的笔画扳正。

那触感总让姜禾心跳失序。他能清晰地感受到对方指腹按压在笔杆上的力道,能闻到他身上混着墨香的冷冽气息,甚至能察觉他呼吸拂过耳尖时的轻颤。每一次这样的接触,都像在他紧绷的神经上弹了一下——一边是“杀父仇人”的烙印在灼烧,一边是知识带来的眩晕感在蔓延,两种情绪拧成一股绳,勒得他心口发紧。

可他没法拒绝。那些方块字像一把把钥匙,打开了他从未见过的世界。他不再只用烧黑的树枝画符号,而是试着在糙纸上写下“雨”“肥”“苗”,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比锄头刨开硬土的闷响,更让他觉得自己是“活着”的——不是为了苟延残喘,而是为了抓住点比生存更实在的东西。

白日里的垦地也因这份改变而有了不同。脚伤痊愈后,他将夜间学到的零星农理,一点点揉进田间劳作里。他教赵小满分辨“墒情”,说“土以湿为贵,却忌涝”;指导众人堆肥时,特意强调“草与粪需层层相间,方能腐熟得透”;甚至在规划新垦地时,用刚学会的字,在石板上画了张歪歪扭扭的“田间图”——哪里种山稞子,哪里留作苜蓿田,哪里挖渠引水,都标注得清清楚楚。

赵小满捧着石板看时,眼睛亮得像落了星子:“姜先生,您这‘画’比以前的符号清楚多了!俺们一看就懂!”旁边的陈阿嫂也凑过来,指尖轻轻碰了碰石板上的字,语气里满是敬畏:“这就是读书人用的字?真能记这么多事。”

姜禾看着他们的模样,心里忽然泛起一阵微妙的滋味。他曾以为识字是无用的累赘,是哥哥们才需要的本事,可如今才明白,那些方方正正的符号,能将他脑子里的“琢磨”,变成别人也能看懂的法子——就像父亲当年教村里人种玉米时,总会蹲在田埂上,用树枝在土里画下苗间距,一字一句说“隔这么远,苗才长得开”。

这日午后,阳光正烈,姜禾蹲在新播的种子田边,用手指捻起一点土,判断着湿度。远处忽然传来石頭急促的脚步声,他抱着个布包,跑得满头是汗,粗布衣裳后背洇出一大片湿痕。

“姜先生!快!大当家让您去寨门!”石頭跑到近前,连喘好几口气,声音都带着颤,“李军师说……说找着好东西了,您肯定用得上!”

姜禾心里咯噔一下,放下手里的锄头,跟着石頭往寨门走。路上他忍不住问:“到底是什么东西?”石頭挠着头,只说“好像是种子,还有书”,语气里的兴奋藏都藏不住。

寨门处早已围了不少人,几辆骡车停在空地上,车辕上还沾着山路的泥。李文渊正站在车旁,手里捧着一卷用油布裹着的东西,见姜禾过来,立刻快步迎上,脸上的笑意比平日真切几分:“姜先生可算来了!快瞧瞧这个!”

他掀开油布,露出里面的东西——竟是几捆用麻绳捆扎的竹简!竹简边缘有些磨损,却被保存得极好,泛着岁月沉淀的暗黄色。旁边的麻袋敞开着,里面装着各色种子,有的颗粒饱满,有的形状奇特,姜禾只认得其中两三样是耐旱的黍稷,其余的连见都没见过。

“这些是从一个南方粮商的遗落货物里找到的。”李文渊的声音里难掩激动,手指轻轻拂过竹简,“账册上说,种子多是耐贫瘠、少需水的品种;这几卷……是《氾胜之书》和《四民月令》的残卷!虽不全,可都是讲农事的宝贝啊!”

《氾胜之书》?姜禾的呼吸猛地顿住,指尖不受控制地颤抖起来。他在家时,听二哥提过这书名,说那是前朝人写的农书,里面记着能让土地多产粮的法子。那时他只当是传说,从未想过能真的见到。

他蹲下身,小心翼翼地从麻袋里捏起一粒陌生的种子——外壳坚硬,带着浅褐色的纹路,指尖能摸到细微的凹凸。再看向那些竹简,阳光落在刻着字的竹片上,每一道凹痕都像在发光。他忽然想起父亲临终前,攥着他的手说“阿禾,要是能让地多收点粮就好了”,眼眶瞬间就热了。

“这些……”他声音发哽,抬头时正好撞进杨焱的目光里。

杨焱就站在李文渊身后,深色劲装的下摆还沾着些尘土,显然也是刚从外面回来。他没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姜禾,深邃的眼眸里没有往日的冷硬,倒像是映着竹简的光,沉得能装下整片垦地。

“种子你挑着用,农书便由你保管研读。”杨焱开口,声音比平时低了些,混在寨门的风声里,竟有几分温和,“若有不识的字,或是看不懂的地方……”他顿了顿,目光在姜禾泛红的眼角上停了一瞬,“……可来问我。”

“可来问我”四个字,轻得像风吹过禾苗,却在姜禾心里砸出了一圈深纹。他原以为杨焱留下他,只是为了让他种庄稼解粮荒,可这些农书……分明是将“如何种好庄稼”的根本,递到了他手里。这已不是简单的“利用”,更像是一种……托付?

他低下头,掩去眼底翻涌的情绪,手指紧紧攥着那粒陌生的种子,硬邦邦的外壳硌得掌心发疼。“……是,多谢大当家。”

那天下午,姜禾亲自将农书和种子搬回了“囚室”。他找了块干净的粗布,把竹简小心翼翼地铺在榻边,又将种子分门别类,用碎布包好,贴墙放着。原本空荡荡的屋子,因这些东西的加入,竟少了几分“囚笼”的逼仄,多了些像“书房”的模样——狼皮褥子铺在榻上,竹简堆在角落,写满字的糙纸叠在木墩上,连空气里都飘着墨香与种子的淡腥气。

当晚的识字课,木桌上摆着的不再是零散的字纸,而是那卷《氾胜之书》的残卷。油灯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投在土墙上,像两株靠得极近的芦苇。姜禾捧着竹简,指尖划过竹片上的刻字,磕磕绊绊地念:“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

“‘趣时’,就是顺天时。”杨焱的声音在旁边响起,他指了指竹简上“时”字的刻痕,语气比平日更缓,“如今旱情未解,播种需比往年晚十日,等土层稍润再下种,这便是‘趣时’。”

姜禾点点头,忽然指着“务粪泽”三个字问:“可如今寨中粪肥有限,若不够‘务粪泽’,该怎么办?”

杨焱抬眼看他,昏黄的灯光落在他眼底,竟有几分笑意:“你之前用杂草与畜粪堆肥,便是‘务粪泽’的变通之法。”他伸手,指尖轻轻点在竹简上,“农书是死的,地是活的,人更要活。”

那指尖离姜禾的手极近,几乎要碰到他握着竹简的指节。姜禾能感觉到对方呼吸里的墨香,能看到他睫毛在眼下投的浅影,忽然就想起白日里石頭说的话——“李军师说您是寨里的活宝贝”。原来,他的“活”,不止是能种出庄稼,更是能在绝境里,把死规矩变成活法子。

两人头挨着头,借着一盏油灯的光,一句句拆解竹简上的字句。姜禾问得细,从“如何辨土性”问到“如何防虫害”;杨焱答得也细,不仅解字义,还会说“北边有种耐旱麦,根系能扎三尺深”“南方人用草木灰拌种,能防鼠咬”,那些他从未听过的异地农事,像画卷一样在眼前展开。

偏厅里静得只剩呼吸声和翻竹简的轻响。窗外的风偶尔吹进来,带着山间的凉意,却吹不散这满室的安宁。姜禾忽然觉得,此刻的杨焱,不再是那个杀了他父亲、毁了他家园的匪首,也不是那个教他识字的“先生”,更像是个……懂土地的同道人,在和他一起,找让这片干裂的土地活过来的法子。

直到月上中天,竹简才翻了不到一半。姜禾抱着竹简回到“囚室”,躺在狼皮褥子上,却毫无睡意。他摸着竹简上冰凉的刻痕,耳边反复回响的,是杨焱讲解“和土之法”时的声音——低沉,专注,带着对土地的敬畏。

他侧过身,看向通风口外的星星。那些细碎的光落在竹简上,像撒了把碎银。仇恨的冰壳还在,可冰层下面,似乎有什么东西在悄悄冒头——是对知识的认同,是对杨焱能力的承认,甚至……是对这份微妙相处的贪恋。

他想起父亲曾说“庄稼人不分高低,懂地的就是一家人”,心里忽然一阵发慌。他怎么能对仇人产生这样的念头?可杨焱递给他的,不仅是农书和种子,更是让他能真正“懂地”的机会,是让他从“只会种”变成“会种好”的可能。

这夜,姜禾第一次没有在梦里看到火光与血泊。他梦到自己站在一片绿油油的垦地里,手里捧着竹简,杨焱站在不远处,正弯腰查看幼苗,阳光落在他肩上,竟没了往日的戾气。

醒来时,通风口已透进晨光。姜禾坐起身,看着榻边的竹简和种子,忽然伸手摸了摸眉心的孕痣——那颗曾被村里人说“能多子多福”的痣,如今竟成了他与仇人纠缠的见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