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寒意日渐深重,窗玻璃上时常凝结起一层薄薄的雾气。育才中学的校园却并未因此而沉寂,反而因临近年底,各种活动交织,显得愈发忙碌而充满生机。在林骁和季然的关系进入“公开的坦然”阶段后,生活似乎并未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却又在每一个细微之处,悄然浸润着一种稳定而温暖的日常感。
这种日常,并非轰轰烈烈,而是细水长流般的陪伴与习惯。
清晨,林骁依旧会踩着点冲进教室,头发有时被风吹得乱糟糟的,带着一身室外的清冷气息。但他的目光不再茫然搜寻,而是会第一时间精准地落向那个靠窗的座位,与那道几乎同时望过来的清澈视线,有一个短暂而自然的交汇。无需多言,一个眼神,一个几不可见的点头,便开启了新一天的默契。
课间,林骁还是会和大熊他们插科打诨,闹作一团,但总会分出一部分注意力,留意着季然那边的动静。有时看到季然起身去打水,他会很自然地拿起自己的杯子跟过去,“顺便”一起;有时看到季然被一两个同学围着问题目,他会假装不经意地溜达过去,听上几句,虽然大多听不懂,但就是要在旁边站着,像某种无声的宣告。
午餐的食堂,靠窗的那张桌子几乎成了他们的固定据点。林骁依旧负责“抢菜”和“投喂”,季然也依旧安静接受,偶尔会把自己餐盘里林骁喜欢的菜拨到一边。周围的同学们从最初的好奇调侃,到现在的习以为常,仿佛他们本就该坐在一起,本就该分享食物。这种坦然,成了冬日食堂里一道温暖的风景。
变化最大的是放学后的时光。篮球训练照旧,但训练一结束,林骁不再像以前那样和队友们勾肩搭背地去小卖部或者瞎晃悠,而是以最快速度冲完澡,抓起书包就往艺术楼跑。画室里的其他人都已见怪不怪,有时他来得早了,季然还没画完,他就会自觉地找个角落,拿出习题集或者单词书,一边啃一边安静地等。
他的物理成绩在季然持续不断的“小灶”加持下,终于摆脱了长期在及格线挣扎的命运,偶尔还能冲上七十分,这让他得意了好久,在季然面前炫耀了好几次,得到的回应往往是一个淡淡的“嗯”或者“继续努力”,但这足以让林骁动力满满。
而季然,似乎也习惯了画室里多出的这个“编外人员”。他依旧沉浸在自己的创作世界里,但偶尔会停下来,走到林骁身边,看看他的作业进度,指出一两个错误;或者在他遇到难题抓耳挠腮时,用笔轻轻点一下关键处。画室里安静的空气,因为两人之间这种低低的、持续的交流,而流动着一种令人安心的暖意。
* * *
周末,他们大多会一起去市图书馆自习。这成了雷打不动的安排。林骁会早早骑自行车到季然家楼下等他,车把手上有时会挂着一杯热乎乎的豆浆或者奶茶。
图书馆里暖气充足,安静得只能听到翻书和写字的沙沙声。林骁往往学得痛苦不堪,时不时就要用哀怨的眼神看向旁边专注刷题的季然,或者用脚在桌子底下轻轻碰碰他,以示“我还活着,需要关注”。
季然通常不会理他,最多只是瞥他一眼,用眼神示意他“安静”。但有时被骚扰得烦了,也会无奈地叹口气,拿过他的卷子,压低声音快速讲解几句。
这种时候,林骁就会立刻凑过去,听得格外认真,仿佛刚才那个坐立不安的人不是他。
学习间隙,他们会轮流去书架区逛逛,放松一下。林骁会蹭到社科或者体育杂志区,季然则流连在艺术图书区。有时林骁会拿着一本发现的有趣的书过来分享给季然看,有时季然也会指给林骁看某本画册里令人惊叹的插图。短暂的休息后,再重新投入题海。
这种规律而充实的周末,对于以前只知道训练和玩的林骁来说,是全新的体验。虽然学习依旧辛苦,但因为身边有那个人安静的陪伴,枯燥似乎也变得可以忍受,甚至……滋生出一种奇异的、共同奋斗的满足感。
* * *
除了学习和画画,他们的日常里也掺入了更多普通的、属于少年人的娱乐。
有时周末学习任务完成得早,林骁会软磨硬泡地拉着季然去看一场电影。季然通常选择剧情片或动画电影,林骁则更偏爱热血沸腾的动作大片。两人会为此进行一番小小的“博弈”,最终往往是林骁妥协,但看着看着,他也会被精彩的剧情吸引,看到紧张处,会下意识地抓住季然的手腕,直到剧情缓和才不好意思地松开。季然的手腕总是微凉,被林骁温热的手掌握住时,会几不可见地僵一下,却从未抽回。
他们会一起去逛新开的文具店或者书店,季然会仔细地比较画材,林骁则对各式各样的篮球杂志和运动装备更感兴趣。但他会耐心地陪在旁边,偶尔给出一些“这个颜色好看”或者“这笔看起来很厉害”之类毫无建设性但充满热情的意见。
他们也会在寒冷的傍晚,分享一杯热奶茶,坐在公园的长椅上,看着夕阳落下,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内容从天马行空的未来幻想到鸡毛蒜皮的日常琐事。
这些活动平凡至极,是任何朋友之间都可能进行的。但因为对象是彼此,一切便都染上了不同的色彩。空气里弥漫着一种无需言明的放松和惬意,仿佛只要在一起,做什么都是好的。
* * *
这种日常的相伴,也悄然影响着他们周围的人。
林骁家里,父母已经习惯了儿子周末不再睡懒觉,而是早早出门“学习”。林妈妈有时会多准备一份点心让林骁带上,叮嘱他“分给季然那孩子”。林爸爸虽然嘴上不说,但看到林骁书桌上日渐增加的练习册和稳步提升的理科成绩,眼神里的欣慰是藏不住的。家庭氛围因为儿子的“上进”而变得更加和谐。
季然家则显得更平静一些。季妈妈发现儿子周末外出的时间变多了,有时回来身上会带着淡淡的、不属于画室的、像是奶茶或者爆米花的甜香气味,眼神也比以前更加柔和明亮。她并不多问,只是细心准备好热水和水果。季爸爸则更关注儿子自身的状态,见他学习和画画都未受影响,便也持默许态度。那种安静的氛围里,多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对儿子变化的包容与关注。
而在校园里,大熊是最直观感受到这种变化的人。
“骁哥,你变了!”大熊常常搂着林骁的脖子“痛心疾首”地控诉,“你现在眼里只有季大学霸!兄弟们的篮球局、网吧开黑,你缺席多少次了!说好的肝胆相照呢?”
林骁通常会笑着把他推开:“滚蛋!老子那是为了未来奋斗!懂不懂?再说了,我哪次重要比赛没陪你们?”
“啧啧啧,”大熊摇头晃脑,“未来?我看你是‘重色轻友’!不过话说回来,”他凑近些,压低声音,挤眉弄眼,“跟学霸谈恋爱感觉怎么样?是不是连空气都充满了知识的芬芳?”
林骁会给他一个肘击,脸上却带着藏不住的得意笑容:“滚!羡慕死你!”
大熊自己也并非毫无进展。他和苏晓因为动漫展和班级舞蹈排练,接触越来越多。他那个憨直的性格,在苏晓开朗活泼的感染下,似乎也开窍了不少。课间经常能看到他凑在苏晓座位旁,两人说说笑笑,气氛融洽。只是他依旧笨拙,想要约苏晓周末单独去看新上映的动画电影,鼓了好几次勇气都没能说出口,只好跑来向林骁取经(虽然他觉得林骁的经验可能并不具备参考价值)。
陈薇依旧在与数学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她的速写本边缘,写满了各种数学公式和怨念的涂鸦。但她没有放弃,经常能在图书馆看到她和季然讨论数学题的身影(这让林骁有点小嫉妒,但不敢说)。她的目标明确——考上最好的美院。为此,再多的“苦难”她也愿意承受。偶尔学崩溃了,她会跑到画室疯狂画画发泄,画完后又是一条好汉。
* * *
十二月的脚步匆匆,校园里的圣诞和新年的气氛愈发浓厚。班级舞蹈的排练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林骁的动作虽然依旧称不上优美,但至少能完整地跟上节奏,不再顺拐,也不会再踩到队友的脚。这已经让苏晓谢天谢地了。
排练休息时,林骁会满头大汗地跑到场边,接过季然默默递过来的矿泉水,咕咚咕咚猛灌几口,然后像只大型犬一样喘着气,对季然傻笑:“怎么样?刚才那段帅不帅?”
季然通常会沉默地看他一眼,然后递过纸巾,淡淡地说:“……动作还有点僵。”
林骁也不气馁,嘿嘿一笑:“那肯定不能跟您老人家比啊!您那是艺术家的肢体语言,我这是劳动人民的朴实无华!”
季然会被他奇怪的比喻逗得嘴角微扬,轻轻摇摇头。
日常的相伴,就是这样。它可能没有初识时的新奇悸动,没有暧昧期的忐忑甜蜜,也没有刚确定关系时的热烈兴奋。但它却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浸润无声。它存在于每一个默契的眼神交汇里,存在于每一杯顺手递过的热饮里,存在于每一次安静的陪伴和偶尔笨拙的关心里。
它让激烈的情感沉淀为温暖的习惯,让飘渺的未来落脚于踏实的当下。他们依旧走在各自的轨道上,一个喧嚣,一个安静,却因为这种日常的、持续的相伴,而产生了深深的羁绊,仿佛对方的存在,早已成为自己生活中理所当然的一部分。
冬日阳光透过体育馆高窗照射进来,在打蜡的地板上投下明亮的光斑。空气里弥漫着汗水和青春的气息。林骁重新跑回队伍中,跟着音乐继续挥舞着其实并不太协调的四肢,脸上带着汗水和灿烂的笑容。季然安静地站在场边阴影里,目光追随着那个明亮的身影,清澈的眼眸里,映着光,也映着那个独一无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