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冬天,校园里的树叶都落光,只剩光秃秃的树枝,这令她想起家乡的冬天,在K市冬天都能见到绿树红花,脑海里闪过父亲的面容,心里有些淡淡的优愁。陈心怡抱着几本厚重的语言学理论书,从图书馆走出来,冰冷的北风吹过她的脸颊,让她从密集的文字中稍稍清醒。作为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采的研究生,她的生活被各种理论、实践和没完没了的翻译练习填满。
手机在口袋里震动,是宋青峰发来的微信消息,言简意赅:“今晚剪辑要通宵,不回了。锁好门。”
陈心怡看着这行字,心里掠过一丝难以言喻的失落。宋青峰最近是越来越忙了,昼夜颠倒已是常态。她来北京读研快半年了,起初以为同在京城,见面机会总会比异地时多些,但现实却是宋青峰似乎永远有忙不完的项目,加不完的班。
她回复了一个“好,你也注意休息”,便收起了手机。刚走没几步,手机又响了起来。这次是一个陌生的本地号码。
“喂,您好?”
“是陈心怡小姐吗?”电话那头传来一个成熟、沉稳的男声,带着一种恰到好处的礼貌和自信,“冒昧打扰,我是沈墨。”
“沈先生您好,我记得您。”陈心怡礼貌地回答,心里有些疑惑他为何会直接联系自己。
“听青峰说,你在北外,专业能力非常出色。”沈墨的声音带着笑意,“我这边最近有一个比较重要的涉外文化交流活动,需要一位优秀的临时翻译,主要涉及画。你上次谈对我的画感想,让我感觉陈小姐对艺术的很有见地,画不知陈小姐最近是否接这方面的兼职?时间上大概需要两三天。”
陈心怡有些心动。她确实在寻找实践机会,而沈墨提到的领域也正好是她的兴趣所在。但出于谨慎,她还是说:“谢谢沈先生信任。不过,我需要先了解一下具体的时间和要求,看是否能胜任。”
“当然。”沈墨似乎早有准备,“方便的话,明天下午找个时间喝杯咖啡详细聊聊?就在你们学校附近如何,不耽误你太多时间。”
他的安排周到且不容拒绝。陈心怡想了想,明天下午确实没课,便答应了下来。
挂掉电话,她下意识地想给宋青峰发个信息说一下这件事,但想到他可能在忙剪辑,便又作罢了。而且,一个奇怪的念头冒了出来:为什么沈墨不通过宋青峰来联系她,而是直接找到了她的电话号码?宋青峰知道这件事吗?
第二天下午,在学校附近一家格调安静的咖啡馆,沈墨准时出现。他今天穿得相对休闲,但细节处依然可见品味。与上次在喧闹宴会上的印象不同,单独面对时,陈心怡更能感受到他那种经过历练的沉稳和气场。
沈墨将活动资料递给陈心怡。这是一个规格颇高的中外当代艺术交流论坛,与会者包括策展人、评论家和知名艺术家。沈墨是中方主要策化人之一。他需要的翻译,不仅要完成论坛期间的同声传译辅助工作,还要协助他处理一些与外方嘉宾的非正式沟通。
“资料可能有点专业,但以陈小姐的背景,应该不难。”沈墨搅动着眼前的咖啡,目光温和地看着她,“这个论坛对我们基金会接下来的项目很关键,所以我对翻译人选比较慎重。青峰一直夸你专业扎实,悟性高,所以我第一个就想到了你。”
他又提到了宋青峰。陈心怡翻阅着资料,内容确实很有挑战性,但也是一个极好的学习机会。报酬方面,沈墨开出的条件也相当优厚。
“我觉得可以试试。”陈心怡最终点头,“谢谢沈先生给我这个机会。”
“是我该谢谢你肯帮忙。”沈墨笑道,随即很自然地转换了话题,不再谈工作,而是问起她在北外的学习生活,聊起北京的文化活动,言语间透露出对这座城市的熟悉和深厚人脉。他知识渊博,且很懂得引导话题,不会让对话冷场,也不会让人觉得被冒犯。与他交谈,是轻松而愉悦的。
分别时,沈墨说:“细节资料我晚点发你邮箱。对了,这周六下午有个小型的预展,几位参会的外国艺术家会先过来暖场,你要不要一起来?可以提前熟悉一下氛围和他们的口音。”
陈心怡觉得有理,便再次答应下来。
陈心怡想该去公找宋青峰,把这个消息告诉他。她搭了地铁来到宋青峰工作的公司。推门进去看到丽莎正对着电脑焦头烂额地打电话协调着什么。
见到陈心怡,丽莎匆匆挂了电话,瘫在沙发上哀叹:“杀了我吧,这个纪录片的场地又出问题了!宋导他们组还在等我的场地确认才能定最终剪辑方案呢。
顿了一下又说:“今天是刮东风了,我们陈大小姐也有空过来。”
“平时想来公司帮你们,宋导不让。”陈心怡微笑着说。
“宋导怎么舍得你来干这份苦差事,只有我们是没人疼的。”丽莎撇撇嘴说。
“宋导呢?”陈心怡问。
“他去中关村对接后期制作的流程,今晚可能不回去了,你有什要紧的事找他?”丽莎问。
“我就是……我就是想告诉他周末我要去帮沈老师当翻译。”
“哪个沈老师?”
“沈墨。”
“沈墨?”丽莎眼睛一亮,“就是那个大画家,他怎么会找你做翻译?他在北京不会没有的这方面的关系。
“可能是因为我是学生,费用不高吧!”陈心怡笑着说。
丽莎凑过来,一副洞察一切的表情:“我看没那么简单。
“那还能因为什么?”陈心仪问。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美女……哈哈哈。”丽莎坏笑着说。
陈心怡心里咯噔一下:“别瞎说,他是宋导的朋友。”
“朋友怎么了?”丽莎不以为然,“你看宋青峰,一天到晚扎在机房,都快跟电脑结婚了。要我说,沈墨这种成熟多金、见识广博的男人,才知道怎么欣赏和追求女性。搞文化对外交流的,都浪漫,见识多,就像……就像那些大艺术家,比如毕加索,激情来了挡都挡不住。”
“毕加索的感情史可是太过混乱。”陈心怡吐槽道,但丽莎的话还是在她心里投下了一丝涟漪。沈墨的举止确实过于周到和体贴,超出了普通工作关系的界限。
“我不听你瞎瓣了,我明天早上还有课,我先回去了。”陈心怡说。
“就为这事你还跑那么远,电话里说不就行了,我这忙得不可开交,也就不送你了,你路上注意安全。”丽莎说。
陈心怡应着出了门,是啊!电话里就可以说的事,她为什么跑这么远,只有她心里清楚,她是想见见宋青峰。
晚上,宋青峰破天荒地早回来了,脸上带着熬夜的疲惫。陈心怡给他热了汤,犹豫了一下,还是提起了沈墨找她当翻译的事。
宋青峰喝汤的动作顿了一下,然后点点头:“嗯,他今天跟我提了一句。这是个不错的机会,你可以锻炼一下。”
他的反应平静得让陈心怡有些意外。“你……觉得没问题吗?”她忍不住追问。
宋青峰抬起头,看了她一眼,眼神里有些复杂的情绪,但很快又恢复了平淡:“有什么问题?沈墨做事有分寸,活动也挺正规。你把握好机会就行。”他顿了顿,补充道,“不过,他们那个圈子比较复杂,交往时自己多留心。”
这番话,听起来像是关心,却又带着一种置身事外的疏离感。他没有表现出任何男友应有的警惕或醋意,甚至没有多问几句细节。陈心怡心里那股失落感更深了。他似乎真的只是在以一个“朋友”或者“学长”的身份,在评估一个对她有益的机会。
宋青峰的态度,像是一种默许,甚至像丽莎说的,是一种无形的“考验”。他究竟是不在乎,还是真的信任她到如此地步?
周六的XX艺术区,充满了后工业时代的艺术气息。预展规模不大,但氛围很好。沈墨作为东道主,周旋于中外嘉宾之间,游刃有余。陈心怡跟在他身边,初步履行着翻译的职责,同时也被带入了一个全新的、充满活力的圈子。
沈墨在介绍她时,总是很得体地说:“这位是陈心怡小姐,北外高翻学院的高材生,这次论坛的翻译,也是我的朋友。”他刻意模糊了“宋青峰朋友”这层关系,而强调“我的朋友”,这让陈心怡在工作的专业性之外,感受到一种被格外重视的感觉。
休息间隙,沈墨会特意走到她身边,问她是否适应,是否需要休息,并体贴地为她拿来饮料。他会指着某件展品,低声向她阐述背后的理念和艺术家的故事,视角独特,引人入胜。与宋青峰沉浸于技术细节的务实风格不同,沈墨更善于营造一种知性的、充满文化魅力的氛围。
“心怡,你的语感和知识面比我想象的还要好。”沈墨由衷地称赞,“看来我找你帮忙,是找对人了。”
这样的赞赏,对于一直在学业上追求卓越的陈心怡来说,是受用的。尤其是在宋青峰似乎已经对她习以为常、很少表达认可的对比下。
画展正式举行的三天,忙碌而充实。陈心怡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好评。活动结束当晚,沈墨以个人名义邀请她共进晚餐,表示感谢。
在一家能看到故宫夜景的高级餐厅里,沈墨举起酒杯:“心怡,这次真的多亏了你。我敬你一杯。”
灯光柔和,音乐曼妙,窗外是沉淀了历史的风光。气氛恰到好处。沈墨没有再谈工作,而是聊起了自己的留学经历,聊起在世界各地遇到的趣闻,也适时地将话题引向陈心怡,询问她的家乡,她的未来规划。
“北京是个充满可能的城市,”沈墨看着她,目光深邃,“像你这样有才华的年轻人,应该拥有更广阔的舞台。我们基金会以后还有很多类似的文化交流活动,如果你有兴趣,我很希望能继续与你合作。”
这话已经超出了临时翻译的范畴,更像是一种长远的许诺。
晚餐结束时,沈墨送陈心怡回公寓楼下。下车前,他从车内拿出一个精致的长方形纸盒:“一点小礼物,算是这次工作的额外谢意,请不要推辞。”
陈心怡打开一看,是一支某个德国品牌的经典款钢笔,价格不菲。
“这太贵重了,沈先生,我不能收。”陈心怡连忙拒绝。
“只是一件工具而已,配得上你的专业。”沈墨语气温和却坚定,“收下吧,就当是纪念我们这次愉快的合作。而且,以后说不定还有很多文件需要你帮我审校呢。”他巧妙地将礼物与未来的联系捆绑在一起。
最终,陈心怡还是在他的坚持下收下了钢笔。回到安静的公寓,她看着那支昂贵的钢笔,心情复杂。沈墨的追求,如同温水煮蛙,循序渐进,却步步为营。他展示的资源、视野和体贴,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而宋青峰呢?画展这几天,他只在她第一天晚上发过一条微信问“还顺利吗?”,她回复“顺利”后,便再无下文。他似乎完全放心地把她交给了他的朋友,或者说,他根本无暇顾及。
她主动给宋青峰发了条信息,说工作结束了。过了很久,他才回复:“好的。我刚下班,很累,先睡了。”
没有询问她这几天累不累,没有关心晚餐如何,礼物的事情她更无从说起。一种深深的无力感攫住了陈心怡。她第一次没有回复他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