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青春是一场相遇与错过 > 第19章 北京之约

青春是一场相遇与错过 第19章 北京之约

作者:落雁翩翩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20 00:17:43 来源:文学城

从越南回到K市的半年,生活逐渐恢复了往常的节奏。陈心怡坐在窗前,整理着他们在越南拍摄的照片和笔记,阳光透过玻璃洒在桌面上,温暖而宁静。

“心怡,你看这个!”宋青峰突然从书房冲出来,手里拿着平板电脑,脸上是难以抑制的兴奋。

“怎么了?”心怡抬起头,被他的情绪感染,不自觉地笑起来。

“我们拍的纪录片,《湄公河畔的声音》,获得了xx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青峰的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抖。

心怡跳起来,抱住他:“太棒了!这是你应得的!”

他们在客厅里相拥而舞,像两个孩子般转着圈。这部长达六个月的拍摄和制作,记录了湄公河三角洲地区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倾注了青峰全部的心血和热情。

庆祝的喜悦还未消退,一个月后宋青峰就接到了一个来自北京的电话。心怡正在厨房准备早餐,听到青峰通话的声音从兴奋转为严肃。

“是哪家机构?”结束通话后,心怡端着早餐走出来,关切地问道。

“北京X传媒公司,业内顶尖的机构之一。”宋青峰接过盘子,眼神复杂,“他们看了获奖作品,想邀请我加入他们的纪录片团队。”

陈心怡在他对面坐下:“这是很好的机会啊,你怎么看起来不太确定?”

宋青峰深吸一口气:“心怡,这意味着我们要去北京生活。我知道你刚在K市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况且你父亲也不同意你离开他们...”

他的话没说完,心怡已经握住他的手:“我记得在湄公河的夜晚,你说过想用镜头记录更多即将消失的文化。北京能给你更大的平台。”

“但那意味着要你放弃这里的一切。”宋青峰的眼神充满矛盾和歉意。

陈心怡笑了,眼中闪着光:“我不是放弃,是选择。选择支持你追求理想,也选择了我自己的成长之路。北京有全国最好的外语院校和最多的国际文化交流机会,不是吗?我父亲的思想工作我去做,你不用担心。”

夜色如墨,细雨无声地浸润着这座江南城市。陈心怡撑着一把旧伞,站在熟悉又陌生的巷口,望着不远处那扇透出暖黄光晕的窗户。那是她的家,却又不再是了。

她深吸一口气,推开那扇虚掩的铁门。院子里,父亲□□正就着昏暗的灯光打理几盆兰花,那是母亲生前最爱的花。听到脚步声,他抬起头,脸上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惊喜,随即又被惯常的沉默覆盖。“回来了?”他嗓音有些沙哑,手上的动作并未停下。

“嗯。”陈心怡低声应着,将伞靠在墙边。父女俩一前一后进了屋。客厅的摆设变了许多,多了些不属于记忆的物件,空气中弥漫着另一种陌生的气息。陈心怡感到一阵胸闷。

父亲让阿姨去准备晚饭,饭桌上的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父亲简单问了问她的工作,她含糊地应答着。直到收拾碗筷时,陈心怡终于鼓起勇气,声音有些发颤:“爸,我……我打算去北京发展。”

□□正在擦拭桌子的手顿住了。他缓缓直起腰,眉头紧紧锁在一起:“北京?去那里做什么?人生地不熟,你一个女孩子...”

“有朋友在那边,机会也多。”陈心怡避开宋青峰的名字。

“什么朋友?比家里人还可靠吗?”父亲的语气严厉起来,“你知道现在外面什么情况吗?就凭你那点工资,在北京能活下去?”

积蓄已久的情感终于决堤。“在家里就能活好吗?”陈心怡的声音突然拔高,眼眶瞬间红了,“这个家还有我的位置吗?妈才走了多久,你就...”她哽住了,后面的话说不出口。

“你就这么跟你爸说话?”从来不发火的□□猛地拍了下桌子,碗筷震得作响。

“我这么做为了谁?还不是为了这个家!你妈走了,这个家就散了吗?”

“早就散了!”陈心怡哭喊着,“从你让那个女人住进妈妈的房间那天起,这个家就散了!你考虑过我的感受吗?考虑过妈妈吗?”

这句话像一把刀子,刺中了□□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他的脸色由红转白,嘴唇颤抖着:“你、你根本不懂...你妈妈她不会希望我们这样...”

“别提妈妈!你不配!”陈心怡几乎是吼出来的,泪水模糊了她的视线,“你永远不知道我有多难受!每次回到这个家,我都感觉像个外人!你和你和她其乐融融,我呢?我的家在哪里?”

□□怔住了,他从未见过女儿如此激动,也从未意识到自己的选择给女儿带来如此大的伤害。他试图说些什么,却发现自己哑口无言。

“我要去北京,和宋青峰一起。”陈心怡擦干眼泪,语气突然平静下来,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绝,“我不是来征求你的同意的,我只是告诉你我的决定。”

“宋青峰?就是那个离了婚的骗子?”□□的声音里满是失望,“你就为了他,要抛弃这个家?”

“是你先抛弃我的!他不是骗子,他不会抛弃我。”陈心怡哭着说。

“你要敢跟他去,你就别走进这道门。”□□急得怒吼道。

“我早就不想走进这道门了。”陈心怡赌气的说。

“我真是我教导无方啊!才会让你变成这个样子。”□□气得不知说什么好,一旁的阿姨说:“老陈,女大不中留,你别为她气坏了身子。”

陈心怡瞪了她一眼,压抑着怒火从床底拖出行李箱,开始机械地收拾行李。每一件衣服都像是从心上撕下的碎片,既痛又解脱。

陈心怡提着行李箱轻轻走出房门。父亲铁青着脸独自坐在黑暗的客厅里,背影佝偻而苍老。她停顿了一下,最终还是没有说话,轻轻推开门走了出去。

巷口,宋青峰撑着一把蓝色的伞等候在那里。看见她红肿的双眼,他没有多问,只是接过她手中的行李箱,紧紧握住她冰凉的手。

“你父亲不同意?”他轻声问。

陈心怡点点头。

“要不你就留在这,等我在那边稳定了再来接你。”宋青峰说。

“我已办了停薪留职,开弓没有回头箭了。”陈心怡说。

宋青峰没想到陈心怡这般坚决。

“还是要和父亲好好告别,别让他太伤心了。”宋青峰说。

陈心怡回头望了望那扇窗,最终坚定地点点头:“走吧。”

就在他们转身离开时,那扇窗户后的灯光突然熄灭了,仿佛一个时代的终结。陈心怡没有回头,她紧紧握着宋青峰的手,走向雾蒙蒙的巷口,走向一个不确定但属于自己的未来。

那个周末,他们做了决定。宋青峰接受了北京的邀约,心怡开始申请北京外国语大学的继续教育课程。接下来的几周,他们忙着整理行装,办理各种手续,向朋友家人道别。

离开K市的前夜,两人站在阳台上看着熟悉的城市夜景。

“你会想念这里的。”宋青峰轻声说。

陈心怡从后面环住他:“不管到哪里,有你在的地方就是家。”

十二月的北京,以一场猝不及防的寒流迎接了这对来自南方的年轻人。风像冰冷的刀子,刮在脸上生疼,空气干冷得让每一次呼吸都带着白蒙蒙的雾气。陈心怡裹紧了并不算厚实的羽绒服,走出火车站的那一刻,望着眼前这座庞大、陌生而喧嚣的北方都城,她下意识地靠近了宋青峰,心中交织着离家的彷徨和对未来的渺茫期盼。

宋青峰紧紧握着她的手,眼神里却充满了初生牛犊般的锐气与兴奋。“冷吧?”他呵着白气,声音却格外响亮,“这才是北京!有劲儿!”

他们的第一站,出乎陈心怡的意料,并非急于寻找廉价的旅馆或打听租房信息,而是直奔北京天文台。公交车在冬日稀疏的林木间穿行,窗玻璃上结着薄薄的冰花。宋青峰说:“得先让这片天空认认你。”

古老的观象台在灰蓝色的天空下显得肃穆而苍凉。青铜铸就的浑天仪、简仪、象限仪,这些凝结着古人无限智慧的仪器,此刻正沉默地伫立在凛冽的寒风中,仪器的铜环上覆着一层淡淡的白霜。宋青峰是个蹩脚的业余天文爱好者,他兴奋地指着那些仪器,笨拙地给陈心怡讲解古人如何观天测地,如何将浩瀚的星河纳入这精妙的圆环之中。

陈心怡静静地听着,伸出手,指尖轻轻触碰那冰冷彻骨的青铜。那一刻,奇异的感触发生了。透过那穿越数百年的寒冷,她仿佛感受到了一种灼热的温度——那是无数先贤仰望星空时目光里的热切,是探索未知宇宙的澎湃激情。风依然凛冽,但她却不觉得那么冷了。这片天空,这座城市,似乎用一种沉默而厚重的方式,向她展示了它的第一面——关于时间,关于智慧,关于无穷的远方。

接下来的几天,宋青峰像个最虔诚的导游,带着她穿梭于北京的历史长卷之中。

他们去了故宫。朱红的高墙,金黄的琉璃瓦,在冬日清澈却低斜的阳光下,呈现出一种格外庄严肃穆的色调。跨过一道道高高的门槛,走过一座座空旷的庭院,陈心怡仰望着太和殿那巍峨的重檐庑殿顶,感受着脚下金砖的冰凉与坚实。空气里仿佛还回荡着历史的余音,帝王的威仪、朝臣的谏言、宫女的叹息,都被这巨大的空间所吸收、沉淀。她走在长长的甬道上,两边是厚实的宫墙,遮住了阳光,投下深深的阴影,一种巨大的历史压迫感和敬畏感油然而生。这不是南方园林的精巧婉约,这是一种磅礴的、厚重的、令人屏息的力量。

他们还去了颐和园。冬日的昆明湖上结了一层薄冰,反射着惨白的天光。万寿山上的林木褪尽了绿叶,露出遒劲的枝干,别有一番苍劲的韵味。他们走在长长的画廊里,看那些彩绘的故事,手指冻得通红,却一幅也不愿错过。站在佛香阁上,俯瞰整个冰封的湖面和无人的园林,一种辽阔的寂寥与宁静包裹了他们。与故宫的威严不同,这里沉淀的是一种繁华落尽后的从容与哀婉,是历史另一副温柔而感伤的面孔。

“你看,”宋青峰站在她身边,指着远处城市隐约的轮廓,“这座城市太大了,装得下所有的过去,也装得下所有想要的未来。”

陈心怡没有说话,只是深深吸了一口清冷的空气。那股子干冷的气息钻入肺腑,却仿佛带着一种神奇的养分。她心中的迷茫和来自家庭的伤痛,在这宏大的历史景观前,似乎被悄悄地稀释、安抚了。她开始明白宋青峰为什么执意要先带她来这里。他不是在游玩,而是在给她进行一种精神的“接种”,用这座城市的厚重与博大,来武装她,抵御所有即将到来的艰难困苦。她感受到了,并且,她真的爱上了这里。北京,不再是一个冰冷的目的地,而是她梦中那片可以重新开始、肆意生长的广阔天地。

梦想很丰满,但现实终究是具体而微的。看完了风景,必须面对安身立命的问题。他们开始拖着行李,穿梭于大大小小的胡同和居民区,按照街头小广告的指引,寻找价格能承受的出租屋。过程并不顺利,不是价格太高,就是环境太差,或者房东看他们是无根无靠的年轻外地人,眼神里充满了不信任。

…最终,他们在北四环外一个拥挤的居民区里,找到了一个老旧的塔楼中的一室一厅。房间很小,墙壁有些斑驳,家具简陋,暖气也不算很足,但有一个朝南的窗户,下午的时候,阳光能满满地洒进来,在地上投下明亮的光斑。

“就是这里了!”宋青峰放下沉重的行李箱,环顾四周,脸上是满足的笑容,“我们的第一个家!”

陈心怡用力地点点头。他们一起动手,打扫卫生,铺上从家乡带来的旧床单,把唯一的书桌擦得干干净净。当她把带来的几本书整齐地码在窗台上时,一种奇异的安定感忽然降临了。这个狭小、简陋的空间,因为他们的存在和劳作,开始有了温度,成了他们在偌大北京城里一个确切的、属于自己的坐标。

安顿下来的第二天,生活的节奏骤然改变。

宋青峰立刻投入了忙碌的工作。他早出晚归,挤着能把人变成照片的地铁,去公司上班。他充满了干劲,每天晚上回来,虽然满脸疲惫,却总会眼睛发亮地跟陈心怡讲述公司的新项目、遇到的牛人、学到的知识。他迅速地融入着北京最快的那个节奏,像一块海绵,拼命吸收着一切。

陈心怡也开始了自己的奋斗。她把那张洒满阳光的书桌当成了自己的战场。她报考了第二年春天北京大学的研究生,目标明确,时间紧迫。她为自己制定了严格的作息表:每天六点起床,背诵英语单词和专业概念;上午做模拟题;下午复习专业课;晚上整理笔记和错题。

白天,当宋青峰去上班后,整个房间就安静得只剩下暖气片的流水声和她的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她时而凝神思考,时而奋笔疾书,偶尔抬起头,望着窗外北京冬天特有的、高远而清澈的蓝天,以及楼下那些为生活奔波的人们,她会感到一种孤独,但更多的是一种充实的平静。

他们都很忙,交流的时间变少了。常常是晚上,一个在电脑前继续加班,一个在台灯下苦读。但他们会为对方泡一杯热茶,会偶尔抬头相视一笑,会在深夜一起煮一碗简单的面条,分享一天的收获和困惑。

他们正在用各自的方式,努力地向这座城市扎根。北京的风依然寒冷,路依然漫长,但那个朝南的小屋里,梦想正和阳光一起,安静而顽强地生长。陈心怡知道,她的梦,才开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