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历史 > 七种语言与一盏家灯 > 第5章 港湾与征途

七种语言与一盏家灯 第5章 港湾与征途

作者:辰华予恩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0 21:40:24 来源:文学城

从纽约回来,陈致远像被扔进了高速旋转的漩涡。

翻译室外的爬山虎绿了又黄,桌上的文件堆起又减,他还是最早来最晚走,可联合国那次交锋后,身边的目光多了些审视,严老的要求也更严了。

“别以为在联合国说几句漂亮话就了不起!”一次中东局势报告翻译,严老用红笔把他的译稿画得满是圈,“‘strategic patience’译‘战略耐心’?太直白!得看我们的立场,译‘战略定力’才对!”

陈致远垂着手听着,把那点得意收得干干净净。

他知道,一时的锋芒得有真东西撑着,于是又扎进文件堆——核对数据、抠措辞、查政策,常为一个术语翻十几本资料到半夜。

一九八四年春天,长安街的银杏冒了新绿,“南南合作”国际论坛要在钓鱼台开,来了几十个亚非拉国家的人。

陈致远因为语言好、有联合国经验,被派去做交替传译,负责关键分论坛。

论坛上,各种口音的英语、法语、西班牙语混在一块儿,像个小世界。

陈致远坐得直,耳朵竖得高,眼睛盯着发言的人——不仅要翻准话,还得懂人背后的想法。

第二天下午,讨论技术转让时,个西非代表情绪挺激动,带着重口音说:“他们给了我们鱼竿,却把鱼线收走,连哪有水都不告诉……”他挥着手,声音挺大。

同声传译箱里的同事卡了壳,译得断断续续,会场有点乱,那代表也皱起了眉。

陈致远脑子飞快转,结合之前看的资料,立刻懂了——对方是说技术转让不彻底,关键东西没给。

中方代表要起身回应前,他赶紧写了张纸条递过去,说明情况和该怎么译。

等中方代表发言时,他站起来译,不仅把中方支持发展中国家建技术能力的话译准了,还加了句中文俗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又解释了这“渔”得有工具、有本事,还得知道哪有水。

这话一出,会场静了静,那西非代表眉头松了,连连点头。其他国家的代表也跟着点头,讨论一下子顺了。

陈致远松了口气——他不光是翻话,是在搭理解的桥。

休息时,他刚想去倒水,有人叫住他:“陈翻译,您好。”

是个年轻女记者,扎着马尾,胸前挂着新华社的证:“我是林静,您刚才译得真好,特别是把那代表的话转过来,还接了‘授人以渔’,一下就通了。”

陈致远有点意外——记者一般只关注官员,没想到她注意到了翻译。

他接过名片,指尖碰了下,挺软。

“我在做中国新一代外交官的报道,想问问您,参加这种论坛,最触动您的是啥?”林静语速快,却挺清楚。

陈致远没法说涉密的,就跟她聊“南南合作”的意义,聊发展中国家该互相帮衬。

聊着聊着,他发现林静懂的不少,连勃列日涅夫主义对国际格局的影响都能聊,脑子转得快,问的问题也实在。

“没想到新华社记者这么懂行。”陈致远真心说。

“也没想到外交部翻译不光会翻话,还懂这么多。”林静笑了,眼角弯成月牙。

论坛结束后,陈致远总想起林静。

翻资料累了,就会想起她说的“不光是翻话”。没过几天,他收到封信,是林静寄的,里面有篇她写的论坛评论,还有张便签:“拙文一篇,敬请指正。盼再交流。”

他把文章仔细读了,写得挺深,不光说论坛的事,还分析了“南南合作”的难和中国能做的。

他把文章夹进工作笔记,开始留意新华社的稿,常能看见“林静”的名字——她写全球经济,写地区热点,看得远,分析得透。

那时候没手机,长途电话也贵,他们就写信。

起初聊工作、聊书、聊国际上的事——他说翻译时遇到的文化趣事,她说采访时的经历。后来,信里多了点家常:他说部里食堂的四川厨师做得好,她说长安街的银杏黄了好看;他说淘到本旧《外交实践手册》,她说办公室的水仙开了香。

感情就这么在字里行间长起来,像春天的藤,悄悄绕住了俩人心。

第一次约会在北海公园。

阳光照在没全冻的湖面上,晃得人眼晕。他俩沿湖走,聊着聊着就吵起来了——为某个中东问题的根由,争得面红耳赤。

林静突然笑了:“我们俩真怪,别人约会聊情话,我们跟开谈判似的。”

陈致远也笑了:“我觉得挺好,能跟人吵明白,还不生气,太难得了。”

交往一年多,聚少离多是常事。

他总出差,她总去采访,可每次联系都挺甜。他在日内瓦收到过她从开罗寄的信,贴着金字塔邮票;她熬夜写稿时,也接过他从纽约打来的越洋电话,信号不好,却能听见彼此的心跳。

一九八五年夏天,陈致远难得有个完整周末,他邀林静去自己的单位宿舍。

十五平米的小屋,他打扫得干干净净,还系着围裙在公用厨房做饭——西红柿炒鸡蛋、青椒肉丝,还有碗紫菜蛋花汤,味道不算好,林静却吃得挺香。

饭后,他泡了杯茶,看着林静,突然有点慌:“林静,我这工作,以后肯定常不在家,你生病、有事,我可能都不在。我给不了你平常夫妻那样的日子……”

他顿了顿,深吸口气:“可我想请你,做我最稳的港湾。咱们一起建个小家,看着中国变富强,行不?”

林静没立刻说,伸手握住他的手,指尖有点凉,却挺有力:“从跟你聊‘南南合作’那天起,我就知道你选的路。你的‘缺席’,是去为国家做事,我懂,也支持。我们是战友,能跟你一起面对这个时代,我觉得挺骄傲。”

陈致远的眼睛热了,反手握紧她的手。

他们的婚礼挺简单,就在外交部的小礼堂,贴了红双喜,来的都是亲近的人。

父亲送了幅书法,写着“家国天下”;母亲拉着林静的手,反复说“委屈你了”。林静说:“妈,我懂,我们会好好的。”

新婚之夜,俩人端着白水碰杯,看着窗外的灯:“为小家。”“也为大家。”

月光洒在他们身上,陈致远知道,以后他的征途是谈判桌,是世界舞台,可他的港湾永远在这,有林静在,有盏灯亮着,他就能安心往前冲。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