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历史 > 七种语言与一盏家灯 > 第4章 初试锋芒

七种语言与一盏家灯 第4章 初试锋芒

作者:辰华予恩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0 21:40:24 来源:文学城

一九八一年的纽约,摩天大楼的玻璃幕墙晃得人睁不开眼,哈德逊河的船鸣混着时代广场的霓虹,像把未来砸进了现实。

陈致远跟着中国代表团的车往联合国总部去,手心有点汗——不是慌,是激动。

身上的西装是部里统一订的,挺括是挺括,可领口肩线总觉得紧,不像身边西方代表的衣服那么贴身。

这是他第一次穿西装,第一次出国,第一次真要代表中国站在国际舞台上。

团长李志刚看出他的不自在,低声说:“放松点,小陈。衣服是新的,可咱的底气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记住,你代表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陈致远深吸口气,点头。

窗外的街景飞似的过——商店橱窗里的东西晃眼,车多,人也多,跟北京的安静完全不一样。这就是西方世界,是他们在书本里研究的“资本主义中心”,热闹得有点让人喘不过气。

进了联合国大厅,一股混着香水、咖啡和权力的热气扑过来。

穹顶高得吓人,大理石地面亮得能照见人,不同肤色的人穿梭着,说啥语言的都有。中国代表团一进来,不少目光扫过来——好奇的、打量的、还有些轻蔑的,像在看“异类”。

“多看看,多听听。”李团长低声说,“这里的每一个笑、每一次握手,都可能藏着事儿。”

第一次全体会议,陈致远坐在后排记笔记。

中国代表发言时,他盯着人家的嘴,也盯着会场——说“第三世界团结”“建国际新秩序”时,亚非拉代表点头,西方代表却没啥表情,有人还撇了撇嘴。

休息时,李团长带着他跟人交流。

有个英国代表端着红茶问:“李先生,贵国农村的新政策,不会重蹈覆辙吧?”

李团长笑了:“谢谢关心。我们的改革循序渐进,符合国情。就像贵国的工业革命,大变革都需要时间。”

陈致远把话准确译过去,看见英国代表眼里闪过点惊讶——显然没料到中国外交官这么从容,还懂英国历史。

接下来几天,他渐渐摸熟了节奏。

白天参会、记要点、帮着翻,晚上整理纪要到深夜,累得倒头就睡,可心里满得很——每一次对的翻译,每一次顺畅的沟通,都让他更信自己选的路。

真正的考验在裁军问题的磋商上。

中方代表拿数据说话,反驳不实指控,陈致远坐在后面做交替传译,大脑转得比钟表还快,生怕漏一个词。译到中方硬气的话时,他能看见对面代表皱眉,互相递眼色。

正胶着时,美国代表突然提了个歪提案,想把裁军责任推给发展中国家。

苏联代表立刻反对,嗓门挺大,会场气氛一下紧了。

李团长举手要发言,站起来时目光扫过全场:“主席先生,各位代表,裁军关乎全人类的和平,不能按意识形态划线,更不能搞双重标准。有最大武库的国家,该先行动……”

陈致远跟着译,到“双重标准”时,特意加重了语气。

可没等他译完,美国代表团的年轻顾问突然插话:“恕我直言,连温饱都没解决的国家,有啥资格谈裁军?”

这话一出,会场瞬间静了。

陈致远血往头上涌,却强压着火,把话原样译给李团长。

李团长脸色没咋变,盯着那顾问慢慢说:“这位先生可能不了解中国。正因为我们尝过战争的苦,才更懂和平的金贵。判断一个国家有没有资格谈和平,看的不是财富,是为和平做了啥。”

陈致远的翻译铿锵有力,压过了会场的窃窃私语。他看见不少发展中国家代表点头,心里的火才顺了点。

磋商结束,他在休息厅看风景,忽听见一阵夸张的笑。

转头一看,个高个子西欧代表正晃着酒杯,用英语说:“看看他们,穿西装都拘谨,像第一次进城的乡下人。真怀疑他们懂不懂国际规则,也配跟我们一样有投票权?”

陈致远攥紧了手里的杯子,指节发白。

他想起父亲说的“一言一行关乎国格”,想起课本里“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想起自己在水房熬夜的日子——他代表的不是自己,是刚打开国门的中国!

他放下杯子走过去,站在那代表面前,声音清晰冷静,用的是标准牛津英语:“先生,评判一个国家的资格,从不是看穿什么西装,是看它有没有五千年文明,有没有为反法西斯战争流血,是看它想不想和平发展,想不想跟世界好好相处。”

那代表愣了,接着恼了,换成带口音的法语:“黄口小儿,这里轮得到你说话?你们懂啥文明规则?”

陈致远冷笑一声,立刻换成流利的巴黎法语,语速比他还快:“《联合国宪章》说‘会员国主权平等’,中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为啥没资格说话?倒是您,刚才的话,哪点符合联合国说的相互尊重?这就是您的‘文明规则’?”

没等对方反应,他用俄语引了列宁的话,又用西班牙语讲哥伦布远航的意义,再用德语提康德的“永久和平”,用日语念了句讲“尊重”的唐诗,最后用阿拉伯语说:“求知,哪怕远在中国。”

七种语言无缝切换,字字砸在那代表脸上。

休息厅静得能听见呼吸声,所有人都盯着陈致远——之前轻蔑的眼神,全变成了惊愕。那代表脸由红转白,张着嘴说不出话,最后拎着酒杯狼狈地走了。

十秒后,不知谁先鼓了掌——是个印度老外交官。

掌声慢慢传开,有亚非拉代表过来拍他的肩:“说得好!”“中国外交官,厉害!”

李团长这时才转过身,深深看了他一眼,没说话,只轻轻点了点头。

晚上,李团长把他叫到房间:“你知道今天这么做,可能有啥后果不?”

“可能影响跟那国家的关系,还可能让其他西方国家有看法。”陈致远老实说。

“还有呢?”

“可能不合外交礼节。”

李团长点头又摇头:“太拘着礼节,反而让人看不起。今天有三个国家代表夸你,法国副团长说你法语比法国人还纯。”

陈致远眼睛亮了点。

“外交上,有时得亮实力,但得掌握分寸。你今天做得对,可不能每次都这样。”李团长语气软了点,“记住今天,这是你最生动的一课。”

回房后,陈致远站在窗前看纽约的夜景,心里翻江倒海。

他终于懂了,外交不是光会说话就行,是得有底气,有勇气,有脑子。

第二天再去联合国,他明显觉出不一样——有人主动跟他点头,之前轻蔑的眼神也没了。

有个非洲外交官特意找他:“昨天你说得真棒,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

会议快结束时,中国代表团办了招待会。

那个西欧代表居然主动过来,举杯说:“年轻人,那天是我不对,跟你道歉。”

陈致远也举了杯:“中国有句话,‘不打不相识’,希望以后能好好合作。”

碰杯时,他看见李团长远远投来的笑。

回国的飞机上,李团长说:“你这次表现不错,部里注意到了,回去可能有更重的担子。”

陈致远攥紧了拳头:“我一定不辜负信任。”

飞机穿过云层,他闭上眼,想起父亲的眼神、母亲的粥、翻译室的灯、严老的话……

他知道,这只是开始,中国要走的路还长,他愿意当块铺路石,把全部的光和热都献出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