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家在西乡这边的亲戚不多,正经算起来就大姨一家,因着亲事,里正家、阿骞哥家也要走,剩下就是阿英姐那处,想着何家要来穆家送中秋礼,江离便没去何家,等阿英姐来时顺道把礼捎回去就成。
只是左等右等,不见人来。
穆英赶在中秋前一天回了娘家,见她一个人挎着篮子回村,知晓是送中秋节礼,大家关心了一回她的身子,尤其妇人长辈,拉着她的手好一通叮嘱如何调养。
庄户人家,所有的见识除了所见所闻便是自家人经年日久琢磨出来的经验,妇道人家养身体无外乎少干重活、吃饭多吃点油水、小日子忌寒凉,这些何大夫也说过,甚至更详细,可······
穆英叹气,朝着娘家走去。
见到大姐回来,最高兴的莫过于阿芸,跑前跑后又是问话又是倒水,“大姐吃饭没?一路走来渴了吧,我给大姐倒水······”
见妹妹忙前忙后,穆英失笑,环视屋里堂弟堂妹们,笑问:“家里大人呢,就你们几个在家?”
穆芳在屋里做绣活,听着动静迎出来,“爷爷和我爹、三叔、四叔上山了,奶带着我娘他们磨豆子去了,大姐你身子好了没?”
“好多了。”穆英微微一笑,将篮子推过去,“家里忙,今儿才得空······”
穆菲手快得已经掀了篮子上的白布,见是一篮子韭菜撇着嘴出了正房门,穆芳瞪了她一眼,笑道:“回自家拿啥东西啊,咱家又不是外处。”
穆英笑脸微僵。
端水进来的阿芸与穆菲打了个照面,手里的水碗差点被撞翻,跨过门槛瞥见掀开盖布的篮子,顿时明了,不过没多说,笑着招呼姐姐喝水。
给娘家置办一份体面的中秋节礼,穆英并非置办不起,只是她手里的嫁妆银子本就不多,这几年零零散散只出不进,她得精细些,以后日子还长。
接过水碗抿了两口放回桌上,翻开面上的韭菜,露出篮子底的三个油纸包,“大爷爷家有人没,我去看看太爷太奶。”
阿芸要一同去,拎起一包月饼兴头头道:“这是给阿离姐家的吧,从大爷爷家出来正好去阿离姐家。”
妹妹要去,穆英索性连弟弟一道带上,三人一道出了院子。
见弟弟还是慢吞吞不说话,穆英发愁:“阿平,你都快四岁了,咋还不开口?”
“说呢,在阿离姐跟前话可多了。”阿芸乐颠颠,将手里油纸包递给弟弟,“来提着,待会儿给阿离姐。”
“阿英姐,阿芸、阿平······”
姐弟三人正说着话,就听身后有叫喊声,齐齐驻足扭头。
今儿都八月十四了,江离想着穆英再不来下晌她就去何家村,结果收拾个后院菜地的功夫便错过了从门口路过的人。
听王婆婆说穆英回来了,草草洗手收拾了一下拎着两包月饼出门。
大老远见巷子口出来的姐弟三,便出声喊人。
阿平见是她,远远叫了声阿离姐,阿芸看着他笑:“大姐你看,我就说他会说话,就是不稀得搭理人。”
穆英失笑,俯身抱起弟弟,“也不稀得搭理大姐吗?”
阿平委屈瘪嘴,大姐刚进院门他就喊人了,只是人多大姐没顾得上搭理他。
“阿英姐,你再不来下晌我可就上门了。”走近了,江离笑嗔。
见她拎着两包月饼,穆英回身往巷子口处走,“家里事儿多······”她身体算是缓过来了,内里调理的如何暂且不说,面色红润了不少,人看着也不消瘦了,就是眉宇有股愁态。
见此,江离松了口气,拎起油纸包晃着笑道:“知道了,大忙人,陪我再回去一趟。”
如此,姐弟三人陪着江离一道又回家,院里只二房双胞胎玩泥巴不见其他人,还是穆芳做主迎接。
“我也还没去大爷爷那边呢,正好跟着大姐一道,阿芳你忙吧,晌午饭就不要做大姐那份了。”江离将油纸包递过去,瞥见三房屋子窗后有人闪过,也没在意。
穆芳已经十五,亲事虽还没定,但家里已经相看的差不多了,接人待物有亲娘小何氏教导,很是能说得过去,笑得腼腆,要拉江离进屋,“阿离姐,进屋坐会儿喝口水,大姐难得回来一趟,爷奶肯定也想留大姐在家吃饭。”
江离将油纸包塞给一旁的穆子墨,摇头笑着说客套话,“大爷爷那边还没去过,正好同大姐一道去,就不进去了,闲了来家玩儿。”
见她手里还有一包月饼,知晓不是扯谎,穆芳也没硬拉着进屋,却是跟着出院门,一直将人送到巷子口。
穆英、江离带着俩小的往里正家去,路上说着秋收割稻的事儿。
李氏正坐在院里编席,见着院门口进来的人,朝厢房喊道:“阿珩媳妇,阿英阿离来了。”她手里的活儿不能丢,丢下编了一半的席子就散了,只能叫孙媳妇出来迎客。
“大奶奶你忙你的,我和阿英姐又不是外人。”见朱氏扶着腰出来,江离快走几步扶住人,“嫂子歇着吧,身子重本就累。”
穆英也关心了几句堂弟媳妇。
听着院里动静,老太太拄着拐杖从上房出来。
虽是满头银丝,可面色白皙脸盘圆润,精神头尤其好,眯着眼打量了一回大重孙女,拉着人手絮絮叨叨说着头一个孩子没缘分养好身体之类的宽慰话。
也没进屋,几人就坐在院里小板凳上说话,旁边小方桌上摆着水杯、果盘,阿芸带着阿平分吃了一个苹果后给李氏递竹篾。
眼看近晌午,李氏收拾着起身要去做午饭,阿芸嘴快道:“大姐和阿离姐早说好了在阿离姐家吃,下次来在大奶奶家吃。”
李氏不愿放人,还要拉着江离一道留饭,朱氏也在一旁劝说,最后还是老太太拍板放人,虽上了年纪,说话很是逗趣,对着大儿媳道:“让她们去吧,晌午阿离肯定做好菜,咱们沾阿英的光也尝尝。”
她年轻时生孩子多,头胎就是双生子,后面又得两女一子,老太爷很是注意老太太的身子,一般重口的都不让她吃,现在上年纪了,老太太颇有些老小孩的性子,任性起来谁劝都不听,江离扶着老太太笑,当场给阿平安排饭做好送菜的活儿。
回到家,江离捞起泡在水缸里的葡萄、番茄、桃子让三人吃,“菜都备齐肉也腌好了,开火就成。”
番茄都是末茬,个头小小,穆英捏了一个笑着进灶房,“我看火,咱俩正好说说话。”
两人在灶头忙碌,阿芸和弟弟坐在灶房门槛上,怀里抱着大碗一起吃葡萄,葡萄皮就丢旁边的猪食桶里。
晌午大菜红烧排骨、口水鸡、排骨莲藕汤,再有瓠瓜炒肉丝、青红椒炒肉、番茄炒蛋,主食是早晨焖的米饭,倒进炒菜后的油锅里热了热。
穆子骞来叫大姐妹妹弟弟回家吃饭,江离把人推出大门不说,还把送菜的活儿交给了他,“我们要吃饭了,你给大爷爷家送去也快回去吃吧。”话罢拍拍手关上大门,还叮嘱旺旺一定要好好看门。
穆子骞听着门里动静哭笑不得。
篮子里两盘排骨、两盘肉丝,知晓有一半是给自家的,穆子骞鼻子发酸,正要转身大门又被打开,手里被塞了一个小陶罐。
“这汤给太爷太奶,快去吧。”江离摆摆手进院,这次倒没关院门。
阿芸、阿平吃惯了阿离姐家的饭,看着白米饭肉菜炒蛋的只觉高兴,穆英却是感动又心疼,“炒这多哪能吃得完!”
“哪就吃不完了,也就看着样数多。”江离给她饭碗添了一勺番茄炒蛋,“尝尝番茄,明年我给你留点苗,长熟了你拿到集上卖。”
穆英低头闭了闭眼,摇头道:“家里事婆婆做主,我就不掺和了。”
江离当没看见她泪目,给阿芸、阿平夹菜,“又不是让你争掌家权,就自己种一行菜,熟了换钱买肉吃补身子 。”
穆英不吱声,江离也没再说,转而说起几个小的以后住的屋子,“过完年出了正月估摸爷爷就分家,到时候阿芸带阿平住西间那边,衣柜桌椅不打算动,阿平再长两岁就跟阿耿住,阿耿住西厢,家具已经在打了······”
饭后穆英帮着收拾锅灶喂猪,见后院菜地齐整,茅房、猪圈也不臭,夸道:“你这本事,阿芸以后说婆家不愁!”长嫂如母,妹妹能学到弟妹一半的持家本事,就已经很出挑了!
村里谁家猪圈、茅厕不是臭烘烘,和爹刚来柳树湾时借住在阿骞哥家,那时候上茅房是她最痛苦的事儿,后来自家屋子修好,江离就尤其注重厕所卫生。
即便是旱厕没有冲水的条件,家里出钱请人从山脚拉土回来堆着,解手完就用土覆盖,粪土积到粪坑一半高就请人来掏粪拉粪。
现在江离一个人,粪坑都是一个月一清理,牛老头见这样虽费土可粪多了,学着给自家积肥,“我一个人,多用点土粪就多,不然就那几亩地还得买肥。”
午饭没在娘家吃,下晌要回去跟长辈说说话,穆英没多留,江离把给她准备的回礼提出来。
见一篮子东西,穆英不收,“哪有你这样的,就一包月饼我还连吃带拿······”再者她先得回娘家,这提回去三婶不得眼热死。
“都是家里东西不费钱,红糖、月饼都是我自己做的,剩下就是菜,提着吧,葡萄给猫蛋狗蛋吃,炒番茄的时候跟你婆婆说一声我明年给你送苗的事儿。”
要是以往,为着省事儿江离也不会现在就给回礼,起码坐在大门口,等着人从穆家出来回去时给了就成,可今儿她就想给阿英姐撑腰。
中秋礼阿英姐只送了一包月饼,她去穆家送月饼时没见着三房孩子,江离稍微一寻思,猜测怕是躲屋里笑话人呢,就不想省事儿了,管他闹不闹!
穆英还在推拒,阿平不大懂,阿芸却是眉开眼笑,要接过篮子帮大姐拎着,“不给猫蛋狗蛋吃,大姐你留着自个吃。”太奶奶、大奶奶、阿离姐都没说啥,菲菲姐还当面嫌弃大姐送的礼,哼,眼皮子浅没教养!
出了舒家大门,走远了穆英还回头,见人站在门外,挥手催着进院,拐入巷子却说妹妹,“咋就伸手接了,带回去家里又得吵。”
“吵啥呀,这是阿离姐给你家的回礼。”阿芸不听,一个人跑着往家里去。
穆英叹气,却又听弟弟说道:"大、大姐,不、怕。 "见弟弟陪在一边,小小人儿仰着脑袋满脸认真,忍不住红了眼睛。
“嗯,大姐不怕!”
有阿离这一篮子回礼,就算娘家不给回礼,她回去婆婆大嫂也不会说嘴,穆英眨了眨眼,篮子换到左手,右手牵着弟弟往娘家去。
······
这是江离一个人过得第四个中秋,如前三年一般,八月十五下晌带了自己做的月饼吃食、买的糕点糖块纸钱香烛连带一壶清酒去上坟。
搬来西乡县柳树湾不久,她爹就找阴阳先生看日子买坟地把她娘和弟弟的坟茔迁了过来,现在已是三个坟头。
点蜡上香,摆了祭品烧过纸,见天色还早,江离拿起镰刀割坟茔旁边的杂草。
下山时遇见别家上坟的人,问好后一道下山回村。
雾霭伴随着青烟在村道上游荡,玩闹的孩童笑着钻入烟雾不一时又奔出,好不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