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夜里十一点半,苏筠还坐在书桌前。
台灯下,摊着她明天要讲的课件。PPT上一行白字打在黑底上:
“空性并非虚无,而是容纳万象。”
她盯着那句话,看了很久。
窗外冬夜很安静,校园里的梧桐叶落在路灯下,发出轻轻的“沙沙”声。她忽然想起林望说过:
“你总是讲道,却不肯讲你自己。”
她试着把PPT翻到下一页,却忽然合上了电脑。
她拿起桌上的那张旧便签纸。那是林望大学时写给她的,上面潦草写着:
“浪费空间不是罪。
有些空间必须空着,
才能留给未来走过来的人。”
她当年曾笑他太理想。可现在,她把那张纸放在灯下,却觉得上面那几行字像在发光。
她忽然意识到:
“我讲‘空性’,不是因为我比别人更懂空。
是因为我怕我心里的空,没人看见。”
她从没对谁承认过这一点。
她在讲台上,语气总是平稳、冷静,甚至带点讽刺。她喜欢控制课堂,控制提问,控制她能被人看见的部分。
可是,她也会在夜里坐在书桌前,忽然想哭。
手机在桌上亮了一下。是一个朋友转发的哲学讲座预告。她点开看了几秒,又关上。
她盯着微信界面,犹豫了很久,终于点开林望的聊天框。
输入框里,她打下:
“你那张便签纸我还留着。”
她看了很久,手指悬在“发送”按钮上,却始终没有按下去。
最后,她删掉那句话,又打下一行:
“你那句话说得对。空出来的空间,那不是浪费。”
她想了想,又没发出去。
她把手机放下,双手交叉抵在桌上。
她忽然轻声说:
“可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把心里的空,留给别人看。”
第二天,她还是如常去上课。
她穿着那件米色风衣,背着书包,走进教室。学生们像往常一样叫她“苏老师”。她点头,笑着,翻开课本。
没人看得出,她昨晚差一点就把自己最隐秘的部分,告诉了那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