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穿越重生 > 能工巧匠(工) > 第106章 第 106 章

能工巧匠(工) 第106章 第 106 章

作者:黄姜 分类:穿越重生 更新时间:2020-04-10 04:11:33 来源:文学城

二月初一杨绦的织云纺织厂开业这天,也是袁氏布店推出春夏季新布的日子。当天袁宁去参加纺织厂的开业典礼了,此事就由小六(肖陆)在袁氏布店城东分店举行。

杨绦年前就已经和袁宁说好,卸下了‘代言人’身份,与袁氏布店的生意也交由杨温接手负责。

因此袁氏布店一方早已做好准备,向‘绦公子’的粉丝们透露,杨绦忙于其新开的纺织厂的事务,无暇他顾,将不会再来袁氏布店送货,也不会在新布推出之际到店捧场帮忙。

杨绦的那些粉丝们虽觉遗憾,以后看见绦公子风仪的机会少了,但在确定绦公子确实不会再常来袁氏布店之后,也只好接受了。

与此同时,袁氏布店又放出风声,说是下次新布推出之日,将会有杭州学院最近声名鹊起的‘南山散人’到店捧场。

南山散人是一个名叫陶蕴的举人的号,也是他的笔名。他以写话本故事见长,像是狐仙鬼怪等的灵异情爱话本,英雄美人、快意恩仇的侠义话本,缠绵悱恻的才子佳人话本……等,各种题材都写,文字清丽脱俗,情节曲折惊奇,引人入胜。

南山散人的读者男女几乎各占一半,而能读得懂话本、识字的人,都是家境殷实读得起书的,分布于杭州的中上阶层。

由南山散人接替杨绦做下一任‘代言人’,也算合适了。

南山散人长相只是一般,顶多称赞一句端正清秀,与以俊美昳丽的容貌闻名的杨绦自然没法比。

而袁宁也再清楚不过,别说杭州之内、就是整个中原,怕是都难再找出一个像杨绦这样俊美昳丽得…如魔如妖的男子了。

于是就只能换一个风格,又一时没找到合适的‘温润公子’这一款的,就找了南山散人这样虽容貌不显,但颇有才情的话本子大家。

正正好的是,由杨温接手布匹生意之后,设计出的第一季三款新布,配色上又是偏清雅风格的,后续经由杨绦建议——以蚕丝和细棉混织,于清雅之中添了奢华之感,扩宽了清雅的框限,受众更广。

正好符合了南山散人的气质,将他端正清秀的相貌气质往上烘托了几分,让那些闻名而来想要见见南山散人真面目的客人见了,竟也觉得又是另一番气度了。

综上,袁氏布店事先准备充分,虽然损失了一批绦公子的死忠粉,但也拉来了一些新客,只待慢慢转化成老顾客。最后算下来,因为杨绦的这番变动带来的不良影响倒也不太大。

总归是将影响控制在了一定范围,再经营一两季,就能慢慢恢复起来了。

如此一来,杨绦在袁氏布店这里的盈利也不会大幅缩水了,每月也能稳定有个三四十两银子的进账。在纺织厂还没大肆揽钱的当下,聊胜于无吧。

‘真是膨胀了,竟然说每月三四十两银子的进账,只是聊胜于无。’杨绦心里自我吐槽。

不过他也没说大话,虽然以纺织厂前后总共近千两银子的前期投入来算,现在说回本盈利还太早。而且他又不打算一直守着现在这个小厂,之后还将不断打造更多机器、招聘更多工人,扩张途中、投入也将不断加大。

要说回本的速度大于投入的速度,最后实现纯粹盈利,怕是至少得到明后年去了。

但二月结束后,计算出的账面上的二月利润,可是有约三百银子的!

晚饭后,杨绦问道:“京城来信了,您是个什么想法?”

昨日,从京城来了一封信,信中倒没有说什么大事,只是照例地说了过年时和年后的近况,寒暄问好而已。

只不过杨温当初是以参加他婚礼的缘由留下的,如今不仅婚礼已过,大年也过了,然后正月过去后又走完了二月。虽说这古代出行不便,出一趟门总要拖拉个几天至大半月、甚至几个月的,但杨温拖拉得也太久了。

“如果您真想进京城去,也不必顾忌我。”杨温又道,“您手头和袁氏布店的生意,我忙不过来的话大可以交给旁人来做,现在和以前不一样,不指着那笔生意养家糊口。”

他说的是大实话,既然纺织厂已经开起来了,那就要以纺织厂为重,不会让与袁氏布店的那笔生意耽搁了他的正经大事,不然就是本末倒置了。

杨温一时沉默着,过了会儿,才道:“依我的意愿,我自然是想要留在杭州的。”

“况且你既然将这桩生意交到了我手上,虽每月赚的银钱比起来不多,不过蚊子腿再小也是肉,我是愿意一直给你做着这桩生意的。”

杨温今年就将满四十岁了,在这平均寿数也就四十来岁的世道,像他这个岁数的,有些孙辈都已经能打酱油了。

所以杨温这个年纪上了,夫妻分开居住早已不再会难舍难分,何况他和李桃花的夫妻之情本就稀薄得很,就如之前说的:在李桃花眼中,怕是只把杨温当做挣钱养家的牲口或奴才。

杨温想要留在杭州,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经过这三四个月的相处,李绒对杨温这个公公也有了些濡慕之情。

和杨老爷子和李桃花他们完全不同,杨温话少,不管东管西,还帮着把布匹生意料理得妥妥当当,在他们忙的时候杨温这个公公也能帮忙看家、待客或处理琐事。

如此情况下,李绒也很愿意满足杨温这个公公的唯一嗜好——吃。慢慢地,李绒也把杨温当做爹来看待了。

李绒听杨温如此说,表露了她作为儿媳的态度:“爹,我和绦弟也想要您留下的,有您在能给我们帮很多忙。即便您日后不能帮忙了,我们也会赡养您、让您颐养天年。您愿意留在杭州,我们都求之不得。”

在愿不愿和父母长久地居住在同一屋檐下这件事上,是夫妻两人之间的事,应该有商有量。不过李绒既然这么说了,杨绦也乐意杨温留居杭州。

“此事这样,过两日我会写信给大哥和三弟他们。同是亲生儿子,我远在南方却也想要尽尽孝,不如就由我来赡养爹的晚年吧。至于爷爷和娘他们住在京城,就由他两多费心了,有机会时我也会带着爹,我们一起进京去看望他们的。”

“爹,您看呢?”

在民间,儿子赡养父母老人,有长子独自赡养的,有一大家子居住在一起共同赡养的,也有各个儿子各自赡养一个的,就像杨绦这样,由他赡养杨温,由杨谦和杨谚两人赡养老爷子和李桃花。

杨温当然是没有不愿的,立即应道:“这样再好不过了!给京里去一封信,以后我就跟着老二你过了!我还健壮着呢,可以帮你们的忙,三五几年内还不必你们赡养……”

杨绦:“也就是一个留你在杭州的借口而已,你既还健壮着那就加劲挣钱罢,有了零花钱就能随心花用了。”

过了几日,杨绦回信时就在心中说了此事,等到京中的信再寄来时,果然没人反对。

虽然陡然说起赡养老人的事情,显得有些突然,但杨绦信中说的入情入理,他们三兄弟也都已成家立业,从世情上来说也可开始赡养老人了。

而作为妻子的李桃花都同意了杨温住在杭州,不在意自此之后夫妻分居,那么以后杨温就跟着杨绦他们在杭州生活了,只在有机会或有大事需进京时,杨温才会去京城与老爷子他们见见面。

此为后话,稍提一句而已。

……

织云纺织厂二月初一正式开业,随着二月份的结束,工人们也正式工作满一个月了。

织作的二十个工人,这月考核都得了优良,没有人被扣钱,都得到了足额的一两半银子的二月工钱,再加上岗前培训七日的工钱,基本工资就是一两八钱银又五十文钱。

而纺作的四十多个工人,也都表现优良,全额得到了每月一两银子的基本工资,外加培训七日的工钱,一共约是一两三钱银子。

在三月初五这天上工前,杨绦准时发下了这笔工钱。得了该小班前三名的工人,还得了对应数目的银钱和肥猪肉奖励。

这天工人们实实在在把工钱拿到了手里时,不由地高兴不已!

“说今儿初五结工钱,今儿早上就结了,真是讲诚信!不像我以前在家织布时,因为技艺不到不能织厂长的单子,只能织原胚布拿去布行卖。偌大一个布行,结起账来竟然也拖拖拉拉,愣是要一匹一匹地记账了积在那里,积到十匹凑整了再结账……”

“我们这些人家里,多是有人给厂长织了这几年布的,厂长是什么样的人还不晓得?办起事来真是大气敞亮!唉呀,这肥猪肉真是新鲜,说是厂长特意去早市上切来的现杀猪肉呢,刚拿在手里还热乎着呢!”

“哪个还不晓得你啊!你就炫吧,得了小班第二名了不起呢!”

……

发工钱的日子,工人们的怀里揣着钱,自然就由心地高兴。

手上的活儿得心应手之后,就边操作着机器做工,边聊起天来,心里高兴、嘴上也就止不住,尤其是女工们。

织作第二房里,众女工边做活儿便聊道:

“大前天时,我们房还有隔壁房新摆进来的织机,加起来是二十架吧?那是不是要再招进来二十个织匠啊?”

“应该是的,那些织机总不会是放在那里好看的。”

“那怎么也没听着信儿啊?要是招人的话,我那住在城外的妹妹向来也是在家织布挣钱的人,肯定做得来这份活儿呢……”

“是啊,我家弟妹也能做呢。”

一个月一两半银子的工钱,旱涝保收,只要做着这份工省吃俭用就基本能养活一家人了,这样的好事当然是要念着自家亲戚的。

刘婶子没能实现她月初定下的目标,只得了个第二名,第一名被那闷不吭声的王妹儿得去了。不过她也不怒不妒,只想着下次定要把第一的宝座夺回来。

刘婶子爽朗笑道:“这目前啊,先别想着拉拔自家亲戚了。前几年里给厂长织布的工匠,可有六七十家吧?我们这才二十人呢。所以啊,先得等每家都有一人,这六七十家都照顾到了,我们才有机会去拉拔自家亲戚呢。”

“我们已经进到厂里来了,自然想要拉着自家亲戚进来。但站在厂长的位子上看,他帮衬了我们这二十家,如今还需要人手,那自然就会想着去帮衬另外四五十家了,这样才显公平嘛。”

“刘婶子你的消息真是灵通,听你说来,那应该是没错的了。”

“唉,只能等以后再拉拔我那妹妹一把了。其实吧,既然都能做这活儿,也不必要从剩下那四五十家里选,毕竟谁做不是做呢?”

“是啊,这样的话,我那弟妹说不定还能被选进来呢。”

刘婶子又是爽朗一笑,“我们进来了,就想要拉一把家里亲戚,此为人之常情。可那些早就想进却还没进来的,就不会这么想了,他们怕是要说我们贪得无厌了。”

刘婶子这样一说,同班女工们也纷纷点头:

“刘婶子你说的是实话了。”

“总不好便宜都让自家占去了,也得给别人家一些机会嘛。”

……

就和后世在教室外、出没无声的班主任一样,杨绦也会无声无息地在工房外面巡视,主要听一听工人们做工时在闲聊些什么,以便更好地管理工人。

顺便也留意一下表现突出的工人,看看是否适合培养成管工一类的管理者。

这刘婶子,倒是可以去做新工人的管工之一,因为多次观察下来之后发现她确实能说会道,有斗志、有目标,性情爽朗不爱藏着掖着,懂得站在他这个厂长的角度想问题。

不过刘婶子上月只得了第二名,若是提了她做管工,那第一名的王妹儿若是不动,就会让人觉得有失公平。

杨绦看了眼手快脚快,正默默快速织布的王妹儿。这王妹儿是王织匠家在一年前孀居回家的女儿,带着一个婆家不稀罕的十来岁女儿,平时话不多,但好像也不是个怕事、怕得罪人的人。

‘把现在这个管工和刘婶子调去带教新工人,由王妹儿来接手现在这个已成规矩的班做管工的话,应该没问题。毕竟王织匠是最早帮忙织布的那几个工匠,就当是照顾他女儿了。’

杨绦无息地来,又无声地离开了。

接着杨绦又去到织作第一房——里面做工的都是男工人,在外面站了一会儿观察过之后,还进去和工人们闲侃了几句,并在心中决定了把最初就看好的两个工人提拔为新的管工。

一样地,杨绦又去纱作逛了一趟,也确定下了提拔为管工的四个人选。

正如女工们议论时所说,在大前天时,厂房里新安装完毕新式织机和纺纱机各二十架,如此机器总数也就都增加到了四十架。

机器增加,相应就需要招聘工人了,而二十个织工、四十个纱工,杨绦也早就已经招足。

就如刘婶子所说,织工都是为他织过布并且现在依旧为他织布的工匠家里的,一家一个——自家没有想进厂的也都介绍了一个亲朋进来。

至于纱工,当然是以前供应纱线给李绒的纱户了,一家一个凑不够数,就让他们介绍了相熟的人进来。

正月初五散工之前,杨绦将工人们集合到厂房外的空地上,宣布了明天要进新工人之事,以及提拔为管工去带教和管理新工人的名单。

“……原来各班之中调走了两个工匠去做管工,明天相应就会调进来两个新手工匠,以便保持每个小班的人数为十人不变。”

“还望自明日起,各位管工和老工匠们能齐心协力,将新手工匠们带好、教好。另外,除每月每个小班依旧会排出前三名之外,表现好的管工们、也会有额外奖励!”

与第一批工人一样,新进的工人们在培训七日之后,就正式上岗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