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谋臣 > 第16章 第16章 春雨如潮

谋臣 第16章 第16章 春雨如潮

作者:半山听松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17 14:01:26 来源:文学城

翰林院官舍的檐角垂着雨帘,将暮春的寒意都裹进了湿漉漉的风里。

林修远躺在值庐临时用来休息的榻上,额头敷着浸了凉水的布巾,昏沉中只听见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敲得窗纸沙沙响,像极了他连日来连轴转的脑子。

前几日帮李崇义解围,又去东宫应对太子,昨夜整理《太常寺卿手札》到三更,今早起身时便觉喉咙发紧,午后竟发起热来。

他派人召请了太医问诊后,喝了便在昏昏睡去,直到被一阵极轻的敲门声惊醒。

“谁?” 他声音沙哑,没什么力气。

门外传来一个迟疑的声音,声音低微像是怕惊扰了房中的人:“先生,是我。”

林修远微怔。这时候,他来做什么?

“进来吧。”

门被轻轻推开,带进一股潮湿的水汽。

玄钧站在门口,月白的袍子湿了大半,发梢还滴着水,手里却紧紧攥着一本书册,书角被雨水浸得发皱。

他像只冒失闯进来的小兽,站在原地,看着床上的林修远,眼神里满是些藏不住的慌乱。

“殿下怎么来了?” 林修远撑起身子,玄钧快步上前将他按住。

“先生躺着。” 玄钧的指尖触到他的手臂,只觉滚烫,眉头瞬间蹙了起来,“听闻先生病了……”

“不过是风寒,不碍事。” 林修远咳了两声,“殿下冒雨前来,若是染了病气……”

“我带了伞。” 玄钧立刻辩解,却在看到自己湿漉漉的袍角时,声音低了下去,“只是雨太大,伞没护住……”

他从怀里掏出个陶碗,碗口用布盖着,还带着点余温:“这是……母妃手札那里学的姜汤方子,加了点红糖,说是驱寒管用。”

林修远看着那碗姜汤,汤色浑浊,显然是第一次熬制。

他接过碗时,指尖碰到玄钧的手,冰凉冰凉的,想来是在雨中奔波所至。

“殿下费心了。” 他低头喝了一口,姜味辛辣,混着红糖的甜,呛得他咳嗽起来。

玄钧连忙递过帕子,手忙脚乱。“很辣吗?” 他看着林修远泛红的眼角,有些无措,“我第一次熬,把握不好火候……”

“没有。” 林修远笑着摇头,也不知是不是心理作用,喉间的灼痛感竟真的感觉缓解了些,“很好喝。”

雨声似乎更密了,将官舍里的静谧裹得严严实实。

玄钧坐在床边的凳上,手里摩挲着那本湿了角的书册,没开口提请教问题的事,只看着林修远床头的药碗。

“太医来看过了?”

“嗯,开了方子,已经服过药了。”

“药苦吗?”

“还好。”

林修远看着玄钧低垂的眉眼,忽然想起他在冷宫时那戒备的眼神,想起他待人接物时的那份拘谨,又想起他在棋盘前故作镇定的模样。

然而此刻他眼中却只剩下纯粹的担忧。

“先生倒下了,谁教我下棋?” 玄钧忽然低声说,手指在书册封面上轻轻划着。

林修远一怔,随即笑了:“等我病好了,便教你‘弃子争先’的棋路。”

玄钧抬起头,眼底亮了亮,像散落了漫天的碎星。

他忽然伸出手,极快地碰了一下林修远的额头,又像被烫到似的猛地收回。

“烧……好像退了点。” 他结结巴巴地解释,目光飘向窗外,不去看林修远,“我就是……看看。”

林修远愣住了。那指尖的微凉,像雨滴落在滚烫的石头上,激起一阵细微的麻痒,顺着皮肤一直窜到心里。

他张了张嘴,想说 “殿下逾矩了”,却看见玄钧泛红的耳尖和紧攥着衣角的手,话到嘴边竟成了:“雨大,早些回去吧。”

“嗯。” 玄钧站起身,却没立刻走,而是拿起床边的薄被,轻轻往林修远肩上拉了拉,动作笨拙又仔细,“先生按时喝药。”

“好。”

玄钧走到门口,又回头看了一眼。烛火在他眼底跳动,映出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他顿了顿才开口,“先生好生休养,别劳神。”

林修远看着他消失在雨幕里的背影,握着姜汤碗的手指微微收紧。碗底的余温透过掌心传来,驱散了心中的寒意。

窗外的雨还在下,敲打着檐角,也敲打着人心。

林修远躺回床上,听着雨声,忽然觉得这场风寒,似乎也没那么难熬。

而玄钧撑着伞走在回静怡轩的路上,春风卷着细雨,冰凉的雨丝打在脸上,却浑然不觉。

指尖似乎还残留着林修远额角的温度,烫得他心跳不止。

他低头看着自己湿漉漉的衣裳,忽然忍不住笑了,那碗熬得半生不熟的姜汤,他其实在静怡轩里练了三次才敢送来。

雨幕将两人的心思都藏得很好。

一个病中的午后,一场及时的雨,一碗滚烫的姜汤,一次笨拙的探额,一切都被这场春雨所掩盖。

这场雨,下得真好。

——

午后的阳光透过气窗斜切进来,照见空中飞舞的尘埃,翰林院档案库的木架上,泛黄的典籍摞得比人还高。

“林大人,你风寒未愈,怎么就来这阴冷的地方?” 李崇义端着刚沏的热茶走过来,眉宇间带着关切。

林修远接过茶盏,指尖传来暖意,咳了两声才笑道:“无妨,昨日喝了药,热也退了,今日觉着好多了,没那么严重。倒是有几处礼制疑义,非请教崇义兄不可,耽搁不得。”

李崇义叹了口气,目光扫过满架的典籍,语气里带着自嘲:“我被贬了官,也就配在故纸堆里打转了。林大人有何见教,尽管问。”

“是敬佩,不是请教。” 林修远翻到《月令》中 “仲夏祈雨” 的篇章,指尖点在 “大雩礼,帝亲往,皇子从” 的字句上,“前日考校,兄台对《诸侯朝觐礼》的剖析,引经据典,鞭辟入里。尤其对‘礼之根本在民生’的见解,修远深以为然。”

他话锋一转,声音低了些:“可惜啊,如今朝中重实务轻礼乐,竟让兄台这样的大才屈就于此。殊不知‘礼’这东西,看似虚浮,却是定分止争的根基,皇子明礼,则君臣有序;百官明礼,则吏治清明。”

李崇义的手指摩挲着袖角。他寒窗苦读半生,钻研礼制二十载,却因党争无故牵连,如今连参与修撰《礼器考》的资格都差点被剥夺。

“陛下近年常忧心皇子教化,尤重‘明礼’二字。” 林修远声音微弱,“太子殿下忙于朝政,于礼学多是兼顾;二殿下身子弱,难承礼学考据之繁;三殿下志在兵权,对祭礼沿革向来疏淡……”

他抬眼看向李崇义,目光诚恳:“唯独七殿下,身处静怡轩,却手不释卷。前日还向我请教《周礼》中‘以礼和邦国’之论,言谈间对‘礼为民本’的理解,颇有见地。”

李崇义眼中光芒一闪,等着他接下来的话。

“只是……” 林修远轻咳两声,语气惋惜,“殿下根基尚浅,遇疑难时常无人可问。譬如近日读《春秋》,对‘郑伯克段于鄢’中‘礼’与‘权’的纠葛,便颇有困惑,何时该守礼,何时可权变,这其间的分寸,若无人点拨,怕是难悟透。”

“林大人的意思是……”李崇义明白了他的用意,但还是有些犹豫。

“非为私授,只为正学。” 林修远立刻点明,堵死结党的嫌疑,“兄台精研礼学,若能以‘切磋’之名,为殿下写几篇短笺解惑,譬如分析‘郑伯克段’中‘礼防未然’的深意,或是‘齐鲁会盟’中‘礼定尊卑’的智慧……既是正本清源,也算让您的学识,不至于只埋在档案库里。”

李崇义的呼吸微微急促起来。写短笺解惑?这哪里是 “切磋”,分明是让他以笔为教,借玄钧之口,把自己的礼制见解递到天听跟前!

林修远看他心动,趁热打铁道:“况且,听闻今夏大雩礼在即,陛下近年重视祈雨大典,或会垂询皇子对祭礼的心得。兄台熟知历代大雩礼沿革,若能略述要点……”

他掰着手指细数,声音压得更低:“譬如‘舞雩’的八佾规格如何体现‘天子与天对话’的威仪;‘献爵’时‘三进□□’的步幅如何暗合‘阴阳调和’之理;甚至‘祝文’中‘敬天’与‘恤民’的措辞比重……这些细节,若殿下蒙垂问时能对答如流,既显陛下教化之功,亦是兄台之学泽被宫廷啊。”

大雩礼!李崇义猛地抬头。

那是夏季最重要的祭祀,皇帝亲往,百官陪祭,若七皇子能在此时对答得体,何止是 “不负圣望”,简直是在满朝文武面前,替他李崇义的礼学正名!

他想起自己被贬前,曾力主 “大雩礼当重民生,减奢靡”,却被太子党斥为 “迂腐”。如今若能借玄钧之口,让皇帝听见这些话……

“还有,” 林修远继续道,“陛下曾言欲重修《承熙会典》中‘军礼’篇,实则‘宾礼’‘嘉礼’亦多有疏漏。听闻兄台对承平年间礼制熟稔于心,若能草拟一二建言,譬如‘外藩朝觐礼’如何兼顾国威与怀柔……若殿下能借此稍解圣虑,岂非一段佳话?”

这话彻底点燃了李崇义的热血。

他毕生所学,不就是盼着有朝一日能 “正礼乐、明纲常”?如今机会就在眼前,不必依附任何党派,只需借一位好学的皇子,让礼制回归正道,让自己的学识不至于埋没尘埃。

李崇义深吸一口气,对着林修远郑重拱手:“林大人!崇义虽不才,然于礼制一道,浸淫数十载,不敢称国手,却也敢说句句有据!”

“蒙大人不弃,殿下垂青,” 他声音激动,“此非为私谊,实为正礼乐、明纲常!殿下但有垂询,崇义必倾囊相授!著文释疑、解析祭礼,更是分内之事!”

林修远见他已定,终于放松了些心神。然而他这刚一放松,就觉那因风寒而未愈的身体发出了抗议。

他赶忙起身回礼,带着些歉意:“有劳崇义兄了。修远这就去回复殿下,说他近日困惑,总算有解了。”匆匆作别后赶忙离去。

回到官房他只觉得汗如雨下,坐在椅子上大口的喘着气,一旁小吏见状忙问,“大人!您怎么了?可是哪里不适?”

林修远喘了半晌才舒缓过来“无碍,去照着昨日的药方,再煎一碗药来。”

——

三日后,林修远迈入静怡轩时,玄钧正坐在案前翻札记,听见动静猛地抬头,那漂亮的眼眸瞬间亮了起来。

“先生!” 他起身时带倒了凳脚,忙扶稳了,语气却透着掩不住的雀跃,“您来得正好,李大人新送来的‘大雩礼祝文注解’,我有两处没吃透,正想请教您。”

林修远解下沾了雨的外袍,递给内侍,声音里带着点病后的沙哑,却还算温和:“哦?哪两处?”

玄钧连忙指着札记上的字:“李大人说‘祝文当以百姓生计开篇’,可祭天本是敬神,这样会不会……”

他抬头望过来,说话都比平时轻快些,“我昨日练了几遍祝文,总觉得这句‘愿陛下爱民如子’说出来有点涩,您帮我听听?”

说着便要开口诵读,林修远却抬手止住了他。

“殿下这几日,练的是祝文,还是别的?”

玄钧一愣,脸上的雀跃淡了些:“自然是祝文……”

林修远没接话,只抬眸看向他。

目光从他微乱的鬓发扫到案上没盖盖子的砚台,再到那本被翻得卷了角的札记。纸页上的批注歪歪扭扭,比起月前写的差别甚大,反倒像是心不在焉时划上去的。

他心沉了沉,这孩子最近不对劲。

前日练祭礼步法时频频走神,昨日问 “舞雩八佾” 时答非所问,今日批注札记时,竟在空白处画了个小小的棋盘。

莫不是静怡轩的环境让他忘却了自身处境?

还是上次的提醒并没有听进去?

林修远的目光慢慢冷了下来,像春日里忽然吹过的一阵凉风。

“殿下。” 他开口时,声音冷淡,甚至称得上生分,“札记上的注解,李大人写得已经很明白。‘敬天’与‘恤民’本就一体,祝文里提百姓生计,是让上天知道,陛下既敬天,也爱民,这点道理,殿下前日便该懂了。”

玄钧脸上的血色一点点褪去。

“是……学生愚钝。” 他低下头。

林修远看着他这副样子,喉间又泛起痒来,咳了两声:“殿下若觉得涩,便再读十遍。李大人的札记字字珠玑,殿下与其纠结措辞,不如多想想‘大雩礼时若遇太子发问,该如何应答’,这才是眼下最该练的。”

玄钧抬头撞进林修远疏离的目光中,那里面没有前些日的纵容,没有往日的关切,只有先生对学生的审视,甚至带着点不易察觉的戒备。

玄钧握了握拳,压下了心底那点失落。

“学生……知错了。” 他低下头,“我这就去把札记再抄三遍,祝文也会练到纯熟为止。”

林修远看着他敛去所有情绪的样子,心里那点较劲的火慢慢散了,只剩下些说不清的酸涩。

他接过内侍手中的外袍:“殿下明白就好。我还有事,先走了。”

走到门口时,玄钧忽然在身后低声道:“先生慢走,雨天路滑……”

林修远脚步没停,只淡淡应了声 “嗯”,撑着伞便消失在雨幕里。

玄钧站在原地,看着案上那本被自己画了棋盘的札记,指尖狠狠掐了掐掌心。

他突然觉得自己有些可笑,在想什么呢?他俩的目标本就是活下去,为了两个不同的家族报仇雪恨,而自己却在做什么。

他摊开手盯着掌心的指痕,可为什么每次一见到他就……

他甩了甩头,拿起笔,蘸了浓墨,在那个小小的棋盘上重重划了一笔,把痕迹盖得严严实实。

窗外的雨还在下,玄钧重新铺开纸,一笔一划抄起札记。

【小剧场】

玄钧在静怡轩内黯然神伤:“先生今日凶我。”超委屈。

林修远在值房咳嗽:“病怎么还没好,真耽误事。”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6章 第16章 春雨如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