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谋臣 > 第15章 第15章 意外升迁

谋臣 第15章 第15章 意外升迁

作者:半山听松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17 14:01:26 来源:文学城

坤宁宫中,心腹宫女正跪在地上冷汗涔涔的小声回禀着,皇后阴沉着脸,仰视着地上缩成一团的身影。

“你再说一遍?”

宫女头埋的更低“回禀娘娘,二殿下状态最近似有恢复,淑妃娘娘她……特此去皇上面前求了恩典,给……给翰林院侍读林修远请旨升为了侍讲,听当值的公公说,陛下圣心大悦还赐了皇子内书房行走之权,和御笔一方。”

“淑妃倒是能耐了。” 她冷笑一声,眼底闪过一丝狠厉,“先前不争不抢,倒是本宫小瞧了她,现在还会利用着她那吓破了胆的儿子,给一个小小的侍读求恩典?!说起来倒怪了,她那怯懦的儿子怎么疯的那么凑巧?”

宫女小心翼翼地说:“娘娘息怒,那林修远……”

“不过是个钻营的小人罢了。” 皇后打断她,语气里满是厌恶,“若不是他多管闲事,玄谨那废物早该吓出个好歹,哪还有淑妃在陛下面前邀功的份?!” 她顿了顿,目光转向窗外,“传本宫的话,让东宫那边盯紧点,别让那姓林的借着‘内书房行走’的名义,在各皇子府里搞出什么名堂。”

“是。”

侍女刚准备退下,皇后的声音又响起,“等等。”

她精致的护甲敲着桌面,语气满是不耐:

“去查查那个林修远,本宫总觉得有些古怪。一个小小翰林,岂会那岐黄之术?仔细查查他祖上哪里,又有哪些家人,和淑妃什么关系,是否家族之间有来往,给本宫,一一查清楚!”

宫女应声退了出去,她知道皇后怕是动了怒,不管这林修远是不是淑妃的人,怕是也命不久矣了。

——

翰林院的考校厅里,林修远手执书卷走了进来,他来的早,考校还未开始。

厅内也聚集了一些同僚们,他们的目光齐刷刷落在走进来的林修远身上,有羡慕,有探究,也有几分说不清道不明的意味。

有人率先上前:“恭喜林侍讲学士!”,林修远只能客气回礼。

同僚见状纷纷围上来,七嘴八舌地恭维。

“林大人这可是平步青云啊!从六品侍读到从五品侍讲学士,这才多久?”

“听说二殿下的病全靠大人调理,淑妃娘娘在陛下面前没少美言吧?”

“这内书房行走的差事,可是能自由出入各皇子住处的,油水厚着呢!”

林修远被围在其间,却只能淡淡一笑,拱手道:“诸位谬赞,不过是侥幸办好了陛下交代的差事罢了。”

见有人还有话说,林修远只好赶忙开口:“感谢诸位大人的抬爱,修远资料尚浅,仍有许多需要向大人学习之处。今日考校方为正事,待会若学术方面有谬误疏漏之处,还望各位大人不吝赐教、指点迷津才是。修远必当谨记于心。”

“林大人过谦了。”

“好说好说。”

众人见他这滴水不漏回答知道这人拉拢不得,纷纷回了位置,林修远终得脱身,顺势坐下。

不久后考校开始,掌院学士主位端坐,翰林官们需就近期修书心得逐一汇报。

到李崇义时,他捧着整理好的礼器考抄本,声音略显沙哑:“……《承熙礼器考》卷三载‘诸侯朝觐,献苍璧三、黄琮二’,然比对《周礼?大宗伯》‘以苍璧礼天,黄琮礼地’之制,及去年延州出土的‘安邦侯璜’实物,其形制、数目皆有出入。下官推测,或为当年誊抄笔误,或因战时临时变通。”

他话音刚落,右侧案后便站起一人,是太子党羽张修撰。此人三十余岁,穿着鲜亮的从六品修撰官袍,嘴角噙着一丝笑意:“李大人高见,下官受益匪浅。只是……”

他拿起案上一本蓝布封皮的抄本,扬了扬:“下官近日恰读《南都志》,其卷七明确记载‘承熙十一年冬月,安邦侯献圭璧若干,形制如仪’,与大人所疑之制完全吻合。不知大人对此作何解?莫非是…… 大人所阅的《礼器考》底稿有残缺?或是……”

他拖长了语调,目光在李崇义袍角上打了个转,笑意讥讽更盛:“……大人离部日久,对近年新发现的史料有所疏漏?”

众人本在认真作着记录,沙沙声书写声戛然而止,十几道目光齐刷刷落在李崇义身上。

李崇义的脸唰地白了,握着抄本的手指收紧。《南都志》那卷他确实没细看,那是近年才从旧档中整理出来的孤本,流传不广,张修撰显然是故意挑了个冷僻的由头。

“《南都志》成书晚于《礼器考》百年,” 李崇义的声音发紧,“或有……或有讹误……”,这理由在他自己听来都蹩脚。

“哦?李大人这是说《南都志》不可信?” 张修撰语气咄咄逼人,“那敢问大人,可有实证?总不能凭推测二字,就否定前人记载吧?”

李崇义被问得哑口无言,喉结滚动着,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林修远坐在一旁,眉头微蹙着似在权衡,最后他缓缓起身,先向主位的掌院学士躬身行了一礼,语气平和如常:“学士容禀,下官斗胆说几句。”

主位的掌院学士正觉得尴尬,连忙颔首:“林侍讲请讲。”

林修远这才转向张修撰:“张修撰所引《南都志》卷七,承熙十一年冬月条,确有此载。然……” 他顿了顿,清晰地补了一句,“修撰似乎漏看了同卷后附的‘校勘记’?”

张修撰笑容僵在脸上:“校勘记?”

“正是。‘校勘记’有云:‘本条所记某侯献圭事,核之《大宗伯》及太庙旧档,其圭璧形制、数目皆与定制不符。疑为当时礼官记录有误,或诸侯逾制,未可尽信。今依制更正,附识于此。’”

张修撰的脸瞬间难看起来,他只翻看了正文,根本没看后面的校勘记!他哪里会想到有人居然会看的如此仔细!

林修远见他不答便继续道:“且,李大人所疑之处,非无的放矢。下官近日整理旧档时发现前太常寺卿的残稿散页,见其明确提及‘承熙某年,因西北战事,朝廷特许安邦侯以玉璧代战马,其制稍异于常’。此乃临时变通之策,故《礼器考》底稿未按常例记载,实非笔误。”

“李大人由实物与常制矛盾而疑之,正是考据严谨之处,何来‘疏漏’之说?”

他再次转向主位,躬身道:“下官冒昧,僭越了。只是考校学问,当以实证为先,断章取义或妄加揣测,恐失翰林本分。”

厅内鸦雀无声,众人在听完林修远话后又想起他方才自谦的说辞,这哪里是需要指点的样子?

张修撰站在原地,脸一阵红一阵白,张了张嘴想辩解,却被林修远那番引经据典的话堵得死死的,在翰林院,学问不如人是容不得半点狡辩的。

掌院学士连忙打圆场:“林侍讲博闻强识,所言极是。考校学问,正该如此严谨。张修撰,下次引证需得周全。李大人,请继续。”

“是……是。” 张修撰狼狈地坐下。

李崇义抬起头,目光复杂的看向林修远。

他深吸一口气继续:“谢林侍讲提醒……下官继续说‘诸侯献玉的纹饰差异’……”

考校结束后,李崇义特意等在廊下。见林修远出来,他深深作揖:“林大人……多谢林大人出手相助……”

林修远扶起他,笑道:“李大人哪里的话。学术探讨,本就该如此。”

李崇义反而更不好意思,“若日后……”

林修远忙打断他道:“日后的事,日后再说,今日不时辰不早了,修远还有要事,便先行一步了。”说罢便转身离去,留李崇义在原地望着林修远的背影沉思。

三日后的东宫偏厅里,林修远捧着一本《承熙礼器考》抄本,垂眸静立在紫檀木案前。

太子玄承则倚在椅上,指尖正慢条斯理地摩挲着那枚象征身份的东宫玉印,目光不咸不淡的落在他身上审视盘桓。

他倒是好奇这人把他手底下的人得罪了,居然还敢递来拜帖,今日倒要看看这人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林学士倒是稀客。” 玄承的声音不高,话里却满是讥讽,“不知今日屈尊前来,所为何事?”

林修远躬身行礼,姿态极低:“臣林修远,叩见太子殿下。今日冒昧前来,实为前日翰林院考校一事,特向殿下请罪。”

“请罪?” 玄承嗤笑一声,将玉印放在案上,发出清脆的响,“林侍讲博闻强识,当众指出同僚引证疏漏,维护学术严谨,何罪之有?孤还该赏你才是。”

林修远依旧垂着头,语气诚恳:“臣当时见张修撰所引《南都志》有缺漏,唯恐其误引误导同僚,贻误修书大业,一时情急,出言指正。事后思之,臣言辞过于直率,未顾及张修撰颜面,更恐因此事令殿下误会臣有不敬之心,实乃臣思虑不周,惶恐之至!”

太子不悦,这话明显是在拿修书大业、学术严谨堵他的嘴,况且父皇最近看重此事,他反倒不好开口训斥了。

他将话题换了个方向,“哦?你是说,你并非有意针对张修撰?”

“绝无此意!” 林修远抬头,目光坦诚,“张修撰学问扎实,只是此次引证略有疏漏。臣当日若能私下提醒,而非当众辩驳,便不会有后来的纷扰。此事皆因臣行事鲁莽,故特来向殿下请罪,望殿下恕臣失察之过。”

“况且殿下胸怀宽广,雅量高致,素来礼贤下士,重视文教。” 林修远语气中带着敬佩,“臣久慕殿下风仪,深知殿下必能明察秋毫,断不会因臣等为学问争执之小节而介怀。然臣心难安,故特来请罪。”

玄承的眉头舒展了些。他最恨的不是下属犯错,而是不把他放在眼里。林修远这番话,明着是请罪,实则是在表忠心,知道怕,知道来认错,总比那些硬顶的刺头顺眼。

玄承被捧得舒坦,端起茶盏抿了一口,语气缓和了不少:“学问切磋,本就该辨明是非。你指正疏漏,也算尽职尽责。只是……” 他话锋一转,“张修撰毕竟是东宫属官,你当众让他下不来台,多少有些……”

“臣明白。” 林修远立刻接话,从袖中取出一卷黄绸封裹的卷宗,“臣已将当日考校涉及的典籍引证重新整理成册,特意标注了《南都志》校勘记与《太常寺卿手札》的对应之处,明日便送一份到张修撰府上,也算……略表歉意。”

玄承的目光落在那卷宗上,眼底闪过一丝讶异。这林修远做事如此圆滑,连台阶都铺好了……

玄承也不太想和他多计较,挥挥手想让其离开。

然而林修远倒像是忽然想起了什么,轻声道:“说来也巧,臣在查阅《太常寺卿手札》时,还发现一则关于承熙早年‘某侯逾制献玉’的旧事。”

“其细节与张修撰所引《南都志》那条记载颇有相似之处,” 林修远的声音压得更低,带着几分犹豫,“似乎都指向……” 他故意停顿,抬眼飞快地瞥了玄承一眼,立刻低下头,“不过此事年代久远,且涉及宗室,臣已封存记录,不敢妄议。”

玄承的手指猛地顿在茶盏边缘。

他盯着林修远低垂的头顶,指尖在案上轻轻敲击,发出规律的轻响。

逾制献玉?承熙早年?涉及宗室?

玄承心中暗骂:张修撰那个蠢货!引什么不好,偏引这种可能藏着旧案的记载!若被老三抓住把柄,借题发挥说东宫结党宗室、意图不轨,那麻烦就大了!

而这林修远……他特意提及此事,还说 “封存记录”“不敢妄议”,是在示好?还是在警告?

玄承的目光在林修远身上转了一圈。

“林侍讲有心了。” 玄承忽然笑了,“翰林院考校,本为切磋学问,辨明是非。张修撰引证有误,你指正也是职责所在。些许口角,何足挂齿?”

他顿了顿,拿起那卷《承熙礼器考》抄本,翻到 “诸侯献玉” 那页:“此事就此揭过,侍讲不必介怀。”

林修远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谢殿下宽宥。” 他深深躬身,“臣今日唐突,扰了殿下清静,先行告退。日后定当谨言慎行,以殿下为楷模。”

“慢着。” 玄承忽然开口,指尖点在案上,“你方才说的‘某侯逾制献玉’…… 那《太常寺卿手札》,是哪位寺卿所留?年份几何?”

林修远早有准备,垂眸道:“回殿下,是前太常寺卿苏远所留,距今已二十余年。手札中只提了‘某侯’,未指名道姓,臣不敢妄加揣测。”

苏远?玄承的眉峰微动,苏家……

他这储君之位看似风光,却一直被舅舅无声的控制着,现如今想培养自己的势力都难,近些时日舅舅和母后的指令愈发频繁,让他觉得烦躁不堪。

他记得小时曾听母后曾提起过宁妃,那言语中饱含着的是他那时还不懂的恨意,现在想来……

“嗯。” 玄承不动声色地应道,“既已封存,便妥善收好。修书要紧,其他不必多思。”

“臣遵旨。”

林修远走出东宫大门时,指尖还残留着方才握卷时的纸香。他回头望了一眼那巍峨的宫院,沿着宫道缓步离去。

而东宫偏厅内,玄承在林修远走后,立刻对心腹内侍道:“去,把张修撰给孤叫来!还有,让人查查苏远,以及……当年被逾制献玉的诸侯是谁!”

内侍领命退下。玄承拿起那卷林修远留下的《礼器考》抄本,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批注,忽然觉得这个林修远,比他想象的更有意思。

这样的人……或许,比只会喊 “殿下英明” 的张修撰有用得多,也得力的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