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表上的距离
六月的校园弥漫着栀子花的香气和离别的味道。高考结束后的轻松氛围并没有持续太久,志愿填报的压力便接踵而至。
那天下午,苏曦作为英语课代表去教师办公室送作业本,恰巧看见班主任桌上摊着几份优秀学生的志愿草表。她的目光不由自主地落在最上面那一份——那是陈默的。
“A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短短一行字,却让苏曦瞬间如坠冰窟。
南方。那座城市距离他们生活的小城有两千多公里,飞行需要三个小时,火车则要一天一夜。在此之前,距离对苏曦而言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此刻却变得具体而残酷。
她放下作业本,逃也似的离开了办公室。走廊上迎面撞见陈默,他应该是刚参加过A大的招生咨询会,手里拿着学校的宣传册。
“听说A大的计算机专业特别厉害。”苏曦努力让声音听起来平静自然,“那边是不是很远啊?”
陈默的脚步微微一顿,视线掠过她泛白的指节,轻轻“嗯”了一声:“但专业排名是全国前列。”
这一刻,苏曦清晰地感觉到两人之间突然拉开的距离。那不是物理上的两千公里,而是一种更难以逾越的鸿沟——他早已规划好未来的方向,而她还在原地徘徊。
沉默的冲突
填报志愿的几天里,一种微妙的低气压在两人之间蔓延。这是一种欲言又止的试探,小心翼翼的回避,和独自咀嚼的失落。
苏曦几次想开口问:“为什么是那么远的地方?”但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她以什么立场问呢?一个偷偷在草稿纸上写满他名字的同桌?一个收到过他一本草稿纸作为生日礼物的同学?
而陈默,似乎也察觉到了她的异常,却选择保持沉默。他的考量深沉而实际:A大的平台更好,计算机专业前景广阔,能让他更快经济独立,改变家境。还有一种“为你好”的思维——不耽误对方去更好的地方。但这些心事,他觉得没有必要,也无法向苏曦全盘托出。
在毕业散场宴上,苏曦看着陈默被几个同学围住,讨论着未来的大学生活。他偶尔露出的笑容让她感到刺眼的陌生。当大家起哄让陈默说说为什么选择A大时,他只是简单地说:“那里适合我。”
苏曦低头抿着饮料,甜腻的果汁在口中泛苦。她明白,那个“适合”里包含的所有现实考量,恰恰是他们之间最深的鸿沟。
毕业季的喧嚣与寂静
毕业季的校园充满了喧闹的气息。同学们互相在校服上签名,在教室的每个角落合影,约定着永不改变的友谊和一定要参加的婚礼。
在这片喧闹中,苏曦和陈默之间的寂静显得格外突兀。
有一次,苏曦鼓起勇气拿出手机:“我们……合张影吧?”
陈默愣了一下,点头答应。站在海棠树下,两人之间隔着一拳的距离。快门按下的瞬间,苏曦不自觉地向他靠近了一点,而陈默的身体有瞬间的僵硬。
照片上,苏曦笑得灿烂,眼角却有些湿润;陈默的表情是一贯的平静,但细看能发现他唇角比平时多了一抹极淡的弧度。
这是他们高中时代唯一的合影。
未问出口的话
填报系统关闭的前一晚,苏曦对着电脑屏幕发呆到深夜。她的分数足够报考A大附近的一所重点大学,英语专业也是该校的优势学科。
鼠标的光标在“确认提交”按钮上徘徊。
她想起陈默指尖的墨渍,想起雨夜里他那通奔跑着接起的电话,想起那本带着原子水印的草稿纸。那么多细微的瞬间,让她几乎相信他们之间不只是她的一厢情愿。
但最终,她选择了省城的一所外国语大学。不是因为分数,也不是因为专业,而是因为那一刻她突然明白:如果一段感情还没开始就需要一个人牺牲自己的前程来维系,那它注定走不远。
确认提交后,苏曦在日记本上写下:
“我不能用我的未来,去赌一个不确定的你。如果我选择了追随,那每一个想家的夜晚,每一次遇到的困难,都可能让我心生怨怼。这样的开始,对我们都不公平。”
这是苏曦十八年人生里,做过的最艰难的决定。
离别的站台
毕业典礼那天,阳光很好。校长在台上说着祝福的话,台下不少同学已经红了眼眶。
苏曦望着前排陈默挺直的背影,想起高一那个秋天,他第一次作为新生代表上台发言的样子。三年过去了,他好像长高了些,肩膀更宽了,但那份沉默的专注始终未变。
典礼结束后,同学们在操场上一**地合影。陈默被几个男生拉着拍照,他的目光穿过人群,与苏曦相遇。那一刻,时间仿佛静止了。
但他最终只是朝她轻轻点了点头,便被人群簇拥着转向了另一个方向。
夕阳西下,同学们陆续道别。苏曦看着陈默和几个要好的同学站在校门口讨论着什么,他的背影在逆光中显得有些模糊。她手里攥着那张早已揉皱的纸条,上面是她偷偷抄下的陈默的志愿信息。
远处的火车鸣笛声隐约可闻,那是开往南方的列车。苏曦想,也许有些距离,从一开始就注定存在。
那晚,她在日记本上写下最后一页高中时代的心事:
“陈默,你的未来蓝图里,有没有为我预留一个小站?还是说,我永远只是那列向南的火车窗外,一闪而过的风景?”
而此刻的陈默,正在台灯下擦拭着那枚刻有“天道酬勤”的金属书签。他把它小心翼翼地夹进一本崭新的笔记本扉页,然后将笔记本放进了即将打包的行李中。
夏夜的风带着栀子花的浓香,吹动了窗前的风铃,也吹动了两个年轻人各自深藏的心事。大学录取通知书即将陆续送达,而青春的第一道裂痕,已经悄然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