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梦千年 第二部 > 第9章 生疑

梦千年 第二部 第9章 生疑

作者:趁早睡去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31 18:16:02 来源:文学城

承徽殿辩礼之后,朝堂静了三日。

静,并非无声。长安的风似乎都在暗中转向。

礼部堂前,史官所居的小阁内,檀香半燃。

一卷新起草的《礼议注疏》摊在案上,笔锋细瘦,字句森然。

“突厥女子,虽有慧识,然入朝不知内外之分,辩礼以权,其言巧而理偏。圣人制礼,非妇人所可议也。”

那一行行笔墨,像刀刻在竹简上。署名——李纲。

他提笔收尾,神色冷峻。

“史之功,在于立言;言之功,在于正世。若此妇之论流布,国纲不复存。”笔落,墨花溅起,化作一点黑。

门外传来侍吏低声:“尚书,太子府已有人使来,请示——是否可将此注疏呈入国史草卷?”

李纲淡淡道:“可。礼失则国失,臣自当以笔正之。”

东宫内夏夜微凉。舒涵倚窗而立,指尖拨弄着案上一卷新得的史稿副本。

纸上墨迹未干,李纲的字锋锐若刀。她看完一遍,神色没有变化,只是沉默良久。

案前的烛光摇曳。

李世民从后殿步入,看见她静坐如影,眉心轻蹙。“舒涵,何事?”

她抬头,微微一笑:“李纲,替我写了一篇传。”

李世民接过史稿,越读,眉间的线越紧。

“他这是以史为刃。”

舒涵淡声:“他要我成为‘越礼之妇’,成为朝中诸儒讥笑的名。这样,即使我不言,后世也不听。”

李世民眼底闪过怒意:“此事我自会压下。”

她摇头:“不必。若殿下亲压,反显我惧。”

她的目光如秋水一般澄明,“我自有法。”

三日后。国子监内,舒涵以太子侧妃名义赐讲《仪礼》一篇。

入座者非士子,而是长孙无忌、褚遂良、虞世南等少儒。

她手持竹简,开口道:“《礼》者,非禁人也,乃度人也。昔鲁哀公问孔子曰:‘何为礼?’孔子对曰:‘敬而已矣。’今人论礼,以‘防’为本;然礼之真,在‘度’。”

她放下简册,抬眸环视四方:“若一国之礼,只存防与畏,则民不知敬,只知惧。此非礼之盛,乃礼之衰。”

长孙无忌微笑,褚遂良点首,虞世南叹息。

这些言论,转日便传入史馆。

有人在私下低语:“突厥妃所论,诚见大义。”

有人在壁角轻叹:“李纲旧文,恐不立矣。”

又过数日,史馆更新诏稿。原本李纲所书那一段,被改为:“突厥公主舒涵,于东宫承徽殿之辩,明经守理,以时化礼。其言有补治体,非妄论也。”

李纲读完,默默合上竹卷。他没有再言,只淡淡吐出一句:“她懂文,亦懂势。”

夜深,东宫内月色如水。舒涵立在回廊,风拂她衣。

李世民自后步来,轻声道:“你赢了。”

她摇头,神情温淡:“赢,不在于史笔。他们写我,我便让他们写下真正的我。”

他轻笑一声:“你真是奇女子。”

舒涵转眸望向远处的宫灯,目光中有淡淡的光:“史笔为刃,心若不乱,便可为盾。天下之名,不必我守——但真相,我要亲自写。”

八月初夏日的长安,午后微闷。宫墙深处,花影浮动,风吹得檐铃叮咚作响。

舒涵正在偏殿外校阅女官呈来的册籍。她素衣轻裳,鬓边仅簪一枚玉钗,神色恬淡。

几名侍女低声行礼,却神情微异——她们的眼神里藏着隐约的不安。

舒涵察觉,抬眼轻问:“何事?”

最年长的侍女低头答:“娘娘,宫中……近来有人言,说您承徽殿辩礼虽胜,却意在夺权。更有传言——您与太子殿下,行事不避,礼度失衡。”

舒涵指尖微顿,册页在风中轻颤。

“这话,从何处起?”

侍女低声:“好似从承徽宫那边传来……”承徽宫——正是太子妃所居之所。

舒涵合上册卷,眉眼未变,只淡淡道:“我知道了。”

夜色初起,宫灯如星。

东宫偏殿。李世民披着常服坐于案前,神色紧绷。他听完侍从禀报,冷笑一声:“李纲转而以谣为刃。好手段。”

舒涵轻轻走到他身后,语气柔和:“他不需要真,只要疑。殿下若辩解,便显慌乱;若沉默,便显有心。这,就是他想要的局。”

李世民回头看她:“那你打算如何?”

舒涵垂眸:“去见太子妃。”

他一怔:“此时?”

她抬起头,目光清明:“越是此时,越要见。若让人以为我避讳,那才是真正的疏远。”

夜深,承徽殿外。

舒涵独自前行,步声轻微,灯火如影。殿门内传来柔和的琴音,正是长孙氏所习《关山月》。

宫婢通传后,长孙氏放下琴,神色平淡:“贤媛夜来,有何事?”

舒涵上前一拜,语气温柔:“臣妾冒昧叨扰,只为一言心明。”

长孙氏抬眼,神情看似平静,却有淡淡疏离:“何言?”

舒涵抬眸,目光澄澈:“宫中有流言,说臣妾越礼专宠,惑主乱制。臣妾不敢辩,只愿亲至承徽殿前,以明一心。”

长孙氏沉默良久,忽而微笑:“人言可畏。本宫知你聪慧,也知你行事谨慎。但你须记——深宫最怕的,不是谣言,而是距离。”

舒涵一怔,微微垂首:“臣妾明白。”

长孙氏放缓语气,手指拨动琴弦,发出一声轻响:“你与太子相得,这宫中未必人人喜。我知你非有意为宠,但凡人心——难测。若愿久安,记一句:‘宠,可用,不可倚。’”

舒涵静静听着,眼底泛起微光。她轻声答道:“多谢娘娘赐言。臣妾记下。”

长孙氏笑了笑,语气终于柔和下来:“你若真心为太子与天下,我自明之。明日午后,你来殿中一叙。本宫欲令你与长孙无忌共议《女史箴》。此事成,则流言自息。”

舒涵起身一拜,神色平稳:“谨遵娘娘懿旨。”

风凉如水。舒涵抬头望着夜空,宫灯的光映在她眸底。

她喃喃自语:“他以谣造疑,我以信制心。”语气淡,却有一种稳如山的力量。

在她心底,有一句话从未说出:“理,可安天下;信,可安人心。”

翌日,承徽殿内,长孙氏与舒涵并坐。

长孙无忌执卷朗声诵读《女史箴》:“女有贞行,以礼为鉴;居中守正,辅德以清。”

舒涵从旁接道:“是故‘内以治家,外以和国’。臣妾愿修《女则》一篇,以阐礼度,使后宫以正化心,不为流言所扰。”

长孙氏微微一笑:“善。”那笑,终于带了一丝真意。

殿外风声起,吹散檀香。有宫人悄然传话出去——“太子妃与贤媛并论女史,同席共书。”至此,流言自止。

而李纲听闻此事,立于礼部长廊,微微一叹。

“此女,以德制势,以柔克刚……非我所能压也。”

他转身,对弟子缓缓道:“记着——有些人,不必言多。她只站在那里,便是一种理。”

八月中旬,长安暑气仍炽,宫中帷幔厚重。

午后,太极殿的檐角落着一只金翅乌,鸣声嘹亮而尖利。

李渊坐在龙案之后,眉目深沉,面前摊着自并州传来的边报。几道墨迹未干的奏疏,尽是“刘武周破裴寂”“并州危急”的字样。

案侧的蜡烛微微倾斜,泪蜡滴落如血。

“太子近来可曾闻并州战事?”他忽地开口,语气平淡,似闲谈。

李世民垂手而立,神色镇定:“儿臣已令东宫属下密奏,调兵援晋。”

李渊看着他,目光幽深,片刻后笑了笑,却不达眼底。

“世民,并州之事,朕已命元吉负责。此番若成,齐王功在社稷。”

李世民微微一怔,低首:“父皇英断。”

殿中风声寂寂。他知道,这不是决策——这是试探。

太原北风骤起,黄沙迷天。齐王李元吉披甲立于城头,眸中闪着一丝焦躁。

城下,刘武周军旗蔽日,战鼓如雷。裴寂所部早被击溃,晋阳之地危在旦夕。

李元吉令司马刘德威守城,自称“率精兵出战”,实则夜半潜返府邸。烛光摇曳中,他的妻妾慌乱装箱,婢女拎着珠玉匆匆。

“快,备车!”李元吉喝道,声音微颤。

马蹄声碎如惊梦。夜色里,他带着一队亲兵,从晋阳南门遁走。

黎明时,刘武周军压城。晋阳土豪薛深开门迎降,太原陷落。

三日后,急报传入太极殿。李渊听完,额上青筋跳动,手中奏折“啪”地摔在地上。

“元吉弃城逃!太原失守!”

殿内侍从皆匍匐不敢言。

“传窦诞、宇文歆!”

两人被押至殿前,面色惨白。李渊怒指二人:“辅佐无方,罪当死!”

李渊拔剑在手,寒光直逼。

礼部尚书李纲趋前,俯身叩首。

“陛下息怒。太原失陷,实因刘武周猝起,裴寂前线崩溃。齐王无谋,然二人非主事。若今日滥杀,何以安众心?”

李渊剑锋停在空中,呼吸急促。

李纲再拜:“并州虽失,晋州、绛州犹可守。今若先斩二人,恐军中人心更乱。”

良久,李渊缓缓放下剑。“罢了——赦二人罪,命退下。”

那一瞬,殿中风声又起。李渊看向空阔的御阶,心底的疑念更重——元吉无能,世民过才,若一旦功高,社稷之主将谁属?

东宫书阁,烛火未灭。李世民立于榻前,双手背负,望着案上那封奏章。

“父皇仍不许我出征?”

长孙无忌低声应道:“陛下言:‘齐王功未立,不可夺其名。’”

李世民沉默,掌心紧握。片刻后,他淡淡笑了笑,笑意却冷。

“齐王弃城,陛下仍要保他?呵……父皇心中,不信我已深。”

长孙无忌低首不语,只能听见殿外风声渐紧。

舒涵自帘后缓步而出,衣色素淡。她将一盏温茶置于案上,语气平静:“殿下,不可显怒。风正紧——此时,动即是破。”

李世民抬眸望她,那一瞬,眼底的怒意化作疲惫。

“舒涵,你看这天下……功名、亲情、信任,都要以疑心换来。”

舒涵垂眸,语声极轻:“君王信疑,非一日之事。殿下若真有志天下,须先学——如何与疑共生。”

她的话如针,刺入心底,却不痛,只冷。

李世民闭上眼,深吸一口气。

“我明白了。若父皇不让我上阵,我便自为筹谋。”

舒涵看着他,神色不动,只轻声问:“殿下,是为救边,还是为救心?”

李世民缓缓睁眼,眸中一片深色:“皆是。”

武德二年八月末,长安夜凉如水。东宫中银烛半明,殿外槐影斜斜。秋虫细吟间,廊檐静得几乎能听见风过竹叶的声音。

刘文静随侍从入宫。他已见过无数风云变幻,却仍觉得今日的召见,带着一丝未明的意味。

他被引至侧殿,殿中陈设素雅,不似宫廷的繁丽,反倒更像文人书斋。几卷经史散放几案之上,炉烟缭绕,沉香清淡。

帘影微动。

舒涵缓步而出,身着浅金薄纱,未施浓妆。她的眉目间,带着草原的清冷与中原的静谧,声音不高,却自有一种从容:“刘大人,近来可安?”

他拱手下拜:“微臣安好,见过侧妃娘娘。”

她微微一笑:“太子殿下素来心思深远,少有多言。今日召你,是让我与你一叙,只是——提醒。”

“裴寂自并州兵败后近来宴请旧部,你该知情吧。”

刘文静目光一变:“此事……殿下也听说了?”

“长安无小事。”舒涵语气平稳,“太子殿下不喜疑人,也不愿猜人。但我与刘大人交情不同,我劝一句——裴寂之宴,不可赴。”

殿中安静得只剩烛火噼啪。

刘文静盯着她,眼底闪过几分难以置信:“为何?”

舒涵缓缓起身,走至窗前,轻启纱窗。夜色微凉,远处宫墙外,隐隐可见星灯若萤。

“刘大人,你知我生于草原,看惯人心逐鹿。突厥人赌一场战,不在勇,而在算。中原亦然。如今朝中权势初定,表面风平,暗底却潮起。”

她转身,神情冷静:“你曾扶陛下起兵,今又辅太子理政——功高,且无党。如今并州战事,陛下未派太子亲征,便是在疑,若裴寂要戴罪立功,刀往谁头上落,岂不显然?”

刘文静沉声:“你是说——裴寂有意?”

“我未曾言此。”她淡淡一笑,“只是,酒宴之中,言多必失。若旁人设局,几句醉话,便足以成祸。”

她走近一步,眼神柔中带锋:“你我皆知,太子信任你,但太子终究不能护你一生。你该护自己。”

刘文静的指节紧绷,盯着那双冷静如镜的眸子。

他忽然低笑一声:“娘娘,你说得太像命理之言了。”

“信也好,不信也罢。”她声音极轻,“只是,这世上从未有真正的‘意外’。一切祸端,皆起于一念侥幸。”

刘文静沉吟良久,终于缓缓一揖:“谢娘娘相告。刘某当谨慎为之。”

舒涵转身,将案上的一卷竹简推过去:“这是东宫近来整修仓赋的账册,你素来通民事,太子希望你阅后可言所见。若要交谈,来此殿再议。”

刘文静接过竹简,深深看了她一眼。

那一眼,像在探寻,又像在道别。

他终于低声道:“娘娘……你似乎总能看透未来。”

舒涵微微一怔,随即笑了笑:“非我看透,只是我见过太多重来的局。”

刘文静怔怔望着她,半晌,行礼告退。

当他步出东宫,夜风扑面,明月在云层间隐现,像一枚被刀锋削过的玉盘。

他忽然意识到——那女子说的每一句,都没有指名道姓,却句句逼近真相。

她到底是谁?

这一夜的风,从宫门一直吹到永安坊的街角。刘文静回首望去,只见那座深宫的灯火在风中摇曳,仿佛一盏燃在命运尽头的灯。

他终于下定决心:那一场酒宴,他不去了。

而在宫中,舒涵倚窗立良久。她的手指轻轻按在窗棂上,喃喃自语:

“刘文静,我已改了你的命。但天下这盘棋,还远未稳……”

烛火燃尽,秋夜如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