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梦千年 第二部 > 第8章 辩礼

梦千年 第二部 第8章 辩礼

作者:趁早睡去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31 18:16:02 来源:文学城

半日后,承徽殿内长孙氏独坐殿前,神色平和,却已知事态。舒涵行礼,开口便道:“娘娘,臣妾不敢辩己,只求为殿下正名。”

她静看舒涵一眼,淡淡道:“你要我做什么?”

“娘娘可入奏陛下,以女论心。言太子虽情重一妃,然以贤辅治,外和突厥,内守法度。若惑者,何安天下?”

长孙氏的目光微敛:“此言,非自护,乃自陷。若言你辅政,反为越矩。”

“是以此言,须出自娘娘口中。”舒涵声音极轻,却极稳。“臣妾不出名,只为陛下信您。若由您陈奏,则为后宫之言,非政议。”

长孙氏沉默良久,终叹一声。

“你知自己在做什么吗?若言差半句,你便成祸首。”

“臣妾知。”舒涵轻轻一拜,“若此身能换殿下之清名,值。”

她久久凝视着舒涵,终于,她起身,缓缓道:“好。此事,我来。”

次日,乾元殿内太子妃长孙氏入奏,言东宫秩序井然,贤媛恭谨守礼,未有逾仪之举;又陈突厥公主来唐后,促两地通商、止边兵,功在和亲。

李渊听罢沉吟,半晌方道:“妇人之德,贵在中和。若果如所言,朕自不疑。”

朝退,风声渐散。

那夜,东宫。李世民立于阶前,衣襟被夜风吹起。舒涵静静立在他身后。

“你为何要这样做?”他低声问,“若此言有失,你便身败名裂。”

舒涵看着他,神色安然:“殿下,若有一日,你真要立于九重之巅,那风会很冷。臣妾若不能挡一阵,怎配说并肩?”

李世民静了很久,终于轻叹一声:“你与我身处世间,却不属于世间。”

舒涵轻轻一笑,低声道:“可我爱这世间——因为有你,有我,有人心尚可为。”

风过槐影,烛火摇曳。那一刻,他们都沉默。只是彼此都知道——从今以后,这一场局,不再是爱与权的抉择,而是他们合谋的开始。

晨光未亮,宫道上雾色尚深。太极殿前,百官次第入列。

今日议题,本是礼部奏请改定新朝冠服之制。

然而所有人都知,真正的锋芒,不在冠服。

礼部尚书李纲缓步出列,白袍曳地,声如寒铁——“启奏陛下。近闻东宫议边政,后宫妃嫔在座,且出策军略。臣以为,此逾礼乱章,恐伤国体。”

殿中一时寂然。

李世民面色微变,正欲开口。

李渊抬手,目光深沉:“李纲,你言之有据?”

李纲从容一拜:“臣有耳目所闻,非敢妄言。礼者,国之纲纪。妃嫔预政,虽智不可用,虽忠不可显。陛下,若纵此例,后宫岂不干政乎?”

殿上低声窃语起伏。

李世民心头一紧——这话若被坐实,不仅舒涵,连他自己都要背上“妇干政”的罪名。

李渊指尖轻敲案几,声音沉而稳:“李纲所言,朕自明白。然朕亦知太子召舒涵议北地军务,乃国事所需,非妃子擅权。”

殿中一时静默,众臣皆低首。李纲面色微冷,但难以反驳。

李渊沉声道:“群臣若有不明,朕可宣舒妃入殿。”

不久后,侍从回禀口谕,舒涵步入大殿,衣色素白,不施珠翠。

她行礼极稳,声音温柔却不弱:“臣妾叩见陛下,见诸位大人。”

李纲拱手一笑,语带锋芒:“舒妃入殿,本身已违礼。然既来,敢问一语——太子府议边政时,是否有你言?”

舒涵抬眼,目光清澈:“有。”

满殿喧然。

李纲冷笑:“果然。妃子论军,岂非乱章?”

舒涵轻轻一笑,低声道:“尚书错矣。”

她抬头,声音清亮:“礼有经,有权。经者,不变之纲;权者,应时之宜。当年文皇后佐汉武,陈后主议和亲,皆史有载。臣妾不过承古制行权宜,何为乱章?”

李纲脸色微沉。

“此例不可为常。”

“故臣妾不求常。”舒涵微微一礼,“臣妾求国安耳。若礼能安国,守之;若礼为祸本,权之。此亦礼之一道。”

李纲一时无言。

殿中鸦雀无声,只听得舒涵的语声回荡在柱影之间。

李渊缓缓起身,神色微沉,却含几分赞叹:“李纲,舒妃所言亦非无理。朕之治,不为古人所缚。其言存之。”

“……臣,领旨。”李纲垂首,目光暗转——那一刻,他已将舒涵列为“心中之敌”。

殿外,阳光初上。舒涵行至阶前,长孙无忌在远处迎上,低声笑道:“一言破局,妙。”

舒涵微微一笑:“只是借礼破礼。”

长孙无忌点头:“李纲非善类,今日虽退,必记你于心。”

舒涵望向远处苍天,神色如水:“他记我无妨。怕的是——他要记住殿下。”

夜色浓得像墨。长安的风从宫阙北侧缓缓吹来,卷动着檐铃细响。

礼部尚书府内,灯火未灭。廊下垂着珠帘,烛影在铜镜中摇动。

李纲负手立在几案前,身着素袍,神色冷峻。

案上摊着一卷《周礼》,纸页上写满批注。他的手指微敲案沿,声音低而稳:“天下既立,必有名分。名分若乱,社稷必摇。”

御史中丞刘胤在旁,俯身一揖,语气谨慎:“大人指的是……东宫那位突厥妃?”

李纲未答,只淡淡扫了他一眼。

屋外风起,吹灭了一支烛。

史馆主事程敬之缓步上前,将那支烛重新点亮,轻声道:“臣昨入国史馆,见有草稿未存,言及太子侧妃曾参议军政。若此稿入史,将为后世之讥。”

“故要让世人先议。”李纲转过身,目光落在窗外那一点冷月,“若天下皆言其失,陛下自会疑其功。”

刘胤轻声叹道:“然则……此事当如何行?”

李纲抬眼,眼神如刀:“非攻人之短,乃守国之礼。”他缓缓坐下,取笔蘸墨,在一张新纸上写下数字——“清议。”

“自古清议可正名,可覆人。”

他低声道,“朝中士子多好名,尤信礼法。若令他们先发声,吾等何须动言?”

程敬之会意,躬身道:“臣可遣馆中诸修撰,以‘礼论’为名,草议一篇《内外之分》。”

李纲点头,目光淡淡:“言辞不须直指。只论‘外夷之女,入居中宫,乱礼制也’。文成之后,以议稿送礼部刊牍,传诸士林。”

刘胤沉默片刻,低声问:“若太子知之,或责臣等诽谤?”

李纲放下笔,神色不动:“太子聪慧,却惑于情。情者,理之病也。世间最易败人者,非剑,乃情。”

屋内一时无声。

程敬之轻轻拂过案边一角,叹息道:“若此议成,东宫必动,舒妃或将受辱。”

李纲淡淡一笑:“辱与否,非吾所计。我等守礼,不为人。为国也。”

窗外的风再起,卷起烛火。烛焰摇曳间,几页竹简轻轻翻动,发出沙沙之声,像风吹过枯叶。

李纲负手立起,神色沉静如石:“记住,此事当缓。火不可明,声不可急。清议之势,当如水入沙,不见痕,却能润骨。”

三人对视一眼,齐声应道:“谨记。”

夜深。刘胤与程敬之告辞而去,院中只剩风声。

李纲独自回首,看着案上那卷《周礼》,神情渐渐黯淡。

他缓缓合上书,轻声自语:“礼之害,非在不守,而在情乱。此女若惑太子,乱纲常,非止一宫之事矣。”

他说着,手中烛光闪动,照出他眼底的一丝怜悯。

“可惜了……聪慧如她,终是错在情。”

风卷帘动,烛火微颤。那句叹息飘散在夜色中,与长安的钟声一同,沉入无声的暗流里。

次日清晨,长安微雨初歇。

舒涵立于东宫廊下,指尖拂过栏边的水珠,神思微凝。

侍女进来低声道:“娘娘,长孙侍中求见。”

舒涵略一颔首:“请。”

长孙无忌步入殿内,衣上带着晨露,行礼后低声笑道:“娘娘似已知我为何来。”

舒涵转身,目光平静:“近来士林多言‘礼议’,且文辞奇整,非偶然成。是李纲出手?”

长孙无忌轻叹:“大抵如此。礼部密刊文牍,未署名,却皆出其手。”他抬眼望她,“这场风,若不止,势必上触天听。”

舒涵静默片刻,忽然轻笑:“清议之网,织得虽密,却未必能缚人。他们以礼为刃,我偏以礼为盾。”

“哦?”无忌微挑眉。

“若士子言‘异族女乱礼’,那便借礼开筵。”

她语气缓缓:“请太子妃主礼,我居其次,邀礼部、太学、士林诸儒,共议‘新朝礼制’。

我不驳李纲——我请他同议。”

长孙无忌一怔,随即低声笑出:“你要让他亲手拆自己立的理。”

舒涵眸色如水:“是他言礼不容权,我便以‘权礼并行’为论。他若不至,示心虚;若至,则自陷其局。”

长孙无忌肃然:“娘娘此计,可解一时之危。

然清议之势,如风若火。若失一言,亦可反噬。”

舒涵望向窗外初晴的天,轻声道:“我不以言辩。我要让天下人见——异族之女,也能持礼守度。让他们无话可说,才是真破。”

午后,承徽殿中。

长孙氏身着浅金衣,端坐案前,手抚一卷经。

她抬眼见舒涵入内,目光温润:“贤媛今来,可为清议?”

舒涵俯首行礼:“正为此事。臣妾恐伤圣听。故愿借太子妃威望,设‘礼筵’于承徽殿。以礼正名,以名安心。”

长孙氏沉思片刻,目光中有一丝怜惜:“你明知此举险,却仍要行?”

舒涵抬头,语气笃定:“若不行,风将更急。臣妾出身虽北地,但心向中原。若连我自身皆不能守礼,又何谈息兵与安国?”

长孙氏注视着她许久,缓缓道:“好。我当主礼,设筵七日。你我同讲‘新制’,由李纲为客,以天下为证。”

舒涵俯首一拜,语声稳而柔:“臣妾谢娘娘成全。”

长孙氏伸手将她扶起,轻叹:“舒涵,你聪慧非常,只愿你所求的安,不要以己身为祭。”

舒涵垂眸微笑:“若天下真能安,臣妾心自安。”

出承徽殿时,雨后的阳光透过云层洒下,映在她发间的金步摇上。风过御道,带着檀香与雨意。

舒涵站在殿前,仰望那一线晴光,心底忽生一种奇异的平静。

她知道,下一次再入承徽殿,便是与李纲的正面之局。那一场,不再是情之战,也不是谋之争。那是——理与理的角力,信与名的赌注。

七日后,承徽殿中香烟缭绕。

殿中陈设简素,唯正中摆着一方檀木案,左右分列几案与几席。

太子妃长孙氏端坐主位,衣袂如霞。

李纲居左,衣冠整肃,神色冷峻。

舒涵立于右侧,衣色素白,不佩珠翠,眉目清净如水。

百官与士子列坐于殿外阶下,低声私语。

今日之议,不仅论礼,更论一国气象。

长孙氏启唇:“今日承徽殿设筵,只为‘新朝礼制’,望诸公各言所见。昔周公制礼,以定人伦。然世异时移,礼可全守乎?”

言罢,她目光移向李纲:“尚书先言。”

李纲起身,躬身一拜,声音稳如钟:“礼者,天地之序,人伦之纪。非可变也。若礼可随时而改,则上下无分,内外不辨。臣以为,近世好言‘变礼’者,多欲借权行私。如今日太子府中,外族妃嫔参议军政,此风若纵,何以为纲?”

殿中一片静寂。舒涵神色不变,微微垂首。

长孙氏目光转向她,轻声道:“贤媛,可有异见?”

舒涵起身,行一礼,语气温柔清亮:“臣妾有一言。礼之设,本以安天下,而非困天下。昔周公制礼,以权辅经。故《礼记》有言——‘礼,时为大’。若固守旧章而不观时变,则礼之意已失。”

她语声不疾不徐,像风拂湖面,却字字入心。

李纲眉头微蹙:“太子妃此言,乃以权乱经。”

舒涵淡淡一笑:“臣妾不乱经。经者,立本也;权者,施用也。臣妾出身北地,知夷俗与华制异。然正因异,方能知和。若礼能容一人之异,以合天下之同,岂非其大成?”

殿外的士子们面面相觑。

一人低声道:“此言……似有道理。”

李纲冷笑:“然则天下之礼,皆可改乎?”

舒涵微微摇头,抬眸:“非改,乃通。礼为经,理为心。若心能合,礼自正。臣妾愿以此身行礼,不越度,不乱章。若天下以臣妾为异,臣妾当以礼自束。若能令天下因臣妾而思礼之本,则乱何在?”

殿中寂然,烛影微晃。

长孙氏静静望着她,片刻后轻叹一声:“贤媛此言,合经亦合理。”

她转向李纲,语气平和:“李尚书,昔孔子云——‘礼以时为文’。贤媛虽出异族,然能明此理,诚大唐之福。本宫以为,此论当存。”

李纲一怔,随即俯身行礼:“……臣,领旨。”

他低下头,目光沉沉——那一瞬,殿外光明大盛,而他眼底却暗如深井。

众臣散后,舒涵缓缓退出承徽殿,阳光穿过廊下的金瓦,洒在她肩上。风拂衣袂,她的神色平静而远。

长孙无忌迎上前,低声笑道:“你赢了。”

她摇头,轻声道:“今日之辩,非胜负。不过借他们之理,正我之名。”

长孙无忌望着她,神色复杂:“李纲不会罢手。”

舒涵停下脚步,回望那一片明光。“我知。”她的声音极轻,却有一种坚定的静意:“他以礼为刃,我以心为盾。若礼可乱天下,我便以心安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