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梦千年 第二部 > 第7章 共谋

梦千年 第二部 第7章 共谋

作者:趁早睡去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31 18:16:02 来源:文学城

几日后,六月初夏的风渐温。承徽殿外,芍药与山茶交错盛开,香气不浓,却极持久。

太子妃长孙氏遣人传话:“若有闲暇,愿共调香一试。”

舒涵心中已有几分明悟:香代表外在秩序,茶代表内在觉悟。这一次,长孙氏,欲试她的心。

舒涵缓步而入,只见殿中香雾轻绕,金炉中燃着安息香。殿门半掩,帘纱微动,阳光透过云层,散成一圈浅浅的光。

长孙氏端坐案前,衣色素净,眉目温雅。案上无香,惟有一卷《女诫》半展。

“臣妾参加太子妃娘娘。”舒涵俯身一拜,温声请安。

长孙氏抬眸,目光温淡:“请坐吧,今日无它事,只想与你闲话。”

舒涵依命落座。两人之间的气息,比前次更静。

过了片刻,长孙氏轻轻道:“宫中事繁,人心易乱。公主从塞外而来,能安然立足,不易。”

她说着,目光缓缓转来,带着一点笑意:“但你可知,太子妃之位,终非虚设。”

这句话,既是告诫,也是暗意。

舒涵垂眸,唇边的笑意浅淡:“娘娘所言极是。臣妾从未敢逾分。只求能助太子殿下分忧,不乱宫规。”

长孙氏静静看她,片刻后微微一叹:“外人只知你聪慧,却不知聪慧也会惹祸。后宫虽安,却是天下最细的刀锋。”

舒涵心头微紧。她知道,这一句,已不只是闲话。

她缓缓起身,朝长孙氏盈盈一拜,语声清而稳:“娘娘所警,臣妾铭心。若有一日,东宫有难,臣妾愿以身护娘娘与太子妃周全。”

这句话——她没有提“自己”,她把忠诚递了出去,也把锋芒藏了进去。

长孙氏的目光终于软了几分。她看着舒涵,语气低柔:“你我皆为女人,却在这座城中立于风口。若不能相助,便是相损。”

舒涵静静迎视她的眼。那一瞬,两个女人在无声的时光里,看见了彼此身后的孤影。

舒涵轻声道:“娘娘放心。臣妾知边疆之道,也知人心之险。若将来世局有变,臣妾自当先护太子一系周全。至于臣妾一身,命若芥尘,不足道也。”

长孙氏垂眸,指尖缓缓合上案上的《女诫》,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你若真能守此心,我便信你。”

短短一句,却是盟誓。

殿外风声微起,吹动珠帘,叮咚作响。

长孙氏亲手为她续了一盏茶,眉间那抹柔色终于显出几分真意。

“世民心高志远,然行路未稳。我与兄长能助他于朝,你或能助他于心。我不问你的情,只望你记得——若要他登极,不可独凭爱。”

舒涵轻轻一怔。她看向那盏茶,茶面平静如镜,却仿佛照出了她自己的影——既清,也沉。

她缓缓俯身,郑重一拜:“娘娘之言,臣妾记下了。”

出承徽殿时,日色方明。风从檐角掠过,卷起她鬓间的细丝。她抬头望那高阙深宫,心中浮起淡淡的念头:

“天下的女人,若有权谋,便多被说成蛇蝎;

可若无权谋,便只能任人宰割。那么,我宁愿被误解,也不愿被遗忘。”

她的脚步渐行渐稳。从那一刻起,她不再只是李世民的心上人,她成了——东宫的一柄剑,藏锋于柔光之下。

武德二年七月,夜色沉沉,宫门已闭,东宫的风声细微而悠长,却带着夜暑的闷热。

殿外水声从池中轻泛,带着湿润的气息。殿中只燃两盏灯,一在案前,一在窗侧,烛光在闷热的空气中微微摇曳。

舒涵着淡金襦裙,鬓发挽起,只以素簪一支。她正伏案校阅文书,几页密札堆于一旁,字迹锋锐,皆是突厥边哨的情报。

忽闻轻响,帘外脚步稳重。

她不抬头,淡淡道:“太子殿下,您又未歇息。”

李世民步入殿中,衣袍仍带夜风的凉意,眉目之间有掩不住的疲倦。

他看了看她手中的文书,语气低缓:“你比我更晚。边事紧要,也不该由你独操。”

舒涵略一抬眸,烛光映出她平静的神色:“若殿下不眠,我怎敢安睡?”

她将一页信笺推至他面前,“北部咄苾部近来频动兵,父王似在压制,但……有变数。”

李世民凝神看着那信,手指在案上轻叩数下,良久才道:“我本以为和亲能安十年,如今看来,不过三月已起风。”

舒涵垂眸:“殿下的婚盟从不是永久的誓约,只是政治的暂歇。突厥人畏强,不畏信。”

她语气轻柔,却直指现实。

他抬眼看她,唇角微动,带着一丝叹息:“只有你,敢如此直言。”

舒涵微微一笑:“殿下也只有在我面前,才肯卸下那副‘天下皆在掌中’的模样。”

李世民怔了怔,忽然伸手取过她案前的茶盏。茶已冷,他仍抿了一口。

“你知吗,”他说得极轻,“在朝中,群臣皆敬我为太子,惟独你——看我如昔日那少年。”

舒涵一愣,垂眸,声音几乎听不清:“因为在我眼中,你从未失去那份少年心。”

李世民凝视她良久,忽地笑了笑,那笑意里有疲惫,有怜惜,也有一丝无奈。

“舒涵,你可知,我终究不能给你想要的名分。”

舒涵抬眼,神情如静水:“殿下误会了,我要的不是名分。”

她缓缓起身,走到他面前,替他理平衣袖上的折痕,语气柔中带着冷静的坚定:“我所求的,不过是你登上那个位置时,不被孤独淹没。若能如此,便足矣。”

李世民看着她,神色复杂。半晌,他伸出手,指尖轻触她的发,声音低得几乎要与烛火同息:“可若有一日,我真登彼位,你还愿立于此殿之侧?”

舒涵垂眸,缓缓一笑:“若天下安,臣妾自退;若天下危,我必留。”

烛火一跳,风掠帘动。他忽然明白——她早已看透了他一生的孤寂,也选择甘于与之为影。

那一夜,东宫的灯燃到了极晚。一纸军报摊开于桌上,未曾合上。

窗外荷香与湿气混合,却在那静默的空气里,化作一场无言的誓约。

清晨的风带着闷热的湿气,廊下的朱柱映着湿润的光。

舒涵从偏殿出来,手中抱着几卷奏札,准备送往东宫书阁。

前方忽有一阵轻微的脚步声,她抬头——

太子妃长孙氏缓步而来,身着浅青宫裙,仪容端雅,神色温和。

两人对视的瞬间,空气静了半拍。

舒涵微微一礼:“臣妾参见太子妃。”语气温婉、分寸极准。

长孙氏微笑:“贤媛不必多礼。昨夜听闻殿下召你议事,想必又是北疆急报?”

声音平和,不见喜怒。

舒涵神情恭敬:“正是。殿下忧国,臣妾不敢怠慢。”

长孙氏微微颔首,目光却若有若无地掠过她手中的卷册。

那是边报密札,非宫中女眷可轻阅之物。

片刻后,她缓缓道:“殿下的事,自有内史与枢机处的人代为处理。贤媛多才,理政非妾职,只恐他人多言。”

她这话说得极轻,却分寸极深。既非指责,也非退让,更像是在提醒——她知一切,却仍愿给出体面。

舒涵垂眸,唇角微动,答得温柔而平静:

“太子妃所言极是。臣妾无意逾矩,只因突厥之情报牵涉旧盟。臣妾在突厥时所结信使,若由旁人翻译,恐有误。殿下信臣妾懂其文,故偶代阅之。”

她一语回敬,柔中藏锋。

长孙氏听罢,轻轻叹息,语气更缓:“我并非责怪。殿下信谁,我岂能不信?只望贤媛保重身子。你若累病了,殿下心中更添忧思。”

这话落地,像是无风的水面起了一层涟漪。

舒涵抬眼,目光静如寒潭,轻声道:“太子妃宽怀。殿下有您为正室,能理宫务、抚众心,臣妾……无忧也。”

两人相视片刻——一个清冷如月,一个温润如玉。似无波澜,却在暗中完成了两种力量的默契。

长孙氏微微一笑:“贤媛之才,我早有所闻若他日殿下登极,天下事多,或需你再费心。”

舒涵低首:“臣妾谨记。”

风掠过帘幔,金线微动。长孙氏转身离去,步履从容。舒涵伫立原地,片刻不语,指尖轻轻掠过怀中那卷密札,唇角几不可察地弯起一丝浅笑——那笑意中有感佩,也有一丝淡淡的悲凉。

她知道,这位太子妃不是她的敌人,只是——她们都明白:能立在李世民身侧的人,不止要有情,更要懂“退”的分寸。

夜深,李世民负手立于案前,眉心微蹙,案上堆叠着一封封边报与密折。

他听见帘外轻轻的脚步声——没有宣报,没有通传,那步伐却让他心绪一松。

“你还是自己来了。”他的声音沉静,带着一丝不掩的笑。

舒涵掀帘而入,未着珠钗,黑发垂落在肩头。

她神色如常,却目光锐利。“你不唤我来,我也该来。”

她走至案前,指尖拂过几份奏折,轻声道,

“你封了李建成旧部的军权,但尚书省的人心未稳,太原一带的旧势力仍在观望。你若不立威,早晚有人借故动手。”

李世民侧首,看着她,语气淡淡:“你的意思?”

“以战止乱。”舒涵淡淡道,“殿下若先收复中原旧地,再顺势昭告天下,以军功定权。那时,你的太子之位,便再无人敢质疑。”

她说得冷静,甚至近乎无情。

李世民沉默片刻,低声笑了一声——

“你从不说‘我们’,总说‘你’。是怕自己陷太深,还是怕我知道你早已深陷?”

舒涵抬眼,神色一瞬间柔和,却又很快平静:“陛下尚在,世间不容我们太多情。你我若同沉情海,天下必乱。”

李世民的目光凝在她脸上,许久未语。

终于,他伸手拿起那卷北方地图,放到她手中:“那就由你来定吧。”

舒涵静坐案前,目光落在关中与河北两地的城池标记之上。

李世民眉眼沉静,语气低沉:“近日关中、河北两处战事,各有端倪。你以为,王世充与窦建德,孰强孰弱?”

舒涵轻轻抚案,指尖掠过地图:“王世充守关中,地险人富,兵虽精而守御稳。然性刚愎,多疑少纳贤,民心未固,若遇长久围攻,恐难久守。”

李世民微微点首:“守固而心不固,乃大患也。”

舒涵目光转向河北,神色沉稳:“窦建德则异。其人善笼络,将帅听命,能招降豪杰,民心归附,行军机动灵活。然地形平坦,军纪不严,若遇正规大军压境,则易生险象。”

李世民沉吟片刻,低声道:“王世充可围而歼,窦建德不可急攻。前者气竭于守,后者盛于势。若我取中原,当先稳西拒王氏,以安天下之腹,再东击河北,使窦军疲于奔命,待其势散,再一举平之。”

他抬起头,神色平静而锋利:“攻守之机,不在强弱,而在时势。王世充困于城,窦建德困于人。天下之变,谁能先制其机,谁便能定其命。”

舒涵凝视着他,目光微动。烛火在他眼中映出深金的光,她轻声道:“殿下此计若成,天下之势,将尽归于唐。”

那一刻,他们之间无誓言、无温情,只有一无声的共识——天下未定,他们即是天命的共谋者。

窗外风声渐止,烛火微微跳动。

他们肩并肩立于地图之前,指尖几乎相触。

那一方山河,在烛影下明暗交错,像两人的命运。

武德二年七月下旬,暑气仍盛,朝堂却起波澜。

一封密疏,从御史台直递乾元殿。疏中言辞激烈——「太子深惑突厥妃言,外结异族,内乱宫仪,恐伤国本。」

李渊未言,但眉间的冷意已显。

翌日早朝,气氛沉沉。当李世民入殿时,群臣低声议论,风声如暗潮。

李渊的目光落在他身上,语调平静,却藏锋:“世民,近日宫中风言,汝可知否?”

李世民心中一震,俯身答:“儿臣未闻。”

“未闻?”李渊轻笑,笑意冷淡,“太子府中之人,言行天下皆知,岂可未闻?”

李世民欲言,又止。他知道,若再辩,就是坐实。

朝毕,东宫书阁中寂若无声。李世民手中握着那份被抄录的疏文,指尖微微颤抖。

“惑于异族妃。”短短四字,重如铁链。

他抬头,目光复杂地望向舒涵。她跪在阶前,衣袂铺地,神色平静,眸光却极亮。

“世民,”她轻声道,“陛下若疑你惑情,便不能以情辩。要以理破。”

李世民的唇角绷紧:“理?”

“理在正名。”她起身,语声稳若水,“陛下疑你为情所误,不妨以政自明。既言异族,则以‘外安之功’破‘惑国之名’。”

李世民的眉心微动,神色仍沉:“可今朝议已定,父皇暂不召我。”

舒涵微微一笑:“陛下若不召你,我们便请太子妃娘娘去见。”

李世民怔住。

舒涵转身对侍从道:“请承徽殿传信——舒涵求见太子妃娘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