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梦千年 第二部 > 第6章 情理

梦千年 第二部 第6章 情理

作者:趁早睡去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31 18:16:02 来源:文学城

次日,早朝已散。舒涵奉诏入宫。

乾元殿内,香烟袅袅。李渊着常服而坐,案上铺着一卷北疆地图。

他未抬头,只淡淡道:“突厥公主到了长安,可还习惯?”

舒涵深深一拜,行礼如常:“蒙陛下垂怜,臣妾一切安好。”

李渊嗯了一声,指尖在地图上缓缓划动:“草原之地,风烈雪深。长安不同,规制繁多。你从北来,心中可曾怨我李氏?”

舒涵抬起目光,平静答道:“臣妾不怨。若无此婚,突厥与唐势必再起战。父王愿以和亲息兵,臣妾从命而来。此事,非辱,乃幸。”

李渊的目光终于落在她身上。

“你父王识大体,你亦聪慧。”他缓缓道,语气平淡,却每个字都带着分量。

“只是突厥诸部,不皆如你父兄所想。你可知,朕此番和亲,既是安边,亦是试心。”

舒涵略一顿,垂首道:“陛下要试的,不是臣妾一人,而是突厥的诚意。”

李渊的眼神微微一动,嘴角几不可察地一挑。

“你倒明白。”

他沉默片刻,忽又问:“若有一日,突厥违约犯边,太子处之当如何?”

舒涵抬眼,那一瞬她的神色清冷而坚定。

“若突厥犯边,则为叛。臣妾虽出突厥,身在唐宫,已是大唐之人。若有此变,臣妾当以命劝阻;若不能止,当以命谢罪。”

李渊的目光深了几分。“你真愿如此?”

她轻轻一笑,那笑淡而无惧:“宿命使然。臣妾不负生所系,不负心所向。”

殿中静了很久。李渊的指尖轻叩案几,片刻后,缓缓开口:“好。朕听闻你识兵略,曾助太子于雁门之危。此后,凡北疆事务,若太子召问,你可直言,无须避讳。”

舒涵俯首:“谨遵圣命。”

李渊点头,起身缓步走至殿前。阳光透过窗棂洒在他身上,他转过身,语气平和却沉稳:“你若真能以一身安天下,唐室不负你。”

舒涵低声应道:“臣妾愿以此身,为唐为突厥,为天下息兵。”

李渊静静看了她一眼。那一眼里,有帝王的冷,也有隐约的怜惜。“去吧,东宫在等你。”

舒涵行礼而退。

殿门外,阳光正盛。她走出乾元殿,风从长安的朱墙间吹来,带着不一样的温度。她忽然想起草原上的风——那是她的起点,如今却已成往事。

她知道,从此以后,她不只是突厥的舒涵,也不只是李世民的侧妃,她将成为——这场新帝国秩序中,被命运铭刻的名字。

日色微斜,东宫的屋檐投下长长的影。舒涵回宫,褪去外朝的帷帽,衣襟上仍留着一丝檀香气。

李世民在承光殿中批阅奏疏,听到脚步声,抬头一看。他放下笔,语气温和:“陛下召见你,可还说了什么?”

舒涵上前一礼,神色平静:“陛下问臣妾,可否安于长安。”

李世民的眉略动,似笑非笑:“你怎么答?”

“臣妾答,安在心,不在地。”

他微微一怔,随即失笑:“这话,倒像你。”

舒涵看着案上的奏章,语气淡淡:“陛下其实并非只问此。”

李世民眼神微敛:“那他问了什么?”

舒涵沉默片刻,才道:“陛下问——若有一日突厥犯边,我当如何。”

李世民缓缓抬起头,语气比方才低得多:“你怎么答的?”

舒涵迎上他的目光,平静如初:“我说,若能止战,以命劝;若不能止,以命谢。”

李世民的眉心一蹙,手指无意识地在案上轻叩:“他在试你。”

“我知道。”舒涵的声音轻,却没有怨意,“试我,亦是试突厥。只是殿下,我并不惧。”

李世民望着她,沉声道:“你不该以命为誓。那不是忠诚,而是孤注一掷。”

舒涵微微一笑:“可世间的信任,多半是用命换的。”

他沉默不语。殿中烛影微晃,烛泪顺着铜台缓缓滴下。

过了许久,李世民轻声道:“舒涵,你不必这样。长安是你的归所,不是你的坟场。”

她转过身,静静看着他,眼神深而柔。

“殿下,我来长安,不是为死。我只是想让这世上的风,少一点血气。”

李世民一怔,忽然觉得眼前的女子与两年前醉香楼中那位少年谋士并无两样——同样的清醒,同样的孤绝。

他伸手,似想触她的发,却又缓缓放下。

“你真是命里与我一样的人。”他低声道,“都被天下推着往前,连退一步都不能。”

舒涵的唇角轻动,露出极浅的一笑。

“那便并肩走。”

李世民看着她,久久未语。殿外的风再起,卷起帘角,带进一点春的气息。

烛影摇曳,光落在两人之间,一明一暗,如命与愿在岁月里彼此交错。

武德二年五月初,长安春光尚暖,宫中花影摇曳。

东宫书房内,李世民立于案前,手指在铺开的边报与奏折上轻轻敲击,眉眼间仍有些许清寒。

忽然,门外传来轻轻的脚步声。刘文静被召入宫,身着整洁官服,举止仍带着江湖中人的锋芒与沉稳。

他低头行礼,声音平稳而慎重:“太子殿下,微臣有一事,欲请教殿下。”

李世民抬眼,语气平淡却不失威仪:“刘兄且说。”

刘文静微微吞咽口气,神色微凝,低声道:“晋阳之事,曾有一少年,名哥舒翰。微臣心生疑惑——如今殿下侧妃,阿史那舒涵,可曾就是当年的少年?”

李世民静静听完,嘴角微扬,目光略有笑意:“刘兄果然细心。”

他语气带着几分骄傲与深意:“你猜得不错。那位少年哥舒翰,确是舒涵。”

刘文静怔在原地,像是被春风掠过,半晌才苦笑一声:“果然如此……怪不得,当年晋阳初见,那少年言谈间透出的冷静与谋算,绝非凡人。其人精通汉礼,识兵懂政,年少而不凡。后来微臣随陛下起兵,又见突厥郡主阿史那舒涵助臣说服始毕可汗——此二人,容貌气度虽殊,然神韵极似……”

李世民轻轻颔首,眉中闪过一丝淡淡的温意:“舒涵天性聪慧,行事果决。若非她在突厥出谋划策,父皇起兵之日,怕也少几分胜算。那时她尚未笄年,便已知大义。”

刘文静沉默片刻,眼中浮出深深的敬意:“她……确是非凡之人。”

李世民看着他,语气忽转为柔:“你也算是她在长安的旧识了。她常念及晋阳往事,说起你时仍称‘文静兄’,言你清直有识,是可托之人。”

刘文静微微一怔,随即低声道:“侧妃娘娘……还记得微臣?”

李世民笑意更深:“她记得。若你愿见她,我可安排一面。舒涵也许该与你再叙一叙旧。”

刘文静拱手一拜,语声郑重:“微臣受太子与侧妃厚恩,不敢辞。”

李世民轻叩案几,目光深处闪过一抹思量:“好,明日巳时,你至东宫书阁,她自会在那候你。”

次日,东宫书阁,晨光从高窗洒下,尘埃在金光中浮动。书案上陈着几卷兵书,香炉烟袅,檀香淡淡。

舒涵一身浅绛襦裙,发间点一枚金步摇,衣袖收敛,气度静雅。她立在窗边,静静望着外头的槐树,心思微转——晋阳旧事,竟已隔了多年。

门外传来侍从的低声通报:“刘大人已到。”

舒涵回身,微微一笑:“请。”

刘文静步入书阁,衣袂微拂,身上仍带着一股书卷气与征途尘气混合的味道。他刚抬眼,就看见她立于光中,眉眼如昔,温润中自有几分不容忽视的锋。

一时间,他仿佛又回到晋阳那间客栈,看见那个少年——衣衫简朴、言语利落,谈笑间眼神明亮如刀。

刘文静怔了一下,旋即拱手下拜:“微臣叩见侧妃娘娘。”

舒涵上前一步,抬手虚扶:“刘兄不必多礼。昔年突厥一别,久违了。”

刘文静抬起头,神色复杂:“殿下已告知一切。微臣这一拜,不只是为今日之礼,也是为往昔之愧。晋阳之时,未识你真颜,心生轻忽,实在失敬。”

舒涵摇头一笑,语气温淡:“那时我以‘哥舒翰’之名行事,自是有意隐瞒。刘兄并无失礼,反倒在乱世中识人于尘沙,已属难得。”

她伸手示意他坐下,自己缓缓落座。

两人隔着一张书案,案上摆着茶盏与棋盘。舒涵亲自为他斟了一盏茶,指尖停在盏口边,声音轻缓:“我常想起晋阳的风。那时天下未乱,你我不过各为其主。如今同在长安,倒像一场命数。”

刘文静望着她,心底忽然泛起一丝感慨:“晋阳少年,如今已是太子侧妃。娘娘的胆识与远见,我刘文静自愧不及。”

舒涵垂眸轻笑:“文静兄谬赞了。若无你往返两地、调度兵马,当年李家之举也未必顺利。”

刘文静沉默片刻,忽然低声道:“那日突厥大帐,你劝始毕可汗出兵时,我心中便有疑。那一席言辞——不像出自异族之口,倒像是知天下势的汉人。”

“你当时看出了吗?”舒涵抬眸,眼波微转。

刘文静苦笑:“只是心生疑,却不敢信。今日得见,方知当年之少年,真是奇女子。”

舒涵笑意微浅:“世道如棋,我不过是落子之人。今日大唐基业既定,我亦不过顺势而行。”

刘文静目光一深,语气低沉:“娘娘,太子待你极厚,长安之中,恐怕唯你能以真言入其心。若有一日,朝堂再起风浪,还望娘娘……能保住自身。”

舒涵听着,神色温和,眼底却闪过一抹淡淡的思量。她知道刘文静话中有意——他看得出风起于青萍之末。

她轻声答道:“你放心,我知分寸。若有一日风浪至,也盼刘兄记得,今日这杯茶,不为权谋,只为旧识。”

刘文静凝视那盏茶,缓缓起身,郑重一揖:“昔年公主助我于刀锋,此情我未忘。今日再拜,不为礼,为心。”

舒涵起身还礼,声音柔而笃定:“愿来日再论天下时,仍能并肩而语。”

门外风起,槐叶翻飞。刘文静转身离去,衣袂掠过门槛,未回头。

舒涵站在原地,看着那一袭背影渐渐隐入廊影,心中似有轻叹。

“晋阳故人,不负当年。”她低声呢喃,指尖轻轻触过棋盘,一子落下,清脆如誓。

武德二年五月末,初夏,长安城微风拂日。早朝刚毕,宫中尚残留余热。

李世民正整理朝务卷册,面色平静,却掩不住眉眼间的轻微紧绷。

李渊缓步而来,衣袍未解,神色含笑中带着帝王威仪。

“朕今日听说,元吉侧妃已诞下长子。”

话语轻缓,却像一柄利剑,刺入太子心中。

李世民心头一震,低头抱卷,不敢妄动。

“世民啊,”李渊缓缓开口,语气温和,却透着帝王的威严,“江山社稷,根基在于子嗣。父知你心有所钟,亦知舒涵聪慧机敏,但她毕竟是异族,身份特殊。”

李世民轻轻垂首,握拳在卷册上,内心涌起复杂情绪。

李渊的语气更深沉,却仍温和:“若独宠一人,虽情深,却恐日后朝臣有议,或有人以异族女子惑君之名论之。父意非责你,只望你行事慎重,兼顾正宫与国体。”

李世民抬眼,望向窗外初升的日光,心底微微一紧。

他知道父皇的话既是提醒,也暗示了责任。

“父亲放心,”他轻声道,“儿臣自知分寸,不敢逾矩。”

李渊点头,眼底有一丝释然:“世民,情可纵,理须守。父望你,江山与心中人,皆能兼顾。”

微风拂过,檀木椅旁落下几片花瓣,阳光穿过屋檐,洒在两人的影子上。

父与子的身影拉长,像一条隐秘而坚定的守望线。

夜色沉沉,承徽殿的灯火早已熄灭,只留下一片静默。

舒涵坐在偏殿窗前,手里攥着一卷书,却怎么也读不下去。脑海里闪过侍女低声禀报的话——李世民今夜宿在了承徽殿。

她的胸口像被什么重物压住,呼吸顿促。指尖攥紧书卷,纸面微微皱起。

理智告诉她,这只是宫中的常规,她不该计较,可心口的热度和泪水却让她难以克制。

她缓缓低下头,泪水顺着睫毛滑落,落在手背上,冰凉而清晰。

那一刻,她所有的理智都被冲淡——她想起他们昨夜的温存,想起李世民贴近她耳畔低声的承诺。

为什么在别人的寝宫,他又不是属于她?

泪水顺着颊角滑下,她轻轻低声呢喃:“世民……为什么……”

声音小得几乎被夜色吞没,却把她心底的孤独与伤痛彻底暴露。

烛火的余光在殿中摇曳,窗外风声吹动帘纱,像在为她轻轻拂去泪水,却拂不去胸口的酸楚。

夜渐深,烛火将尽。泪已干,舒涵缓缓抬头。她忽然笑了,笑自己竟也会如此失态。

“我来长安,为天下息兵,不是为争一人之宠。”她低声呢喃,手指抚过案上那卷未读完的兵书。

她闭上眼,让呼吸重新归于平稳。悲痛如潮,却被她一点点压回心底。她懂,爱一个人不该让自己失去锋芒。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