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秋风已起,羽明宫内,李承风小心跪在母亲面前,眼神明亮而坚定:“母亲,儿想离开长安五日,前往潼关。”
舒涵微微抬头,眼底闪过惊讶,很快平静:“潼关?你打算独行?”
李承点头,语气倔强:“儿想去长安城外看看百姓秋收是否富足。儿不想只看冰冷的数字,儿想去看看真实的生活。”
舒涵轻叹,眼底既欣慰又紧张:“好孩子,你有这份心,母亲欣慰。但你要明白,这若传入朝堂,是欺君之罪。你父皇若知,会如何生气,你可明白?”
李承风毫不迟疑:“儿知道。”
舒涵从怀中取出一枚古铜色令牌,刻有突厥纹章,光泽微暗:“若遇危险,就去找突厥人,他们会护你。记住,不要因好奇冒险,要有冷静判断。”
李承风握紧令牌,感受母亲掌心的温度,心里涌起一股暖意,也生出前所未有的责任感:“儿一定谨慎,不让母亲担心。”
舒涵轻轻点头,神情如水般冷静:“去吧。长安外的世界,你必须自己面对。但心里要清楚,你的一举一动,都是责任。”
当日黄昏,夜色渐深,李承风从春明门离开长安城,独自骑马踏上通往潼关的官道,风吹起衣袂,像为他推开未知的世界。
天色渐明,李承风骑在马背上,望着远处金黄的田野和来回忙碌的百姓,心中微微一震——书本里描写的田地和粮食,从未如此生动。
他下马走近田间,只见男女老少弯腰收割,肩扛粮袋,汗水顺着脸颊滑落,泥土在指缝间黏腻。他静静观察,目光里有一丝惊讶,也有好奇。
“二位兄长,你们每日劳作,可辛苦否?节令安排如何?”李承风轻声问,尽量用礼貌而平和的语气。
一位中年农夫抬头,眼睛微亮:“书生路远,可知边地收成不易。秋收虽忙,但粮食关系全村生计,每一粒谷子都来之不易。”
李承风蹲下,伸手触摸金黄的稻穗,感受沉甸甸的重量。他心中思忖:在皇宫里,父皇只需发号施令,粮仓、赋税、调度一切井然有序;而这里,每一粒粮食的收成都靠双手、汗水和智慧。
随后他随农夫回到简陋的家中。屋内只有几件粗布床铺和土灶,一桌粗茶淡饭,简单却温暖。
他低头用力咀嚼着玉米糊和小菜,心中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敬意:原来自由与丰足,背后是如此辛劳。
他在床榻上睡下,睁眼时已近黄昏,晚风从院落吹入,吹动门帘,也吹动他心中新生的责任感。
火光映照下,少年瘦小的身影在泥墙间拉长,田野的风、粗茶淡饭的味道、百姓的笑声和劳作的辛苦,一起刻进他的心里。
他闭上眼睛,默默记下这一刻——书本之外,世界真实而沉重;自由之外,责任从未轻松。
从农夫家告别,骑马一夜后,他终于看见了巍峨潼关的轮廓,秋风轻拂少年稚气的面庞,也掠过如画笔书写的眉目,带起衣袂微微翻动。天色清澈而透明,如美玉般温润,阳光透过云层洒在大地上,给山川披上一层柔光。
他抬眼远望,天地辽阔无垠。秦岭的余脉蜿蜒盘结至青灰色天际,翻过山去,便是连绵不断的黄土高原。少年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书卷之外的世界,是如此广阔而深远。
潼关城内,晨风带着一丝凉意,尘土在阳光下闪着微光。
李承风下马,整理了一下青衫,走到城外小面摊吃了一碗面。
随后他沿着城墙下的小道走去,看到几名士兵在练武,汗水顺着额角滑落,手中的刀光在晨光里闪烁。
他深吸一口气,迈步上前,行礼:“在下从长安而来,前往洛阳祖宅,路过潼关,想一观边关将士风貌,不知可否赐教?”
士兵们互相看了看,其中一名高壮将士挑了挑眉:“书生?你看上去才十三四岁,怎么独自来到边关?”
李承风微微一笑,眼中带着聪慧光芒:“家学稍有根底,惯读兵书,也略知百姓生活。今日特来向诸位求教,见识潼关将士勤苦。”
士兵们对他年轻却有礼貌的举止有些意外,其中一人点了点头:“好,你随我看一看,我们练武和巡逻的规矩。”
李承风小心跟在身后,眼睛东张西望,观察士兵的动作、步伐、相互交流。
他轻声在自己心里记录:“勤奋、纪律、互相依赖……这些才是军队生存之道,比书本上任何文字都真实。”
路过一群搬运粮草的壮汉,李承风鼓起勇气小声问:“二位兄长,这粮食搬运,可曾辛苦?”
壮汉抬头,眼睛闪了闪,随即笑了:“书生路远,可知边关不易。日复一日,搬粮运水,苦是苦了些,但守护家园,也值。”
突然,一辆装满粮草的车轮卡在石缝里,轰的一声,车上粮袋翻倒,散落一地。几个搬运壮汉正焦急地想把车拉出来,唇边都带着急色。
李承风轻咬嘴唇,走到士兵面前,恭敬地开口:“二位兄长,若容我献计,或许可让车轻易脱困。”
壮汉一愣,随后挑眉:“小书生,你有何妙计?”
李承风看了看地形,低声分析:“若先将前轮抬高,再在轮下垫木块,用杠杆将车拉出,力气便可减少一半。大家分工,我在旁指导即可。”
士兵们半信半疑,但粮车太重,来不及多想,只能照做。
李承风挥手示意方向,稳步指导,一番操作后,车轮果然缓缓转动,粮车顺利脱困。
壮汉眼睛亮了,拍了拍李承风的肩:“小子,你还真有两下子!”
他整理好衣衫,抬头望向士兵和百姓的笑脸,心里升起一股责任感:“自由,不只是随意走动,更是能承担遇到的困境。”
阳光洒在他的肩头,少年背影瘦小却坚定。潼关的城墙在他眼中,既高大又真实,而他的心,也在悄悄成长。
第三日,潼关城内,李承风整理好衣衫,沿着营房和粮仓间的小道缓步而行。他的目光落在一群正在练弓的士兵上,其中几个面色黝黑、身形矫健,眉目带着北方风情。
李承风轻轻走近,低声问旁边一名士兵:“请问,这里可有突厥将士在此服役?”
士兵回头看他,略带诧异:“小书生,你手上令牌是突厥花纹?倒也巧,城中确有几位突厥人,弓马精良,受边关将领调度。”
李承风心中一动,礼貌又略带谨慎:“能否请教其中一位?我想了解边疆风俗,也想知道母亲的故国曾经如何。”
不多时,一名身形修长、肩披短毡的突厥士兵走来。他眉眼带着寒意却不失平和,语气低沉:“你母亲与我们北地有些渊源,是吗?”
李承风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思绪:“是,母亲曾叙述北疆的风土,我今日远行,想亲眼看看,也想向您求教过去的故事。”
突厥士兵点头,带着微微笑意:“边疆严寒,也有热土;沙场纵横,也有江河。我们曾在北疆守护过家园,如今已是唐人,从那片土地来到此地。”
李承风侧身望向城墙外远方的山脉,风吹起他青衫衣角,他低声自语:“母亲的故国,远在边疆,却与今日的我紧密相连。”
夜风拂过,篝火旁,少年静静听着突厥士兵讲述草原风俗与战争经历。那是与长安宫廷截然不同的世界。
肩上的责任与心中的好奇交织,让他心中涌起一股沉甸甸的成熟感——这不仅是探索世界,更是在探索自己。
第四日长安朝堂,太学博士低声奏报:“陛下,臣听闻燕王近日病了,三日未入学,不知近日可好?”
李世民微挑眉,神色生出惊讶,随即神色沉重:“病?朕看他前几日还生龙活虎。”顿了顿,他语气微沉:“高公公,你去羽明宫看看。”
高公公领命退下,片刻后回奏:“陛下,燕王不在宫中。仪妃娘娘在殿外侯召,陛下可要召见?”
李世民沉默片刻,眼底闪过焦虑与怒意:“召她进来。”
高公公退下,殿门缓缓开启,舒涵款款步入,身姿端正,神色如水般冷静。
龙案之上,李世民端坐,目光如锋,寒光在晨曦中微闪。他缓缓开口:“舒涵,承风昨日不入学,你可知此事?”
舒涵淡然抬头,神色如水:“启禀陛下,承风确实出宫,他去了潼关。”
李世民眸光一凝:“去潼关?他年纪尚小,岂可擅行边关?你可明白,这若传入朝堂,朕如何交代?”
舒涵轻轻一笑,不卑不亢:“陛下欲守天下规矩无可厚非,但承风此举,虽有冒失,但有心观民、学事。”
李世民沉默,目光逐渐收敛,呼吸微沉。他望向殿外的远山,似乎在想象孩子的身影。
片刻后,他缓缓开口,语气仍带威严,却不再冰冷:“承风……此行虽有心,但年幼莽撞,实非朕所欲。日后若再擅行动身……朕必严加教诲。然……此行心志可嘉,朕亦欣慰。”
舒涵微微欠身,神色依旧如水:“陛下宽谅,承风定不负教诲。”
李世民抬眸,眼神深远,仿佛透过殿门看到潼关的少年背影,风中衣袂翻动,肩上已肩负起未曾言说的责任:“他……的确长大了。”
第五日,秋风仍带着凉意,李承风策马沿着官道缓缓向长安城行去。黄土路上,马蹄轻踏尘土,发出规律的声响,仿佛在为他这五日的经历敲下节奏。
路旁秋草微微摇曳,远方城墙渐渐映入眼帘。长安城门在夕阳下显得庄严而遥远,城墙高耸,门楼上黄旗微扬,仿佛在迎接归来的少年的身影。
马蹄声踏碎落叶,带起阵阵尘土。李承风抬眼望着长安城门,心中涌起一股平静而坚定的力量——他不再只是宫廷里的燕王,也不仅是书卷上的学子,而是开始懂得观察、思考、承担责任的少年。
“自由与责任,”他轻声自语,“并非选择一方就能舍弃另一方。”
夕阳将城墙拉得长长的影子,少年骑影与城门相映,承天门前,高公公恭立,见他平安归来,微微欠身。
李承风一声轻唤:“母亲。”
舒涵从宫门中款款走出,身姿端正,神色如水,却带着一丝温暖的笑意。
“回来了。”她眼中闪过欣慰与关切,“可曾一路平安?”
李承风轻轻颔首,声音沉稳而略带感慨:“一路平安,也学到许多。我看到了书本之外的世界,也感受到了民生的艰辛与边关的秩序。自由背后,是责任;权力之外,是民生。”
舒涵轻叹一声,伸手轻抚他的肩膀:“你成长了。但记住,无论见识多广,心中都要留一份温柔与谨慎。”
此时,李世民从殿门缓缓走出,目光如锋,但在看到李承风时,眼底闪过一丝难以掩饰的关切与欣慰。
“承风,”李世民语气仍沉,却多了几分缓和,“朕听闻,你独自出行,此行虽冒险,但朕……可以看到你的心志。”
李承风微微低头,声音恭敬而沉稳:“儿臣谨记父皇教诲,也明白责任之重。”
李世民沉默片刻,微微颔首,目光穿透夕阳下的城墙与远山:“你……的确长大了。”
舒涵在一旁微笑,心中悄悄叹息:他终将走向更远的路,而母亲所能做的,只是为他点亮一盏温暖的灯火,让他在风雨中,也不忘初心。
夕阳下,三人的身影被拉长在宫墙之上,风吹动衣袂,带着五天旅途的余温,也吹拂出少年肩上渐渐沉稳的气息。
九月的太学,晨光透过朱雀大街的红墙,洒在石阶与案几上。李承风踏入学堂,衣袂轻拂,步履比往日更稳。
课堂上,博士出题,他提笔从容,字迹清朗而有力,不急不躁。墨香弥漫,笔锋间透着少年少见的沉稳——非为炫才,只为理通心明。
旁边同窗辩论,他轻轻侧首,听其言,微微颔首,再开口,他言辞简练,却足以令众人默然。
午后,国子监的大堂微微静默。风从窗棂吹入,拂动案上的黄笺,带起淡淡纸香。太学博士缓缓开口,声音沉稳而不失关切:“燕王近日可好?五日未入学,是否病了?”
李承风微微低首,指尖轻敲案几,似在整理心绪。他抬眼,目光清亮而平静,声音不急不缓:“弟子近日微感风寒,所幸无大恙,仍得母教嘱咐,谨守学业。”
博士微微颔首,眉间闪过一丝意外:“殿下虽年少,却知体恤父母之言,亦晓守规矩。”
李承风轻轻行礼,眼神淡然如水,但其中隐含沉稳与机敏:“弟子明白,学业之事,不可因小疾或外事疏忽。”
殿内一时静默,只有烛影微微摇曳。风吹入帘外,带起几声轻响,似与少年的心绪相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