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梦千年 第二部 > 第34章 潼关

梦千年 第二部 第34章 潼关

作者:趁早睡去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10 04:42:18 来源:文学城

九月,秋风已起,羽明宫内,李承风小心跪在母亲面前,眼神明亮而坚定:“母亲,儿想离开长安五日,前往潼关。”

舒涵微微抬头,眼底闪过惊讶,很快平静:“潼关?你打算独行?”

李承点头,语气倔强:“儿想去长安城外看看百姓秋收是否富足。儿不想只看冰冷的数字,儿想去看看真实的生活。”

舒涵轻叹,眼底既欣慰又紧张:“好孩子,你有这份心,母亲欣慰。但你要明白,这若传入朝堂,是欺君之罪。你父皇若知,会如何生气,你可明白?”

李承风毫不迟疑:“儿知道。”

舒涵从怀中取出一枚古铜色令牌,刻有突厥纹章,光泽微暗:“若遇危险,就去找突厥人,他们会护你。记住,不要因好奇冒险,要有冷静判断。”

李承风握紧令牌,感受母亲掌心的温度,心里涌起一股暖意,也生出前所未有的责任感:“儿一定谨慎,不让母亲担心。”

舒涵轻轻点头,神情如水般冷静:“去吧。长安外的世界,你必须自己面对。但心里要清楚,你的一举一动,都是责任。”

当日黄昏,夜色渐深,李承风从春明门离开长安城,独自骑马踏上通往潼关的官道,风吹起衣袂,像为他推开未知的世界。

天色渐明,李承风骑在马背上,望着远处金黄的田野和来回忙碌的百姓,心中微微一震——书本里描写的田地和粮食,从未如此生动。

他下马走近田间,只见男女老少弯腰收割,肩扛粮袋,汗水顺着脸颊滑落,泥土在指缝间黏腻。他静静观察,目光里有一丝惊讶,也有好奇。

“二位兄长,你们每日劳作,可辛苦否?节令安排如何?”李承风轻声问,尽量用礼貌而平和的语气。

一位中年农夫抬头,眼睛微亮:“书生路远,可知边地收成不易。秋收虽忙,但粮食关系全村生计,每一粒谷子都来之不易。”

李承风蹲下,伸手触摸金黄的稻穗,感受沉甸甸的重量。他心中思忖:在皇宫里,父皇只需发号施令,粮仓、赋税、调度一切井然有序;而这里,每一粒粮食的收成都靠双手、汗水和智慧。

随后他随农夫回到简陋的家中。屋内只有几件粗布床铺和土灶,一桌粗茶淡饭,简单却温暖。

他低头用力咀嚼着玉米糊和小菜,心中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敬意:原来自由与丰足,背后是如此辛劳。

他在床榻上睡下,睁眼时已近黄昏,晚风从院落吹入,吹动门帘,也吹动他心中新生的责任感。

火光映照下,少年瘦小的身影在泥墙间拉长,田野的风、粗茶淡饭的味道、百姓的笑声和劳作的辛苦,一起刻进他的心里。

他闭上眼睛,默默记下这一刻——书本之外,世界真实而沉重;自由之外,责任从未轻松。

从农夫家告别,骑马一夜后,他终于看见了巍峨潼关的轮廓,秋风轻拂少年稚气的面庞,也掠过如画笔书写的眉目,带起衣袂微微翻动。天色清澈而透明,如美玉般温润,阳光透过云层洒在大地上,给山川披上一层柔光。

他抬眼远望,天地辽阔无垠。秦岭的余脉蜿蜒盘结至青灰色天际,翻过山去,便是连绵不断的黄土高原。少年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书卷之外的世界,是如此广阔而深远。

潼关城内,晨风带着一丝凉意,尘土在阳光下闪着微光。

李承风下马,整理了一下青衫,走到城外小面摊吃了一碗面。

随后他沿着城墙下的小道走去,看到几名士兵在练武,汗水顺着额角滑落,手中的刀光在晨光里闪烁。

他深吸一口气,迈步上前,行礼:“在下从长安而来,前往洛阳祖宅,路过潼关,想一观边关将士风貌,不知可否赐教?”

士兵们互相看了看,其中一名高壮将士挑了挑眉:“书生?你看上去才十三四岁,怎么独自来到边关?”

李承风微微一笑,眼中带着聪慧光芒:“家学稍有根底,惯读兵书,也略知百姓生活。今日特来向诸位求教,见识潼关将士勤苦。”

士兵们对他年轻却有礼貌的举止有些意外,其中一人点了点头:“好,你随我看一看,我们练武和巡逻的规矩。”

李承风小心跟在身后,眼睛东张西望,观察士兵的动作、步伐、相互交流。

他轻声在自己心里记录:“勤奋、纪律、互相依赖……这些才是军队生存之道,比书本上任何文字都真实。”

路过一群搬运粮草的壮汉,李承风鼓起勇气小声问:“二位兄长,这粮食搬运,可曾辛苦?”

壮汉抬头,眼睛闪了闪,随即笑了:“书生路远,可知边关不易。日复一日,搬粮运水,苦是苦了些,但守护家园,也值。”

突然,一辆装满粮草的车轮卡在石缝里,轰的一声,车上粮袋翻倒,散落一地。几个搬运壮汉正焦急地想把车拉出来,唇边都带着急色。

李承风轻咬嘴唇,走到士兵面前,恭敬地开口:“二位兄长,若容我献计,或许可让车轻易脱困。”

壮汉一愣,随后挑眉:“小书生,你有何妙计?”

李承风看了看地形,低声分析:“若先将前轮抬高,再在轮下垫木块,用杠杆将车拉出,力气便可减少一半。大家分工,我在旁指导即可。”

士兵们半信半疑,但粮车太重,来不及多想,只能照做。

李承风挥手示意方向,稳步指导,一番操作后,车轮果然缓缓转动,粮车顺利脱困。

壮汉眼睛亮了,拍了拍李承风的肩:“小子,你还真有两下子!”

他整理好衣衫,抬头望向士兵和百姓的笑脸,心里升起一股责任感:“自由,不只是随意走动,更是能承担遇到的困境。”

阳光洒在他的肩头,少年背影瘦小却坚定。潼关的城墙在他眼中,既高大又真实,而他的心,也在悄悄成长。

第三日,潼关城内,李承风整理好衣衫,沿着营房和粮仓间的小道缓步而行。他的目光落在一群正在练弓的士兵上,其中几个面色黝黑、身形矫健,眉目带着北方风情。

李承风轻轻走近,低声问旁边一名士兵:“请问,这里可有突厥将士在此服役?”

士兵回头看他,略带诧异:“小书生,你手上令牌是突厥花纹?倒也巧,城中确有几位突厥人,弓马精良,受边关将领调度。”

李承风心中一动,礼貌又略带谨慎:“能否请教其中一位?我想了解边疆风俗,也想知道母亲的故国曾经如何。”

不多时,一名身形修长、肩披短毡的突厥士兵走来。他眉眼带着寒意却不失平和,语气低沉:“你母亲与我们北地有些渊源,是吗?”

李承风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思绪:“是,母亲曾叙述北疆的风土,我今日远行,想亲眼看看,也想向您求教过去的故事。”

突厥士兵点头,带着微微笑意:“边疆严寒,也有热土;沙场纵横,也有江河。我们曾在北疆守护过家园,如今已是唐人,从那片土地来到此地。”

李承风侧身望向城墙外远方的山脉,风吹起他青衫衣角,他低声自语:“母亲的故国,远在边疆,却与今日的我紧密相连。”

夜风拂过,篝火旁,少年静静听着突厥士兵讲述草原风俗与战争经历。那是与长安宫廷截然不同的世界。

肩上的责任与心中的好奇交织,让他心中涌起一股沉甸甸的成熟感——这不仅是探索世界,更是在探索自己。

第四日长安朝堂,太学博士低声奏报:“陛下,臣听闻燕王近日病了,三日未入学,不知近日可好?”

李世民微挑眉,神色生出惊讶,随即神色沉重:“病?朕看他前几日还生龙活虎。”顿了顿,他语气微沉:“高公公,你去羽明宫看看。”

高公公领命退下,片刻后回奏:“陛下,燕王不在宫中。仪妃娘娘在殿外侯召,陛下可要召见?”

李世民沉默片刻,眼底闪过焦虑与怒意:“召她进来。”

高公公退下,殿门缓缓开启,舒涵款款步入,身姿端正,神色如水般冷静。

龙案之上,李世民端坐,目光如锋,寒光在晨曦中微闪。他缓缓开口:“舒涵,承风昨日不入学,你可知此事?”

舒涵淡然抬头,神色如水:“启禀陛下,承风确实出宫,他去了潼关。”

李世民眸光一凝:“去潼关?他年纪尚小,岂可擅行边关?你可明白,这若传入朝堂,朕如何交代?”

舒涵轻轻一笑,不卑不亢:“陛下欲守天下规矩无可厚非,但承风此举,虽有冒失,但有心观民、学事。”

李世民沉默,目光逐渐收敛,呼吸微沉。他望向殿外的远山,似乎在想象孩子的身影。

片刻后,他缓缓开口,语气仍带威严,却不再冰冷:“承风……此行虽有心,但年幼莽撞,实非朕所欲。日后若再擅行动身……朕必严加教诲。然……此行心志可嘉,朕亦欣慰。”

舒涵微微欠身,神色依旧如水:“陛下宽谅,承风定不负教诲。”

李世民抬眸,眼神深远,仿佛透过殿门看到潼关的少年背影,风中衣袂翻动,肩上已肩负起未曾言说的责任:“他……的确长大了。”

第五日,秋风仍带着凉意,李承风策马沿着官道缓缓向长安城行去。黄土路上,马蹄轻踏尘土,发出规律的声响,仿佛在为他这五日的经历敲下节奏。

路旁秋草微微摇曳,远方城墙渐渐映入眼帘。长安城门在夕阳下显得庄严而遥远,城墙高耸,门楼上黄旗微扬,仿佛在迎接归来的少年的身影。

马蹄声踏碎落叶,带起阵阵尘土。李承风抬眼望着长安城门,心中涌起一股平静而坚定的力量——他不再只是宫廷里的燕王,也不仅是书卷上的学子,而是开始懂得观察、思考、承担责任的少年。

“自由与责任,”他轻声自语,“并非选择一方就能舍弃另一方。”

夕阳将城墙拉得长长的影子,少年骑影与城门相映,承天门前,高公公恭立,见他平安归来,微微欠身。

李承风一声轻唤:“母亲。”

舒涵从宫门中款款走出,身姿端正,神色如水,却带着一丝温暖的笑意。

“回来了。”她眼中闪过欣慰与关切,“可曾一路平安?”

李承风轻轻颔首,声音沉稳而略带感慨:“一路平安,也学到许多。我看到了书本之外的世界,也感受到了民生的艰辛与边关的秩序。自由背后,是责任;权力之外,是民生。”

舒涵轻叹一声,伸手轻抚他的肩膀:“你成长了。但记住,无论见识多广,心中都要留一份温柔与谨慎。”

此时,李世民从殿门缓缓走出,目光如锋,但在看到李承风时,眼底闪过一丝难以掩饰的关切与欣慰。

“承风,”李世民语气仍沉,却多了几分缓和,“朕听闻,你独自出行,此行虽冒险,但朕……可以看到你的心志。”

李承风微微低头,声音恭敬而沉稳:“儿臣谨记父皇教诲,也明白责任之重。”

李世民沉默片刻,微微颔首,目光穿透夕阳下的城墙与远山:“你……的确长大了。”

舒涵在一旁微笑,心中悄悄叹息:他终将走向更远的路,而母亲所能做的,只是为他点亮一盏温暖的灯火,让他在风雨中,也不忘初心。

夕阳下,三人的身影被拉长在宫墙之上,风吹动衣袂,带着五天旅途的余温,也吹拂出少年肩上渐渐沉稳的气息。

九月的太学,晨光透过朱雀大街的红墙,洒在石阶与案几上。李承风踏入学堂,衣袂轻拂,步履比往日更稳。

课堂上,博士出题,他提笔从容,字迹清朗而有力,不急不躁。墨香弥漫,笔锋间透着少年少见的沉稳——非为炫才,只为理通心明。

旁边同窗辩论,他轻轻侧首,听其言,微微颔首,再开口,他言辞简练,却足以令众人默然。

午后,国子监的大堂微微静默。风从窗棂吹入,拂动案上的黄笺,带起淡淡纸香。太学博士缓缓开口,声音沉稳而不失关切:“燕王近日可好?五日未入学,是否病了?”

李承风微微低首,指尖轻敲案几,似在整理心绪。他抬眼,目光清亮而平静,声音不急不缓:“弟子近日微感风寒,所幸无大恙,仍得母教嘱咐,谨守学业。”

博士微微颔首,眉间闪过一丝意外:“殿下虽年少,却知体恤父母之言,亦晓守规矩。”

李承风轻轻行礼,眼神淡然如水,但其中隐含沉稳与机敏:“弟子明白,学业之事,不可因小疾或外事疏忽。”

殿内一时静默,只有烛影微微摇曳。风吹入帘外,带起几声轻响,似与少年的心绪相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