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梦千年 第二部 > 第33章 镜子

梦千年 第二部 第33章 镜子

作者:趁早睡去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10 04:42:18 来源:文学城

正月初五,长安冬雪初歇。太极殿内金缕垂帘,鼓吹震天。文武百官衣冠整肃,列于丹陛之下。

李世民登御座,威仪凛然。礼部侍郎执诏于阶前,高声宣读: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鲁王李承尧,性仁孝而性成,文质兼修,允可副贰。可立为皇太子。”

李世民亲手递过金册、玉印。李承尧身着朱袍,步履稳健,叩首三拜。

殿上钟鼓齐鸣,万众山呼。

李承风率诸王向太子行礼:“臣贺太子登储,愿兄弟同心,以安社稷。”声音平和,不卑不亢。

太子三师逐一入殿,跪于太子前,行拜师礼。

李纲神色端庄,道:“太子当以治天下为志,学文事、明法度、存仁德。”

褚遂良恭声道:“文辞礼法,皆为立身之本,望太子日益精进。”

李靖稳重开口:“兵书武略,亦为社稷所需,太子宜悉心体察。”

太子三少亦跪拜立誓,面色恭敬。

郭孝恪道:“辅太子行止日常,习礼仪、勤政事,臣必竭诚。”

张柬之微笑:“太子若疑问,臣当以规矩为引,勤导其行。”

李延寿低声:“宫廷礼制、朝堂秩序,臣必谨守,令太子无虞。”

册礼既毕,长安城张灯三日。市井喧腾,鼓乐相闻。李世民赐宴群臣于麟德殿。东宫自此正式启用。

贞观十一年正月初十,太子入东宫之日,承风站在东宫殿后的回廊,望着雪落在宫墙之上。

他听见殿内鼓声雷动,只是微微垂首,手指轻抚衣袖,他的心里,有一种意念轻轻落下:舍。

“父皇要安天下,而非安我。”他在心中默念。

他望向殿中的弟弟,承尧笑容纯净,眼中透着孩童的灵动。承风心中轻轻一动,既欣慰,又有几分心疼:弟弟将要承担大唐的未来,而他……要学会护他,无论朝堂如何风云。

他转过身,目光扫过远方长安的灯火,雪色映照下,街市与宫殿交错的光影,像极了他母亲常说的风——自由、清明,却无法阻挡世事。

李承风嘴角微微勾起一丝笑:“承尧,你登太子之位,是父皇所安天下之策;我在旁守护,也算父皇未曾错。”

这一刻,他知道:自己虽非太子,却也有属于自己的责任:守天下、护百姓、护弟弟。

同日,长孙皇后携李承尧入东宫承光殿。殿内烛光柔和,映照出太子稚嫩却明亮的面庞。

皇后轻抚承尧的头发,语声温雅,却带着不容忽视的威严:“承尧啊,你今日承此大位,不是为了显贵,也不是为了宠幸。你要记得,天下重于你一身,民心胜于江山。”

李承尧俯首行礼:“母后教诲,儿臣谨记。”

皇后轻叹:“你父皇要安天下,而我教你要安人心。朝中百官各有所图,民间疾苦各有隐忧。你要学会听,也要学会看;学会宽,也要学会断。切记:君者,先得民心,再守国法。”

李承尧眼神恭敬,却闪过一丝聪慧光芒:“母后,儿臣明白。”

长孙皇后抚其肩膀,低声叮咛:“还有一件事,你兄长承风虽不为太子,但他心明眼亮、稳重如山。他心中有民,有天下,你须知——他是你最坚实的辅助,而非对手。兄弟之间,贵在相知相守,不可轻慢。”

李承尧点头,眼底闪着刚刚懂得的成熟。

皇后起身,整了整衣襟,淡淡一笑:“记住,承尧,你承位是大唐之事,不是你个人之事。身为太子,心要常清,言要常慎,行要常正。”

李承尧紧握拳头:“儿臣谨记母训,不负父皇、不负天下。”

长孙皇后满意地点头,目光温柔而深远,仿佛能看透长安的风雪与未来的风云。

“去吧,从今以后,你的路虽长,但不可迷失方向。”

贞观十一年正月十五,长安城灯火千里。

宫城中,万灯如昼,金莲灯映照着朱墙玉阶,仿佛天上星河坠入人间。

太极殿内,香烟袅袅,丝竹悠扬。殿门大开,殿外是玄武门前的流灯、宫鸾、舞马;殿内是帝王与家眷围坐的金席。

李世民今日未着朝服,只披深玄绣龙常袍。眉目间虽有帝气,却多了几分为父的柔色。

长孙皇后坐于左侧,姿容端雅,笑意温柔。她的目光在孩子们之间缓缓掠过,如春风拂柳,暗暗分辨每个孩子的神情。

舒仪妃与韦淑妃、杨贤妃、燕德妃等皆列于次席,华服轻盈,各有姿态。

殿中正座前,十余盏琉璃宫灯照亮了皇子、公主们稚嫩的脸。

李承尧着朱绣团凤袍,端坐父皇下首,神情拘谨而郑重。

李世民含笑看他,语声温厚:“太子,今日上元,天下同乐。你替父皇,与诸兄弟姐妹共饮一盏,算是贺节,也算新任之始。”

李承尧忙起身,双手举盏,童声脆亮:“儿臣祝父皇、母后千岁,愿大唐千秋!”

言罢,双手持盏,敬于李世民。满殿鼓掌,乐声一转,玉佩叮当,光影流动。

李丽质、李承风、李承泽皆笑着为太子拍掌。丽质笑声最甜,眼里有稚气的灵光;

李承泽侧头,与李承风对视一眼,眸中闪着少年锐意;李承风微微颔首,淡淡一笑,举盏而饮。

李世民看见这一幕,心头忽有复杂的暖意与冷意——这些孩子,一个比一个聪明,但聪明未必是福。

席间,灯舞开演。舞女执彩灯为莲,随笛声起舞,光影流转如水。

晋阳公主李明达拉着怀安公主李明书的手,笑得前仰后合。

赵王李承平年幼天真,举着一盏小灯跑到太子座下:“皇兄,看!这是兔灯!”

李承尧笑着接过,李世民看着兄弟相亲,眉间稍展:“好兄弟,方能安天下。”

长孙皇后微微侧首,望向燕王李承风。他坐得极稳,不语,眼神静静追随着舞灯,仿佛在看风——那种目光太深,不似十二岁的孩子。

舒涵坐在次席,正静静地望着儿子。

她的神情温柔,眼底却有一点淡淡的忧意。她知道——那孩子懂得太多,懂得得太早。

“明书——”晋阳公主忽然招手,拉着怀安公主一同去看花灯。两个小女孩笑闹着跑下台阶,宫人慌忙跟随。

李世民看着这一幕,笑声爽朗:“让她们玩去吧。宫灯万盏,正为此夜。”

殿外的风携着雪意拂来,吹得烛影微晃。

李承泽趁间,举盏向李承风笑道:“皇兄,今日为何不言?”

李承风淡淡回道:“灯太多,话便少了。”

李承泽一怔,随即大笑。

李世民却侧耳听到,心中微微一动——这孩子,说话越发有分寸,也越发像他年轻时。

酒至中巡,长孙皇后起身,举杯而言:“今夜上元,宫内团圆,宫外万灯。太子既立,诸皇子各有所职,皆当以兄弟之道为重,以大唐为心。”

言语温柔,却暗藏告诫。李承尧忙应:“母后教诲,儿臣谨记。”

承风、承泽、承泰、承平等人齐声拜道:“谨遵母后之命。”

李世民笑着抬手:“好,好。诸子并立,家国无忧,朕心足矣。”

他放下酒盏,忽然望向殿外夜色。那夜的灯火,正如天下——明亮,却需人守。

上元夜深,太极殿外的灯火仍未熄。廊下雪色微明,风自建章宫方向拂来,带着一丝冷香。

李世民与长孙皇后并肩而行。殿中余音未绝,丝竹声远远散入夜里。

“今日诸子皆在,倒也热闹。”李世民轻声道。

“是啊,”长孙皇后笑得温柔,“孩子们长大了。尧儿已为太子,承风、承泽、承泰也各自懂事。陛下该心安了。”

李世民缓缓点头,却不语。他指尖掠过廊柱的冰痕,目光却落在远处那盏未灭的宫灯上。

“朕心安……可又不安。”他语气低沉,似笑似叹。“尧儿聪慧仁厚,群臣所服;可承风——那孩子心太静了,像一潭深水。朕看他时,总有一种……看不透的感觉。”

长孙皇后微微一笑,眼底却藏着思索。

“燕王之心,不在帝位。他更像——”她顿了顿,轻声道:“更像他母亲。”

李世民的步伐停了一瞬,沉默片刻后方叹息:“是啊,太像了。”

他抬头望向夜空,雪光映在眉宇间,映出一丝说不出的复杂。

“她总是温柔,却能让人无处躲避。连她的孩子,也有那种……不争而胜的气度。”

长孙皇后侧首看他,声音平静:“陛下是在怕他吗?”

李世民微怔,随即苦笑。

“也许吧。怕他太像她,也怕他太像年轻时的我。”他缓缓道,“他若真有朝为君,天下不会乱,但——那样的天下,未必容得朕的影子。”

皇后静静听着,手中暖炉的光映在她的面庞上,温柔而清明。

“陛下常说,帝王之心,难全其情。可有时候,恰是这份情,让天下更稳。”

李世民回首,注视她良久:“卿若非朕之后宫,朕愿与卿为知己。”

“妾身能为陛下解语,便是知己。”长孙皇后微笑着,忽又转身望向殿外。

远处,李承尧与弟妹们在宫人引领下退席,笑声稚嫩,雪光映照他们的影子。

而在另一边的回廊,李承风正扶着怀安公主的小手,低声说笑。

“陛下看——”皇后轻声道,“他虽静,却温。风不是为了争天下而生的,他只是——想护着自己的那片天。”

李世民沉默,良久,才缓缓道:“愿如此吧。若他真能如风,不系于枝,朕便不必担忧。”

长孙皇后转过头,凝视着他,语气微柔:“可陛下终究舍不得。”

李世民轻叹,望着天上的灯火。

那万盏灯光汇成一片光海,照亮长安,也照亮他心底未曾平息的波澜。

“舍不得的,不止他,还有那一段——风未起时的岁月。”

雪花飘落,烛火摇曳。二人并肩而立,殿外灯火如昼,风过金瓦,带走他们未说出口的思绪。

四月,长安乍暖还寒。太极殿上,金炉沉香袅袅,风自檐下掠过,吹得旌旗微颤,铃声细碎。百官肃立,气息凝然。

魏征身着朝服,立于殿前,眉目沉静,声若钟磬:“陛下若信任近佞,远贤臣,则君道失正;若溺于声色,荒于细务,则民心不固。臣恐,天下将无以久安。”

殿内一片死寂。李世民抬眸,神色如霜,目光沉沉:“魏卿……你可知你在对谁说话?”

魏征恭立不跪,拱手应道:“臣知。臣在对天下说话。”

话音落下,群臣皆色变。香烟缭绕间,李世民的指尖在龙案上轻轻一扣,金环作响,清脆如裂。

“退朝。”声落如冰。

文武百官匆匆退散,魏征行礼如常,神色未变。

殿门阖上,风声再起,李世民凝视那背影,冷笑一声,低语:“会须杀此田舍翁。”

夜色渐深,内殿寂静。李世民独坐于案前,披一袭常服,灯火映得他面色微寒。

他手中把玩着一枚玉环,反复摩挲,直至指节泛白。

魏征之言在耳畔回荡——每一个字都不重,却如针刺。他明知那是忠言,却又难以容忍那份锋利。

“魏征啊魏征,”他低声冷笑,“你当真以为朕容你一再犯颜,是因为心宽?”

烛火轻摇,照亮他微蹙的眉。怒气在胸中翻腾,却无处宣泄。

忽有宫人启帘而入,低声启奏:“皇后在中庭候陛下。”

李世民一怔,起身而出。

只见庭中月色如水,长孙皇后一身朝服,凤冠霞帔,端然立于风中。衣袂轻动,玉佩相击,声清似雪。

李世民微愕:“卿家此举,为何?”

长孙皇后轻轻一笑,眉目清和:“妾闻,主明则臣直。今魏征敢于犯颜,是天下之幸,亦陛下之幸。妾愿为此相贺。”

她的声音柔而清,却带着一种不容辩驳的笃定。李世民怔然片刻,怒意在心中渐渐化开,仿若春冰消融。

风吹过殿廊,明月洒在她的肩头,也映在他心头。

他低声叹道:“朕几乎被怒气蒙蔽,险失明主之度。卿之言,胜万语。”

皇后微微欠身,语气平静:“陛下明,则臣得直言;陛下怒,则贤者噤口。妾愿陛下,常念此理。”

李世民久久凝视,忽道:“卿家,你与魏征,都是朕的镜子。”

风过中庭,烛影轻颤。他心底的那股冷硬渐次散去,只余一片静意。

次日早朝,天色微凉。晨雾未散,殿外丹墀仍带着夜露的湿气。鸾铃声声,文武再列。

李世民步入殿中,神色平和。群臣伏拜,百寮肃静。魏征仍立在班首,神情如昨,未有半分惶色。

他抬头时,目光恰与李世民相触。那一瞬,朝光斜映殿内,照亮两人之间的距离——既有锋,又有明。

李世民沉默片刻,开口道:“魏卿。”

魏征躬身:“臣在。”

李世民目光平静:“昨日之言,朕已思之。卿所谏,未必不有理。然天下之道,需理与情并。卿所责者,朕不敢忘。”

魏征微微一怔,旋即肃然行礼:“臣受教。”

李世民的语气无波,却比昨日更深一层:“卿若再犯颜,朕仍怒——但望卿勿惧。”

殿上静得连风声都显得温和了几分。魏征抬头,眼中光色如镜。

那一刻,李世民忽觉胸中怒火尽散,只余一点清明——他终于明白,帝王的明,不在于不怒,而在于怒后能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