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梦千年 > 第26章 终章

梦千年 第26章 终章

作者:趁早睡去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17 11:25:25 来源:文学城

贞观二十二年春,长安的天色依旧明亮,

然而那一年的风,却有了不祥的静。

房玄龄病重的消息自弘文馆传来时,李世民沉默了许久。

案上摊开的奏表,他未读,笔却一直握着。

那笔锋微颤,墨迹一点一点渗开,如同他心中隐隐的痛。

三日后,他亲往探视。

病榻前,房玄龄气息微弱,已无往日的镇定风度。

但见君至,仍挣扎着下榻行礼,被李世民亲手扶住。

“卿病已重,不必多礼。”

房玄龄笑了笑,声如细丝:

“臣……此身无用矣。但闻陛下仍思再征高句丽,臣惶恐不安。百姓甫得休养,陛下之盛业已定,何必更以劳师动众?臣虽病中,仍愿谏止。”

李世民凝望他,眼中光色复杂。

这一刻,他不是帝王,只是失友的人。

“卿自贞观初随朕至今,凡大事皆与谋。

今卿病笃,却犹忧国——贞观之柱,舍卿其谁?”

房玄龄颤声答:

“贞观之盛,不在臣。在陛下能听忠谏,抑己安人。臣去之后,愿陛下慎言慎行,毋忘贞观之初心。”

说完,气息微断,泪湿枕边。

李世民垂首,不语良久。

六月一夜,房玄龄在烛光中昏昏而逝。次日,朝堂传旨,举国致哀。

李世民亲书谥文,落笔时泪滴于纸上,化开墨痕。

“玄龄,朕之臂也。臂折,则心伤。”

那夜,他独坐含光殿,

旧臣姓名浮现心头:杜如晦早逝,魏征先亡,长孙皇后远去,如今又失房玄龄。

贞观旧人,一个一个散入尘烟,

昔日议政的弘文馆,如今空空如也。

我立在烛后,轻声道:“盛世终将有人谢幕。”

李世民缓缓抬头,目光穿过烛火,看向我:

“卿说得是。盛世不亡于外敌,而亡于岁月。

朕所筑之唐,不过一段流光。光在,影在;光灭,影亦无存。”

我听得心酸,却无言,只为他添衣。烛影在地上重叠、拉长,像极了那些逝去的名字——在盛世之光里,一点一点,淡入永恒。

贞观二十二年七月,李世民病重,召玄奘讲授《仁王经》,我立侍其侧:

病榻前,玄奘法师合掌立于灯下,衣袍简素,眉目澄明。

他诵《仁王经》之偈,声若清泉:

“若王持国,以正法治,则国安;

若以嗔心治国,则民乱。

欲护国土,先护其心。”

李世民缓缓抬头,低声道:“法师,朕此一生,建功立业,征战天下。然今卧病多年,夜梦往事,常见故人……似有未竟之缘。”

玄奘看着他,神色恬然,缓缓道:“陛下所言之‘缘’,非尘缘也。”

他略一顿,继续说:“昔年我西行,得夫人相助,赠图与资,护我度诸国险阻。夫人心怀慈愿,非凡俗可比。”

我静默不语。

李世民心头微震,似有所悟:“法师竟也曾得她相助吗?她……竟非凡俗之人?”

玄奘望了望我,轻轻合十:“陛下慧根深重,果然洞见。她,非此世之人。”

李世民怔住,手指轻颤。

“非此世之人?”

玄奘微笑,语声如风中檀香:“佛言三世无差,过去、现在、未来不过一念。她来自未来,不为奇。缘起缘灭,皆是心愿所感。她来此世,只为成就陛下,成就盛唐。而陛下亦早成就她心中所愿。”

李世民闭目良久,低声呢喃:“原来……果真是如此。”

他睁眼,看向我,眼底有释然,也有深深的感恩。

我微微一笑,眼光柔和而坚定——无需言语,我早已与他心意相通。

玄奘最后诵偈,声音缓慢而悠远:

“过去非可得,未来亦非可期;

唯此一念,圆满诸缘。

心净则国净,心净则人安;

一切有为,如梦幻泡影。”

李世民闭目长叹,病榻夜色中,烛光、佛音、两人的目光交织成静谧的圆满。

我轻拂锦被,手指轻触他的手背,仿佛替他拂去心头尘埃;

玄奘退于侧旁,衣袂微动,安然无声。

殿中香烟袅袅,玄奘法师的身影渐渐消失在帘外。

仁王经的最后一偈,仍在空气中回荡:

“心净则国净,心安则世安。”

李世民靠在锦枕上,呼吸微弱,

灯光在他瘦削的面庞上跳动,像晚年的余辉。

我替他掖好被角,却见他微微睁眼,目光深处仿佛藏着千军万马的往事。

他缓缓道:

“舒涵,玄奘说……你来自未来。朕一生问天下,问苍生,如今,只想问你一事。”

我静静望着他,没有答。

“朕死后……那未来,会如何?大唐,会否如我所愿,长安宁世?”

他声音极轻,却带着一种少年时的倔强。

我沉默良久,终是轻轻一笑,抚过他握着的手,指尖温凉。

“未来,会记得陛下。记得那位让山河重整、百姓安居的天子。也会记得那位,懂得在千秋功业中,仍念众生悲欢的人。”

他怔怔地看着我,眼底的光一点点柔了下来。

“记得……便好。”

窗外传来微雨,帘影晃动。他似乎要再说什么,却只是叹了口气,轻声道:

“舒涵,朕今生不负天下,不负黎庶……唯恐负了你。”

我摇头,低语:“若说负与不负,不过世人执念。我自未来而来,为盛唐而来,也为你而来。如今盛世已成,缘起已圆——我亦心安。”

李世民看着我,嘴角微微上扬,

仿佛卸下了帝王与凡人所有的重担。

“心安……便是永恒。”

他静静望着我,目光透过岁月的尘光,柔和得像初见时那年晋阳的午后。

“卿既来自未来,”他低声问,声音几不可闻,

“可知卿自己的未来么?”

我微微一怔,随即笑了。那笑中没有悲,也没有喜,只有一份穿越时光后的宁静。

“未来……在我来时,便已结束。”

“我来,只为了再见陛下一面。”

“见过了,也就无未来可问。”

他怔怔地看着我,眼底有波光闪动,

像要记住我此刻的模样——那一抹不属于此世的温柔。

“舒涵……”他唇动了动,却无声。

“若我不在,卿当何处?”

我俯身,握住他的手,那手曾执剑开疆、曾书策天下,如今却微微颤抖。

“陛下,人若无形,影亦不存。您若不在,臣自会随影而去。因我本是陛下心中的一念,

一念息处,影便归于光。”

他微微一笑,嘴角带着解脱的安宁。

“如此……朕便无憾。”

那一刻,烛火微微一暗,风从窗缝里掠过,带起帘角一瞬的颤动。而烛光中,帝王与女子相视一笑,光与影相融——

盛世终成过往,唯有那一瞬的宁静,永在时间之外。

宫城之外的风,带着盛夏的热意,却吹不散寝殿里的沉默。

我立在案前,替他换下的经卷一一叠好。

自玄奘法师讲经那夜后,我们之间便多了几分不言的心照。

他不再问,我也不再提。

李世民静坐榻上,眉宇间似有无尽思绪。

灯火将他鬓边的白发映得愈发清晰——

那不是战场的霜雪,而是岁月的尘。

他忽然开口,语声极轻:

“卿似有心事。”

我抬眼,与他视线相对。沉默片刻,终于叩首道:

“臣愿请辞长安,重往西域。”

李世民怔住,目光深深望着我。

“西域……那是卿旧日之地。”

“是。”我轻声答,“那片风沙曾载着我的来路。

今日去,或可了我此生未竟之愿。”

他未再言语,只抬手,指尖微颤。

窗外的风吹动帘幕,烛光在他脸上映出一瞬的苦笑。

“卿……是怕朕问么?”

我心头一震,终未否认。

“陛下心念太盛,问一句,便难回头;臣若答一句,便失了来意。天机既不可泄,缘也不可强。”

他长叹一声,笑中带着凄凉。

“朕怕的,正是如此。若卿留在朕身边,朕终有一日,会问出这大唐的结局。”

殿中寂然。

唯有灯火微微噼啪,像尘世的呼吸。

许久,他起身,步到我面前,

亲手为我披上旧时那件白氅。

“去吧。西域的风,总比长安温柔。替朕看看这大好山河。”

我跪下叩首。

“臣谨遵圣命。”

他伸手,却又在半空止住——那一瞬的犹豫,如一生的距离。

“若来日卿再归……”他说。

“恐怕已是风中之影,沙上之迹。”我轻声接道。

他低笑,声音近乎耳语:

“那便如此罢。人影同去,已是圆满。”

烛火忽然一暗,风自宫门外卷入,吹散了案上的一页经文,纸上残句犹在风中轻摇:

“过去不可得,未来不可问;唯此一念,清净如月。”

我拾起那页经文,收入袖中。

当夜,辞别未明,

只在宫门外,回望一次——

长安的灯火如星,他仍立于殿前,静默地目送我离去。

同年九月,长安的秋夜格外静。

宫阙深深,桂花正香。风过甘露殿,烛火微摇,映出帝王苍白的面庞。李世民卧于榻上,白发侵鬓,气息已渐微弱。

他不再是那个年少纵马、叱咤沙场的少年,也不再是那位铁血的天子,只是一个垂暮的丈夫、父亲与旧梦之人。

李世民起身来到书案前,笔尖在纸上缓缓游走,心意如江水,深远而沉静。

折笺纸上,他写道:

“卿自西域远行已两月,朕思念如江水无涯。

此行虽远,然知卿心志坦荡,不为己,不为朕,唯为天命与盛世之事。

朕心甚慰。

若问此心何所寄,山河万里是归图。”

他顿笔,抬眼望向窗外秋色,枯黄梧叶随风旋转,如同流年飘散。

又低首续写:

“若卿在路,风沙遍布,不必回顾宫中旧事。

朕明白,卿行此,是避朕问未来,亦是自护心安。

朕虽多虑,却愿卿一路安然,勿为朕牵挂。

待卿归来,无论何处,长安之灯永为卿亮起。”

烛光摇曳,窗外秋风轻敲帘幕。

李世民轻声喃喃:

“卿若心安,朕亦心安。”

折好书笺,交由使者托送西域。

他目送信笺消失在宫门外暮色中,心底却涌起一阵难以言喻的柔情——

千里之外,她是否看见这份心意?

他无从知晓,却也甘愿相信——

光照影行,缘随心安。

秋风又起,天山初雪。

我披白狐裘立在驿馆门外,望着落日浸染大漠。那一抹金红,像极了旧时长安的宫灯。

我轻轻展开一卷信笺。

信上写着——“若问此心何所寄,山河万里是归图。”

我回忆起当年雁门关外,他不过是个少年的模样,眼里燃着火,心里装着天下。而自己——那时也还相信命可以逆改,天可挽回。

风起,卷起我鬓边白丝。我缓缓坐下,对身边的侍女道:

“再回长安,替我在城南种一株梨花。”

侍女问:“为何是梨花?”

我轻轻一笑:“我喜欢的那个人他喜欢雪,而梨花似雪。”

说罢,我抬头,看天边的飞雁,眼底是一种极静的澄明。

“我为他开过疆、谋过策,助他得天下。

他为我,平天下而不忘一人。如此,已足矣。”

夜色将合,我取来一盏油灯,在信笺下方添了一行字:“天命有数,然人心自恒。”

然后,我吹灭了灯火。天山雪落,风声寂寂。远处驿道上,驼铃渐远。

这一生的牵绊,到此真正化作了——史书上的一行与人心中的一念。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暮春,长安西郊小院,窗外月色如水。

风起,烛影动。忽听外头传来急报——陛下龙体不安,宣夫人入宫。

我知道,那是我们的最后一面。

殿中寂静。烛火昏黄。

我缓步而入,他正靠坐在榻上,目光依旧清明。

“舒涵,你来了。”他的声音极轻。

我缓缓走近,握住他的手,轻声道:“陛下,今日我想讲一个关于你、还有很久以前的故事。”

他抬眼看我,眼底闪过一丝期待与怀念,我轻轻颔首。

“那一年,你只有八岁。”我低声说,仿佛怕惊扰了记忆的流动,“你随父亲来到草原,初见我们——那时,我只有五岁,还只是个在风中奔跑的小女孩。”

我看着他,脑海里浮现当年的景象:北地的草原,风声猎猎,兄长们放着鹰形风筝,银羽随风舞动。我蹲下身子,将风筝递给你,你小心翼翼地接过,眼睛亮得像初春的星,带着天真的好奇和一点羞涩。

“你说,能不能和我们一起玩?”我记得你声音里有一种轻快,像风一样穿过草原,也穿进了我的心。

我用突厥语对哥哥们解释,你要加入他们的游戏,孩子们笑了,你也笑了——那笑声清脆、明亮,像草原的风。

我看着他沉默良久,微微低下头,轻声道:“你当时不知道,我已经知道未来——知道你会成大唐的皇帝,也知道我们之间的羁绊。可那时,我只是个小女孩,只能跟随心跳,和你在风中奔跑。”

我抬头,看他眼角微微湿润,烛光映着他一丝柔软的神色。我轻轻笑了笑,“陛下,你一直以为我们的第一次相遇是在晋阳,十六岁的你与十三岁的我。可实际上,那是八岁的你和五岁的我。只不过,这个秘密,我一直记得。”

风声从窗外吹进来,烛影摇曳,我轻轻叹息,“那一刻,你是无知的少年,而我,也是无知的孩子。但正因如此,我们的心灵没有界限,只有纯粹的喜悦和好奇。那一幕,风筝升空、银羽飞舞,永远刻在我心里,也在你的记忆深处,只是你尚未察觉。”

我停顿片刻,轻轻低声:“所以,即便岁月漫长,即便我们各自经历了无数风雪,我还是要告诉你——你从未不认识我。只是你迟早会想起,而我,一直记得。”

我收回目光,烛火闪动,他静静地看着我,眼底闪着笑意,也闪着淡淡的惆怅。

那一刻,我明白,无论他是否记起,我们的羁绊早已生根在时间深处。

李世民听着舒涵讲述那个遥远的草原故事。风声、笑声、银羽翻飞的光影,在他脑海里逐渐清晰起来,仿佛时光倒流。

他想起自己当时的惊讶,想起她懂得汉语的微笑,想起她将风筝递到自己手中的轻柔。他曾以为,那是偶然的邂逅,是少年时期的朦胧好奇。可如今,他明白——那一切,都早已被时间温柔安排。

她的一生,她的聪慧与克制,她对家国的忠诚与对他的守护,都是为了让他安全前行,不扰乱历史的轨迹。她从未抱怨,也从未索求,只是像风、像光、像雪,静静地陪在他生命中,纵然远隔千里,也从未离开。

他心头涌起一股难言的温暖,眼角湿润,却只是低声自语:“原来……她从一开始,就在守护我。”

悸动从心底涌上,他的目光在烛火中微微颤动。原来,他记忆中的初见只是错位的拼图,而她一直清楚记得。

烛焰微颤,夜色渐深。

李世民的气息开始微弱,他似乎还想说些什么,却已无声。他似乎昏睡过去,像终于走进了梦中的夏天。

三日后,天下传诏:

李世民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

同日,安国夫人阿史那舒涵薨,葬于长安西郊,碑无名。

阿史那社尔自请殉葬,新帝未允。

忽然,一道白光闪过。

我猛然睁开眼。

眼前不再是长安的宫阙,而是一间静谧的书房。窗外雨声细细,桌上摊着一本史书——《旧唐书·太宗本纪》。

书页翻在末章,纸角被泪水浸得微微卷起。

我怔怔地望着那一页,指尖拂过,墨字依稀:

“贞观二十三年,太宗崩。”

一瞬间,心口仿佛被什么重重击中。那些岁月、那些人、那些不敢言的情意,似乎仍残存在空气里。

我静静坐了很久,忽而笑了。

“原来……梦里千年,不过一瞬。”

我轻轻合上书本,仿佛是在替那个早已被历史遗忘的名字合上命运的篇章。

窗外的雨停了。

天边露出一线金光,照在书封上,墨色闪烁。

正文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