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梦千年 > 第27章 番外1 童年往事

梦千年 第27章 番外1 童年往事

作者:趁早睡去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17 11:25:25 来源:文学城

初夏的草原,风从阴山吹来,带着青草与野花的香气。启民可汗坐在金帐中,威严而不失慈爱。帐外,孩子们正嬉笑奔跑,扬起的尘土在阳光下如金粉般闪烁。

阿史那摸末已五岁,活泼好动;阿史那什钵必三岁,正学着模仿父亲骑马的姿势;阿史那社尔才一岁,被抱在侍女怀中,咿呀学语。唯有一个刚满三岁的女孩,静静站在父亲身旁,双眼清澈,白皙的脸颊在阳光下微微泛红。

可汗的目光落在她身上,微微一笑:“这就是我孙辈中唯一的女儿啊。”

阿史那奚纯小心地抱起女儿,温声说道:“父亲,可汗,我们还未给她取名。”

启民可汗点头,手指轻轻敲击着帐幔边缘,沉思片刻:“女子不同于男子,名字要柔中带韧,如草原风中的白云,既轻盈又能随风而坚定。”

阿史那摸末凑过来,好奇地指着妹妹的小手:“父亲,她叫什么好呢?”

什钵必学着大人的声音,也蹦蹦跳跳地说:“叫小风吧,她像风一样飘啊飘的!”

启民可汗笑了:“风……不错,但还要让名字有意义,既要让她快乐自由,也要记得家族的荣光。”

阿史那奚纯低头看着女儿,轻声说道:“她聪慧灵动,若能让她的名字在族人心中留下温暖和希望,也算是父亲的心愿吧。”

启民可汗目光柔和而深邃,俯视着这个小孙女,缓缓说道:“这是家族难得的女孩,她的名字必须承载喜悦与希望,既柔和又不失尊贵。”

启民挥手示意侍从递来纸墨,又指向女孩,缓缓道:“从今以后,她叫——Sühan。”

阿史那奚纯微微一怔,轻声问:“父亲,这名字的意思?”

启民可汗朗声道:“Sü表示快乐、柔和,Han代表贵族与领袖。她的名字,将象征家族的荣耀,也寓意未来能承载希望与智慧。”

小小的舒涵抬头,眼睛闪着天真的光,虽然不懂名字的深意,却感受到长辈的温暖与期待。她轻轻咿呀,像是在回应长辈的赐名,也像是在回应自己未来不可知的命运。

阿史那奚纯抱起女儿,低声说道:“舒涵,你将是草原上的风,也是家族的希望。”

忽然,舒涵抬起小小的脸,眨了眨眼睛,用她已经学会的突厥语轻声说道:“Sühan……”

名字柔软,带着水波般的韵律,仿佛草原清晨的露珠在风中闪动。

大业三年夏,北地草原。

风从阴山北麓吹来,卷着草叶的清香。天空辽阔,远处的白帐如云影般浮在地平线上。

这一日,隋朝使节队抵达突厥王庭。启民可汗亲自出迎。

他年事已高,却依旧精神矍铄,笑声豪放,身披貂裘,身后立着数十名金甲侍卫。

陇州刺史唐国公李渊骑在马上,望着远方的天帐,暗暗感叹草原的无边。

随行的队伍中,有一个八岁的少年,衣裳上带着旅途的尘灰,却精神抖擞——那是他的次子,李世民。

“父亲,这就是突厥吗?”

少年仰头望着天空,风吹乱了他的发。

李渊笑了笑,“是。记住,这里也是大隋的盟友。启民可汗与我朝情同父子。”

李渊声音温和,却在心底暗暗叹息——世上哪有什么永恒的盟友?不过是权势一线牵。

李渊在王帐里与启民可汗议事,李世民趁着随从不注意,偷偷跑到了营外的草地。

王庭外,几个突厥孩童在草地上奔跑。

他们放着鹰形风筝,线从小手中滑过,随风而起。

其中有个五岁的小女孩,皮肤白皙,眼眸清亮,头发上插着一支细小的银羽。她笑着喊:“哥哥,快点——快点!”(突厥语)

她的名字是阿史那舒涵。

这一世,她已在突厥生活了两年——从三岁启蒙后她就知道自己其实来自二十一世纪的未来,

她学会了突厥语,也学会了微笑地沉默。

只是,有时她仍旧梦到汉字的模样,梦到纸墨的味道。

那一天,她看见一个中原来的少年——他穿着锦袍,骑着小马,好奇地看着他们。

他的眼睛很亮,像初春的星。

他走近,嘴里说了句她听得懂的汉语:“我能不能和你们一起玩?”

一群孩子茫然对视。

只有她懂他说的话。

风声掠过,她愣住了。汉语……他竟然说汉语?

小小的心里涌起一种奇异的亲切感——这个陌生的男孩,声音让她有种奇怪的熟悉感。

她蹲下身子,转向身边的哥哥们,用突厥语翻译:“他说,他想和我们一起玩。”

年纪最大的男孩摸末皱着眉头,小声问:“他是谁?为什么跟我们说话?”

她轻轻摇头:“不知道,但他说的话……听起来很友善,我们让他加入吧。”

其他孩子小声议论:

“汉人?我们要让他玩吗?”

“他小小的,也没武器,看起来没危险。”

她点头:“放心,让他玩就行。”

于是他们转过身对李世民点了点头。

接着,她又用突厥语对哥哥们说了几句。

孩子们笑起来,把一只小鹰风筝递给了他。

孩子们在草地上放的是“鹰风筝”,不是纸做的,而是用羊皮和鹰羽扎成的风具。风大时能盘旋在空中,像真鹰一样在云里掠过。

李世民第一次见到,以为是真鹰,被惊得睁大眼。

她笑着用汉语对他说:“不是鹰,是风。”

李世民笑得极亮,接过线轴跑了起来。

风筝升空,银羽在阳光下闪烁,线在他们指间缠绕,风声猎猎。

那一刻,草原上有两个孩子并肩奔跑,一个是未来的帝王,一个是命运的异乡人。

他们的影子重叠在风中,却谁也没意识到,这一幕,将在岁月深处回响一生。

风吹得烈,李世民跑过来,对她咧嘴一笑:“我叫李世民。”

他的发被风吹乱,眼睛亮亮的。

她怔了怔,悄声学着他的口音:“李……世民。”

她的心里涌起疑问,也有些害怕:难道……我来到这里,就是为了遇见他?

她轻轻张嘴,却只敢悄悄模仿他的发音:“李……世民。”

声音小小的,却像是在向自己,也向未知的未来发出暗示。

风筝还在空中猎猎作响,银羽随风舞动。小小的舒涵蹲下身子,轻轻拉着线轴,笑声清脆而响亮。李世民也跟着跑起来,笑着伸手接过风筝的线。

不久后,远处传来父亲的呼唤声:“世民,回来!”

李世民心头一紧,回头看向远处的父亲,恍然意识到自己在草原上逗留太久。他赶紧向舒涵点了点头,想要说些什么,却突然意识到——他甚至没问小女孩的名字。

小女孩也抬起头,目光清亮,像风中舞动的银羽一样灵动。她看着李世民,轻轻挥手,似乎在道别,又似乎在鼓励他下次再来。

李世民心中一阵莫名的悸动,但还未来得及问,她和其他孩子们已经消失在草地的尽头,远远融入金色的草浪里。

回父亲身边的途中,李世民一直回头张望,却再也没能找到那抹白皙灵动的小身影。他的嘴唇微动,像是想喊她的名字,却无声而终。

那一刻,他心中只留下淡淡的遗憾——那个短暂相遇的草原小女孩,似乎在风里留下一丝未解的谜,也在他幼小的心里埋下了微微的牵挂。

李世民往远处走后,她和自己的哥哥们,摸末,什钵必、还有弟弟社尔继续笑闹。她明白,这个世界,自己还只是一个小小的突厥少女,而他,是属于遥远中原的未来少年。

多年以后,他再也想不起这个小姑娘。

可她记得——记得那个在草原上笑着告诉自己名字的中原少年。

从五岁起,舒涵开始跟随哥哥们学习家族礼仪与草原法律。每天清晨,她会随着大哥摸末、二哥什钵必,站在帐前听长辈讲述部落的规矩,学习如何向长辈行礼,如何管理家族牲畜,如何在草原上辨认方向、判别天气变化。如何辨认不同牲畜的性情,知道哪匹马适合长途奔跑,哪匹羊需要多加照料。

与此同时,启民可汗特意请来一位中原老师,为孙辈传授汉语。舒涵对汉字充满好奇,学习得格外认真;什钵必五岁,刚开始上汉语课,显得拘谨而认真;摸末七岁,总是偷偷逃课,对汉语兴趣不大,总想着去骑马或追逐风筝。

舒涵每次看到老师写下汉字,总是目光如炬,手指顺着笔画比划着,几乎不用教就能记住;她甚至会悄悄教什钵必几个简单的字,哥哥有时会不耐烦地推开她,但她总能用温柔的笑容让他重新坐下。

晨光照在草原上,露珠闪着晶莹的光。五岁的舒涵刚刚骑上小马,小小的手握紧缰绳,心中既兴奋又紧张。马儿轻轻踢踏着草地,风吹得她的发丝飞舞,她努力让自己坐稳。

然而,还没等她完全适应,马儿突然一个轻轻的踉跄,她失了平衡,重重摔落在地。她的小手和膝盖擦破了皮,泪水瞬间涌了出来,哭声清脆而无助。

阿史那什钵必看着妹妹摔倒,赶紧跑过来,蹲下身子,轻轻拍着她的肩膀:“别哭,不疼的,很快就好。”

舒涵抹了抹泪水,红着小脸,不甘心地低声说:“我……我不想摔……”

什钵必伸出手:“来,我扶你起来,我们一起慢慢练,我在你身边。”

舒涵抬头看着他,眼中闪过一丝安心。小手握住二哥的手,在他的帮助下缓缓站起身来。马儿也温顺地低下头,似乎在安慰她。

“这次……我不怕了。”舒涵吸了吸鼻子,勇敢地重新骑上小马。什钵必在旁边守着,耐心提醒她:“慢一点,拉紧缰绳,稳住。”

马蹄踏过青草,风再次吹起舒涵的发丝,她的泪水在晨光下闪着光,却不再是无助,而是一种新生的勇气。

大业五年春,草原的雪刚刚融尽,阴山北麓仍有寒风。

启民可汗的天帐里,火光摇曳。帐外旌旗无声,众部皆候在远处。

年迈的可汗卧在榻上,须发如霜,呼吸微弱。

他曾征战半生,与隋朝和平往来,令东突厥强盛;

可如今,他的手中只握着一串风干的马鬃,象征着族权的传承。

奚纯跪在榻前,额头几乎触地,神情克制。

他的长兄咄吉(后来的始毕可汗)立在一旁,正接受父亲的最后训言。

“咄吉——”

启民的声音嘶哑,却依旧浑厚,“自今日起,你为大可汗。记得……以鹰之眼观天下,以火之心护草原。”

咄吉重重点头,泪光在眼底闪烁。

启民又转向奚纯,目光变得温和。

“奚纯。”启民可汗缓缓开口,声音低沉,“你的阏氏近来病重,我都听说了。”

奚纯抬头,眼中一闪而逝的酸涩:“父汗,她只是风寒,不碍事。”

启民却摇头:“草原的风,吹得起千军,也能吹散一个家。你心里该明白。”

他顿了顿,目光沉沉地落在火焰上。

“你这一生,莫再娶。如今你有了三个儿女,摸末、舒涵、社尔……都已渐渐懂事。”

奚纯恭敬地垂首:“父汗教诲,我不敢忘。”

启民轻叹,眼神落在那火光的跳动里。

“你知道,我年轻时也有兄弟。咱们草原的规矩,从来容不得软弱。若兄弟众多、妻妾纷争,部族就乱了。你大哥咄吉性烈,你三弟咄苾还年轻,若非我压着,这帐内早就不安生了。”

他顿了顿,目光转向奚纯,语气沉了几分:

“所以你要记住,草原之王不在妻多,而在血脉纯。阿史那的血该是一脉相承,清明如火,不可散乱。”

奚纯默默听着,轻声问:“父汗的意思……是要我只立一阏氏,不纳妾?”

“不错。”启民缓缓点头,“突厥的血,不比汉人。汉人有地有城,妻妾再多也能养。咱们靠天吃饭,靠马而生。多一个人,就要多一匹马、多一份粮。若非部落最强者,多妻只是灾。”

他忽然笑了笑,语气温和些许:“再说了,你那阏氏聪慧贤明,又为你生了女儿舒涵。那丫头不同凡响——她不是一般的孩子。”

奚纯微微一怔:“父汗也觉得舒涵聪慧?”

启民可汗点头:“她的眼睛不一样。她看人时不似孩子,看得太深。那是……懂命数的眼睛。”

说到这儿,他忽然有些失神,轻叹道:“也许天在示我,咱们阿史那族的命,不全在儿子手里,也在她身上。”

帐外风更急了,火光摇曳。

奚纯低头沉思,久久不语。

启民看着火光,低声道:“你记着,莫贪妻妾,莫散血脉。若要娶妻,只取贤者。突厥的后嗣,要像鹰一样清明,像草原一样纯净。”

此时,七岁的舒涵站在帐门外,手中紧握着一枚雕着狼头的铜饰,那是爷爷启民可汗曾亲手送给她的。

帐内传出低沉的诵经声,男人们的声音沉稳而哀伤。启民可汗卧病多日,终于在这一夜咽下最后一口气。王帐的火焰在风中摇曳,照亮众人的泪痕。

父亲奚纯跪在榻前,低头不语;伯父咄吉挺直脊背,神情肃然。那一刻,舒涵第一次感受到“草原的安宁”与“权力的传承”是何等沉重的事情。

她开始明白死亡的意义,那位总爱把她抱在腿上、教她听风识鸟的老人,再也不会醒来了。

葬礼过后,王帐高悬狼旗。咄吉即位为新一任大可汗——始毕可汗。那天,突厥最重要的部族首领都来了,马蹄踏动如雷,天空被祭祀的鹰划破。

什钵必被册封为“小可汗”,站在父亲身侧,穿着厚重的貂裘,神色庄重,却压抑不住眼中的茫然。

舒涵站在弟弟社尔身旁,安静地看着哥哥。她忽然意识到,他们再也不是只需要背诵草原法律、学习礼仪的孩子了。从这一刻起,家族、部落、未来——都将压在他们这一代的肩上。

仪式散去,夜色笼罩王庭。什钵必脱下冠服,悄悄来到舒涵的帐前。

他坐在火堆旁,低声说:“我一点也不想当小可汗。”

舒涵抬头,火光映在她清亮的眼眸里。她轻轻答:“可是哥哥,这是爷爷希望的。你要让草原更安宁。”

什钵必沉默了许久,忽然伸手摸了摸她的头发,笑得有些苦涩:“你总是比我懂事得多。”

那一夜,火光映红了他们的侧影。舒涵抱着那枚狼头铜饰,心中第一次生出一种预感——草原的风,正在改变方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