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梦千年 > 第21章 九州

梦千年 第21章 九州

作者:趁早睡去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17 11:25:25 来源:文学城

贞观十二年六月,我轻轻走到太极宫案前,手中摊着来自边郡的奏报,低声禀道:“陛下,西突厥至利失可汗国已分东西十部,乙毗咄陆可汗占据西部,以东仍归至利失。原本一体的西突厥,今已东西分治。”

李世民抬眼,目光深沉,微微颔首:“此事你已细阅奏报?”

我点头:“是。诸部酋长各自为政,民心离散,若不加防备,边境或生祸端。”我顿了顿,指着地图上伊犁河所在,“若乙毗咄陆可汗借机北上,或挑拨边部,恐致边民流离,亦恐引起东部至利失可汗的反扑,影响我大唐西部边防稳固。”

李世民缓缓走近,手指在地图上轻触:“舒涵,你的意思是……大唐应如何应对?”

我低声建议:“陛下,可暂赏赐安抚西部乙毗咄陆可汗,使其知我大唐威信;同时加强边郡守备,调动轻骑巡边,以防突厥内乱波及我境。至利失可汗之东部,也可派使通报,示以恩威并施,稳固边境民心。如此,虽突厥东西分治,我大唐可稳居中原,边疆安然。”

李世民点了点头,指尖在舆图上缓缓摩挲。半晌,他忽然问:“你可曾……怀念当年的西突厥?”

我怔了一下,指尖在袖中微微一紧。窗外风过,烛焰轻颤,殿中那一点光影也随之摇晃。

我抬眼望他,却见他正注视着我,目光平静,却深得像要将人看穿。

“怀念吗?”我轻声重复了一遍,语气中带着一丝淡淡的苦笑,“若说不怀念,那是欺己;若说怀念,又不知该怀念谁。”

他似懂非懂地看着我。

我缓缓续道:“昔日西突厥,虽号称强盛,却内乱丛生。民生困苦,部族互相征伐。那时我虽为可汗之后,却日日听哭声。陛下若问臣怀念什么——也许只是怀念,那些尚未被战火吞噬的白日。”

李世民神色微动,沉默了良久。

“你说的白日,”他低声道,“朕也曾有过。那时太原兵起,兵士相残,朕每夜思之,也问自己——若当年不举义旗,如今是否能有一世太平。”

我微微一笑,声音如烟:“可若不举义旗,又怎有今日天下?”

他抬头看我,那一瞬间,眼中掠过一丝柔光:“你总是这样,能把最深的痛说得平静。”

我垂下眼,指尖拂过案上的舆图,“臣不敢言痛。只是,世间有些事,注定要毁去一半,才能成就另一半。就像那年西突厥的月,照着两个世界——一个是生,一个是灭。”

李世民沉默了良久,缓缓点头:“所以你留下,不回草原。”

我抬头看他,语气极轻:“我若回去,只见白骨;留在此处,尚能见生民。”

风吹过窗棂,烛火微颤,照亮他微微收紧的眉眼。

李世民低声道:“若西突厥尚在,你可愿归?”

我看着他,微微一笑,那笑意中有一种温柔的决绝:“陛下,西突厥早亡于人心。人心不在,疆域再大,也是废土。”

他望着我,久久不语,最终轻声叹息:“朕明白了。你看得比朕还透。”

我只是低首一礼,缓缓答道:“臣所见,不过乱世余生。”

殿中静寂。只剩烛火映照在舆图上,仿佛昔日的疆界还在摇曳,却再无人回望。

同年九月,秋风卷起松林的黄叶,吹过蜿蜒的山谷。唐朝大将军执失思力站在松州城墙上,眼前是吐蕃兵如潮水般涌来的山谷。他手握长枪,目光如炬,心中无惧。

几个月前,吐蕃的使者曾带着金银财宝前来长安请婚,但李世民未曾答应。大唐的使臣巧妙地利用吐蕃与吐谷浑的矛盾,将二者离间。吐蕃以为唐朝拒婚是因为吐谷浑从中挑拨,于是挥军北上,将吐谷浑赶到青海以北,又横扫党项、白兰各羌,二十多万大军压境松州。

“敌人数量虽多,但我军士气正盛。”执失思力对副将牛进达和刘简低声说道。三人互视一眼,心中都有同样的念头:大唐不可轻易示弱。

晨雾未散,战鼓骤响。唐军步兵、骑兵列阵山谷,寒光闪闪的刀枪映照在薄雾中,如同一条钢铁长龙。吐蕃军队冲杀而来,尘土飞扬,喊杀声震天动地。

战斗在松州城下激烈展开。执失思力策马冲锋,刀光剑影之间,吐蕃大军节节败退。山谷间回荡着胜利的号角声,唐军士气如虹,斩杀敌兵千余。

松赞干布远远观望,心头涌起前所未有的惧意。他低声对随从说道:“退兵!速退!”

随即,他派使者携金帛,连夜赴唐朝谢罪,再次请求与大唐公主联姻。李世民再拒。

贞观十三年,天下渐定。春寒未歇,朝堂上议声不绝。李世民一纸诏书,废刺史世袭之制,改由朝廷择贤选能。文书铺展在御案上,墨香氤氲,仿佛能闻到新政初成的气息。

“自此,刺史不得世袭,皆由朝廷选任。”

他低声说道,语气平静,却掩不住那一份深藏的决绝。

我微垂首,答:“陛下此举,去私立公,天下必安。”

此诏既下,地方之权尽归中央,自此,唐室的根基更深一层。

夏,西北传来奏报——突厥旧部内乱,结社率谋叛,李世民下诏命他迁诸部于漠南,立李思摩为可汗。

那夜,他独坐御阶,听边报,目光深邃如远山。我奉茶入殿,看见他鬓角微白,却不敢出声。

“舒涵,”他忽然问,“你说,这天下真能久安否?”

我怔住,低声道:“若君明而臣直,民得所养,久安可期。”

他微微一笑,笑意里有几分苍凉:“你与皇后……皆心忧天下。若我有失,恐大唐亦随我而衰。”

他神色平静,但我依然能听出话语背后的沉重。大唐虽盛,但他从未懈怠。

同年,高昌断贡,侯君集奉诏出征。我看着李世民立于殿前,目送旌旗出长安,他目光深沉。那一刻,我想过阻止,但终究未劝一言,我暗暗心痛:“这盛世的安稳,不过是用无数人的血与骨筑成的静土。”

秋来,吐谷浑王迎娶弘化公主,宗室联姻,和亲之仪盛极一时。我在殿侧望着那位含笑的公主,心底轻叹:江山万里,多少女子被写进了册封诏书。

是岁,户籍新定,天下计三百余万户。李世民展卷而笑:“百姓渐丰,天下可治矣。”

我静静望着那笑容,心头一动——那是帝王的喜悦,也是凡人的慰藉。

贞观十四年三月,唐灭高昌,自此西域三十六国皆入版图,唐置安西都护府于交河,以镇西域诸部。李世民御笔亲书诏曰:“此地,控西域咽喉,连四夷命脉,凡我子民,皆当以德怀远。”

自此,驼铃穿越黄沙,楼兰、龟兹、疏勒、于阗诸国的贡品与使节源源入唐,丝路再度大开。

民间有言——

“从长安至安西,九万里外,仍有唐碑立。”

于是那句传说自此而生:

“此去长安九万里。”

贞观十四年,松赞干布第三次派使者携重礼求亲,李世民才最终答应,将文成公主嫁往吐蕃。促成唐蕃联姻。

我坐在安国府书房,手中翻阅着宫中档册与礼仪草稿。殿内侍女轻步而来,低声禀道:“夫人,公主出嫁之礼已定,甘露殿、长乐宫及诸宫诸殿皆已按章布置完毕。”

我抬眼望向窗外,远处宫墙金瓦在阳光下闪耀,心中微微沉重。文成公主年方十七,聪慧温顺,此去远嫁,非仅宫闱之事,更是国家大计。

李世民此刻在太极宫,御前议政后,便抽身巡视宫中。他面色平静,言语间却难掩对公主的不舍。众妃在宫中忙碌布置,偶有闲暇,他亦亲自过问宫中陈设与礼仪,语气温和,却不留宿,只在殿中停留片刻,便离去。

我轻轻叹息,手指划过档册,暗自整理宫中秩序。

忽然,侍女低声回禀:“夫人,宫中传闻,陛下今日巡视甘露殿时,言及公主远嫁,略带忧色。”

我微微点头,轻声自语:“国家之事,家国之情,总是难以兼得。陛下虽无主后,却仍牵挂家中每一人。”

窗外风拂花影摇曳,我手中卷册摊开,如同一张张棋盘。文成公主即将远行,也许我该替长孙皇后,也替后世受此恩惠的人去看看她。

夜色深沉,长乐宫内只点了几盏烛火,柔光映在锦榻与屏风上。我轻步走入,见文成公主正端坐案前,眉目间既有少女的灵动,又带着即将远行的凝重。

“夫人来了。”她微微一笑,眼中闪过一抹好奇与期待。

我低头行礼,微微躬身:“公主安好?”

她点头,轻声说道:“夫人专程来,是来教我礼仪吗?”

我摇了摇头,坐下,指尖轻抚案上的绢册:“今日来,不只是礼仪。公主明日将远嫁吐蕃,我想与你讲些心里话。”

她抬眼看我,目光清亮而专注。

“公主……”我缓缓开口,声音低柔,“我也曾十七岁时,从东突厥远嫁西突厥,所嫁之人亦为异国首领。初入他乡,万般不适,心中惶恐无比。但时光教会我,以真心相待,以智慧处事,便可化隔阂为信任。”

公主微微倾身,眼中闪过一丝惊讶:“夫人也经历过远嫁他乡?”

我微笑,目光柔和:“是的,如今东突厥已灭,西突厥亦分裂不复当初,我辗转飘零最终安居大唐。公主聪慧,心思细密,我相信你必能比我做得更好。”

我顿了顿,又轻轻叮嘱:“藏地虽苦寒,但民心虔诚,皆念佛法,心怀善意。公主若以仁德相待,必能让吐蕃民与唐人和睦相处。你所到之处,皆可让和平共处之道生根发芽。”

她垂下眼,似在思索,随后抬头,声音轻柔:“若……若我思念大唐,该如何是好?”

我伸手轻轻握住她的手,语气坚定而温暖:“大唐永远是你的家。无论你身在何方,回望长安,皆有你容身之处。你尽力履行使命,其余皆由时间与缘分自会安排。”

她轻轻点头,唇角露出一抹若有若无的笑意:“夫人所言,我记下了。”

夜色深沉,风轻轻拂过宫墙,烛火摇曳。案前,两人相对而坐,少女的忐忑与女子的成熟交融,流淌出一股难言的温暖与信任。

我心中暗自安慰自己:公主聪慧坚韧,必能在异国守护唐朝的荣耀,也守护她自己的尊严与安宁。那一夜,我没有说出的是,后世史书会永远记载她的名字,布达拉宫会永远流传她的传说。

次日清晨,长安城尚蒙薄雾,宫灯余晖未散,四周却已是人声嘈杂。长乐宫的侍女低声忙碌,将文成公主的礼服整齐铺置,锦缎闪着微光,折射出即将启程的肃穆气息。

我随侍在侧,心绪如水般波动,却不得外露。公主站在甘露殿前,衣袂微摆,目光清亮而坚定,似不带一丝离愁,却难掩少女的紧张与期待。

李世民早已抵达,身着常服,神色沉稳,却在公主近旁时,目光柔和得几乎有些不舍。他轻声询问礼仪是否完备,叮嘱随行人员一路小心,语气中夹杂着淡淡的忧虑。

我俯身在旁,轻声对公主道:“公主无须担心,沿途礼仪皆已安排妥当,行程顺利,安然无虞。”

公主微微一笑,转向我,眼中有一丝暖意:“夫人,昨日之言,我谨记在心。无论他乡如何,我会尽力安抚民心,行仁施德。”

我点头,目光不由得落在她的肩头,轻声叮嘱:“藏地虽苦寒,但民心虔诚。公主以德化民,以心安民,大唐亦永远为你留一方安稳。”

文成公主行礼辞别,随着宫门缓缓开启,文成公主缓步走向马车。李世民上前,缓缓送别:“今日大唐公主远嫁吐蕃,愿唐蕃之间再无兵戈,愿公主善自珍重,家国永安,天下太平。”

公主躬身回礼:“臣女谨遵陛下教诲。”

我在一旁,心中暗自感慨——今日的送行,不只是一次婚嫁,更是国家与民心的交接。阳光透过薄雾洒在她肩上,如同为她镀上一层光辉。

马车徐徐启程,御道两侧官员肃立,鼓乐低缓,风声中带着轻微的尘土。李世民目送车驾渐行渐远,神色复杂,沉默不语。我心中暗想——他心底的不舍,恐怕无人可知。

长安城中,朝阳初升,宫墙上金瓦闪着光,仿佛昭示着这一段历史的光辉与延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