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梦千年 > 第22章 暗涌

梦千年 第22章 暗涌

作者:趁早睡去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17 11:25:25 来源:文学城

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已入吐蕃,此时大唐的朝堂上开始涌现一股新的纷争。

太子李承乾时年二十二岁,作为李世民的第一个孩子,他自小备受关注亦被寄予厚望。幼时勤勉好学,尊师敬长,一直深得朝臣赞誉,不幸贞观十三年罹患足疾,自此性格逐渐叛逆,于是李世民“搜访贤德,以辅储宫”,先后挑选了十余位老臣、名臣出任东宫辅臣,然这些老臣言辞尖锐,不仅未能使太子重塑德行,反而让太子愈发任性。

与此同时,嫡次子李泰却宠冠诸王,他爱士好文,工于草隶,集书万卷。李世民允许李泰在魏王府开设文学馆,自行招引学士。

贞观十六年二月,魏王与众文学馆学士完成《括地志》编纂,四海版图、州县疆界、山川河流、物产民俗,皆有详载。朝堂之上,李世民亲自过目卷册,眉眼间带着难掩的欣慰——天下大事,终于有了更清晰的参照。当即赐以重金以作嘉奖。

我在安国府中得知此事,心中暗暗叹息:一场兄弟相争的较量即将展开,即使我出言劝阻陛下莫要过度宠爱魏王,最终也依然不会改变此事结局。若置身事外,不发一言,也无法避免李世民的召问。

思考良久,终于放下,

罢了,我决定听从自己的内心,若李世民想问便尝试一劝。

初夏,太极宫内,晨光照着金色的丹陛。风从宫阙深处吹出,卷动檐角的风铃。

早朝后众臣退下,独留太子与魏王立于殿下。

李承乾身着玄服,神色拘谨,却隐隐有怒气压抑在眉间;

李泰则一身青袍,面容温润如玉,唇角带着不卑不亢的笑。

“承乾,”李世民的声音低沉,却带着压抑的怒意,“你身为太子,素号仁孝,近来却荒于学业,疏于政理。连师傅数次上奏,你亦不省思?”

太子的声音有些颤,却透着倔强:“儿臣并非不学,只是……魏王所为,父皇皆赞。儿臣若有片言不合,反被斥责,实难心平。”

片刻沉默后,李世民冷笑一声:“平?天下岂容一人以‘平’字为由行怠慢之事?你心中若真有不平,不该怨人,只该怨己。”

李泰的声音,温润柔和,却带着一点似是无意的谦辞:“太子之言,臣弟不敢当。父皇夸臣弟,不过小事。天下大计,非臣弟所能妄议。”

那语气,恰到好处——既谦逊,又像在无声提醒。

李世民低声道:“朕知你才识过人,《括地志》一书,劳苦功高。然你与太子,乃一母同出,怎能暗生嫌隙?”

“儿臣不敢。”李泰答。

空气凝固。直到传来一声沉响——李世民起身,衣袂扫过案几。

“承乾、李泰——你们皆为朕子,朕欲教你们和睦共处,而非相争。若有一日,兄弟阋墙,骨肉相残——即便社稷无恙,朕亦无颜见你母后!”

那一句“你母后”,带着太多情绪——愧疚、哀伤,还有一丝被岁月磨钝的痛。

殿内静默。良久,只听李承乾压抑的声音:“父皇……儿臣知错。”

李泰也随声附和:“臣弟亦知。”

门缓缓开启,二人齐出。

早朝结束后。李世民以商议西突厥内乱之事的理由宣我入宫。

我由内侍引入甘露殿,行礼后问道:“陛下今日召臣前来,可是有要事想问?”

他没有立刻回答,只缓缓转身。那一瞬间,我看到他眼中藏着疲惫与犹豫——那不是皇帝的神色,而是一个父亲。

“卿可听闻……太子与魏王之事?”

我垂首,轻声答道:“臣有所闻。”

殿中一时寂静,只听得烛火微微炸响。烛火映着他鬓角的白发,那一抹银光让我心中微痛。

“承乾……是朕的长子。”

他叹息,“承乾年少时聪慧纯良,吾与皇后常慰,谓社稷可托。然而如今……失德、失度,近佞远贤。朕原以为扶之以老臣,能稳其性,谁料反令其怨朕。”

我沉默。

“而李泰……”他语气微顿,眼底闪过一丝自责,“魏王才学出众,朕不过是一时欣慰,赏了几句夸言,岂料他竟因此自矜,意动储位。”

我抬起头,迎上他那双深沉的目光。

“陛下明察万机,却未察己心。您的喜怒,天下皆察;您的偏爱,太子更察。”

他一怔,似被触动。

“我知他叛逆,却仍忍不住想试着磨他。”李世民苦笑一声,“若非今日他们在朝堂上明言争论,朕一直以为他们还同之前一样互敬互爱。”

我缓缓走近,声音轻柔而沉静:

“陛下对太子严,对魏王宽并非刻意为之,严厉与慈爱皆为父恩,然太子恨父,魏王生娇,若陛下问天下人,他们只会记得陛下偏心魏王,甚至暗自揣度陛下是不是欲废太子而立魏王。”

他久久无言,目光移向窗外的风景。

“此话也就只有你敢明言于朕了。”

“因为我不在局中。”我答,“陛下是高高在上的帝王,又身处其中,今日臣斗胆明言,只是希望陛下可以早做抉择,若欲维护太子,从此应当疏远魏王,若陛下欲废承乾之位当早做安排。”

“太子是嫡长,立之十余年。若今废之,不仅宗庙震动,群臣生疑,天下必议朕反复无常。可若不废,他心性若此,又如何继大统?”

他的手指轻叩窗沿,每一次叩击都像是在衡量利与害。

“魏王……泰儿聪慧,但过于心计。朕喜其才,却厌其志。然偏他事事周全、言辞恭谨,与承乾那股少年意气相比……唉。”

他叹了一口气,像是在自嘲:“也许朕真是个糊涂的父亲。”

我低声道:“陛下不是糊涂,而是太明白。太明白,反倒更难决断。”

他回过头,注视我。那一刻,他眼底的疲惫几乎掩不住——

那不是帝王的神色,而是一个被责任与情感撕扯的父亲。

“你说得对。”他终于低语,“此事,不可再迟。太子与魏王,朕都不能再纵。”

我抬首望他,他神色渐渐收敛,眼中重新燃起一丝冷意。

那是帝王的目光,沉稳而决绝。

沉默片刻,他缓缓开口,声音低而带着好奇:“你素来淡泊名利,为何这次愿意牵扯进如此重大的朝堂之事?莫非……也是皇后之托?”

我微垂首,轻声而坚定:“陛下,此事非皇后所托,亦非为名利而言,只因……知此事若迟疑,兄弟间必生嫌隙,后果或牵连无数。臣虽身居外位,但心念天下安危,不敢袖手旁观。”

李世民轻轻点头,眉间柔和了些,眼底闪过一丝复杂的笑意:“朕明白。你心思深沉,未必为当世,但为天下计,比朕许多大臣更清楚。”

我微微行礼,心中暗自感慨:能在这历史的十字路口为他分忧,即便不能改变终局,也算尽了自己的一份心力。

那日后,李世民再未赏赐李泰逾越的宫院和金银,并疏远了魏王,太子与魏王之争渐趋和缓。然而我知道这些仍不能阻止结局。

九月初,李世民以魏征为太子少师,以稳承乾之位。承乾也确实收敛了许多,未再行狂悖之事。消息传至安国府,我静坐案前,手指轻抚着尚未批阅完的文书,心中微微叹息——这一步看似稳妥,却也暗藏隐患。

我心中微痛,知道历史终归还是要按既定的轨迹发展,

贞观十六年冬日,我接到诏书——陛下召见我入宫。

甘露殿内,李世民神色凝重,目光掠向案上的奏折:“魏征已立少师,承乾也已自省,魏王亦当有所制。”

我垂首行礼,轻声道:“陛下所虑未尝不有。太子历来自尊心强,遇此布置,心中或仍难平。魏王虽聪慧,却未必懂得自持。”

片刻,他低声道:“你前岁所言,朕未忘。你劝朕若不废太子,应该疏远魏王……但他终究聪慧,又无过错,朕亦不忍心让他离京。”

我知他言外之意。

“难舍”的并非亲情,而是李泰那种“让他看到大唐学问、版图、文治未来”的影子。那是李世民理想的折射——一个“学识与天下兼备”的子嗣。

我深吸一口气,语气极轻:“陛下可曾想过,魏王之才若不疏,终将反噬。”

他抬头,眉间一沉。

“反噬?”

我跪下,额头贴地:“陛下,魏王才华固然卓绝,但天下臣民皆言‘陛下偏魏王、轻太子’。臣斗胆相劝,可赐魏王外镇,以功名磨心志。”

李世民凝视着我,久久不语。

殿中烛火噼啪作响,映在他眼中,像是闪着某种压抑的犹疑。

“你要朕让李泰离京?”

“非为惩戒,”我柔声答,“为护佑魏王,亦护佑太子。”

顿了顿,我又道:“太子若有失,陛下失天下;魏王若失分寸,陛下失后。”

那句“失后”,让他轻轻一震。

我看见他手指在几案上缓缓摩挲,似在权衡万千思绪。

他沉默许久,忽然开口,声音低沉而平缓:“舒涵,你方才所言,似乎太替太子着想了。”

我一怔,抬首,却撞上他深不可测的目光。那目光像寒锋一样——温和之下,暗藏锐意。

“陛下此话何意?”我问。

他慢慢踱步至案前,手指敲击案几,语气不紧不慢:“太子与魏王之争,宫中人皆知。你今日言辞周密,甚至劝朕让魏王离京——”

他顿了顿,目光如刀,“朕忽然在想,这番话,你是为天下,还是为太子?”

我的心一滞,尚未来得及言,他随后说道:“朕最近常忆承乾的那些古怪举动?他喜好突厥风俗,常着突厥服、学突厥语、仿突厥礼,甚至常带宫人模拟边塞行伍,以突厥战事为戏。”

他冷笑一声,笑意淡得几乎看不见。

“你今日为太子求情,恰好触我心病。”

空气一瞬凝固。烛火微微颤动,映在他眉宇间的阴影,像是一层冷雾。

我垂首,声音平静:“臣从未为一人谋,只为天下安。”

他冷笑一声,不似愤怒,更像自语:“天下安?若天下安,储君稳;储君稳,天下安——可惜,这话,太像东宫的人会说的了。”

我心头一紧。

他忽然转身,走近一步,逼视着我,声音比寒铁更冷:“你我相识二十年,朕信你,胜于信百官。可人心最难防的,恰是那一点‘自觉无私’。若你真信自己无私,便是最可怕的野心。”

那一刻,他的语气近乎残酷。

烛火在两人之间摇曳,空气稀薄到令人喘不过气。

“承乾叛心,我可废。魏王骄恣,我可远。可你——”

他缓缓道,“若你有心,我该如何处置?”

殿中寂静得只剩火声。我的膝下冰冷如铁,掌心早已渗出薄汗。

我抬首,那一瞬,他眼底掠过的不是怒,而是深藏的防备。那是他真正的孤独。

他终于缓缓转身,背影被烛光拉得极长:“卿之言,朕记下。待魏征病愈,再议此事。”

“臣遵旨。”

我叩首,额心触地,冰凉入骨。心中微安,只想逃离此地,却也知,这句“记下”,意味着他尚未决断。

李世民是世上最聪明的人——也正因如此,他常常迟疑。

*伟大的领袖毛爷爷所言非虚: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

夜深,我告退时,宫外寒意侵骨。

回望太极殿,烛火仍明。那抹光在夜色中闪烁,像是他未了的心结。

我知道,从此之后,命运的齿轮已开始轻轻转动。若他听我所言,此事仍有一线生机;若他疑我,亦是天道循常。身在高处者,终要被孤独所困。那孤独太深,连信任也成奢望。

我看透了结局因此并不怨他。我未再上书,不结朝臣,不通东宫,亦未敢踏宫门一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