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梦千年 > 第20章 遗命

梦千年 第20章 遗命

作者:趁早睡去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17 11:25:25 来源:文学城

贞观十一年正月,往岁此时,长安城灯火万盏,百官朝贺,宫中张灯结彩,皇后亲命六宫制花宴、赐百官良酿。

而今年,宫灯虽挂,光影却寥落。太极宫深处,檐铃空响,风声比往年更冷几分。

皇后薨后,六宫无主。

太极宫的晨钟依旧按时响起,掌灯、膳食、织造、典御等事务,皆由“六尚”“六司”“六典”依旧循章办理。只是,凡牵涉封赏、进退、册录者,皆须“呈御览”后方可施行。

李世民自皇后崩逝后,未再过其他妃嫔殿内一步。

六尚奉奏之疏,多积于案,不得批复。偶有旨意,也多由中书舍人转达,语简意冷,无可揣摩。

于是,后宫众人皆惴惴。

有人暗叹:“六宫之中,今惟陛下独掌——却又最不见陛下。”

御花园内,几位嫔妃低声议论。

韦氏叹息:“往岁此时,宫中备灯十万,皇后命我等同制花宴。如今灯节将至,却连禁中彩线也无人裁。”

燕德妃低声道:“皇后在日,凡事分明;如今虽有六尚、六司,然无一人敢断。陛下既不理后宫,又不委旁人,宫中之政,便似一池静水。”

杨妃缓缓开口:“静水之下,最易藏涡。诸位且安分罢,陛下心如镜,不容人妄动。”

韦妃却轻笑,语气微讥:“杨妃娘娘说得是,只是——镜若久蒙尘,终也要人拭。”

话音一落,众人皆静。

窗外风起,吹动帘影。宫墙外的金吾卫正在更鼓,钟声悠然。

无人再语,只余心思暗流。

长安的冬天迟迟未散。

城东的柳枝尚枯,宫墙外却早有报春的花贩沿街叫卖。街角的风吹动幔帘,带来一丝冷香。

我正倚窗研墨,忽听侍从低声道:“夫人,宫中传出消息——正月朝贺已毕,陛下未入后宫,六宫众人议论纷纷。”

我手中笔尖一顿,墨滴落在纸上,化成一朵散开的乌梅。

“未入后宫?”我轻声复了一句。

“是。”侍从俯首,“听说诸司事皆循旧制行之,无人主事。几位后妃各自安分,却也各怀心思。”

窗外的风吹起檐铃,发出清脆一响。

我望着那一线风雪,心头忽然涌上一阵难言的叹息。

“贞观十一年了。”我轻声自语,“陛下这般压抑,终非长久。”

侍从不敢作声,只退后一步。

我缓缓卷起案上的旧笺,那是长孙皇后生前留下的手札。纸已微黄,字迹依旧温润。

——“愿陛下慎政恤民,常思初心。”

我指尖轻触那几字,心中一阵恍惚。

她走了半年,宫中已无人能制衡帝心。天下虽稳,宫闱却乱;外朝虽明,内廷将暗。

我合上信笺,目光微垂,语气极轻:

“若后宫无主,便该有人,提醒他该回头看看人间。”

晨光初启,宫中尚笼着一层薄雾。积雪未化,白霜沿着丹陛的石纹蜿蜒,寒意透骨。

内侍们轻步行走,不敢发出声响。自长孙皇后薨后,宫中素来静肃。如今虽已过年,太极宫依旧寒如深冬。

甘露殿外侍卫轻叩殿门,低声启奏:

“陛下,安国夫人奉旨入宫议事,已至殿外。”

李世民沉默良久,才淡淡道:“宣。”

我步履稳而不急,行礼如常。

那一刻,光影从我肩头掠过,照在金砖上,

仿佛时间在二人之间铺开一道无形的河。

“臣女叩见陛下。”

“平身。”

语气平静,无波无澜,听不出半分昔日的情意。

我缓缓起身,语声低柔却坚定:“臣来,只因见陛下数月未入后宫,群臣虽不敢言,然内外皆忧。皇后已逝,然六宫未空——宫人、典司、六尚之职,皆待旨而行。陛下若长久不理,必有流言。”

李世民沉默良久,眼中光影闪烁。

“流言?”他冷笑一声,“朕心在国,在政——可天下偏要问朕‘何时幸谁’。卿且说,这算什么?”

我垂眸,语气更轻:“算‘人心’。”

他抬头看我。那一瞬,殿中寂静如水。

我继续说道:“陛下若真怀念皇后娘娘,应知她在时最重节度、最忌空位。您不理后宫,虽为清心,却让天下不安。此举,既负皇后,也累己心。”

他目光深沉,似被这句话击中,握笔的手微微发颤。

“朕若让你管理六宫,你可愿意?”

我微怔,抬眸,心中起了涟漪。

“陛下,”我低声道,“臣虽蒙恩封安国夫人,然毕竟出身异域,位非嫔御。若由臣理后宫,恐难服众。”

李世民静静看着我,唇角勾起一抹几不可察的笑。

“服不服众,朕自有法。”他语气平静,“当年你佐皇后整礼仪、调章度,未曾越制。如今六宫无人,本是权宜之事。况且——”

他顿了顿,语气轻了一分:“皇后生前,亦信任于你。”

殿中寂静。烛火轻晃,香烟袅袅,似有无形之气在空气中流动。

我久久未语。

此举非宠非恩,而是一份沉甸甸的托付。

他信我,不为情,而为心安。

“陛下,”我跪下,声音平稳,却带着一丝无法掩饰的坚决,“臣有一请。”

李世民回头,眉宇微蹙:“你要什么?”

我抬起头,眸光清亮如水:“臣愿奉命,暗中协理后宫之事;但臣有一愿——请陛下勿将臣之名记入史册。”

李世民微怔,似不敢信。

“为何?”他缓缓问道,声音压得极低。

我垂首,神色安静:“臣本异域之人,得以留居中原,蒙陛下信任,已是恩深似海。后宫之务,不过内理,不足传世。若史官记载,恐惹流言。臣不求功,不求名,只愿六宫安稳,皇心无忧。”

我顿了顿,又轻轻一笑:“若真有功,留在

史中也会被人误读;若能无名而立,则功德更长。”

李世民静静望着我,良久无言。

窗外雪声愈急,他的手仍停在案上,指尖压着那未书的竹简。

“舒涵,”他终于低声说道,“你知朕向来惜才。史官所书,不止为一人留名,更是为天下明德。你若无名,后世岂知此一段平安是谁所护?”

我微微一笑,眼神温柔却笃定:“臣不求后世识我名,只求今朝识我心。”

李世民沉默了。片刻后,他缓缓放下笔,叹息一声:“好。朕不载你名。”

又低声补了一句,“但史册之外,朕自会记得。”

那一刻,我叩首于地,口中说着“臣谢陛下成全”。

然而心底却清楚——自此之后,我再无退路。

长孙皇后曾言,后宫之稳,乃天下之基。

我如今虽无名,却接下了她留下的那一部分天下。

我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太子渐失宠,魏王锋芒初露;

朝中老臣渐退,长孙无忌权重如山;

我若插手,便会被卷入漩涡;

我若袖手,便负她遗托。

——所以,我只能站在风口。

既然要做无名之人,那就连善恶也藏在无名之下。

史书不记我,我便以无名之身,渡一场有名的风波。

每日清晨,我便研读六宫章程、六尚、六典的奏折,仔细勾画宫中规矩与往年运作流程。案上摊开的文卷密密麻麻,每一条律例都可能牵动后宫人心。

我手指轻轻划过条文,低声自语:“凡六宫礼仪、妃嫔进退、宫务分配……皆需明晰,方能无声掌控。”

黄昏时,我将所学整理归纳,按前世的知识绘制宫中各项制度图表,模拟妃嫔与宫人行动轨迹。我明白,自己虽无名,却可以借规则和文书,在不触及权力表面时,暗中掌控局势。

府中侍女轻声问我:“夫人,这些宫中章程为何要详读?”

我目光平静,却不免微微蹙眉:“掌握规矩,便可知后宫风向。若只凭传闻与猜测,怎能安然行事?”我的心底涌起一丝不安——储位之争、暗潮涌动,稍有偏差便可能引来灾祸。

窗外雪花飘落,落在安国府檐角,敲打轻微而清脆。我在烛光下翻阅奏报,手指在案头滑动,像在触摸未来的棋局。

每一个决定、每一条章程,都是为将来可能发生的宫廷风暴布下的暗线。

贞观十一年三月,春风渐暖,长安城内柳丝轻拂,殿前花木初绽。宫中虽无皇后在侧,但六宫的日常渐渐归于平稳,侍女们行走自若,妃嫔低声议论,宫人忙碌而井然有序。

我虽不入宫,却每天派遣宫中亲信将消息传回府中。听闻宫内笑声,心底略感宽慰。

李世民偶尔驾临后宫,只在宫中闲庭走动,与妃嫔寒暄片刻,询问皇子公主起居,却不再留宿。

众妃聚在御花园中,轻声低语。韦氏缓缓道:“皇后娘娘不在,宫中事务谁在打理?看来似乎也不是陛下。”

阴氏轻摇羽扇,凤眼微挑:“韦姐姐此言有理,若陛下亲自掌管,也未免劳神。莫非……有谁被暗中委以重任?”她语气里带着揣测,却不敢直说。

燕氏垂眸,稳重说道:“传言六尚、六司自有分工,宫中大小事务皆有章可循。陛下若真暗中派人,也许是无名无姓,只求后宫秩序,不令朝臣知晓。”

杨氏淡淡抬眸,神色平静:“倒不必多虑。陛下近来偶尔进宫问候众人,虽不留宿,也只作闲聊,倒似渐渐恢复了旧日模样。后宫虽无主,但春光正好,众人安分守礼,也算渐归和谐。”

燕氏垂眸,声音平稳:“传闻陛下已将九皇子李治与晋阳公主接入甘露殿,亲自陪二人读书作息。膝下有双儿女,既慰皇后在天之灵,亦慰陛下孤寂之心。”

韦氏轻轻点头,目光如水:“宫中虽无人主事,但陛下心意未曾缺席。如此,也算众人有所依、心有所慰了。”

春风拂面,花影摇曳,四人的低语在轻风中散开,却暗暗携带着对未来的揣测与期待。宫中秩序虽无显赫掌权者,却也如初春河流般缓缓流淌,平稳而安宁。

贞观十一年七月,长孙皇后已过逝一年,一年来朝堂上群臣多次上奏,请陛下册立新后,以安定后宫秩序。李世民置之不理。

群臣渐渐明白,纵使言辞再恳切,皇帝心意已定。他既不立新后,也不点名指派妃嫔管理后宫,只偶尔私下问候各宫女子,令后宫秩序暗中维持。于是,众大臣默默收回奏折,将目光转向政务大计,逐渐放弃再多言。

虽无新皇后,但后宫总不能一潭死水。群臣私下议论,担心陛下若无心仪之人,也不利于身体健康与精神安宁。遂有人再度上奏,请陛下择官吏女子,纳为新的才人,以扩充后宫。奏折言辞恳切,称既可增添宫中生气,亦可令陛下安心政务,利于国计民生。

贞观十一年八月,我在安国府翻阅宫中新进才人的档册。

六宫档册上,一行行字迹清晰可辨:“武珝,年十四,其父武士彟为唐朝开国功臣,籍地渭南。”我微微蹙眉,手指轻触那行字,心中悄然一震。

“武珝……渭南,十四岁……”我低声自语,片刻沉思,眉眼间透出难掩的复杂情绪。凭名字、籍贯、年纪,出身,心里已然猜出——这孩子,就是改写宫廷风云,甚至登基称帝的武则天。

“徐惠,湖州长城人,年十岁,聪慧过人,善属文。”

我轻轻抚过纸面,心中不由得一动。年仅十岁,便已有通《论语》《毛诗》之才,且文章辞采华赡,李世民竟然早已听闻她名声,特纳入宫中为才人。

我缓缓合上册册,深吸一口气。

“她们……都还年轻。”我轻声自语,心中有些复杂的感情交织——敬畏、好奇,也有一丝忧虑。但终究,我明白自己不能改变历史,只能暗中守护后宫秩序,维持安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