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梦千年 > 第19章 浮光

梦千年 第19章 浮光

作者:趁早睡去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17 11:25:25 来源:文学城

长安的夜风带着梅雨未散的潮意。太极宫中灯火渐暗,殿外的梧桐在风中婆娑,细雨如丝,洒落在丹墀玉阶上。我走后李世民在长孙皇后的病榻旁守了一整夜。

清晨,宫中弥漫着药香。太医们鱼贯而出,行礼退下。李世民坐在榻前,他目光定定落在她素白的面庞上,仿佛生怕轻轻一眨眼,她就真的离去。

心底的悲痛像潮水般涌来,却被理智压抑,唯有呼吸间的颤动出卖了他内心的震荡。

六月己卯深夜,榻上,长孙皇后半倚着锦枕,脸色雪白如纸,眉眼间依稀还有往日温婉的神色。

“陛下,”她轻声开口,声音微弱,却依旧稳然,“这几日您日理万机,何必夜夜守在臣妾身旁。陛下还是去歇歇吧。”

李世民摇头不语,只将药盏递到她唇边。她接过,浅啜一口,微微咳嗽。屋内的帘帐轻轻晃动,烛火在风中一闪一灭。

“皇后,你总是这样无私。”他苦笑。

她轻轻回以一笑,声音温和却坚定:“陛下言重了。为人臣妾,不过是尽本分而已。陛下有心,妾自当辅之,以成大事。”长孙皇后轻声咳了两下,唇边一抹血色极淡。她用帕拭去,若无其事。

李世民脑海中闪过二十多年来的每一幕:并肩处理政务的日子、夜深共语的瞬间、她微笑时的温润目光……

每一幅画面都像针一般刺入心底,让他疼得几乎无法呼吸。

“陛下,”长孙皇后缓缓说道,“臣妾这一生,所求不多。愿陛下节用厚德,不忘百姓之苦,慎刑恤民,宽政爱人。还有……若臣妾不在,望您常记旧人,常思初心。”

她又轻轻一顿,目光似在窗外的夜色中追寻什么:“承乾性急,然心地不坏;青雀好学,当让他富贵安宁,治儿性情仁厚,陛下要多加抚慰,几位公主皆聪慧可爱,还望陛下勿令她们因妾之逝而悲久。宫中众人,亦是多年相随,请陛下待之以恩。”

说到此处,她神色渐缓,似已力竭,却仍微微一笑:“陛下,葬礼从简,不设厚冢。以山为陵,令我安息其间,听风伴松,不负清平之愿。此生已足,唯愿陛下珍重,天下长安。”

李世民心头一震,伸手握住她的手,声音微颤:“卿何出此言?太医尚言可愈,朕怎容你言此!”

她只是笑,目光柔和,似有光在眼底浮动。

“陛下,生死原有定数。臣妾能与你并肩二十三年,已是天恩。若有来世,仍愿与君共守此江山。”

她的手微微垂下,目光却仍停在李世民脸上,似要将他最后的模样深深印入心底。

——那一刻,外头的雨忽止。钟鼓声遥遥传来,宫中万籁俱寂。

“皇后——!”李世民俯身呼唤,声音几乎碎裂。

侍女们跪倒一片,哭声满殿。

烛火熄灭。长安的夜,漫长如梦。

那夜,长孙皇后薨于立政殿。宫中哀声如潮,钟鼓停鸣。李世民悲痛过度,三日不朝,不食不语。

那夜,我在安国府内诵经,窗外天光微白,檐角垂着一串未融的露。忽闻急报传来——

“立政殿传出噩耗,皇后娘娘薨矣。”

我手中那卷《心经》忽然滑落,散作一地。

空气仿佛凝滞。

我只觉耳畔一阵嗡鸣,连呼吸都成了一种痛。

良久,我缓缓俯身,一页一页拾起那经文,指尖都在发抖。

那一瞬间,我才忽然明白——这世上再也没有那位温柔的长孙皇后,再也没有那个在春日檐下同我谈经论史、轻笑如风的女子。

我跪在佛前,手中持念珠,轻声诵道:

“愿娘娘往生极乐,无忧无恼,离苦得安。”

声音一遍遍低缓,直到泪珠濡湿衣袖。

宫中传来丧钟三十六响,声声入骨。

我立于安国府檐下,望见远处皇城上空飘起的白烟,那是为皇后升灵而燃的引魂香。风自北来,卷着冷意,将那缕白烟一点点带入云中。

立政殿内,东宫太子李承乾悲恸失声,晋王李治年幼,被人抱着伏在榻前哭喊。晋阳公主亦泪湿罗衣,连一向沉静的高阳公主,也失了声色。六宫内外皆披素衣,妃嫔、宫人齐跪于立政殿外,昼夜哭泣。

李世民遵皇后遗愿,以“节俭为德”,命以山为陵,不起高冢,不设厚葬,丧仪从简,却尽礼制之庄重。

丧仪过后,太医奉诏侍诊,皆言陛下忧思过重,若再如此,恐伤龙体。

群臣焦虑,房玄龄、李靖、魏征等连上数表,请陛下“以社稷为重,以万民为念”。李世民方才勉强披衣出殿,登御座时神色苍白,目中似蒙雾色。

朝毕,他未言一语,独自返回立政殿。那殿曾是皇后病榻所在,如今空空如也。侍从不敢近,只远远听见杯盏碎裂之声。

我闻讯后,心中不安。彻夜未眠,思及皇后临终之托——“若他日陛下忧国伤神,请你劝他记得初心”——泪湿衣襟。

翌日拂晓,宫开,晨钟未歇。

我命人备表,遣内侍呈进太极宫,字字恭谨:

“臣女闻陛下忧劳成疾,敢请一见。非为国事,只为皇后遗命,愿以微言宽陛下心。”

立政殿中仍弥漫着浅浅的药香与檀烟。帘幕半卷,阳光透过窗棂,落在地上的金砖上,映出斑驳的光影。

李世民独坐榻前,身披深青色便服,鬓发微乱。案上摊着他亲笔写就的诔文,笔锋凌厉而沉痛,纸页处处泪痕。

他听见帘外有动静,抬头时目光微滞——那一瞬,他仿佛在光影中看见了长孙皇后的影子,随后才慢慢辨出,那是舒涵。

“陛下。”我轻声行礼,声音低得几不可闻。

李世民只是看着我,许久,才缓缓道:“你……来了。”

他的声音嘶哑,带着一种未曾有过的疲惫与破碎。

我走上前一步,见案几旁堆着未干的诔文草稿——每一卷上都有浓重的墨迹与泪痕。榻前的御医与侍从远远伏着,不敢出声。整个殿内,只余烛火轻跳的声音。

我低声道:“陛下,皇后泉下有知,必不愿见您如此。”

他怔了怔,目光落在我脸上,像是要从我的眼中找寻一种可以让他喘息的平静。

“她走之后,这宫里空了。”他喃喃道,“连风都不像从前。”

我心口一紧。

他不再是那个气度万丈的天可汗,而只是一个失去挚爱的男人。

他又缓缓起身,步至窗前,望向远处未散的朝雾。

“皇后遗言希望以山为陵,如今我遣使择陵地,山色虽好,却觉万物无色。”

我沉默良久,才轻声道:“臣记得皇后娘娘曾说——‘愿陛下慎政恤民,常思初心。’臣此来,并非劝陛下节哀,只愿陛下记得她所信之事。”

李世民没有答,长久地看着窗外。过了许久,他轻声道:

“舒涵,我以为我能制天下,却原来连一个人的命都留不住。”

那一刻,我只觉心底一阵酸痛。于是轻声道:“陛下能守天下,已是天命;而皇后之心,陛下能记住,便是她的不朽。”

殿外的风掠过檐铃,叮当作响,似有一声远去的叹息。

李世民转过身,看了我一眼,那一瞬,他眼中有泪,却也有久违的清明。

“你说得是。”他低声道,“她希望我记初心——那便是为天下之心,不为己。”

他重新拾起那卷诔文,提笔落下。

笔锋虽微颤,却比先前稳了许多。

我静静立于一旁,望着那一行字在灯下生辉——

“皇后长孙氏,德范天下,虽殒犹存……”

那一夜,立政殿外风声渐止,晨光微启。

我知道,他终于走出了那一场无法言说的悲痛。

自皇后去世后,李世民未再入后宫,夜里一个人宿在咸安宫或者含光殿。

未立新后,亦无人管理后宫。后宫之中,流言四起。

一日,韦氏召众妃齐坐,她轻拈一盏温酒,笑意盈盈却藏着探问:“皇后薨后,陛下竟真能守这般清寂。不曾召见任何人,倒叫人看不透了。”

阴氏端坐上首,语调却带一分权衡:“皇后在日,陛下心系政事,后宫皆循旧章;皇后不在,陛下反更冷淡。也罢,这正是她一贯的教诲——‘不以色动君心’。”

燕德妃稳重温声:“娘娘言是。陛下素性多情而自律,怕是仍思皇后恩德。若贸然有人进言劝幸,反惹忌讳。”

韦氏轻叹:“可后宫女子,皆为侍君而来。陛下不临,日月空过,又有几人能真心无怨?”

此话一出,几人沉默。

杨氏放下茶盏,声音淡淡:“或许,陛下只是不愿再看见与她相似的人罢。立政殿那几株海棠,据说他命人每日打扫,连落花也不许践踏。”

宫外,自皇后薨后,长安的风似乎也冷了几分。

街巷间的百姓仍照常买卖,依旧花开花落,只是宫中那一抹雍容的温润,再无人提起。

自那次入宫请见后我亦再未入宫,我知道此刻若我与李世民走得过近必然引来群臣猜测,如今皇后已经不在了,没有人会暗暗相护。

安国府中,兄长的两个孩子一直伴我左右。

贺逻鹘今年十三,身量已高,眉眼间渐露少年英气;苏鲁娜十岁,笑起来仍像草原的春花,明亮而干净。

他们见我自皇后病重以来日渐消瘦,常常背地里商量着如何逗我欢笑。

那一日,我在院中翻看旧信,苏鲁娜悄悄拉着我的袖子,小声说:“姑母,娘娘若在天上,也不愿你日日愁苦。”

我怔了怔,抬眼看见他们站在日光下,暗暗想到,是啊,我也该振作起来了。

不久后,我在宣阳坊外租下一处旧宅,修葺三间书舍,亲手题上匾额——

“胡汉私塾”。

收的学生既有中原士子,也有西域子弟;胡语与唐言并授,诗书与兵法同讲。

我教他们《论语》《春秋》,也教他们草原的风、胡地的诗。

贺逻鹘在院中指点同窗骑射,苏鲁娜帮我磨墨、理书。

每当午后日影斜长,孩童们的读书声与笑声交织,我常会停下笔,看那一片生气盎然的景象,心中忽觉安宁。

我明白了——

人生的意义,不只是与帝王共谋天下,

也可以是,在这静好的岁月里,

教几个孩子识字、懂礼、明义。

有邻人来访,说:“夫人此举,真是和合之意。”

我只是笑:“胡与汉,本是一家。”

有一日,李世民在咸安宫夜读奏折,忽然看到户部报上记载——宣阳坊新开“胡汉私塾”,教师为安国夫人。

他轻抚案头玉盏,眉间微蹙,又似轻叹。

半晌,他未作声,只是静静注视烛火,仿佛透过火光,看见长安城里那片小院中,书声朗朗、少年笑语盈盈的景象。

他没有召人入宫,也没有派人过问。

只是那一刻,心中涌起一种难以言说的欣慰——

她没有入宫看他,却在长安开辟了属于自己的天地,也让那片草原的血脉与汉地的文化在这座城中悄然交融。

烛影摇曳,夜风轻过宫门,往事与如今,安静地交错在彼此心里。

贞观十年冬,山风冷冽,昭陵上覆着薄雪。

李世民独自登临新建的望台,眺望山下的宫殿与城郭,目光深远,却透着无尽的孤寂。

他手中捧着一盏未熄的灯烛,仿佛凭灯火能照亮已逝的她。

魏征缓步而来,轻声说道:“陛下,皇后生前所望,不在高台,而在江山与百姓安乐。”

李世民握紧灯盏,喃喃自语:“若她尚在,必会笑我痴心妄念。”

魏征微微低头:“陛下若念,可将哀思化作政务之力,让百姓受益,方不负皇后。”

风吹雪花,落在望台石阶上,像是细碎的思念。

李世民凝视远方,心中百转千回,最终目光定格,伸手一挥:“拆掉吧。”

长安城外,群山起伏,唐高祖李渊安息献陵,长孙皇后已长眠昭陵。宫殿虽空,悲痛渐远,然而历史的光影未曾消散。浮光掠影之间,是那重山的庄严,是彩云下的新生。往昔虽逝,未来仍在;心怀哀思的人,终将在长安的晨光里,见到希望初升。

* 本章史料说明:《旧唐书·长孙皇后传》:

皇后薨,帝哀恸,辍朝数日,不御膳,群臣上表请视朝。

《资治通鉴·卷一九四》记载:

“(贞观十年)六月,皇后长孙氏薨于立政殿。上深伤悼,辍朝数日,不听政。”

*此文多处按照逻辑都应该把“皇后”改成长孙皇后的闺名,但是由于史料未记载长孙皇后名字,作者本人我又非常敬仰长孙皇后,不想随意杜撰,于是全文未写长孙皇后闺名,请读者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