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梦千年 > 第14章 故人

梦千年 第14章 故人

作者:趁早睡去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17 11:25:25 来源:文学城

太极宫里的宴饮结束,宫灯渐暗,众臣散去殿外。我随侍从退至内侧偏殿,将随身携来的卷册整齐展开:西突厥疆域地图、部族人口记录、各部落军事布防情况,甚至沿途商贸往来与战略要地情报,一一陈列于案几之上。

皇城回廊之中,几位妃嫔缓步而行,珠履轻响,灯影摇曳。

韦氏轻拢衣袖,低声叹道:“你们今日有没有觉得,陛下似乎比往常更忧郁了几分?”

她语调轻柔,却带着一丝探询的意味。

阴氏接过话头,神色微凝:“妹妹也看出来了吗?我方才在席间也觉出不对。本是接风宴,理应欢畅,陛下却神色淡淡。你我皆侍君侧,怎会不觉?只怕……心中另有挂怀。”

燕氏手中拨弄着香囊,目光若有所思:“群臣散去后,我见那位安国夫人去了偏殿,而陛下与皇后娘娘并未即刻离席,似乎在商谈什么要事。”

韦氏缓步在旁,轻声道:“此女出身非凡,昔为突厥王族,今又得陛下亲封,地位之高,连我们都要避其锋芒三分。再者——她面容清丽,肌肤白皙,五官与中原人不同,穿中原衣裳竟愈发显得落落大方。只看那一瞥,便有几分异域英气与中原韵味交融,着实不同寻常。”

阴氏掩唇一笑,半真半玩笑:“韦姐姐莫不是在暗指……陛下对此女另有情意?若真如此,也不奇怪。此女身世显赫,命运坎坷,若是陛下今日初见便动怜心,又碍于身份,不得不抑之于礼,那几分忧郁也就好理解了。”

韦氏垂眸,声音温柔但带了几分意味:“陛下今日在众目睽睽之下仍旧轻声与她交谈,就算是礼仪使然,也多了几分温意。陛下以往宠幸过的异族女子,哪一个都不似今日这般。”

燕氏摇头,语气更为稳重:“我倒不这么看。陛下对她的神色虽柔,却无半分男女之情。反而像……像是故人重逢,有情未尽,却早越于俗世之上。”

几人闻言微怔,皆不语。

杨氏一路默然,直到几人目光落在她身上,才微微一笑,淡淡道:“陛下的心思,岂是我们能猜的。纵然忧喜,亦自有因。我们只管守好本分即可。”

她语气平平,却像一池静水落石,令几人默然。片刻后,众妃相视一笑,各自回宫,锦灯映影,余香缭绕。

只是那“安国夫人”四个字,仍在众人心头,久久不散。

与此同时,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缓步来到偏殿,李世民的目光在这些资料上扫过,眉头渐渐紧锁。他伸手翻阅地图,指尖在边境河谷与驿道间停留良久,低声道:“这些……都是你亲自收集的吗?”

我微微颔首,声音轻却坚定:“回陛下,此间信息皆我多年在西突厥与边疆奔走所得。今日先奉上,供陛下参考。”

他抬眸看向我,眼中闪过一抹震惊与欣赏,但并未发言。

我知道,他想问我为何对他信任至此,但由于长孙皇后也在一旁,他便没有问出,我拱手低声嘱托:“如今对西突厥用兵,时机尚不成熟,陛下切莫轻启戈矛。但若日后有变,此等情报必能为大唐立下先机。”

李世民沉默良久,手轻轻触碰地图上的边界,目光中闪过复杂神色。他没有多言,只是缓缓抬起头,望向我,似要透过我眼底看见我心中所思。

长孙皇后立于一旁,衣袂轻摆,神色温和而细致。她的目光落在我与李世民之间——不是惊讶,而是淡淡的洞察。她看出我对李世民的信任绝非普通臣民或异国公主,眼底闪过疑惑的目光。

而我说完后便起身告辞,此刻,我与李世民之间,信任与默契已远超身份的界限,只是那一切都已经是前尘往事,我无意再走近李世民,只希望一切尘埃落定。

我走后,长孙皇后轻轻叹息:“陛下,她信任你,且信任至深。你与她之间……不同于平常臣民与君王的关系,但她心中清明,自有分寸,无须担忧。”

李世民看向皇后,眼底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这些情报她随身带着并不安全,所以亲手交给我,我刚刚无言,只是想起了雁门关的一些往事,没想到当年少年心气的话十六年后居然真的实现了。”

长孙皇后察觉到李世民复杂的心绪,于是问道:“什么少年心气的话呀?”

李世民和长孙皇后步行缓步回宫,夜色如水,月光映在回廊的琉璃瓦上,泛出一层淡金的光。宫人远远举着灯,火光被夜风拂得微微摇曳,二人脚步轻缓,衣袂相触。

李世民开始讲述这段往事:“就是雁门关救驾那一次,当年我是十七岁,她和你同年出生,应该是十四岁,那时草原强大,中原衰弱,她却说有朝一日突厥人全都会去长安做官,没想到竟然真的一语成谶了。”

长孙皇后微微一怔,目光温和而深邃:“十四岁的孩子,就有如此见识……她当时说的,陛下真的听进去了吗?”

李世民低头一笑,眼底带着一丝怀念与无奈:“听进去了,但当时只觉得是稚言。没想到十六年后,大唐国力强大,东突厥灭亡,西突厥也因为纷争而衰落……她嫁去西突厥后不仅让西突厥未起一兵一刃,而且还收集了如此多的情报。”

长孙皇后轻轻叹息,声音柔和:“原来如此……陛下对她的信任,自有其理由。她既忠于大唐,又心明如镜,不被草原与中原的界限束缚。”

说完后垂下眼帘,微微一笑,未再追问。

她早已习惯李世民偶尔的沉默与怀想——那些名字、那些往事,她未必都知,却从不强求。

她知道,在他心底,总有一些人,一些事,如夜空中恒久不灭的星,无法取代。

一路无言,回到立政殿后,殿门缓缓合拢,烛火渐暗。寝殿内,纱帐低垂,风从窗隙间拂入,带来一缕花香。

李世民倚在床侧,回望她:“卿累了,早些歇吧。”

长孙皇后轻轻颔首,侧身躺下。帐中光影摇曳,她听见他轻叹一声,却终究未再言语。

片刻后,宫灯尽灭,寝殿重归宁静。

长孙皇后在黑暗中微微睁眼,望着帷帐顶的阴影,心底轻声叹息——

原来,有些情分,并不属于尘世,也无需分明。

她伸手,轻轻覆在李世民的手上,掌心微暖。

夜色深处,天地无声。只有风穿过太极宫重檐,带起几缕淡淡的花香,

如旧梦,如故人。

夜深,床榻静得只剩两人的呼吸。

李世民闭眼,却仍难以平息心绪。

他曾害怕过——

害怕她为了亡国、为了兄长、为了家族的仇恨而来长安复仇。

害怕她聪慧绝顶,能看穿他的权谋,也能看透他最深的软肋。

天子之尊、权势滔天,却在她面前心虚如少年。

而此刻,他忽然释然。

她亲手呈上的卷册,她一路的忠诚与理智,都清楚地告诉他:她不来复仇。她从未怀恨。

李世民轻轻叹息,手指微紧被角,心底低语:

“原来……她真的不恨我。”

月光透过帷帐洒在床榻,他的眼神温柔而复杂:

少年时的悸动、秦王时期的仰慕、帝王登极后的歉疚,

全都汇成这一刻的释怀与怀念。

夜色深沉,宫门缓缓闭合。

我自太极殿辞出时,天上已是高月一轮。风过朱墙,金瓦的光影在地上映出层层波澜,似梦似真。

侍从送我至归义府时,长安的街巷早已静寂。灯火稀疏,唯有风卷着花香,轻轻拂过衣袖。

太常寺遣人来报,说陛下欲为我另建府邸,赐地于永宁坊。

我谢恩,却婉言辞去。

我不愿再有新的宫院,只求到归义府陪伴旧日草原的亲人得一隅安身。

我住进归义府后,府中不再似往常那般冷清。

昔日这里虽富丽堂皇,却更像一座金色的牢笼。

而如今,随着我亲自料理庭院、调遣侍从,竹影渐密,炉烟带香,院中有了几分人气。

风过长廊,听得见笑语与丝竹。

我才慢慢明白——原来“家”的气息,竟能在异乡重生。

府邸最北的一进院落,住着叔父颉利可汗。

他膝下两子,叠罗支与叠罗施,叠罗施的母亲也在,刚来长安时,他们常常悲歌对泣,形体消瘦,李世民知道后心生怜惜,曾任命叔父为虢州刺史,因为虢州靠山,多有獐、鹿等野兽,可以射猎自娱,但叔父拒绝了。于是李世民又赐予他右武卫大将军的官职,还有良田美宅。

我知道叔父仍然怀念草原上那段自由自在的日子。

我跪在榻前,轻声道:“叔父,昔日的家国已成旧梦,今后,便由舒涵侍奉您。待百年之后,我亲自为您送终,不负血脉之恩。”

他沉默良久,才抬手抚我鬓发,声音低哑:“若我魂归大漠,愿你焚香一炷,告诉我——大唐可安,李唐无恙。”

我伏首应声,泪已湿袖。

自那日起,我常至他所居的静院,为他煮乳茶、理发,听他讲起往日的王帐与烈风。

有时他也微笑,说:“长安虽非我乡,但有你在,便不算客。”

兄长突利可汗早逝,遗下一子一女。

男孩贺逻鹘八岁,沉静懂事;女孩苏鲁娜五岁,伶俐可爱。

他们年幼失怙,我亲自将他们带到长安,安置在归义府,与叔父同住。

我在北院为他们修筑一处小苑,择良师教他们习字、学唐语,又命侍女教他们礼仪与书卷。

每日清晨,男孩陪叔父读史,女孩随我学诗,院中常传来他们的笑声。

有时,我们三人跪坐榻前,听叔父颉利可汗讲昔日铁骑的呼啸与草原的落日。

他笑中带泪,而我心头微痛。

那笑声、那旧语,仿佛让尘封的往事再度活了过来。

春光融融,长安的街巷渐渐热闹起来。

我带着兄长的两个孩子,从北院出门去买胡饼。

我让侍从不要随行,只带了一名婢女。孩子们都穿着大唐样式的小襦裙与襕衫,只是在腰间仍系着一条刻有族纹的皮带。

长安街头,胡饼铺的香气顺风而来。铜盘上的饼刚出炉,金黄油亮。

苏鲁娜踮起脚,眼睛亮亮的:“姑母,我要那个——上面撒芝麻的!”

我笑着替她买下一张撒满芝麻的胡饼,又给贺逻鹘买了一个大的。

掌柜见我们皮肤白净,口音略异,起初还有些迟疑:“几位是……西来的客人?”

我微笑答道:“是,来自突厥,如今居住在长安。”

他怔了一下,旋即点头,语气放缓:“那可是远方的贵客,尝尝我这胡饼,保管香得紧。”

话虽客气,但我听得出他口气中仍带着几分疏远。

街旁的几个孩童指指点点,小声议论:“是胡人么?怎么也穿咱们的衣裳?”

我未理会,只领着两个孩子在街角的杏花树下坐下。

阳光落在石阶上,杏花纷落,风吹得面香浮动。

苏鲁娜吃得满嘴芝麻,笑得像花。贺逻鹘则拿出竹条与纸,仔细扎着风筝。

他做得笨拙,却十分认真。

我蹲下替他折好纸翼,轻声道:“放高一点,要让它看到整个长安。”

风筝升起时,一阵风掠过街头。人群渐聚,孩童们停下手中木剑,仰头望着。

一个老妇人笑道:“这胡家的娃儿手巧得很,风筝飞得好啊!”

掌柜也探出身来,眯眼看天:“咦,那可真是个好势头。”

从那日后,我们常到街头。买花、买饼、放风筝。

起初,人们远远观望;后来,开始打招呼。

再后来,便有人招呼我们去歇脚、喝茶。

苏鲁娜爱吃糖葫芦,每次都被卖糖人笑着哄:“小娘子,今儿多送你一颗!”

贺逻鹘被邻家学童邀去比写字,那孩子笑道:“你写的‘和’字好看极了!”

我立在街口,看着他们与大唐的孩子一起追风、一起放笑。

那一刻,我忽然觉得,那些遥远的血缘、疆界与仇怨,都被春风吹散了。希望他们长大后将与中原的孩子们并肩而立——这才是真正的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