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恋爱基本公理 > 第13章 冻结的进程

恋爱基本公理 第13章 冻结的进程

作者:钱乌却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15 14:36:28 来源:文学城

深冬的寒意已臻极致,仿佛连空气本身都被冻成了脆弱的晶体,每一次呼吸都带着细微的、几乎要割伤肺腑的刺痛。天空是永恒的、毫无生气的铅灰色,厚重的云层低低压着,吝啬地不肯透露一丝阳光。校园里的常青植物叶片上也覆着一层薄薄的白霜,在萧瑟的北风中僵硬地摇曳,失去了所有鲜活的绿意。

图书馆那个靠窗的、承载了无数思想交锋和默契时光的角落,第一次出现了如此漫长而令人窒息的空寂。以往,这里总有两道专注的身影,低沉的讨论声,书页翻动的沙沙响,以及那种因智力共振而产生的、几乎肉眼可见的活跃气场。但现在,只剩下一个。

阮溪白独自坐在老位置上,背脊挺得笔直,如同一个被设定好程序的精密仪器。面前的笔记本电脑屏幕亮着,幽幽的蓝光映在他没什么表情的脸上,屏幕上复杂的数学符号和待调试的代码行如同瀑布般流淌。但他的目光却没有焦点,涣散地穿透了那些他平日赖以构建秩序的逻辑符号,落在对面那张空置的、仿佛还残留着某人温度的椅子上。冬日上午稀薄的阳光,挣扎着穿透厚重的玻璃窗,在积着些许灰尘的桌面上投下几块清晰却冰冷的光斑。无数微尘在这光柱中缓慢、无声地浮沉、旋转,像宇宙中迷失的星屑,时间在这里仿佛被某种无形的力量拉长、扭曲,最终彻底凝固。

他已经在这里保持这个姿势,端坐了整整一个小时。屏幕右下角的编译器进度条,像一个犹豫不决的旅人,走走停停,反复循环。一个原本在他看来极其简单、几乎可以本能解决的算法优化问题,他反复修改、调试了七八遍,删删改改,却始终无法通过最基本的逻辑测试,红色的报错信息刺眼地不断弹出。他的大脑,那台他引以为傲、从未让他失望过的超级计算机,此刻像是一台严重过载、散热不良的服务器,CPU占用率持续飙高,内部仿佛能听到风扇疯狂转动试图散热的嗡鸣声,但核心运算区域却是一片混乱不堪、互相干扰的电子噪音。他调动了所有可用的逻辑资源,试图像分析一个bug一样,冷静地、系统地分析和修复那场激烈争吵所带来的、灾难性的“系统错误”和“协议冲突”。

他尝试建立事件模型:

·输入变量:关于“爱”的哲学性质疑。

·处理过程:基于现有科学认知框架进行逻辑回应。

·输出结果:江宥礼的剧烈情绪反应与关系断裂。

·错误定位:?

然而,所有的分析指令都如同石沉大海,只在意识的表层激起一圈圈无力、迅速消散的涟漪。更糟糕的是,内部系统不断反馈回无法解决的错误提示,这些提示并非来自电脑屏幕,而是直接在他思维的底色上闪烁:

· “严重错误:未定义的变量——‘江宥礼的情绪反应模式及其深层动因’。”

· “高级警告:核心逻辑处理模块受到高强度、未知性质的情感变量干扰,系统稳定性下降至临界水平。”

· “最高级别警报:无法在现有认知框架和数据库内,对关键概念‘心’进行准确定义与功能解析。该概念可能涉及非逻辑维度。”

这些冰冷的、带着感叹号的提示信息,像顽固的弹窗一样,反复在他混乱的思绪中闪现,无法关闭,无法忽略。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焦躁,如同精密仪器内部发生了短路。他强迫自己将视线移回屏幕,点开一份数学竞赛的高难度模拟题集。那些曾经让他感到无比亲切、象征着秩序、简洁与美感的数学符号和严谨公式,此刻却变得异常陌生,甚至带着一丝隐隐的敌意。他试图攻克一道关于拓扑空间连通性的证明题,这需要高度的抽象思维和严密的逻辑推导。但当他刚刚建立起初步的假设,思路却像不受控制的野马,猛地挣脱了缰绳,不由自主地飘向了那个他试图封存的夜晚——江宥礼猛地站起身时,椅子腿与地面摩擦发出的那声刺耳的噪音;他离去时决绝而脆弱的背影;以及,最后那句如同终极审判般、在他核心系统里引发雪崩的诘问:“阮溪白,你到底有没有心?”

“心……” 阮溪白无意识地低语出声,声音干涩沙哑。他右手食指在冰冷的桌面上无意识地敲击着,但节奏早已失去了往日的稳定和规律,变得杂乱、急促,透露出内心的动荡。他忽然想起自己在那本软面抄上,曾经冷静记录下的观察笔记:“江宥礼在长时间沉默后提出的观点,具有较高的突破概率。建议在讨论中给予其必要的沉默时间。” 当时,他只是将其视为一个可能影响合作效率的外部变量,一个需要优化的参数,于是给出了基于效率最大化的、冷冰冰的“备注”。但现在,当“沉默”与“孤独”这个词联系在一起时,他才隐约地、模糊地触摸到,那些他曾经观察到的长时间沉默背后,可能隐藏着一种他无法用任何量表去量化、却真实存在的——一种他暂时命名为“孤独”的——复杂情感状态。而自己当时那种仅仅基于“合作效率”的、近乎机械的回应方式,是否……恰恰就是江宥礼所质问的、缺乏某种“心”的表现?

这个迟来的、带着刺痛感的认知,像一道突如其来的闪电,劈入了他一直井然有序的内心世界。一种前所未有的、陌生的烦躁感攫住了他,与此同时,一丝极其微弱、却无法忽略的、类似于“愧疚”的情绪,像一粒有毒的种子,在他逻辑的冻土下悄然萌发。这种感觉太陌生了,像是一个完全不兼容的、带着恶意代码的插件,被强行塞入了他原本纯净、高效运行的逻辑系统,立刻引发了大规模的冲突、报错和系统资源的异常占用。他再也无法忍受屏幕上那些不断闪烁的红色错误提示和停滞不前的进度条,猛地伸出手,“啪”一声重重合上了笔记本电脑的屏幕,那声响在过分安静的阅览室里显得格外突兀、刺耳,引来了旁边几个同学诧异和略带不满的目光。阮溪白对此毫无反应,他只是猛地站起身,椅子因为他突兀的动作向后挪动,发出沉闷的摩擦声。他几乎是逃离般地离开了那个令他窒息的位置,快步走向图书馆深处那排排高大的、如同迷宫般的书架区,试图通过物理空间的移动和环境的改变,来分散和消解那内部无法处理、几乎要让他系统崩溃的混乱数据流。

与此同时,在城市另一端的大学城,那间最大的、充满了岁月沉淀气息的古籍书店的哲学区,江宥礼正置身于他习惯的精神避难所。这里与图书馆是截然不同的世界。光线昏暗而柔和,来自一些老旧的黄铜灯座。高大的木质书架直抵天花板,投下大片深沉而安宁的阴影,将小小的阅读区包裹其中。空气中弥漫着旧纸张、印刷油墨、以及淡淡樟脑丸混合在一起的、复杂而令人心神宁静的气味。他盘腿坐在一个最僻静角落、冰凉的木地板上,背靠着一个塞满了黑格尔著作的书架,身边杂乱地堆叠着、摊开着从柏拉图《会饮篇》到罗兰·巴特《恋人絮语》的各类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著作,像一座脆弱的、用知识构筑的防御工事。

他近乎疯狂地翻阅着那些厚重的、书页泛黄卷边的典籍,指尖因为急促而微微颤抖。他试图从古往今来先贤哲人的智慧海洋中,汲取足够强大的理论武器,来对抗、驳斥阮溪白那套将万物都试图还原为冰冷数据和算法的逻辑体系;他急切地寻找着能为“爱”之存在、之独特性、之不可还原性正名的哲学依据。他如饥似渴地读着柏拉图在《会饮篇》中关于“爱欲是追求自身缺失的另一半、趋向完整”的崇高论述;读着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关于“他人即地狱”却又深刻揭示了个体存在无法脱离他者凝视而构建的辩证思想;读着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将爱视为一门需要投入理性、情感、知识与努力去学习和实践的能力,而非仅仅是一种随机产生的感觉……

先贤们的理论是强大的,逻辑体系是严密而自洽的,它们像一件件闪烁着理性光芒的铠甲,似乎足以武装他,让他能够抵御阮溪白那番“化学递质与算法模拟”论调所带来的伤害。然而,当他用力合上书本,闭上眼睛,试图用这些宏大的哲学构建来武装自己颤抖的内心,来抚平那场争吵留下的尖锐创口时,却发现所有的理论铠甲,都在一个无比具体、无比鲜活的形象面前,如同阳光下的冰雪,迅速消融、土崩瓦解。

那不是抽象的“爱”,那是阮溪白。

是他在辩论时,逻辑严密、步步为营,眼神清亮锐利,仿佛能洞穿一切迷雾的样子;

是他默不作声地递过那盒据说能“优化大脑效率”的、浓度高达百分之八十五的巧克力时,脸上那故作平静、却在他接过时眼底极快掠过一丝类似于“期待数据反馈”的微表情;

是他在市音乐厅外,坦诚自己无法用数学模型解析苏扶颖的音乐,却承认那乐声带来“无法量化的冲击力”时,那种带着困惑、却异常诚实的样子;

是他在那个停电的、被黑暗吞噬的教室里,手腕冰凉,却在自己握住他时,那紧绷的肌肉微微放松下来,呼吸声逐渐与自己同步的样子……

这些鲜活的、带着独特温度和质感的记忆碎片,如同高饱和度的电影画面,一帧帧在他脑海中反复播放,比任何抽象的哲学概念都更具象,更富有直接的、摧枯拉朽的情感冲击力。之前那汹涌的、自卫般的愤怒,此刻如同退潮般迅速消散,留下的只是大片湿漉漉的、荒芜的沙滩,上面清晰地烙印着迷茫、无措,以及一种……如同慢性毒药般逐渐蔓延开来的、尖锐而持久的思念。他发现自己根本无法简单地将阮溪白定义、归类为一个“缺乏共情能力、只懂冰冷逻辑的机器”。那个人的严谨背后,藏着笨拙却真实的关心;那层冷漠的外壳之下,蕴含着努力尝试去理解他陌生领域的真诚。只是阮溪白感知和表达世界的“语法”,与他的截然不同。

“也许……是我太苛刻了?我用我的标准,我的‘语言’,去要求他……” 江宥礼将额头抵在身后冰凉的书架棱角上,冰凉的触感让他混乱的大脑稍微清醒了一点,他喃喃自语,声音里充满了疲惫和无力感。他用哲学家的感性、诗意的表达去要求一个成长于数学公理和逻辑符号世界里的数学家,是否本身就是一种不公平的、强人所难的期望?就像固执地要求水必须燃烧,要求石头必须开出花朵一样。这个认知让他感到一阵深深的无力,仿佛一拳打在了棉花上。但同时,一股对阮溪白更深的理解,以及……一种混杂着怜惜的“心疼”,悄然取代了之前的愤怒和委屈。他心疼那个人被困在自己那套完美却也有边界的逻辑牢笼里,面对情感风暴时的无措和只能依靠更坚固壁垒来防御的笨拙。

白栩谦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几乎是立刻就察觉到了江宥礼和阮溪白之间那不同寻常的、足以冻伤人的低气压。他试图充当调停者,在常去的那家氛围温和的书屋咖啡馆组了一个小小的、非正式的“和解局”。然而,当江宥礼和阮溪白先后到来,沉默地坐在长方形桌子的两端,之间隔着的仿佛不是几十公分的木头,而是整个冰封的西伯利亚荒原时,白栩谦在心里暗暗叫苦,知道事情远比他想象的要严重和复杂。

整个过程中,江宥礼几乎一言不发,只是用银勺机械地、持续地搅拌着杯中早已冷却的咖啡,眼神空洞地望着窗外被连绵冬雨打湿的、行人稀疏的街道,仿佛那旋转的棕色漩涡里藏着什么宇宙的奥秘。而阮溪白,则像是被触发了某种最高级别的应急防御程序,以一种比平时快一倍多的、几乎不带停顿的语速,滔滔不绝地、极其详尽地分析着刚刚结束的一次关键模拟考试中几道最具争议题目的多种可能解法,从各个角度论证其严密性。他的逻辑依旧清晰得像手术刀,论证无懈可击,表情也努力维持着一种超然的平静。但他所选择的话题,以及那过于密集、不容打断的语流,本身就像一堵密不透风的、用数据和公式砌成的墙,将白栩谦所有试图引导、调解的温和话语,以及任何可能触及个人情感与冲突核心的苗头,都坚决地、彻底地挡在了外面。

白栩谦看着阮溪白那近乎完美的、无懈可击的“正常”表现,又看看江宥礼那沉默得如同深海、仿佛将所有情绪都冻结在了体内的侧影,只能在心底化作一声无奈的叹息。他明白,这次的问题根植于两人最核心的认知模式、情感表达方式与世界观的深层差异,外人任何的言语劝解都显得苍白无力,如同试图用羽毛去融化冰山。他只能等待,等待时间,或者某个意想不到的契机,能让他们自己从内部找到破解这僵局的、唯一的密钥。

就连一向专注于自身赛道、对周遭情感动态不甚敏感的宋柏简,也注意到了江宥礼近期明显异常的状态。在一次耗费了大量心神的高强度物理实验课后,大家都带着疲惫收拾着复杂的实验器材,宋柏简走到正在水槽边低头默默冲洗烧杯的江宥礼身边,沉默地站了片刻,难得地没有立刻谈论刚刚实验数据的偏差或者即将到来的、决定性的竞赛,只是用他那种一贯直接、但此刻似乎少了些竞争性、多了点生硬关心的语气开口:“喂,宥礼,看你最近……状态不对。黑眼圈都快掉地上了。是因为……阮溪白?”他最终还是点破了那个名字。

江宥礼冲洗烧杯的动作几不可见地顿了一下,水流冲刷着玻璃壁,发出单调的哗哗声。他没有抬头,也没有承认或否认,只是继续保持沉默。

宋柏简看着那清澈的水流,像是在组织一种他并不擅长的语言,最后有些别扭地、干巴巴地说:“别想太多。有些人,就像……就像某些特定的物理定律,只在特定的条件和范围内适用,你不能指望用它去解释宇宙中的所有现象。” 他顿了顿,似乎觉得这比喻不够有说服力,又回归到他最核心的信条,“先把眼前最重要的事情做好。拿到保送资格,比什么都实在,都强。” 这大概已经是宋柏简式思维里,所能表达出的最大限度的安慰和劝诫了。他依旧坚定地信奉着他那套效率至上、目标导向的行动准则,但他也隐约地、模糊地意识到,江宥礼和阮溪白之间出现的这种问题,其复杂程度似乎已经超出了他那套准则所能有效覆盖和解决的范畴。

江宥礼关上了水龙头,水流声戛然而止。他甩了甩手上的水珠,转过身,对宋柏简点了点头,脸上没什么表情,只是眼底带着浓得化不开的疲惫:“谢谢,我知道。”

他知道宋柏简是出于好意,这份笨拙的关心他收下了。但他更清楚地知道,有些东西,比如他对阮溪白那份已然清晰无比、无法再自我欺骗的情感,是无法用“先把眼前事做好”这样的实用主义信条来轻易忽略、压制或替代的。它就在那里,像一颗被强行嵌入心脏的、带着棱角的巨石,激起的汹涌波澜和持续不断的钝痛,不会因为主体的刻意忽视或转移注意力而有丝毫减轻。它固执地存在着,提醒着他那份冰封之下的灼热。

进程被彻底冻结了。交流的渠道被无形的寒冰切断,流动的情感凝固成坚硬的、透明的障碍。他们被困在各自截然不同的思维迷宫里,一个徒劳地试图用逻辑的扳手和改锥去修复一个名为“情感”的、他无法理解其原理的精密仪器所发生的错误;一个则奋力地用哲学的蓝图和理论的砖石,试图去论证一座名为“爱”的建筑之正当性与牢固性。然而,他们都在对方留下的巨大空白和冰冷的静默里,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入骨髓的孤独和迷失。在这段冰封的、仿佛停滞的时光里,似乎只剩下无尽的等待。等待一个足以融化这彻骨寒意、打破这坚硬僵局的温暖契机奇迹般地降临;或者,等待着那最终不可避免的、彻底的分崩离析,在寂静中完成最后一次断裂。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