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恋爱基本公理 > 第14章 崩溃与转机

恋爱基本公理 第14章 崩溃与转机

作者:钱乌却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15 14:36:28 来源:文学城

凛冬的寒意仿佛凝固在了时间之中,连日光都显得稀薄而无力,像被稀释过的牛奶,苍白地涂抹在城市的天际线上。高校夏令营选拔的最终面试日,就在这样一种混合着极致紧张、隐秘期待与残余冷战冰屑的复杂氛围中,如期而至。对于众多顶尖学子而言,这不仅是通往梦想学府的跳板,更是对过去数年寒窗苦读的一次终极检验,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无声的、却足以令人手心出汗的压迫感。

面试地点设在邻省一所顶尖大学的行政楼内。这栋建筑有着庄重而略显古板的外观,巨大的罗马柱和深色的玻璃幕墙在冬日灰蒙蒙的天空下,透出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感。内部走廊宽敞,铺设着厚实的深蓝色吸音地毯,脚步落下时几乎听不到声音,只有衣料的轻微摩擦声和着自己有些过速的心跳,在耳膜上鼓动。墙壁上挂着抽象的现代画作,色彩冷静克制,与整体的肃穆氛围相得益彰。空气里弥漫着消毒水、旧书籍和某种精密仪器混合的、属于学术圣殿特有的冰冷气味。

江宥礼和阮溪白,这两个名字在候选名单上紧紧相邻,此刻却被命运随意地划下了一道无形的分界线,分别指向走廊两端不同的面试室。门牌上冰冷的金属数字,像两个沉默的审判庭入口。

在第七面试室门口,阮溪白停住了脚步。他穿着一身熨烫得一丝不苟的深灰色西装,这是母亲特意为他准备的,剪裁合体,却让他感觉有些束缚。他下意识地、几乎是仪式性地深吸了一口气,试图将胸腔里那股陌生的、类似“紧张”的情绪数据流压下去,随即抬手整理了一下本就平整无比的衣领和领带结。他的大脑后台,仍在不知疲倦地运行着高强度、高耗能的自我诊断与修复程序,CPU持续高负荷运转,试图强行压制、隔离那些因“江宥礼”这个无法定义、无法处理的异常变量所引起的、持续不断的系统警告和进程冲突。他反复默诵着准备好的发言要点,那些逻辑链条清晰、论证严密的陈述,是他此刻唯一能抓住的、熟悉的浮木。

他推开门,动作标准得像一个设定好程序的机器人。室内光线明亮而集中,三位表情严肃、眼神锐利的考官坐在长桌后,如同三座需要被攻克的知识堡垒。阮溪白礼貌地欠身问好,声音平稳,然后在指定的椅子上坐下,背脊挺直,双手平放在膝盖上。前半段的面试流程,如同运行一段编写精良的预设程序。他对自己在“观念史中的数学脉络”这一跨学科课题中的具体贡献、对数学基础哲学问题的深刻理解、以及未来希望在理论数学或数学逻辑领域进行深入研究的规划,都对答如流,逻辑清晰得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每一个论点都有坚实的证据支撑,充分展现了一名顶尖理科生所应具备的严谨、睿智与前瞻性。考官们不时微微颔首,在评分表上记录着。

然而,当那位坐在正中间、头发花白、眼神格外深邃锐利的老教授,扶了扶眼镜,用一种平缓却极具穿透力的声音抛出那个看似常规的问题时,阮溪白感觉自己的内部时钟,仿佛被一股强大的电磁脉冲干扰,猛地漏跳了一拍,甚至产生了短暂的停滞。

“阮溪白同学,我们仔细审阅了你和江宥礼同学合作的课题报告与初审答辩记录,成果确实非常出色,体现了难得的跨学科深度。那么,在你们这次如此深入、且思维模式迥异的合作过程中,你认为你个人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你又是如何理解并最终克服这个挑战的?”

这是一个标准的、开放性的行为面试题。阮溪白的预案数据库中,储存着多个安全、得体且能展现团队协作与问题解决能力的“标准答案”:知识结构的巨大鸿沟、不同思维范式转换带来的认知负荷、初期沟通中因术语体系不同而产生的高昂成本、甚至是如何在哲学思辨与数学严谨之间找到平衡点……这些答案如同一个个排列整齐、经过反复测试的代码块,随时等待被调用,能组合出逻辑完美、无懈可击的回应。

但就在他准备依照最优算法,选取其中一个“标准答案”的瞬间,江宥礼的脸庞,带着那双在激烈争吵时盈满了失望、愤怒与深切痛楚的眼睛,以及在冷战期间,两人在走廊或图书馆偶然视线相撞时,对方眼中那迅速掩去、却依旧被他捕捉到的复杂难言的情绪——有失落,有探寻,甚至有一丝……他无法定义的、类似于“等待”的东西——这些画面,如同威力巨大的病毒,毫无预兆地、强势地侵入了他的核心处理区。那些被他动用大量系统资源强行压抑的“系统错误”、“变量未定义”、“核心模块冲突”的尖锐警告音,再次以更高的频率、更大的音量在他脑海深处疯狂响起,几乎要冲垮他勉力维持的冷静外壳。

他停顿了。

这短暂的、大约持续了三到四秒的沉默,在原本流畅对答的面试室里,显得格外突兀和漫长。时间仿佛被胶着。他能感觉到三位考官的目光更加集中地落在他身上,带着探究与等待,但没有催促。室内只有空调系统发出低沉的、恒定的运行声。

这几秒钟,对他而言,却像一个世纪般漫长。内部系统在进行着前所未有的激烈搏斗。一方是根深蒂固的、追求绝对逻辑与效率的程序本能,催促他立刻给出那个“正确”的、安全的答案;另一方,则是那股陌生的、汹涌的、源自“江宥礼变量”的情感数据流,它混乱、强大,带着一种不容忽视的“真实性”,冲击着他固有的认知壁垒。

最终,一种奇异的、近乎“崩溃”般的冲动,压倒了他赖以生存的逻辑理性。他抬起头,目光不再是之前那种纯粹的、汇报式的冷静,而是染上了一种连他自己都未曾察觉的、细微的挣扎、困惑,以及一种试图触碰某种真实边界的渴望。他的声音,也比平时低沉了一些,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

“最大的挑战……并非来自于知识结构本身,或者思维范式转换的技术性困难,”他缓缓开口,每个字都仿佛有千斤重,“而是……来自于我的合作者,江宥礼同学本身。”

他看到考官们微微前倾的身体和眼中闪过的一丝讶异,但他没有退缩,继续说了下去,语速明显比之前慢,仿佛每一个词语都需要经过一番艰难的内在搏斗与筛选:“他……习惯于哲学式的、不断追问意义与本质的思维模式。而我,则信奉数学的逻辑语言,追求精确的、可推导的、可验证的证明过程。我们的思维模式……存在着某种根源性的、近乎本质的差异。”

他再次停顿了一下,修长的手指在膝盖上无意识地蜷缩了一下,指节微微泛白。他的目光有些失焦,仿佛越过了考官,落在了某个只有他自己能看到的、充满挫败与挣扎的回忆场景里。“在合作初期,甚至……直到不久前,我曾试图将我们合作关系的本身,将所有互动,都纳入一个可分析、可量化、可优化的理性模型之中。我认为,只要找到正确的参数,设计出完美的算法,就能解决我们之间所有的分歧与……张力。” 他的嘴角泛起一丝极淡的、自嘲般的苦笑,这在他脸上是极其罕见的表情,“但后来,在经历了一些……一些激烈的冲突和……漫长的静默之后,我才逐渐意识到,与他合作,最大的挑战,以及……或许也是最珍贵的收获,恰恰在于我不得不开始学习去接受——有些支撑起整个系统运行的核心公理,比如……无条件的信任,比如……某种超越所有现有逻辑框架和实证范畴的……人与人之间的深刻联结,它们……是无须证明,也無法被现有工具所證明的。”

当“相信”这个完全违背了他一贯认知原则、充满了主观与非理性色彩的词语,最终从他口中清晰而艰难地说出来时,阮溪白自己都感到一阵从未有过的、源自灵魂深处的战栗。这无异于在他精心构筑了十几年的、以逻辑为砖瓦的认知大厦基础上,进行了一次危险的爆破。但他内心深处有一个声音在告诉他,这是此刻,他唯一能给出的、最接近他内心真实体验的答案,尽管这答案本身充满了不确定性。他放弃了那个完美的、安全的逻辑模型,选择在这场至关重要的面试中,近乎笨拙地、却无比真诚地,袒露了自己的困惑、挣扎与这份迟来的、关于“非理性认同”的领悟。

而在走廊另一端,挂着“第三面试室”牌子的门内,江宥礼也正经历着一场属于自己的内心风暴。

他穿着一件简单的白色衬衫,外面是深色的针织开衫,身形在明亮的灯光下显得有些单薄,但那双总是沉静的眼眸深处,却仿佛有幽微的火光在摇曳。他流畅地回答了关于课题创新点、哲学思辨如何与数学工具进行有效结合、以及这种跨学科训练对他未来研究可能产生的影响等问题。他的表述清晰,富有洞见,偶尔引用的哲学典故也恰到好处,展现了他深厚的文科素养与思辨能力。

然而,当主考官,一位气质温婉、目光却异常犀利敏锐的女教授,带着鼓励的微笑,提出那个与阮溪白遇到的问题几乎同源的问题时,江宥礼感觉自己的心脏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轻轻攥了一下。

“江宥礼同学,与一位思维方式、知识背景与你差异如此之大的伙伴进行深度合作,想必过程绝非一帆风顺,其中必然充满了各种挑战。能否请你分享一下,你们遇到的最大挑战具体是什么?以及,你认为最重要的解决之道,或者说是领悟,是什么?”

江宥礼的脑海中,瞬间如同按下快进键的电影荧幕,闪过无数个与阮溪白相关的画面:最初在图书馆角落,两人隔着长桌对峙,思维如同隔着巴别塔的无力与试探;艺术楼外,因苏扶颖那首《混沌中的秩序》而意外达成的、关于理性与感□□融的奇妙共识;那个嘈杂油腻的小面馆里,隔着氤氲的热气,看到对方略显笨拙地适应环境时,心中涌起的柔软;以及……那场如同末日冰风暴般席卷一切的激烈争吵,那些带着锋芒的、互相伤害的言语,和之后那漫长而冰冷的、令人窒息的沉默……

他微微抿了抿有些干涩的嘴唇,原本准备好的、关于“寻找共同元语言”、“在差异中求同存异”、“构建跨学科对话平台”等标准而安全的答案,在舌尖转了一圈,却最终被一股更真实、更汹涌的情感浪潮冲散、重塑。他抬起头,目光坦诚地迎向考官们,声音比之前更加沉稳,却也带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情感的重量:

“最大的挑战,确实……如您所说,来自于我的合作者,阮溪白同学本人。”

他看到考官们眼中掠过一丝兴味,身体微微前倾。他继续缓缓说道,语速放慢,像是在一边梳理内心纷乱的思绪,一边尝试用语言将它们编织出来:“他的世界,是由清晰、自洽的公理和严密的定理推导构成的,稳定、精确,如同欧几里得笔下的几何世界,不容丝毫模糊。而我的世界,则充满了多义性、不确定性和永恒的哲学追问,像一片望不到边际的、涌动着迷雾的海洋。起初,我无法理解,甚至……有些抗拒他的那种绝对和……看似不近人情的冰冷逻辑,觉得他缺乏对世界固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必要包容与……敬畏。”

他顿了顿,眼前清晰地浮现出阮溪白在深夜的教室里,对着笔记本电脑屏幕调试复杂程序时,那专注到仿佛与世界隔绝的眉眼;想起他在偶尔解出一道极其精妙的数学难题,或是理解了自己某个哲学比喻时,眼中那一闪而过的、如同黑暗中骤然点亮星芒般的纯粹光亮。“但后来,在不断的碰撞和……反思中,我逐渐明白,真正的挑战,并非在于如何去理解甚至闯入他那由逻辑构筑的、秩序井然的世界;而是在于我自身——如何在我那看似无限广阔、没有固定边界、充满了感性与混沌的内心世界里,为他那种需要绝对确定性、清晰定义和稳定性的逻辑思维体系,找到一个坚实的、可靠的、可以让他安心停靠与连接的‘锚点’。” 他的声音里注入了一种深刻的情感,“这意味着,我必須首先学会,在我自身的混沌与无序之中,主动地、有意识地去为他开辟和守护出一方……秩序之地,一份不容置疑的确定感。”

他的声音低沉下去,带着一种经历过痛苦淬炼后的复杂情绪,“这个过程……非常痛苦,有时甚至感觉像是要把自己的一部分打碎,然后忍着疼痛去重新审视、重塑。但也正是这个无比艰难的过程,让我前所未有地、清晰地意识到,” 他深吸一口气,仿佛要说出某个至关重要的结论,“有些存在本身的价值,其意义并不在于它能否被解构、被分析、被赋予某种哲学意义上的解释;而在于,它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自足的、不需要任何额外追问和证明的……终极答案。”

当“答案”这个词汇,从他口中如此自然、又如此郑重地说出时,江宥礼感到心中那片因漫长冷战而冰封冻结的湖面,仿佛被一颗从内部升起的、带着体温的温暖石子轻轻触碰,坚硬的冰层深处,发出了细微却清晰的、如同春天来临般的碎裂声。他忽然间无比清晰地领悟到,他过去所有那些关于存在、关于意义、关于爱的哲学追问与思辨,在阮溪白这个独特的、具体的“存在”面前,竟然都可以暂时休止,归于宁静。阮溪白的存在本身,就是对他许多问题的回答。

象征着面试结束的柔和提示音,在行政楼的不同楼层、不同的面试室里,几乎同时响起。江宥礼和阮溪白,几乎是同一时刻,推开了各自面前那扇沉重的、象征着一段重要历程结束的木门,走了出来。

走廊里,光线依旧明亮而均匀,将一切照得清晰无比。他们几乎是下意识地,同时抬眼望向对方可能出现的方位。目光,在空中毫无阻碍地相遇了。

脚步,不约而同地停下。

隔着短短几米的距离,空气中仿佛有无数无形的丝线在颤动、绷紧。那些曾经在激烈争吵中抛出的、带着锋芒的锋利言辞,那些在漫长冷战中堆积的、冰冷刺骨的沉默与隔阂,在此刻,在这条安静而明亮的走廊里,仿佛突然失去了所有的重量和杀伤力,变得轻飘飘的,如同阳光下的尘埃。他们只是静静地看着对方的眼睛,试图从那两扇熟悉的“心灵窗户”里,解读出刚才在密闭的面试室内,那些未曾对彼此言说、却已然向外界袒露无遗的、最真实的内心挣扎与领悟。

阮溪白从江宥礼那双总是蕴含着深邃思绪的眼眸中,看到了尚未完全褪去的、一种类似于“释然”与“领悟”的柔软光芒,以及一丝小心翼翼的、带着询问意味的探寻,仿佛在确认着什么。

江宥礼则从阮溪白那双总是清澈见底、映照着理性星光的眼眸里,清晰地看到了挣扎后的疲惫痕迹,以及一种……前所未有的、褪去了部分防御外壳的、笨拙却真诚的、试图沟通与连接的渴望。

没有言语。没有解释的动作。甚至没有改变表情。

但某种坚硬、冰冷、横亘在两人之间许久的东西,就在这短暂却仿佛直达灵魂深处的无声凝视中,悄然开始融化、崩解、消散。一直紧绷的肩膀线条,几不可见地微微放松了下来;长时间习惯性紧抿着的、显得过于冷硬的唇角,也似乎有了一丝细微的、不易察觉的松动弧度。

转机,并非总是来自戏剧性的惊天动地的事件。有时,它只是诞生于一条普通的、洒满明亮光线的走廊之上,一次短暂却深及灵魂的、无需言语的对视之中。他们彼此都清晰地感知到,有些话语,在此刻已然显得多余。有些冻结已久的心结,那最坚硬的冰核,已经开始悄然松动,为春天的到来,裂开了一道细微的缝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