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张松柏经不住儿子的软磨硬泡,骑着自行车载他来到了传说中的华强北。眼前的景象,让拥有前世记忆的张钰依然感到震撼。
这不是未来那个窗明几净、秩序井然的"中国电子第一街",而是一个巨大、嘈杂、充满野性生命力的露天工坊。狭窄的街道两旁,密密麻麻排列着简易柜台和铁皮棚屋,摊主们用天南地北的方言吆喝着。空气里弥漫着松香、焊锡和塑料的气味,间或飘来路边摊炒粉的油烟味。
随处可见有人拿着烙铁和万用表,当场维修着各种电路板;成箱的元器件从三轮车上卸下,又迅速被搬走。几个穿着西装、拎着公文包的人,正用生硬的粤语与摊主讨价还价,一看就是港商。
"阿爸,你看!"张钰指着一个摊位,那里堆满了各种型号的电阻电容,"同样一包电阻,东门市场卖五块,这里只要三块五。如果我们批回去......"
张松柏看着儿子发光的眼睛,心里咯噔一下:"小钰,这地方鱼龙混杂,我们看看就好。"
"不,阿爸,"张钰摇头,目光扫过整个市场,"这里不是终点,是起点。你看他们,都在单打独斗,信息不通。谁家缺货,谁家压仓,根本没人知道。"他脑中浮现出前世那些高效的B2B平台,一个模糊而巨大的商机在他心中炸开。
在一个卖二手录音机的摊前,张钰停下,指着一台标签上写着"进口机芯,50元"的录音机问:"老板,这机芯是索尼的吗?"
摊主是个满脸横肉的中年人,瞥了眼小孩,不耐烦地挥手:"小孩子懂什么,一边玩去。"
张钰也不恼,拿起旁边一台更破旧的:"这个呢?磁头磨损严重,电机也有杂音,十块钱都没人要吧?"
摊主一愣,重新打量起这个言语老练的孩子。张松柏赶紧上前打圆场。最终,张钰用十五元买下了那台破旧录音机,又花五块钱从一个专门卖拆机件的摊位上,配齐了更换零件。
回到家,张钰在父亲惊愕的目光下,熟练地用烙铁拆换零件,调试电路。半小时后,那台破录音机竟然传出了清晰的粤剧唱腔。
"阿爸,"张钰擦掉额头的汗,眼神晶亮,"华强北遍地是黄金,但需要技术和信息才能捡到。我们不止要当淘金客,我们更要当那个卖地图、卖工具的人。"
张松柏看着脱胎换骨的录音机,又看看儿子,第一次清晰地意识到,他这个儿子,恐怕真的要走上一条他完全无法想象的野路了。
接下来的一个月,每到周末,张钰就泡在华强北。他不再满足于倒卖零件,开始系统性地记录各个摊位的货源、价格和老板的性格特点。他发现,这个市场虽然混乱,却自有其运行逻辑。
有些摊位专做电容电阻,有些专注集成电路,还有些只做连接器。港商们通常会找那些货源稳定、能开发票的大摊位;而小修理铺则喜欢找价格更灵活的小摊主。但所有人都面临同一个问题:找不到最合适的供应商。
一天下午,张钰在 market 里看到一个年轻人焦急地四处询问一种特定型号的运算放大器。连问了十几个摊位都无果后,年轻人颓丧地蹲在路边。
张钰记得,早上在 market 最里面的一个摊位见过这种芯片。他走过去,用稚嫩的嗓音说:"叔叔,我知道哪里有你想要的芯片。"
年轻人抬起头,看到是个孩子,苦笑一声:"小朋友,别捣乱,我急着要货。"
"我没捣乱。"张钰认真地说,"是LM324对不对?最里面那个穿蓝色工装的伯伯那里有。不过他要现金交易,不开发票。"
年轻人将信将疑地跟着张钰找到了那个摊位,果然买到了急需的芯片。他感激地塞给张钰五块钱:"小朋友,谢谢你啊!你怎么记得这么清楚?"
张钰没有接钱,而是从书包里掏出一个小本子:"叔叔,我在记录整个 market 的货源信息。以后你需要什么,可以先来问我,我能告诉你谁家有货,价格多少。"
年轻人愣住了,随即哈哈大笑:"有意思!你小子将来肯定有出息!"他硬是把钱塞进张钰口袋,"这五块钱,就当是我买你的'信息服务'了!"
回家的路上,张钰捏着那五块钱,心中一个想法愈发清晰。他要做的,就是把这个偶然的"信息服务",变成一个真正的事业。
当晚,他在日记本上写道:"信息不对称是华强北最大的痛点,也是最大的商机。我要做一个华强北的'活地图',一个'人肉搜索引擎'。"
这个想法,成为了后来"电子商情港"最原始的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