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快穿系统能闯多大祸? > 第13章 误把青衫作红妆13

快穿系统能闯多大祸? 第13章 误把青衫作红妆13

作者:陈后土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27 20:44:06 来源:文学城

金榜题名,踏入翰林,对许多新科进士而言,往往是清贵闲职的开始,漫熬资历,诗文唱和。然而,谢厘却走出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路。

他身上依旧有书生的清雅气质,但眉宇间已褪去了往日的青涩,多了几分沉稳与内敛。带着那份穿越时空而来的、超越时代的眼界与务实精神,结合他刻苦钻研的经世之学,很快便在翰林院一众皓首穷经的老学士中脱颖而出。

他并不急于结党营私,亦不参与无谓的清谈争议,而是将精力投入到翰林院浩如烟海的档案典籍之中。他梳理前朝旧例,分析当下政令得失,其撰写的公文条理清晰,引据翔实,建议往往切中肯綮,连一些挑剔的上官看了,也不禁暗自点头。

这日,朝会之上,议题关乎漕运。近年来,漕运损耗日益严重,运河水浅淤塞,漕粮屡屡延误,牵动国库与京城命脉。主管漕运的官员奏报,仍是老生常谈,请求加征徭役,疏浚河道,所需银钱巨大。

众臣议论纷纷,多是在“加征”与“不加征”之间争论不休,难以提出切实可行的新策。

就在争论陷入僵局之时,一个清朗而沉稳的声音响起:

“陛下,臣翰林院庶吉士谢厘,有本奏。”

一时间,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这位新晋的年轻官员身上。有人好奇,有人不屑,也有人抱着一丝看热闹的心态。

龙椅上的皇帝微微颔首:“讲。”

谢厘出列,手持笏板,身姿挺拔,目光沉静,不卑不亢地开始陈述。他没有直接反驳加征之议,而是先从一组精准的数据入手,分析了近年来漕运损耗的具体构成,指出其中因河道管理不善、漕船设计落后、以及沿途吏治**导致的人为损耗,竟占了七成以上!

“故而,臣以为,首要之务并非急于加征劳民伤财,而当从根除积弊入手。”谢厘声音清晰,逻辑严密,“其一,革新漕船。臣查阅前朝笔记与工部残卷,结合南方水师所用之船,草拟了一份新式漕船图样,船体更窄更深,吃水浅而载量大,更适应现今河道水情,可有效减少搁浅与货物损耗。”

他竟连图纸都准备好了?殿内响起一阵细微的骚动。

“其二,严查漕运吏治。建议由御史台、户部、工部三方派出干员,组成巡察组,明察暗访,重点稽查漕粮转运、仓储环节,建立连坐问责之法,重典治乱,以儆效尤。”

“其三,试行‘漕粮折色’。于漕运末端、粮食丰产区,可允许部分漕粮按市价折合成银钱上缴,减少实物运输损耗与压力,亦可灵活调剂市场……”

他一条条陈述下来,思路清晰,措施具体,既有宏观视野,又有微观操作,将一个庞大的漕运难题,剖析得明明白白,提出的方案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兼顾了现实可行性与长远效益。

整个大殿鸦雀无声。先前争论的官员们面面相觑,他们还在纠结于“要不要疏浚”,人家已经想到了“如何从根本上减少疏浚的必要”以及“如何提高效率、打击**”。

这已不仅仅是文采斐然,而是实实在在的干才!是能臣的苗子!

端坐龙椅的皇帝,眼中闪过一丝激赏。他早已注意到这个在殿试上便语出惊人的年轻人,上次能够顺利查办吏部侍郎亦有他一份功劳,如今看来,确非池中之物。

“谢爱卿所言,颇有见地。”皇帝缓缓开口,定下了基调,“漕运之事,关乎国计民生,确需革新。着户部、工部,会同翰林院谢厘,详细议定谢爱卿所奏三策,尽快拿出具体章程,呈报于朕。”

“臣,领旨。”谢厘躬身应道,声音沉稳,并无丝毫得意忘形。

这一议,谢厘之名,真正开始在朝堂之上传开。他不再仅仅是一个“新科进士”,而是一个被皇帝亲点、参与核心政务议定的“能吏”。

此后,谢厘更是展现出雷厉风行的一面。在参与制定漕运新策的过程中,他面对工部、户部一些老官僚的推诿刁难,不愠不火,却据理力争。他亲自跑到河工现场勘查,与老船工交谈,完善漕船设计。他调阅历年账册,从中找出贪腐的蛛丝马迹,以确凿的数据和证据,迫使几个盘踞漕运多年的蠹虫无所遁形,被革职查办。

其手段之果决,作风之务实,令同僚侧目,也让那些原本看他年轻而心存轻视的人,不得不收起小心思。

他如同一位技艺高超的工匠,沉稳地打磨着手中的器物,不急不躁,却每一刀都落在关键处。他身上那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自信与气度,是知识、能力与权力共同淬炼的结果。

夜深人静时,他依旧会换上常服,悄然潜入锦瑟楼那间熟悉的厢房。

只是,如今的他,身上自然而然地带上了几分居于上位的威仪与沉稳,虽然在对上云隐时,会刻意收敛,化为满腔的温柔,但那眼底深处的锐利与洞悉,却无法完全掩藏。

云隐能清晰地感受到他身上的变化,这个曾经他俯视的穷书生,如今已成长为可以独当一面。

但谢厘望过来的眼神,却从未改变。依旧是那般清澈,那般专注,盛满了毫不掩饰的深情。

这份在权力漩涡中依旧保持不变的情谊,让云隐在偶尔迷茫时,又感到一种安心。他知道,无论谢厘走到多高的位置,在他面前,永远都是那个在流芳桥下,笨拙地递上银钱、说着要回来娶他的书生。

*

谢厘在朝堂之上崭露头角,尤其是深得圣心、参与漕运革新这等要务之后,境遇可谓翻天覆地。昔日那间破败小院门可罗雀,如今这新置的府邸却是门槛几乎要被各色人等踏破。

这其中,最令人玩味的,便是那些曾与原主有过交集、后来因其品行不端而疏远,甚至在他穿越初期依旧冷眼旁观的同窗旧友们。如今,他们仿佛集体患上了失忆症,忘却了过往种种,一个个提着厚礼,满脸堆笑地登门拜访,口称“谢兄”,言语间极尽奉承巴结之能事。

“谢兄如今简在帝心,前途不可限量啊!昔日便知兄台非池中之物,果然一飞冲天!”

“当年同窗之谊,历历在目,还望谢兄日后多多提携!”

“些许薄礼,不成敬意,恭贺谢兄乔迁之喜,聊表心意……”

面对这些热情得过分的“故人”,谢厘态度温和,却也故意流露些恰到好处的疏离。他既不刻意摆架子,也不过分热络,礼物酌情收下一些不甚贵重的土仪,贵重之物则一律婉拒。交谈间,他多听少说,偶尔回应几句,也是不咸不淡,让人摸不清底细。几次下来,那些想靠着旧日情分捞取好处的人,也渐渐识相,不再来自讨没趣。

他很清楚,真正该结交的,是那些品性端方、有真才实学、能与他在政务上相互砥砺的同僚,而非这些见风使舵的趋炎附势之徒。

比这些旧友更络绎不绝的,是京中各大媒婆。谢厘年轻有为,官声清廉,又无家室拖累,简直是各大世家眼中乘龙快婿的最佳人选。一时间,谢府门前说媒的几乎排成了队,带来的名门淑女画像、庚帖堆起来能有半人高。

这一日,一位颇有体面的官媒,受某位权势不小的侍郎所托,再次登门。这次,她带来的可是侍郎家的嫡出小姐,据说才貌双全,贤良淑德。

“谢大人。”媒婆笑得见牙不见眼,“老身这可是天大的好消息!王侍郎家的千金,那可是万里挑一的人品模样!与谢大人您,正是郎才女貌,天作之合啊!若是这门亲事成了,于大人的仕途,那也是大有裨益……”

谢厘耐心听完媒婆滔滔不绝的夸赞,神色平静无波。他轻轻放下茶盏,打断了对方的话:

“多谢妈妈好意,也代我谢过王侍郎青眼。”他语气温和:“只是,谢某心中已有属意之人,曾立誓非卿不娶。恐怕要辜负侍郎美意了。”

那媒婆脸上的笑容一僵,显然没料到会得到如此直接的拒绝。她不死心,又道:“哎哟,我的谢大人!您如今身份不同往日,这婚姻大事,岂能儿戏?所谓‘娶妻娶贤’,门当户对才是正理。您说的那‘属意之人’,不知是哪家的千金?若是门第相当也就罢了,若是……”她话未说尽,意思却很明显。

谢厘闻言,非但没有动怒,唇角反而泛起一丝极淡的的弧度。他抬眼看向那媒婆,目光清正,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对方耳中:

“妈妈此言有理。但谢某以为,婚姻之要,在于两心相悦,志趣相投,在于风雨同舟,相互扶持。若只论门第高低,权衡利弊,与市井交易有何不同?”

他顿了顿,想起那个清冷孤傲的身影,眼神不自觉地柔和下来,语气却愈发坚定:“谢某所求,不过一人。至于他是谁家女儿、谁家的儿郎,门第如何,于我而言,并不重要。”

这番话,说得平静淡然,却字字千钧。

那媒婆听得目瞪口呆,张着嘴,半天说不出话来。她做媒半生,听过无数才子佳人、门当户对的故事,却从未听过一个官员,尤其是一个前途无量的年轻官员,会说出如此离经叛道的话来!谁家女儿?谁家儿郎?不论门第?这……这简直是闻所未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